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儿童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多中心资料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小梅 李奋 +8 位作者 曾少颖 袁越 郭保静 韩波 沈捷 吴琳 张宴 赵鹏军 林利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率、安全性及对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内8家医院小儿心内科1994年4月26日至2012年9月30日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3 058例,年...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率、安全性及对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内8家医院小儿心内科1994年4月26日至2012年9月30日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3 058例,年龄0.33-16.50(7.6&#177;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RF-CA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共计3 058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 561例(83.7%)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 497例(16.3%).SVT患儿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 630例(63.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750例(29.3%),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L/IRAT) 40例(1.6%),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141例(5.5%).2 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8%,复发率4.8%,其中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3.6%,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1.2%.1 580例AV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7%,复发率4.0%,其中原旁路复发2.4%,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复发1.6%.右前/中间隔旁路首次消融成功率较低(88.2%),原旁路复发率较高(19.4%).740例AVN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9.3%,复发率4.4%,其中原消融类型复发4.0%.40例AFL/IRA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5%,随访无复发.131例FAT患者接受消融,首次消融成功率84.7%.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81.0%;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91.5%.FAT患者消融复发率12.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率11.7%.467例VT/PVC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3.1%,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92.1%;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100%.起源于不同部位VT/PVC首次消融成功率以左心室中后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型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射频导管消融 儿童
原文传递
以发热就诊的1305例婴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艳 李云娟 +3 位作者 王阳 尹巧绵 郭鹏 踪巍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715-721,共7页
目的分析研究发热婴儿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02~2016-02期间病房收治的以发热就诊0-1岁婴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呼吸道感染组、消化道感染组、疱疹病毒感染组、泌尿系感染组、淋巴软... 目的分析研究发热婴儿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02~2016-02期间病房收治的以发热就诊0-1岁婴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呼吸道感染组、消化道感染组、疱疹病毒感染组、泌尿系感染组、淋巴软组织感染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败血症组及其他)和非感染组(川崎病组及其他),分析比较所有患儿的病因、症状、月龄特点、病原学、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结果 (1)发热婴儿中感染性疾病占所有患儿的84.75%,非感染性疾病占所有患儿的15.25%,其中川崎病占非感染性疾病的98.49%。(2)泌尿系、淋巴软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败血症<3个月婴儿较多,疱疹病毒感染及川崎病>6个月婴儿较多。(3)<3个月婴儿46.10%发热为唯一症状,其中泌尿系感染临床症状最不典型,占所有泌尿系感染的59.23%。(4)>6个月婴儿疱疹病毒感染增多,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3个月婴儿败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特有细菌。(5)呼吸道、消化道及疱疹病毒感染WBC及CRP正常或轻度增高,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泌尿系、淋巴软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及川崎病WBC及CRP、PCT均中度以上增高,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及川崎病CRP增高最为明显,与泌尿系及淋巴软组织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发热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非感染性疾病以川崎病最多见。3个月以内婴儿发热为唯一表现者需排查泌尿系感染。动态监测CRP明显增高者应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败血症,抗生素早期选择应覆盖无乳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发热 感染
下载PDF
13例儿童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曾蕊 吕俊兰 +1 位作者 唐浩勋 耿荣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年第3期63-69,共7页
目的描述儿童后循环动脉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例后循环脑梗死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后循环卒中患儿发病中位年龄为7岁11个月,以男性居多(92.3%),临床症状... 目的描述儿童后循环动脉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例后循环脑梗死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后循环卒中患儿发病中位年龄为7岁11个月,以男性居多(92.3%),临床症状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其中恶心呕吐9例(69%)、头晕8例(62%)、头痛4例(31%);以共济失调体征为主。大部分患儿病因不明,其中有6例患儿完善核磁血管成像或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均显示椎动脉管腔充盈欠佳,考虑椎动脉夹层可能。13例患儿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儿童后循环脑卒中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容易被漏诊及延迟诊断。通过积极开展对儿童后循环脑卒中的研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治,争取最大限度减轻脑卒中带来的神经损害并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潘南金治疗小儿心律失常32例报告
4
作者 古丽娜 古丽尼沙 +1 位作者 王乃坤 刘颖 《新疆医学》 2000年第2期114-115,共2页
