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共沸的乙醇/乙酸乙酯/2-丁酮三元物系变压精馏分离过程及其参数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旭 罗祎青 袁希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89-2099,共11页
提出了一种带两股循环的三塔变压精馏结构用于分离乙醇(C_2H_5OH)/乙酸乙酯(C_4H_8O_2-3)/2-丁酮(C_4H_8O-3)三元混合物。由该三元混合物的剩余曲线图(RCM)可知,在大气压下该混合物的每一对组元均形成二元最低共沸物,且乙醇/乙酸乙酯二... 提出了一种带两股循环的三塔变压精馏结构用于分离乙醇(C_2H_5OH)/乙酸乙酯(C_4H_8O_2-3)/2-丁酮(C_4H_8O-3)三元混合物。由该三元混合物的剩余曲线图(RCM)可知,在大气压下该混合物的每一对组元均形成二元最低共沸物,且乙醇/乙酸乙酯二元共沸物组成随压力变化敏感。三个最低共沸物的同时存在形成了精馏边界线夹紧点现象,而通常压力下的精馏塔无法跨越,以至于传统变压精馏无法应用。通过对精馏塔压力的最优化克服了这一困难,提出了新的分离流程,并对过程进行严格稳态模拟。针对初分塔(T1)塔压不同的6种流程,采用序贯迭代法对各塔的塔板数、进料板位置、回流比等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比6种流程的经济评价和比较,得到了T1塔的最优压力,并经过能量集成使得过程的年度总费用降低了1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混合物 二元共沸物 变压精馏 剩余曲线图 优化 能量集成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分离氮气甲烷的模拟与控制 被引量:8
2
作者 韩治洋 丁兆阳 +2 位作者 韩旸湲 沈圆辉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0-758,共9页
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氮气/甲烷的实验、模拟和控制研究。建立了一套双塔VPSA实验装置,并将其数学模型建立在g PROMS软件中,通过改变进料气流量做多组对比实验,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对比,... 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氮气/甲烷的实验、模拟和控制研究。建立了一套双塔VPSA实验装置,并将其数学模型建立在g PROMS软件中,通过改变进料气流量做多组对比实验,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双塔VPSA的模拟调试,可以将甲烷的纯度由30%提升到80%,同时保证83%的回收率。随后,针对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状态干扰因素,选取了3种常见的扰动状况,以产品气纯度快速回归至80%为控制目标,根据本文所采用的VPSA系统设计了PID控制器,进行了模拟和控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PID控制器可以使纯度受到扰动影响时较快速地回归至合格纯度,同时保证装置较为稳定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甲烷 VPSA 模拟 活性炭 控制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提纯沼气的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田彩霞 沈圆辉 +1 位作者 张东辉 甘海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1-749,共9页
以煤基碳分子筛为沼气净化吸附剂,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碳分子筛的表面形貌,并通过物理化学吸附仪表征了碳分子筛的孔径分布。基于静态容积法测定了CO2与CH4在碳分子筛的静态吸附量,并估算了CO2与CH4在碳分子筛的动力学扩散系数。单塔穿... 以煤基碳分子筛为沼气净化吸附剂,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碳分子筛的表面形貌,并通过物理化学吸附仪表征了碳分子筛的孔径分布。基于静态容积法测定了CO2与CH4在碳分子筛的静态吸附量,并估算了CO2与CH4在碳分子筛的动力学扩散系数。单塔穿透实验考察了吸附压力与进料流量对原料气中CO2穿透曲线的影响,选取吸附压力为0.3 MPa,进料流量为4 L·min-1进行两塔六步真空变压吸附提纯沼气的实验研究,并考察了吸附步骤时长与产品气冲洗率对CH4富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步骤时长为140 s,冲洗率为0.05时,产品气中CH4纯度可达98%,收率可达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真空变压吸附 沼气 甲烷 二氧化碳
下载PDF
快速变压吸附制氧动态传质系数模拟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丁兆阳 韩治洋 +4 位作者 石文荣 沈圆辉 田彩霞 韩旸湲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9-768,共10页
研究快速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的传质过程,结合实验数据对全局动态传质系数与常数传质系数进行对比模拟分析,并考察各传质阻力对传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轴向、膜扩散和孔扩散估算的动态传质系数是有效的。膜阻力是主要阻力,其次是... 研究快速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的传质过程,结合实验数据对全局动态传质系数与常数传质系数进行对比模拟分析,并考察各传质阻力对传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轴向、膜扩散和孔扩散估算的动态传质系数是有效的。膜阻力是主要阻力,其次是轴向扩散阻力,大孔扩散阻力较小,微孔扩散阻力可忽略。在快速变压吸附中,由于气速和温度变化较快,传质系数也会有较大变化,总体趋势是传质系数随着温度和气速的升高而升高。采用恒定传质系数无法准确描述吸附塔内各个时间点、空间点上的传质行为,根据各节点状态计算出的动态估算传质系数能够与吸附塔内的行为有较好的吻合度,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变压吸附 传质 制氧 动态仿真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自组装:分子设计、结构调控与材料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君 黄仁亮 +3 位作者 齐崴 王跃飞 苏荣欣 何志敏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45-1459,共15页
