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临床观察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疗效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146
1
作者 胡伏莲 成虹 +19 位作者 张学智 安贺娟 盛剑秋 吕农华 谢勇 陈治水 许建明 胡乃中 郑鹏远 张沥 张玲霞 张声生 陶琳 张振玉 崔梅花 杨桂彬 王邦茂 姜葵 杨强 郜恒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主要成分:土荆芥和水团花)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np)相关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的疗效,并观察Hp根除失败患者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为因上胃肠道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且伴...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主要成分:土荆芥和水团花)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np)相关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的疗效,并观察Hp根除失败患者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为因上胃肠道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且伴有Hp感染的患者,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11个中心5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被纳入,其中男336例。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别将29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为荆花胃康组(98例)、含铋四联组(101例)和标准三联组(100例),将266例胃炎患者分为荆花胃康组(130例)和含铋四联组(136例)。标准三联组: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2次/d,疗程7d(d1~7);荆花胃康组:标准三联组方案加荆花胃康胶丸3粒,2次/d,疗程7d(d1—7),之后荆花胃康胶丸3粒,2次/d,14d(d8~21);含铋四联组:标准三联组方案加枸橼酸铋钾220mg,2次/d,疗程7d(d1~7),之后枸橼酸铋钾220mg,2次/d,14d(d8—21);各组入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Hp根除治疗7d后继续兰索拉唑30mg,1次/d,治疗14d(d8~21)。治疗结束至少28d后所有患者均接受”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并对治疗后Hp未根除患者应用Hp耐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检测胃黏膜Hp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荆花胃康组、含铋四联组及标准三联组的Hp根除率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别为80.2%(77/96)、89.9%(89/99)、72.2%(70/97)(P=0.007),意向性分析(I,IYI’)分别为78.6%(77/98)、88.1%(89/101)、70.0%(70/100)(P=0.007),其中含铋四联组与标准三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2),而与荆花胃康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胃炎患者荆花胃康组和含铋四联组Hp根除率PP和IrI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药物疗法 联合 抗药性 中成药
原文传递
国产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对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效果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高文 胡伏莲 +23 位作者 成虹 王化虹 杨云生 梁浩 张澍田 孟凡冬 崔梅花 魏红 盛剑秋 安贺娟 姜泊 陈烨 李延青 左秀丽 龚均 赵萍 董蕾 王邦茂 姜葵 张桂英 李建生 赵晔 郜恒骏 杨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目的观察以国产雷贝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作为一线/初始方案对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根除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在常规四联疗法后延长铋剂使用时间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至8月全国12个中... 目的观察以国产雷贝拉唑为基础的四联疗法作为一线/初始方案对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根除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在常规四联疗法后延长铋剂使用时间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至8月全国12个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并诊断伴有Hpylori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共430例,进行Hpylori感染四联10d疗法初次根除治疗(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疗程10d)。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其中31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分段随机法分为2组,A1组:四联疗法+铋剂模拟(四联疗法后予铋剂模拟剂21d);A2组:四联疗法+铋剂延长(四联疗法后予枸橼酸铋钾21d);各155例。1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分组,给予四联疗法后,继之雷贝拉唑14d。患者均在停药28d后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结果最终共人组428例患者,其中404例完成试验。意向性分析(ITT):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总体根除率为85.1%(262/308),其中A1组根除率为81.7%(125/153),A2组根除率88.4%(137/155);十二指肠患者Hpylori根除率为85.8%(103/120)。所有入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A1和A2组药物对疼痛、烧灼感、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程度近似,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雷贝拉唑为基础的四联10d疗法作为一线/初始方案对初次治疗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Hpylori感染均能获得较好的根除效果;胃炎患者延长铋剂使用时间可能提高Hpylori根除成功率。含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的四联方案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四联疗法 初始治疗 雷贝拉唑
原文传递
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十年回顾:1994~2005 被引量:51
3
作者 王继恒 李世荣 《胃肠病学》 2006年第4期245-250,共6页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早期诊断 癌筛查 5年存活率 人群普查 根治术后 35岁以上 明尼苏达州 发病率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含艾普拉唑四联七天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高文 成虹 +13 位作者 胡伏莲 吕农华 谢勇 盛剑秋 许建明 张玲霞 张沥 陈烨 张振玉 张国新 崔梅花 杨桂彬 郜恒骏 杨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2108-2112,共5页