心肌电生理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钾、钠、镁等离子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活动中的转移密切相关,补充电解质离子有助于促使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平衡,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我们应用匈牙利R/G药厂生产的潘南金注射剂治疗小儿... 心肌电生理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钾、钠、镁等离子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活动中的转移密切相关,补充电解质离子有助于促使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平衡,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我们应用匈牙利R/G药厂生产的潘南金注射剂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律失常 药物疗法 潘南金
下载PDF
预防高血压病从孩子做起
5
作者 王迺坤 《健康》 1996年第6期4-5,共2页
本期特邀嘉宾主持——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王迺坤教授: 孩子会得原发性高血压病吗?回答是肯定的。根据1987~1994年对北京市城区1164名学龄儿童血压追踪调查,高血压发病率约4%,可见原发性高血压并非少见病。目前,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 成人期 北京市城区 高血压发病 心脏 高脂肪食物 遗传 心内科 血压偏高
原文传递
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6
作者 杜忠东 陈笑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5-569,共5页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自40多年前首次在日本被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天性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调查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诊断和不完全川崎病病例...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自40多年前首次在日本被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天性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调查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诊断和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比例导致各国流行病学结果存在差异性和局限性,高估或低估了真实发病率。但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病因与基因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特点,包括亚裔人口的高发病率、家族内高发病率、显著季节性和年龄分布等。疾病本身发病率的增高、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认识的增强及就诊率的提高或许共同导致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该文对各国的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1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林瑶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杜军保 赵地 刘冲 郭慧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2-383,共2页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 崎病的发病率低,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而且小婴儿临床表现常不完全,容易...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 崎病的发病率低,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而且小婴儿临床表现常不完全,容易漏诊及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预后。我们对2000至2006年北京部分住院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小婴儿 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病变 获得性心脏病 血管炎性 发达国家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儿童用药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2
8
作者 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12期1-3,100,共3页
婴儿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除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外,儿童处于发育期,其机体生理代谢与成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儿童用药作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其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及频次、药物剂型等都有其特点。
关键词 儿童用药 临床研究 用药质量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丽 杜军保 +9 位作者 张清友 王成 杜忠东 王宏伟 田宏 陈建军 王喻丽 胡秀芬 李万镇 韩玲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4地就诊或住院的103例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5~19岁,平均(12.0±2.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4地就诊或住院的103例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5~19岁,平均(12.0±2.6)岁。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49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患儿54例。分别将 VVS 以及 POTS 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和对照组(口服补液盐治疗),观察2组儿童临床晕厥发作次数及直立倾斜试验结果,采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VS 和 POTS 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0.61%和68.75%,对照组分别为18.75%和0.00%。两治疗组好转率分别为15.15%和15.63%,对照组为6.25%和40.91%。治疗组 HUT 转阴率分别为60.61%和68.75%,对照组为18.75%和9.09%。两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和 HUT 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 VVS 患儿以及 POTS 患儿的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晕厥 倾斜台试验 儿童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杜忠东 赵地 +6 位作者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841-184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VIG无反应性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有IVIG治疗资料的川崎病患儿,按IVIG使用时间分成早期组(病程1~4d)、常规组(第5~9天)及晚期组(...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VIG无反应性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有IVIG治疗资料的川崎病患儿,按IVIG使用时间分成早期组(病程1~4d)、常规组(第5~9天)及晚期组(≥10d)3组。疗效评价参考IVIG无反应性及急性期(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有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个月~13.8岁,其中早期、常规及晚期组各有108例、763例和181例。早期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28.7%,31/108)显著高于常规组(11.9%,91/763)和晚期组(7.2%,13/181,均P〈0.01)。早期组和常规组相比,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6%(19/108)比18.3%(140/763),5.9%(4/68)比5.5%(25/452),均P〉0.05],晚期组急性期及亚急性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早期和常规组[33.7%(61/181)和12.8%(15/117),均P〈0.01)]。结论川崎病病程1~4d应用IVIG增加了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发病/〉10d应用则增加了冠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第5-9天可能是最好的IVIG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类 冠状动脉并发症