近年来,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的自组装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超分子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苯丙氨酸二肽类纳米组装体因具有结构多样、易功能化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纳米制造、组织修复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 近年来,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的自组装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超分子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苯丙氨酸二肽类纳米组装体因具有结构多样、易功能化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纳米制造、组织修复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从分子设计、组装结构调控与材料应用三个层次系统综述了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的修饰改性,包括乙酰基、芳香环、氨基酸、短肽等基团。然后,重点介绍了苯丙氨酸二肽类分子自组装的调控策略和方法,如溶剂、界面、气相、多组分共组装和酶催化组装。最后,介绍了苯丙氨酸二肽类自组装材料在纳米材料合成、传感检测、药物传递及组织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二肽 超分子自组装 共组装 酶催化组装 传感 药物传递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正丁醇-氯苯-苯乙酮三元体系等压汽液平衡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5
6
作者 范凯 陈长旭 +2 位作者 周峰 郑晖 许春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8-585,共8页
正丁醇-氯苯常压下存在最低共沸现象,首先应用汽液平衡法从6种备选溶剂中筛选出苯乙酮作为最佳萃取剂,然后分别测定了正丁醇-氯苯、正丁醇-苯乙酮、氯苯-苯乙酮3个二元体系以及正丁醇-氯苯-苯乙酮三元体系在101.33 k Pa下的汽液平衡数... 正丁醇-氯苯常压下存在最低共沸现象,首先应用汽液平衡法从6种备选溶剂中筛选出苯乙酮作为最佳萃取剂,然后分别测定了正丁醇-氯苯、正丁醇-苯乙酮、氯苯-苯乙酮3个二元体系以及正丁醇-氯苯-苯乙酮三元体系在101.33 k Pa下的汽液平衡数据。所有实验数据都通过了Herington法和Van Ness法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采用Wilson、NRTL和UNIQUAC 3种活度系数模型进行关联计算,其二元拟合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使用关联得到的二元交互参数推算三元汽液平衡数据,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偏差在合理范围以内。结果表明,苯乙酮作为萃取剂可以有效地改变正丁醇与氯苯的相对挥发度,在溶剂质量比为1:1时能够使共沸现象消失。为工业上使用萃取精馏分离正丁醇-氯苯体系提供参考,也为汽液平衡数据库补充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液平衡 正丁醇 氯苯 苯乙酮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聚焦十字型微通道内高黏流体中气泡生成动力学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翀 付涛涛 +2 位作者 姜韶堃 朱春英 马友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0-654,共5页
利用高速摄像仪观察了聚焦十字型微通道内高黏度(630 m Pa·s)的甘油-水溶液中氮气气泡的生成过程。研究了气泡生成过程以及气泡体积和最小颈部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黏流体内气泡生成过程可分为回缩、膨胀、挤压和最终破裂4... 利用高速摄像仪观察了聚焦十字型微通道内高黏度(630 m Pa·s)的甘油-水溶液中氮气气泡的生成过程。研究了气泡生成过程以及气泡体积和最小颈部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黏流体内气泡生成过程可分为回缩、膨胀、挤压和最终破裂4个阶段。气泡体积在膨胀和挤压阶段均随时间线性增长,但挤压阶段的斜率大于膨胀阶段的斜率。气泡最小颈部半径随时间变化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挤压阶段,颈部半径随剩余时间呈幂率关系;而在最终破裂阶段,颈部半径随时间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高黏流体 两相流 气泡 动力学
下载PDF
耐高温酵母乙醇间歇发酵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立峰 刘振 曾爱武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2-75,共4页
