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双水相萃取的混合模式配基制备及对IgG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武强 林东强 +1 位作者 翁叶靖 姚善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5-930,共6页
以2-巯基-1-甲基咪唑(MMI)为混合模式配基,人血免疫球蛋白G(IgG)为模型蛋白,探讨混合模式配基双水相系统分离抗体的新方法,主要包括MMI-聚乙二醇(PEG)的制备和IgG分配研究。首先优化了PEG4000的环氧氯丙烷活化反应条件,环氧氯丙烷和PEG... 以2-巯基-1-甲基咪唑(MMI)为混合模式配基,人血免疫球蛋白G(IgG)为模型蛋白,探讨混合模式配基双水相系统分离抗体的新方法,主要包括MMI-聚乙二醇(PEG)的制备和IgG分配研究。首先优化了PEG4000的环氧氯丙烷活化反应条件,环氧氯丙烷和PEG比例为3.5:1,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加量为0.05 mL g 1PEG,开环反应时间为8 h;40%氢氧化钠溶液加量为0.15 mL g-1PEG,闭环反应时间为4 h,环氧基团接入量可达到460μmol g-1PEG,偶联配基MMI,得到MMI-PEG混合模式配基。进一步考察了IgG在PEG4000/(NH4)2SO4双水相系统中的分配,发现添加MMI-PEG配基有效提高了IgG分配系数,加入适量NaCl,分配系数达到了17.1。结果表明,混合模式配基双水相萃取可以实现IgG的上相富集,为抗体分离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系统 混合模式配基 2-巯基-1-甲基咪唑 免疫球蛋白G 分配系数
下载PDF
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对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离子交换萃取与反萃
2
作者 黄捷 罗能镇 +5 位作者 沈剑 相咸高 钱超 徐义明 周俊超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60-966,共7页
水解法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产品初浓度只有3%(wt)左右,需采用重结晶等传统工艺提纯,十分耗能。若能利用萃取-反萃工艺进行浓缩或提纯,在节能降耗方面将有重要意义。今研究了离子交换萃取法在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提纯上的应用。选用工业... 水解法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产品初浓度只有3%(wt)左右,需采用重结晶等传统工艺提纯,十分耗能。若能利用萃取-反萃工艺进行浓缩或提纯,在节能降耗方面将有重要意义。今研究了离子交换萃取法在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提纯上的应用。选用工业级二(2-乙基己基)磷酸制备钠盐作为萃取剂,以工业无味煤油作为稀释剂,研究了萃取剂初始浓度、NaCl浓度、温度和水相pH等因素对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分配系数随氯化钠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初始萃取剂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平衡pH的降低而降低。此外,利用pH摆动效应,用浓盐酸实现了离子交换萃取的反萃过程,对比了有机相络合物浓度对反萃分配系数、反萃率等参数的影响,并实现了萃取剂的皂化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 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 离子交换萃取 分配系数 反萃 pH摆动效应 萃取剂再生
下载PDF
含芳杂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郑梦凯 张聪聪 李伯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3-941,共9页
为了提高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耐热性,以聚四氢呋喃二元醇(PTMG-2000)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分别与扩链剂1,2,4,5-苯四甲羧酸二酐(PMDA)、3,3’,4,4’-苯甲酮四羧酸酐(BT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 为了提高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耐热性,以聚四氢呋喃二元醇(PTMG-2000)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分别与扩链剂1,2,4,5-苯四甲羧酸二酐(PMDA)、3,3’,4,4’-苯甲酮四羧酸酐(BTDA)、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1,4-丁二醇(BDO)反应形成的链段为硬段,经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硬段种类和含量的TPU,考察了它们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含芳基酰亚胺基团的引入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初始分解温度,BPDA-MDI为硬段的TPU初始分解温度约为260℃,优于以BTDA-MDI和PMDA-MDI为硬段的TPU,更优于常规的以BDO-MDI为硬段的TPU(150℃)。当硬段含量为w=40%时,25℃环境中,含芳基酰亚胺型TPU的邵氏硬度>92 A,拉伸强度在36~40 MPa,断裂伸长率>500%,均较相同硬段含量的BDO-MDI型TPU高;且80℃下,含芳基酰亚胺型TPU仍有较高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BDO-MDI硬段含量为w=40%的TPU相比,25和80℃下,相同硬段含量的BPDA-MDI型TPU的杨氏模量分别是前者的3.8倍和18倍,拉伸强度是前者的2.1倍和3.4倍,断裂伸长率是前者的1.03倍和2.5倍。此外,含芳基酰亚胺型TPU的弹性恢复能力并未随着它们硬度和刚性的增加而变差,还略优于BDO-MDI型TPU,在100%应变条件下,弹性恢复率均大于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 聚氨酯 扩链剂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下载PDF
三聚氰胺甲醛泡沫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夏学禹 顾雪萍 +2 位作者 冯连芳 王嘉骏 张才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190,共9页
