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发光及其器件制备 被引量:3
1
作者 汪璟 何志群 +7 位作者 唐蓉 穆林平 王俊玲 庄启昕 吴平平 韩哲文 李秀娟 荆西平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59,共4页
采用光谱技术,研究了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溶液的光致发光特性,并用相对法估算出溶液发光效率在50%范围。结合光谱技术、半导体电学和电化学等研究手段,具体研究了以PBO为发光层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结果显示,电致发光与薄膜的光... 采用光谱技术,研究了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溶液的光致发光特性,并用相对法估算出溶液发光效率在50%范围。结合光谱技术、半导体电学和电化学等研究手段,具体研究了以PBO为发光层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结果显示,电致发光与薄膜的光致发光有具有相同的发光中心,峰值位于510 nm左右。同时发现,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不同处理条件使得不同厚度薄膜残留的掺杂物质浓度不同,从而引起薄膜的导电性的不同,使得器件的阈值场强随PBO厚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 光致发光 电致发光
原文传递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多组份电致激基复合物形成及抑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江 何志群 +6 位作者 张娇 张晓晋 杨柳 孟腾飞 刘淑杰 梁春军 刘姝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61-269,共9页
从荧光-磷光复合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入手,采用OXD-7作为蓝色荧光发光层,Ir(MDQ)2acac掺杂在母体材料作为红橙磷光发光层,设计制备了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中发现,OXD-7,Alq3和NPB的三组分协同作用可以导致电致激... 从荧光-磷光复合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入手,采用OXD-7作为蓝色荧光发光层,Ir(MDQ)2acac掺杂在母体材料作为红橙磷光发光层,设计制备了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中发现,OXD-7,Alq3和NPB的三组分协同作用可以导致电致激基复合物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光谱红移,并使得器件发光效率降低。通过插入TDAF中间层可以有效地抑制激基复合物的产生,同时,通过控制载流子传输的平衡,以及磷光材料的掺杂浓度,可以获得器件发光亮度、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激基复合物 荧光 磷光
原文传递
三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色稳定性的控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孟腾飞 何志群 +3 位作者 刘姝 刘淑洁 梁春军 张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95-1100,共6页
制备并研究了基于3种小分子荧光材料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采用红色发光材料DCJTB掺杂绿光材料Alq3构成混合发光层,与OXD-7构成的蓝色发光层形成异质结的结构,并以NPB为空穴注入层。通过改变结构参数详细研究了发射光谱及其色... 制备并研究了基于3种小分子荧光材料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采用红色发光材料DCJTB掺杂绿光材料Alq3构成混合发光层,与OXD-7构成的蓝色发光层形成异质结的结构,并以NPB为空穴注入层。通过改变结构参数详细研究了发射光谱及其色坐标的电场依赖性。通过分析载流子注入/传输特性,控制激子的复合区域等措施得到了色坐标稳定性好、光谱丰富的高性能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经过优化的器件结构可以覆盖更大的可见光区域,当电压从9 V增加到13 V时,色坐标仅从CIE(x,y)=(0.364,0.314)偏移到CIE(x,y)=(0.332,0.291),具有较好的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电致发光 三波段 DCJTB∶Alq3掺杂 激子复合 色坐标稳定性
下载PDF
中间层对白色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映光 梁春军 +2 位作者 刘姝 刘淑洁 何志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4-829,共6页
制备了基于蓝色磷光材料bis[3,5-difluoro-2-(2-pridyl)phenyl-(2-earboxypyribyl)iridumⅢ](FIrpic)、红色磷光材料bis(2-methyldibenzo[f,h]quinoxaline)(acetylacetonate)iridium(Ⅲ)(Ir(MDQ)2acac)的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制备了基于蓝色磷光材料bis[3,5-difluoro-2-(2-pridyl)phenyl-(2-earboxypyribyl)iridumⅢ](FIrpic)、红色磷光材料bis(2-methyldibenzo[f,h]quinoxaline)(acetylacetonate)iridium(Ⅲ)(Ir(MDQ)2acac)的双波段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蓝色磷光材料FIrpic被掺杂在一种宽带隙的主体材料1,3-bis(triphenylsilyl)benzene(UGH3)之中,红色磷光材料Ir(MDQ)2acac被掺杂在主体材料4,4',4″-tris(carbazol-9-yl)triphenylamine(TCTA)之中,并在两发光层之间加入一种宽带隙的空穴传输材料1,3-bis(carbazol-9-yl)benzene(mCP)作为中间层。制备的器件结构为ITO/NPB(40 nm)/TCTA∶Ir(MDQ)2acac 7%(10 nm)/mCP(x nm)/UGH3∶Firpic 8%(30 nm)/BPhen(30 nm)/LIF(0.8 nm)/AL(200 nm)。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层的加入促进了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的平衡并抑制了发光层之间的能量转移。加入适当厚度的中间层之后,器件的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相比于无中间层器件,最高电流效率由3.4 cd/A提高到13.2 c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电致发光 效率 中间层 双波段 能量转移