该研究采用耐高温型酵母,在不同葡萄糖浓度(5%~30%wt)下进行了乙醇间歇发酵的动力学研究,确定了适合该酵母的最佳底物浓度范围为16%~20%(wt).同时选取合适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性拟合,得出了不同底物浓度下对应的动力学... 该研究采用耐高温型酵母,在不同葡萄糖浓度(5%~30%wt)下进行了乙醇间歇发酵的动力学研究,确定了适合该酵母的最佳底物浓度范围为16%~20%(wt).同时选取合适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性拟合,得出了不同底物浓度下对应的动力学参数值,并分析了各动力学参数值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该酵母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且呈线性关系:μmax=0.3161-4.1820×104s(100g/L<s<280g/L);动力学参数α和γ慢慢地减小,而β和η却相应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乙醇发酵 耐高温酵母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聚电解质静电沉积改性制备高性能反渗透膜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美玲 刘军 +2 位作者 王琴 谈勇 李保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0-839,共10页
利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商品反渗透膜表面进行氯化处理,然后将聚阳离子电解质壳聚糖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沉积在RO膜的表面,系统地研究了氯化过程的p H、氯化时间、次氯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及其沉积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出高通量、高截留... 利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商品反渗透膜表面进行氯化处理,然后将聚阳离子电解质壳聚糖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沉积在RO膜的表面,系统地研究了氯化过程的p H、氯化时间、次氯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及其沉积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出高通量、高截留率的RO膜。在压力1.55 MPa、原料液温度(298±1)K的条件下,测定RO膜处理2000μg·g-1氯化钠溶液的水通量和截留率。结果表明,当p H=9、氯化时间为30 min、次氯酸钠浓度为1000mg·L-1时,水通量较原膜提高了约19.89%,截留率略有提高;当壳聚糖浓度为0.1%(质量分数)、沉积时间为30 min时,改性膜的接触角降低到34.88°,亲水性提高,水通量较氯化后的RO膜几乎保持不变,为60.55 L·m-2·h-1,截留率达到了99.56%。经过氯化和沉积改性后的RO膜水通量和截留率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盐 渗透 氯化 聚电解质 壳聚糖 静电沉积
下载PDF
不锈钢网负载Al-beta分子筛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尚茜子 张宝泉 李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994-4001,共8页
使用二次生长法在不锈钢网表面制备了Al-beta分子筛涂层,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接触角检测对其进行了表征。Al-beta分子筛晶粒以球形呈现在不锈钢网表面,并相互交联而构成微纳双级粗糙结构,Albeta涂层表现出超亲水和水中超疏油性... 使用二次生长法在不锈钢网表面制备了Al-beta分子筛涂层,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接触角检测对其进行了表征。Al-beta分子筛晶粒以球形呈现在不锈钢网表面,并相互交联而构成微纳双级粗糙结构,Albeta涂层表现出超亲水和水中超疏油性质。将不锈钢网负载Al-beta分子筛涂层用于分离一系列油水混合物,并考察了其耐久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网负载Al-beta分子筛涂层在重复使用100次后其正己烷/水分离效率仍保持在97.1%以上,酸、碱和超声等处理对其形貌和油水分离效率几乎没有影响,具备优异的耐久性、自清洁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油水分离过程中有很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不锈钢网 Al-beta沸石 超亲水 水中超疏油 油水分离 稳定性
下载PDF
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对流现象的PIV/LIF测量及传质系数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强 张会书 +2 位作者 胡楠 袁希钢 余国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594,共9页
建立了用于观测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Rayleigh对流现象的粒子成像测速(PIV)和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联用方法,同时获得了该对流传质过程的液相速度场及浓度分布,定量观测了Rayleigh对流的发展过程。经界面对流发生条件下传质过程的分析,指... 建立了用于观测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Rayleigh对流现象的粒子成像测速(PIV)和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联用方法,同时获得了该对流传质过程的液相速度场及浓度分布,定量观测了Rayleigh对流的发展过程。经界面对流发生条件下传质过程的分析,指出Rayleigh对流过程的涡量是影响传质过程的主要因素,给出了传质系数随涡量的变化关系和相应的关联式,进而为通过液相速度场的测量预测Rayleigh对流条件下的液相传质系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传质 二氧化碳 Rayleigh对流 激光诱导荧光 粒子成像测速
下载PDF
多肽超分子手性自组装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代武 邢起国 +3 位作者 王跃飞 齐崴 苏荣欣 何志敏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3-1636,共14页