三聚氰胺甲醛泡沫是一种具有吸音、耐热、保温等性能的本征型阻燃泡沫,燃烧时火焰易自熄且不产生流滴,可用于建筑、农业、航空、交通运输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是一种发展前景良好的轻质材料。但是,由于柔性链段短、交联密度大,三聚氰胺甲... 三聚氰胺甲醛泡沫是一种具有吸音、耐热、保温等性能的本征型阻燃泡沫,燃烧时火焰易自熄且不产生流滴,可用于建筑、农业、航空、交通运输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是一种发展前景良好的轻质材料。但是,由于柔性链段短、交联密度大,三聚氰胺甲醛泡沫脆性往往较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此,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体改性和泡沫结构调控2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三聚氰胺甲醛泡沫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并对增韧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泡沫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合成高性能的三聚氰胺甲醛泡沫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增韧改性 泡沫 泡孔结构
下载PDF
基于动态共价键制备可重复加工交联聚合物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坤红 顾雪萍 +1 位作者 冯连芳 张才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动态共价键构建聚合物交联网络,一方面高度交联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优异机械物理性能,另一方面通过链段重排可赋予其良好的自修复和重复加工性能,突破热塑性聚合物和热固性聚合物的界限,具有十分诱人的工业应用前景。从酯交换反应、... 通过动态共价键构建聚合物交联网络,一方面高度交联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优异机械物理性能,另一方面通过链段重排可赋予其良好的自修复和重复加工性能,突破热塑性聚合物和热固性聚合物的界限,具有十分诱人的工业应用前景。从酯交换反应、二硫键交换反应、硅醇交换反应、烯烃复分解、亚胺交换反应、酰腙键交换反应等动态共价化学作用机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基于这些动态共价键制备可重复加工交联聚合物方法和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发展前景和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化学 动态共价键 交联 重复加工
下载PDF
4,4'-二甲氧基二苯基氮氧自由基调控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哲成 单国荣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08-913,共6页
以4,4'-二甲氧基二苯胺为原料,过硫酸氢钾复合盐(Oxone)为氧化剂,通过一步反应合成了苯环类氮氧自由基——4,4'-二甲氧基二苯基氮氧自由基(DMDPN),并与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组成双分子体系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调控聚... 以4,4'-二甲氧基二苯胺为原料,过硫酸氢钾复合盐(Oxone)为氧化剂,通过一步反应合成了苯环类氮氧自由基——4,4'-二甲氧基二苯基氮氧自由基(DMDPN),并与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组成双分子体系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调控聚合.用重量法测定转化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及分布.研究了氮氧自由基/引发剂比以及聚合温度对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并对得到聚合物进行了再引发反应以及1H核磁共振表征.结果表明该体系下,氮氧自由基与增长自由基之间无明显的氢转移副反应发生,聚合过程中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加,且聚合物末端具有活性,能进行再次链增长,体现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确定了最佳氮氧自由基/引发剂摩尔比为1.6∶1、最佳聚合温度为120℃,并在70℃下实现了MMA的调控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自由基 甲基丙烯酸甲酯 氢转移反应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原文传递
聚偏氯乙烯-b-聚乙二醇-b-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基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杰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0-896,共7页
通过直接碳化由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的聚偏氯乙烯-b-聚乙二醇-b-聚偏氯乙烯共聚物(PVDC-b-PEG-b-PVDC),制备了微孔-中孔复合多孔炭,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凝胶渗透色谱仪表征表明通过RAFT聚合制得的PVDC... 通过直接碳化由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的聚偏氯乙烯-b-聚乙二醇-b-聚偏氯乙烯共聚物(PVDC-b-PEG-b-PVDC),制备了微孔-中孔复合多孔炭,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凝胶渗透色谱仪表征表明通过RAFT聚合制得的PVDC-b-PEG-b-PVDC的分子量较高(MnGPC>7000 g?mol-1)、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5)。采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N2等温吸脱附法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的热分解特性和多孔炭的结构,发现PEG链段可完全热分解而具有形成中孔的模板作用,PVDC链段热分解形成含微孔的炭骨架,最终形成兼有微孔和中孔、最大比表面积达1242m2?g-1、孔容达0.49 cm3?g-1的多孔炭。电化学测试表明制备的多孔炭的电化学特性良好,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PVDC-b-PEG4k-b-PVDC基多孔炭的比电容达到157 F?g-1,显著优于文献报道的PVDC基多孔炭的比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 嵌段共聚物 多孔炭 电化学性能 比电容