目的比较以艾普拉唑或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7d疗法作为一线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率,并对根除失败患者进行Hp菌株耐药基因检测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以因上胃肠道症... 目的比较以艾普拉唑或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四联7d疗法作为一线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率,并对根除失败患者进行Hp菌株耐药基因检测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以因上胃肠道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全国10个中心对440例初治患者进行Hp感染的根除治疗。220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2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分段随机法各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埃索美拉唑或艾普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的四联7d疗法(每亚组110例)。慢性胃炎组患者7d后停药,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继续服用埃索美拉唑或艾普拉唑14d后停药,两组患者均在停药28d后进行”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情况,检测结果阳性者再次行胃镜检查,获取其胃黏膜标本进行Hp培养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慢性胃炎组患者:艾普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的Hp根除率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析)分别为78.2%(79/101)及82.O%(82/100)(P=0.50),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分别为71.8%(79/110)及74.5%(82/110)(P=0.65);十二指肠溃疡组艾普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的Hp根除率PP分析为92.1%(93/101)及91.4%(96/105)(P=0.86),1ITT分析分别为84.5%(93/110)及87.3%(96/110)(P=0.56)。慢性胃炎组患者总体根除率为80.1%(161/201,PP分析)及73.2%(161/220,ITT分析),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总体根除率为91.7%(189/206,PP分析)及85.9%(189/220,ITT分析)。两组药物对疼痛、烧灼感、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程度近似,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其中53例根除失败患者进行Hp菌株的耐药基因检测,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点突变发生率为100%(5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奥美拉唑 药物疗法 联合 艾普拉唑
原文传递
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基本策略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世荣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70-572,共3页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是西方国家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死亡率位居癌症死因的第2至第4位,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直...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是西方国家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死亡率位居癌症死因的第2至第4位,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直接与诊断时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晚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7%;而早期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则可高达92%。大肠癌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是:自然人群普查;癌前疾病随访与监视;“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家族成员的基因预测。本文主要讨论前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早期诊断 大肠癌患者 5年生存率 CANCER 恶性肿瘤 癌前疾病 发达国家 西方国家
原文传递
开展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提高早诊早治水平 被引量:24
6
作者 韩英 李世荣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581-583,共3页
大肠癌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粪隐血试验(FOBT)以及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伺机性筛查"(一种新的、基于临床的筛查模式)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政策,有必要制定我国大肠癌"伺机性... 大肠癌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粪隐血试验(FOBT)以及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伺机性筛查"(一种新的、基于临床的筛查模式)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政策,有必要制定我国大肠癌"伺机性筛查"的指导方案(或共识意见)。此外,应提高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技术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筛查模式 伺机性筛查 内镜技术
下载PDF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郭花 盛剑秋 +7 位作者 赵晓军 王海红 李娜 金鹏 王昕 李爱琴 余东亮 谢惠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超声内镜 内镜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盛剑秋 沈志刚 樊翠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371-1374,共4页
目的 探讨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患者的临床表型 ,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Ⅱ和日本的HNPCC标准的 34个HNPCC家系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病的一般规律 :(1)确诊时的年龄和性别 ;(2 )绘出家系图... 目的 探讨我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患者的临床表型 ,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Ⅱ和日本的HNPCC标准的 34个HNPCC家系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病的一般规律 :(1)确诊时的年龄和性别 ;(2 )绘出家系图 ;(3)肿瘤发生的部位 (包括肠外癌 ) ;(4)同时多原发结肠癌 ;(5 )异时多原发结肠癌 ;(6 )临床表现。结果  (1) 34个家系中 ,18岁以上的家族成员共 6 12人 ,确诊HNPCC的患者 14 0例 ,女性 4 7例 ,男性 93例。 (2 ) 34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 4 5 3岁 ,5 0岁以前发病者占 6 2 1% ,6 0岁以前发病者占87 1%。 (4) 15 4个原发癌灶中 ,肠外癌灶 31个 (2 0 1% ) ,其中胃癌占肠外癌的 4 1 9% (13/31) ,大肠癌灶 12 3个 (79 9% )。 116例大肠癌患者中 ,右半结肠癌占 6 6 4 % (77/116 ) ,左半结肠癌占 33 6 % (39/116 )。 (5 )同时多原发癌 5例 ,其中 2例为 3次多原发癌 ,3例为 2次多原发癌 ;异时多原发癌 6例 (含肠外癌 )。结论 本组HNPCC的临床特点为 (1)发病年龄比西方患者更年轻 ;(2 )右半结肠癌的比例高 ;(3)大肠癌的垂直传递特征突出 ;(4)肠外癌以胃癌比例较大 ;(5 )同时原发癌和异时原发癌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临床表型 分析
原文传递
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9