多肽分子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手性小分子,能够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包括纳米螺旋、纳米管、手性凝胶等在内的有着独特生物效应和光学活性的手性纳米材料。这类材料具有易于功能化修饰的优点,在化学、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 多肽分子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手性小分子,能够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包括纳米螺旋、纳米管、手性凝胶等在内的有着独特生物效应和光学活性的手性纳米材料。这类材料具有易于功能化修饰的优点,在化学、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成功对多肽手性自组装结构进行精准多级调控,是进一步实现其功能化应用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多肽分子氨基酸序列组成与构型等内部因素,以及溶液pH、溶剂、添加剂等外界因素对多肽分子手性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并归纳得出其关键作用机制;同时,还介绍了多肽手性自组装材料在手性催化、手性检测、模板合成、手性光学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手性自组装 结构调控 手性催化 手性检测 手性模板 手性光学
原文传递
苯、噻吩、N-甲基吡咯烷酮间汽液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海龙 曾爱武 《煤化工》 CAS 2007年第4期48-51,共4页
介绍了利用汽液双平衡的小型平衡釜,在常压下测定苯、噻吩、N-甲基吡咯烷酮间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的实验。对此三元体系,分别用Wilson、NRTL、UNIQUAC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3个模型均能较好地应用于此物系的汽液平衡的... 介绍了利用汽液双平衡的小型平衡釜,在常压下测定苯、噻吩、N-甲基吡咯烷酮间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的实验。对此三元体系,分别用Wilson、NRTL、UNIQUAC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3个模型均能较好地应用于此物系的汽液平衡的预测,其中Wilson方程关联结果最好。对苯/噻吩的相对挥发度与N-甲基吡咯烷酮浓度的关系曲线的分析表明,随着N-甲基吡咯烷酮浓度的增加,苯/噻吩之间的相对挥发度从1.15增加到1.35。实验结果表明,N-甲基吡咯烷酮是一种能改变苯、噻吩二元体系相对挥发度的良好萃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吡咯烷酮 噻吩 汽液平衡
下载PDF
二元混合溶剂对盐酸硫胺溶剂化物稳定性及晶习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洋 王海生 +3 位作者 刘玉敏 韩丹丹 王静康 龚俊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0-577,共8页
维生素B1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盐酸硫胺作为维生素B1的存在形式,因其空间结构不同有着不同稳定性的4种溶剂化物:盐酸硫胺半水合物(HH)、盐酸硫胺甲醇溶剂化物(MM)、非化学计量比的盐酸硫胺水合物(NSH)、无水盐酸硫胺(AH)。制药行... 维生素B1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盐酸硫胺作为维生素B1的存在形式,因其空间结构不同有着不同稳定性的4种溶剂化物:盐酸硫胺半水合物(HH)、盐酸硫胺甲醇溶剂化物(MM)、非化学计量比的盐酸硫胺水合物(NSH)、无水盐酸硫胺(AH)。制药行业致力于寻找一种相对稳定的盐酸硫胺,以便于生产、储存和运输。采用悬浮转晶的方法制备了4种盐酸硫胺溶剂化物,从分子层次探究4种溶剂化物的稳定性,得出盐酸硫胺半水合物因其内部强氢键作用力而最稳定的结论。同时,探讨了二元混合溶剂对盐酸硫胺4种溶剂化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溶剂化物稳定存在的适宜条件。采用BFDH模型模拟了盐酸硫胺甲醇溶剂化物的晶习,发现BFDH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晶习一致,为工业溶剂筛选以获得目标产品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硫胺 溶剂化物 稳定性 溶剂 转化 分子模拟
下载PDF
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的性能测定
15
作者 吴少敏 胡雪沁 +1 位作者 侯贵军 刘春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采用磷酸三丁酯-煤油-醋酸-水物系测试了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的传质性能。考察了规整填料的安装方式、连续相和分散相流速对分散相存留分数和传质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分段、分段Ⅰ(盘间距50mm)和分段Ⅱ(盘间距100mm)这3种规整... 采用磷酸三丁酯-煤油-醋酸-水物系测试了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的传质性能。考察了规整填料的安装方式、连续相和分散相流速对分散相存留分数和传质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分段、分段Ⅰ(盘间距50mm)和分段Ⅱ(盘间距100mm)这3种规整填料安装方式中,综合考虑分散相存留分数和传质效率,分段Ⅰ比较具有优势;当两相流速都较小时,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的分散相存留分数比振动筛板萃取塔平均高30%左右;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比振动筛板萃取塔平均低1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规整填料萃取塔 液液萃取 规整填料 分散相存留分数 表观传质单元高度
下载PDF
双胍基化聚乙烯胺改性制备抗生物污染反渗透膜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艺璇 王志 +2 位作者 董晨曦 王耀 王纪孝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58-865,共8页