原文传递
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 李自普 +4 位作者 韩玲 袁越 陈永红 安金斗 张艳敏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983-989,共7页
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 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981/6319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262/4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981例)。37.50%(1868/4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951/4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787/4981例)和42.84%(2134/4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 心肌病 儿童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患儿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付培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2g组、IVIG1次1g组和IVIG2次1g组(1次1g组不敏感病例再次IVIG1次1g组方案)。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2mg·kg-1×3d)治疗后48h患儿体温降至38℃以下定义为敏感,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损伤。结果 9年间在KD急性期接受规范首剂IVIG2g·kg-1治疗无反应KD的发生率为18.3%(230/1257)。IVIG2g组40例,36例敏感(90.0%),4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1次1g组190例,123例敏感(64.7%),7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2次1g组60例,25例敏感,35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不加甲泼尼龙时,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2g组与IVIG1次1g组、IVIG2次1g组敏感率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不加甲泼尼龙时,3组中IVIG敏感184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44.0%;IVIG不敏感46例,加甲泼尼龙治疗后均敏感,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2.6%;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3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时,IVIG1g·kg-1给药冠状动脉损伤的结局不比IVIG2g·kg-1给药差,在药费上减少了一半,如仍不敏感还可选择甲泼尼龙或再次IVIG1g·kg-1给药。结论 IVIG无反应的KD患儿中,IVIG2g·kg-1比IVIG1g·kg-1治疗效果好,因经济条件等所限不能行IVIG2g·kg-1再治疗者,可选择先行IVIG1g·kg-1治疗,仍不敏感时可选择甲泼尼龙,也可选择再次IVIG1g·kg-1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通路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艳兰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杨海明 上官文 董伟 宋铭晶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小鼠TNF-α、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变化,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 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单次腹腔注射0.5 mL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制备KD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小鼠注射后14、28和56 d时点外周血TNF-α水平,心脏、冠状动脉组织NF-κB、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NF-κB、MMP-9表达活性。观察小鼠心脏超声改变,同时行病理学检查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①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内膜毛糙,血管壁与血管周围出现高回声,部分呈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改变;②模型组建模后14和28 d时点病理学检查可见冠状动脉主干周围管壁肿胀、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弹力层显著破坏。模型组建模后14 d时点,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9.3±0.3)vs(18.9±0.3)pg·mL-1,P<0.01];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37.5±9.3)vs(14.6±5.6)μg·L-1,28 d;(57.6±13.7)vs(21.6±6.6)μg·L-1;P均<0.05];建模后14和28 d时点心脏及冠状动脉MMP-9/TIMP-1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4.9±1.7)vs(0.5±0.4),28 d:(12.3±6.9)vs(0.09±0.1);P均<0.01]。结论 KD急性期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NF-κB活化和MMP-9分泌上调可能是KD心脏及冠状动脉炎症发生的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动物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笑征 杜忠东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4期365-369,共5页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双胎、宫内缺氧、低胎龄及低出生体重、宫内感染或生后合并感染等均为早产儿PD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检査,而近年来...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双胎、宫内缺氧、低胎龄及低出生体重、宫内感染或生后合并感染等均为早产儿PD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检査,而近年来一些血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不仅可以协助疾病的早期诊断,并且在预测PDA患儿是否需要医疗干预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意义。早产儿PDA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对症治疗,然而几十年来,对于早产儿PDA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的观点尚未统一。本文主要从早产儿PDA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诊断和治疗 早产儿
下载PDF