下载PDF
聚乙二醇存在下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动态表面张力
8
作者 施一鸣 单国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70-2175,共6页
利用最大泡压法(MBPM)研究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有、无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发现PEG使体系反应速率变慢,反应50min,有PEG参与的体系转化率只有49%,而无PEG参与的体系转化率... 利用最大泡压法(MBPM)研究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有、无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中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发现PEG使体系反应速率变慢,反应50min,有PEG参与的体系转化率只有49%,而无PEG参与的体系转化率已达到98%以上,接近终点。St/MMA和引发剂形成的聚合物在PEG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具有更强表面活性的聚合物,表面活性水平高于PEG以及无PEG参与聚合体系的聚合物,但弱于混合单体及齐聚物。这种较强表面活性的聚合物在转化率只有5%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是聚合物进入粒子堆形成稳定小粒子的动力,并最终使粒子带有足够脱离粒子堆的表面电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表面张力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无皂乳液聚合 聚乙二醇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
9
作者 汪情兵 张才亮 +2 位作者 冯连芳 顾雪萍 王嘉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7-1103,共7页
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研究可指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工艺和反应器设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过程凝胶效应显著,基于扩散理论,结合分子量、聚合物浓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同时考虑玻璃化温度,建立了凝胶效应框架模型。通过... 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研究可指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工艺和反应器设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过程凝胶效应显著,基于扩散理论,结合分子量、聚合物浓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同时考虑玻璃化温度,建立了凝胶效应框架模型。通过在玻璃化温度上/下甲基丙烯酸甲酯间歇聚合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聚合过程的单体转化率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聚合物数均分子量的计算误差在±7%内。该模型可应用于含有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在玻璃化温度上/下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效应 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体聚合 玻璃化温度
下载PDF
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毕纪葛 潘万贵 +3 位作者 周俊超 吴可君 徐国华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0-788,共9页
搅拌釜内的强放热反应过程常常需采用内置螺旋盘管来增加换热面积,对带盘管搅拌釜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今使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进行模... 搅拌釜内的强放热反应过程常常需采用内置螺旋盘管来增加换热面积,对带盘管搅拌釜内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今使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四斜叶桨搅拌下釜内盘管非稳态对流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搅拌釜内温度场分布和盘管内外两侧平均对流传热系数。模拟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强化壁面函数,考虑了釜内液体黏度、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在模拟搅拌釜的非稳态冷却过程中,将搅拌釜内温度的变化过程分成四段,模拟得到四个釜温下的拟稳态温度场和对流传热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全冷却过程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为了验证模拟的可靠性,对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模拟获得的盘管外侧对流传热系数值与实验值相比误差为22.5%,盘管内侧对流传热系数模拟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相比误差为2.6%,不同釜温下盘管出口温度模拟值与实验测定值偏差在1.52 K以内,表明所用模拟方法在工程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螺旋盘管 模拟 对流传热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