作者 郭花 盛剑秋 +3 位作者 金鹏 王海红 李娜 赵晓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年第9期508-512,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8例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SMT的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记录超声内镜下病变的形状、数量、起源层次,并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根据肿物切除术中实际所见统计超声内镜判...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8例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SMT的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记录超声内镜下病变的形状、数量、起源层次,并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根据肿物切除术中实际所见统计超声内镜判断SMT形状、数量、起源层次的符合率,以切除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检验超声内镜定性诊断SMT的符合率。结果378例SMT中,平滑肌瘤(131例)最多见,多为低回声(87例)、回声均匀(119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2例);其次为胃肠道间质瘤(111例),多为低回声(51例)或中低回声(51例)、回声均匀(7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85例);再次为类癌(50例),内部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3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7例);还发现脂肪瘤45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多为高回声(40例)、回声均匀(41例);异位胰腺(19例)、神经鞘瘤(4例)、颗粒细胞瘤(4例)等相对少见。超声内镜对SMT的总体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8.6%(297/378),瘤体的形状判断符合率为91.8%(347/378),数量判断符合率为95.5%(361/378),层次起源判断符合率为96.8%(366/378)。结论各种SMT在超声内镜下特点不一,虽然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显示肿物的回声、大小、起源以及与消化道管壁层次的关系,对于SM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仍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超声检查术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原文传递
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菁 房静远 +7 位作者 盛剑秋 谢鹏雁 张亚历 季峰 蔡建庭 胡乃中 李岩 袁耀宗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评价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40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三九胃泰组、奥美拉唑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35例,分别给予三九胃泰颗... 目的评价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40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三九胃泰组、奥美拉唑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35例,分别给予三九胃泰颗粒+奥美拉唑模拟剂、奥美拉唑+三九胃泰颗粒模拟剂和三九胃泰颗粒+奥美拉唑。各组均连续服药14d。观察各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计量资料行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三组间的两两比较,其检验水准a’=0.0125。结果治疗14d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三九胃泰组、奥美拉唑组、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90/130)、65.6%(86/131)、83.7%(103/123)。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三九胃泰组和奥美拉唑组(X^2=7.3543和10.9033,P=0.0067和0.0010),三九胃泰组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嗜睡、烧心、腹痛、ALT升高等,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九胃泰颗粒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胃肠病用药(中药) 奥美拉唑 药物疗法 联合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内镜下切除及其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郭花 汤姗 +4 位作者 王晓伟 赵晓军 李娜 王海红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82例SMT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以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82例SMT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以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 ESE切除332例,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36例(其中20例为腹腔镜为主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16例为瘤体较大,与浆膜层分界不清,单独内镜下挖除瘤体困难,术中转外科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治疗),STER切除10例,EFTR切除4例。术中穿孔24例,其中内镜下瘤体剥离后发生胃壁穿孔转外科腹腔镜下缝合穿孔7例、内镜下尼龙绳荷包缝合9例、内镜下钛夹缝合6例、内镜下OTSC金属夹闭合器达到严密缝合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STER以及EFTR是目前切除SMT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大多数穿孔可在内镜下达到严密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穿孔
下载PDF
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2
作者 顾雪梅 盛剑秋 孙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9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为:①肿块与胃...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为:①肿块与胃肠道管壁呈宽基相连,多呈分叶状,边缘见“钻角”征象;②肿块腔内缘见有不规则龛影;③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④肿块边界不清及邻近结构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郭花 王海红 +2 位作者 李娜 赵晓军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证实的NENs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胃肠道NENs的发病部位以直肠(38/50)和胃(8/50)最为常见,...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证实的NENs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胃肠道NENs的发病部位以直肠(38/50)和胃(8/50)最为常见,直肠NENs在内镜下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但胃、食管、十二指肠NENs在内镜下表现形式多样,无特定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其中1例胃NENs表现为胃体6枚息肉样隆起,活检病理示炎性改变,遂行EMR切除,其病理回报NET 2级(G2),肿瘤紧靠基底及侧切缘,遂行二次ESD分别切除胃内NENs病灶残根。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随访内镜下治疗的患者目前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NENs主要通过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对于部分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直径≤1 cm的瘤体可通过ESD在内镜下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 ESD
下载PDF