下载PDF
混合型间隔层对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柳 何志群 +3 位作者 董飞 刘姝 刘淑洁 梁春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5-691,共7页
制备了基于新型蓝绿色荧光MQAB与红色磷光Ir(MDQ)2acac的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了TPBI或UGH3两种间隔层及二者的混合间隔层的器件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采用TPBI和UGH3的混合间隔层可以调控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的平衡。当m... 制备了基于新型蓝绿色荧光MQAB与红色磷光Ir(MDQ)2acac的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了TPBI或UGH3两种间隔层及二者的混合间隔层的器件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采用TPBI和UGH3的混合间隔层可以调控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的平衡。当m(TPBI)∶m(UGH3)=1∶1时,可有效地控制发光区域,使得器件性能得到优化,并获得发光亮度高达14 700 cd/m2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最高电流效率可达11.60 cd/A,且器件具有较高的色稳定性。采用混合间隔层的器件比单用TPBI或UGH3作为间隔层的器件效率提高了200%~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荧磷混合发光 混合间隔层
下载PDF
掺杂吡唑喹啉衍生物的聚乙烯基咔唑薄膜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穆林平 何志群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8-274,共7页
对比研究了吡唑喹啉衍生物(PAQ5)的掺杂对聚N-乙烯基咔唑(PVK)聚合物薄膜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分析薄膜宏观的电流密度-电场关系发现:电场F在106~10~7 V·cm-1范围时,纯PVK薄膜中电流密度J∝F2.1,而在掺杂了PAQ5(4.8wt%)的PVK薄膜... 对比研究了吡唑喹啉衍生物(PAQ5)的掺杂对聚N-乙烯基咔唑(PVK)聚合物薄膜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分析薄膜宏观的电流密度-电场关系发现:电场F在106~10~7 V·cm-1范围时,纯PVK薄膜中电流密度J∝F2.1,而在掺杂了PAQ5(4.8wt%)的PVK薄膜中J∝F2.9.掺杂薄膜导电能力的提高,除了有空穴从阳极注入PVK形成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之外,也有PAQ5使电子从阴极注入和传输形成的传输电流.分析薄膜用飞行时间法测得的瞬态光电流谱可得:在1×105~2×10~5 V·cm-1的低场下,纯PVK薄膜中传导电流的主要是空穴载流子,其迁移率在7.6×10^(-5) cm^2·V^(-1)·s^(-1),而电子迁移的信息却很微弱,PAQ5掺杂浓度为2wt%的PVK薄膜载流子传输性能没有大的变化.在PAQ5掺杂浓度为5wt%的PVK薄膜中,空穴的迁移率为6.0×10-5 cm^2·V^(-1)·s^(-1),电子的迁移率为7.9×10-6cm^2·V^(-1)·s^(-1).掺入的PAQ5建立的电子传输通道使掺杂薄膜载流子的传输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薄膜 掺杂 导电性能 载流子 迁移率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下载PDF
冠醚桥接苯并菲二聚体合成的新途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娟娟 何志群 +2 位作者 许敏 孔翔飞 张春秀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0-594,共5页
本研究借鉴合成冠醚的Willianmson反应,通过缓慢滴加二氯乙醚合成了重要中间体乙氧基醚链接的苯并菲二聚体,且避免了2,3-二羟基四戊烷氧基苯并菲自身成环反应所导致单一冠醚苯并菲的生成.进一步以该中间体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最终得到... 本研究借鉴合成冠醚的Willianmson反应,通过缓慢滴加二氯乙醚合成了重要中间体乙氧基醚链接的苯并菲二聚体,且避免了2,3-二羟基四戊烷氧基苯并菲自身成环反应所导致单一冠醚苯并菲的生成.进一步以该中间体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最终得到了冠醚桥接苯并菲二聚体,并用1H NMR,13C NMR和MALDI-TOF质谱对产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nmson 苯并菲 二聚体 冠醚
原文传递
YVO_4∶Eu^(3+)纳米微粒发射光谱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雷全胜 黄世华 +2 位作者 彭洪尚 由芳田 吕少哲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8-392,共5页
测量了非选择激发下YVO4∶Eu3+纳米微粒中Eu3+的5D0→7F2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低温下的光谱是很多谱线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宽带;而室温下主要是与体材料相似的两条分离谱线。根据选择激发下YVO4∶Eu3+的发射光谱研究得到的结论,把发射光... 测量了非选择激发下YVO4∶Eu3+纳米微粒中Eu3+的5D0→7F2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低温下的光谱是很多谱线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宽带;而室温下主要是与体材料相似的两条分离谱线。根据选择激发下YVO4∶Eu3+的发射光谱研究得到的结论,把发射光谱分解为两部分之和,一部分来自占据靠近纳米微粒中心的格位的Eu3+离子发射谱线具有与体材料相近峰值;另一部分来自占据靠近表面位置的Eu离子,发射分布在更大的光谱范围内。这两部分发光的相对强度随温度变化的分析表明,YVO4∶Eu3+纳米微粒发射光谱随温度的变化是由于靠近表面的Eu通过表面猝灭中心猝灭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YVO4:Eu^3+ 光谱的温度关系 表面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