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冲 杜忠东 +1 位作者 李霞 段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拟总结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探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至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部高血压患儿,诊断... 目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拟总结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特点,探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至200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全部高血压患儿,诊断标准参考国内及美国公认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病因将患儿分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2类,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参数。结果共304例患儿入选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46(48.0%)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158(52.0%)例,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高血压患儿构成比分别为3.0%、6.3%、7.9%、39.1%及43.8%(P<0.001);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中,肾性高血压为首位病因,其他依次为内分泌性高血压、心血管性高血压、中枢神经性高血压及其他未系统归类的高血压。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发病时间、入院时舒张压、24h平均心率、患儿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头晕、恶心、黑棘皮征、体质量指数、尿酸、尿蛋白、心电图ST-T改变、血尿素氮、肌酐、立位肾素活性、超声显示脂肪肝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高血压家族史(OR=8.897)、年龄>10岁(OR=10.176)、体质量指数超标(OR=19.256)是预测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因素;而ST-T异常(OR=0.0257),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OR=0.0593)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结论住院的高血压儿童以青春期儿童多见,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高血压家族史、年龄>10岁、体质量指数超标提示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而ST-T异常和立位肾素活性>6μg/(L.h-1)提示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儿童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01例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13
16
作者 熊祎 张永兰 杜忠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预后
原文传递
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κB与MMP-9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上官文 杜忠东 +3 位作者 杨海明 张艳兰 宋铭晶 董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38-943,共6页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NF)-κB及其下游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3~4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IG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前两组予干酪乳杆...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NF)-κB及其下游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3~4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IG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前两组予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0.5 mg单次腹腔注射进行造模,对照组同法予生理盐水0.5 ml.IVIG组在试验第5天予IVIG(2 mg/g)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其他两组同样方法注射同浓度生理盐水.在实验第14、28、56天时,每组取8只小鼠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留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分析.通过蛋白质印迹和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法检测心脏及脾脏组织NF-κB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明胶酶谱法检测心脏及冠状动脉组织MMP-9表达量和生物活性.采用f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LCWE注射后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冠状动脉局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染色可见模型组冠状动脉弹力层断裂浅染.超声心动图可见实验第14天及28天模型组小鼠左侧冠状动脉的内径均值均高于IVIG组及对照组[第28天:(0.48±0.07)比(0.41 ±0.03)和(0.35 ±0.02)mm,均P<0.01],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蛋白质印迹测得各时间点模型组心脏组织NF-κB以及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VIG组[第28天:(58±14)比(19±11)和(25±14) μg/L,(100±41)比(35±19)和(39±19)μg/L,均P<0.01].EMSA和明胶酶谱检测心脏组织NF-κB和MMP-9的蛋白活性水平,可见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VIG组[第28天:(84 788±2 081)比(27 220±4 990)和(50 192±1 586)μg/L,(18 560±7963)比(9 112±3 398)和(11 834±4 996) μg/L,均P<0.05].结论 川崎病小鼠模型心脏组织的NF-κB和(或)MMP-9呈过度表达及激活状态.IVIG在川崎病小鼠模型上可有效抑制冠状动脉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类 NF-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小鼠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儿科专家共识 被引量:9
18
作者 陕西省川崎病诊疗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13 位作者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陕西省咸阳市儿童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苏州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科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焦富勇 杜忠东 张维华 杨晓东 沈捷 吕海涛 吕铁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1,共7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后天获得性心脏病之一,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经过近60年的研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成为急性期KD预防冠状动脉瘤的一线治疗。但对于发生冠状动脉瘤高风险、静脉注射免...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后天获得性心脏病之一,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经过近60年的研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口服成为急性期KD预防冠状动脉瘤的一线治疗。但对于发生冠状动脉瘤高风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确诊冠状动脉瘤等KD患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英夫利昔单抗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是可以选择的治疗药物。目前GC在KD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该共识结合KD治疗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邀请国内儿科专家充分讨论,对GC在KD中一线及二线治疗的适应证、剂量、用法等提出了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糖皮质激素 专家共识 儿童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惠琳 杜忠东 +1 位作者 彭芸 曾津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64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川崎病急性期肝损害与冠状动脉损伤和免疫球蛋白无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慧敏 陈笑征 +1 位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1-686,共6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肝损害 免疫球蛋白 冠状动脉损伤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