594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渊智 李世荣 +5 位作者 盛剑秋 虞弘 董树强 张帆 赖苇 罗志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近年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确诊时的年龄分组,分析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大便潜血情况等特点。结果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为非正态分布,中位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近年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确诊时的年龄分组,分析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大便潜血情况等特点。结果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为非正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73.6%的结直肠癌位于左半结肠;腺癌占87.5%,其中中分化癌占66.35%;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其次是体重下降、腹胀、腹泻、贫血、便秘、腹部包块;血便、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否均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P均<0.05),右半结肠癌更常出现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而左半结肠癌则更常出现血便和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潜血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及Dukes分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部位密切相关,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腺癌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原发性 流行病学 临床
下载PDF
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世荣 王化虹 +6 位作者 吴作艳 刘仍海 佟牧宏 王沧海 王瑞玲 赵洪川 魏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2期2955-2960,共6页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联合乳果糖的通便效果及停服乳果糖后对便秘的远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选择北京地区9家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16例,以随机表方式,将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104例,口服乳果糖+枯草杆菌二联...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联合乳果糖的通便效果及停服乳果糖后对便秘的远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选择北京地区9家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16例,以随机表方式,将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104例,口服乳果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14d治疗后停用乳果糖,继续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直至28d),对照组(112例,口服乳果糖和安慰剂,14d治疗后停用乳果糖,继续服用安慰剂至28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按方案完成试验198例(治疗组96例、对照组102例)。7d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46%(92例)和84.82%(95例);28d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50%(91例)和81.25%(9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尽程度,腹痛、腹胀和治疗后钡条排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28与14d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0.5,P=0.4795),而对照组28d有效率比14d明显下降(S=11,P:0.0009)。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与乳果糖合用,可能对提高乳果糖近期有效率和停服乳果糖后继续维持其通便效果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果糖 便秘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
原文传递
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413例体会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晓军 余东亮 +6 位作者 王海红 李娜 李爱琴 王昕 谢惠 晨智敏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829-830,共2页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胃镜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结果共413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均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100%,无上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纵膈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术后观察30 min,无异常离院,1...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胃镜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结果共413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均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100%,无上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纵膈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术后观察30 min,无异常离院,10例患者留观24~72 h后离院。结论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简单有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
下载PDF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花 盛剑秋 +9 位作者 王海红 金鹏 赵晓军 李娜 王昕 李爱琴 余东亮 谢惠 王晓伟 汤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872-876,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治疗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以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下诊断、治疗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以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内镜下通过ESE切除黏膜下肿物213例,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42例,STER切除6例,确诊胃肠道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85例、脂肪瘤35例、类癌32例、异位胰腺15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各种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胃肠道间质瘤(93%)、平滑肌瘤(87%)、脂肪瘤(100%)、类癌(78%)、异位胰腺(80%)、神经鞘瘤(0)、错构瘤(0)和血管球瘤(100%)。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有3例GIST在内镜下剥离过程中发生了胃壁微小穿孔,通过内镜下钛夹修补达到缝合。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大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以及STER是目前治疗黏膜下肿物微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胃肠道间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ESE 双镜联合 STER
