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新探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必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2期17-19,共3页
针对目前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出现的缺乏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现象的分析,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讲课内容陈旧、缺乏主线贯穿的问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思考,提出中医各家学说教学改革需要强化临... 针对目前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出现的缺乏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现象的分析,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讲课内容陈旧、缺乏主线贯穿的问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思考,提出中医各家学说教学改革需要强化临床思维、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设计、梳理医家脉络、引入医案教学的思路及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临床中医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临床思维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袁娜 吴宇峰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3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 目的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论文所属单位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1739篇,发文量前10位的单位均为高校,高频关键词28个。基于某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最多,达1026篇,其中,基础类课程752篇(73.3%),临床类课程274篇(26.7%);中医类课程312篇(30.4%)。“德育”“课程育人”是最新的研究热点,研究从某门课程的实证研究逐渐向体系研究过渡,研究内容逐步细化。结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较丰富,热点聚焦,以基础类课程为主,临床、中医类课程相对较少。建议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高等医学教育 医学课程 课程思政 计量学分析
原文传递
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嬗变研究
3
作者 宋佳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1期191-197,共7页
阴虚证是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共同关注及重点探讨的临床证候。通过梳理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的嬗变,认为这种概念内涵的嬗变凸显了不同时代对“阴”的具体指代以及对“阴虚”的发生机理、变化转归等认识的不同。朱丹溪本人... 阴虚证是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共同关注及重点探讨的临床证候。通过梳理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的嬗变,认为这种概念内涵的嬗变凸显了不同时代对“阴”的具体指代以及对“阴虚”的发生机理、变化转归等认识的不同。朱丹溪本人对“阴虚”的认识就有阴血虚、阴精亏、肾虚、肾水不足等多种内涵;其私淑弟子虞抟认为此“阴虚”当分气中之阴虚、血中之阴虚与肾经之真阴虚;汪机则认为此“阴虚”乃“营虚”,包含营气虚与营血虚两方面。而明代温补学派的薛己认为脾土在阴虚发展转归及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提出“阴虚”即“脾虚”以及“足三阴虚”的观点;明末张景岳与赵献可则通过发展命门学说,强调人体“真阴”藏于肾命,关乎人体先天之本,内蕴元精可化生元气,包含水火两端,提出“阴虚有二”。温补学派对“阴虚”内涵的发展一则为纠正丹溪学派所造成的苦寒偏弊,另则推动了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学派研究 真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