反渗透作为一种高效、低能耗的膜分离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受到生物污染的侵袭,造成膜性能不可逆下降。制备具有杀菌功能的反渗透膜可以有效缓解膜生物污染问题。采用二次界面聚合法,将合成的双胍基化聚乙烯胺(PVAm G)阳离子聚合物引... 反渗透作为一种高效、低能耗的膜分离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受到生物污染的侵袭,造成膜性能不可逆下降。制备具有杀菌功能的反渗透膜可以有效缓解膜生物污染问题。采用二次界面聚合法,将合成的双胍基化聚乙烯胺(PVAm G)阳离子聚合物引入到初生反渗透膜表面,制备出具有杀菌功能的PVAm G改性反渗透膜。结果表明,改性后膜表面的微观形貌和润湿性变化不大,在中性条件下膜表面荷正电。PVAm G改性膜在不降低膜选择透过性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抗生物污染性能。PVAm G改性膜与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连续接触4次后,膜面细菌死亡率每次均接近99.9%,表明PVAm G改性膜具有持久的广谱杀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膜 表面改性 二次界面聚合 抗生物污染 双胍基化聚乙烯胺
下载PDF
基于MPC控制技术优化VPSA制氧工艺的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瑞 江南 +3 位作者 刘冰 安亚雄 汪亚燕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9-679,共11页
针对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在gPROMS软件中建立了严格的数学模型,基于LiLSX吸附剂设计了两塔八步的真空变压吸附流程生产纯度为92%的O2。对此流程进行优化,其纯度和回收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生产中经常存在的如进料流量的... 针对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在gPROMS软件中建立了严格的数学模型,基于LiLSX吸附剂设计了两塔八步的真空变压吸附流程生产纯度为92%的O2。对此流程进行优化,其纯度和回收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生产中经常存在的如进料流量的变化以及吸附性能降低等扰动因素,使模拟工作更接近实际。根据产品气中O2纯度的反馈,采用模型辨识技术设计了MPC控制器,用于预测控制VPSA过程的动态行为。开环和闭环控制结果的对比显示,流程在设计的MPC控制下展现出更好的结果,这表明MPC控制策略可以明显改善空气分离制氧的生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制氧 VPSA模拟 优化 模型预测控制
下载PDF
Y聚焦型微通道内磁流体液滴的生成与调控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蕊 付涛涛 +3 位作者 张沁丹 刘偲 朱春英 马友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2-610,共9页
利用高速摄像仪研究了截面为400μm×400μm Y聚焦型微通道内磁流体液滴在矿物油中的生成过程。以水基磁流体EMG 807为分散相,含4%表面活性剂Span-20的矿物油为连续相。实验观察到了3种流型:弹状流、滴状流和喷射流。分别考察了两... 利用高速摄像仪研究了截面为400μm×400μm Y聚焦型微通道内磁流体液滴在矿物油中的生成过程。以水基磁流体EMG 807为分散相,含4%表面活性剂Span-20的矿物油为连续相。实验观察到了3种流型:弹状流、滴状流和喷射流。分别考察了两相流量、连续相毛细数及磁感应强度对液滴尺寸及生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通过改变两相流量及磁场调控液滴尺寸。当分散相流量不变时,液滴尺寸随着两相流量比的增加而减小。液滴尺寸随着连续相毛细数及磁感应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分散相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两相流量比、连续相毛细数和磁Bond数为参数提出了一个液滴尺寸的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微流体学 两相流 磁流体液滴 磁场
下载PDF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在杀菌防污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纪孝 蔡玮 全晓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8,共8页
抗菌剂在涂料、膜、生物智能材料等材料表面的防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长效、环境友好型的抗菌剂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其中,聚苯胺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菌剂。聚苯胺... 抗菌剂在涂料、膜、生物智能材料等材料表面的防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长效、环境友好型的抗菌剂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其中,聚苯胺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菌剂。聚苯胺的抗菌机理可由自身的氧化还原活性、阳离子吸附效应及电化学活性3方面分析。概括了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制备方法;进一步从杀菌防污机理出发,综述了聚苯胺及其衍生复合材料在不同防污材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在接触杀菌型表面、释放杀菌型表面、抗黏附型表面3种类型的材料中的应用。此外,提出了聚苯胺在防污应用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杀菌 防污 复合材料 表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