下载PDF
原发性结直肠癌594例的临床病理与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渊智 武子涛 李世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809-1813,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调查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94例,统计性别、年龄、家族恶性肿瘤史、个人恶性肿瘤史、肿瘤发生部位和数目、组织学类型等情况.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脾曲近侧结肠...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 方法:调查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94例,统计性别、年龄、家族恶性肿瘤史、个人恶性肿瘤史、肿瘤发生部位和数目、组织学类型等情况.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脾曲近侧结肠、脾曲远侧结肠和全结直肠.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或二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者,定义为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 或二级亲属患有恶性肿瘤者,定义为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家族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等中任何—个者均可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根据诊断肿瘤时的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7组. 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呈偏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1岁.-70岁组患者最多,在70岁以前(含70岁), 各年龄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发病呈高龄化趋势;但70岁以后即-80岁组和大于80岁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肿瘤发生部位以脾曲远侧结肠为主(73.6%),脾曲近侧结肠占25.9%,直肠占45.3%;肿瘤发生部位与患者的诊断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87.5%),黏液腺癌占8.2%,印戒细胞癌占2.5%;印戒细胞癌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5). 多原发癌患者占13.1%,其中多原发结直肠癌占10.1%. 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5.2%的患者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 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的HNPCC的发生率分别为0.5%,2.9% 和2.4%.多原发癌、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P<0.0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多原发癌和多原发结直肠癌.但多原发癌及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结直肠癌家族史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年龄呈非正态分布曲线,发病呈老龄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结直肠癌 遗传易感性 诊断 恶性肿瘤 结肠 多原发癌 结论 年龄组 趋势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渊智 盛剑秋 +1 位作者 李世荣 武子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2期2995-3000,共6页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与结直肠癌人群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流行状况。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连续调查的结直肠癌患者,第二部分来源于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人HNPCC发病率的文献。采...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与结直肠癌人群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流行状况。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连续调查的结直肠癌患者,第二部分来源于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人HNPCC发病率的文献。采用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和日本标准等诊断HNPCC。结果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5.2%的患者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多原发恶性肿瘤、多原发结直肠癌等分别占13.1%、10.1%;多原发恶性肿瘤(P=0.001)、多原发结直肠癌(P=0.000)等的发生均与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低龄结直肠癌(≤50岁)患者占21.4%,其发生与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0)、结直肠癌家族史(P=0.000)等均呈密切相关;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Ⅰ、Ⅱ和日本标准等HNPCC的检出率分别为1.24%、2.15%和2.93%,南、北地区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家族史、多原发恶性肿瘤和低龄结直肠癌(≤50岁)是3种恶性肿瘤及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标志。多原发恶性肿瘤、低龄结直肠癌等与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我国HNPCC的流行率与西方国家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疾病遗传易感性 结肠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抑酸药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高危患者再次消化道出血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崔海宏 韩英 +5 位作者 曹建彪 李恕军 高革 范如英 杨欣艳 王继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840-843,共4页
目的明确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指导。方法纳入以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需抗凝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及CBM数据库,搜集1984年~2007年... 目的明确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指导。方法纳入以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需抗凝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及CBM数据库,搜集1984年~2007年的相天文献,采用表格对其中筛出的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对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史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危险性相似,阿司匹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复发性溃疡出血优于氯吡格雷。结论尽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发生缺血事件的病人的危险性对比试验(CAPRIE)结果显示,存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但绝对危险降低幅度较小,对于高危人群,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加用质子泵抑制剂较使用氯吡格雷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质子泵抑制剂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