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沈文玉 《阴山学刊》 2000年第3期86-91,,97,,共7页
包头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语音方面的差异比较突出。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包头方言与普通话既存在对应关系,亦有不同。通过比较,不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资料,也为包头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方便。
关键词 包头方言 普通话 声母 韵母 声调 语音差异
下载PDF
包头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文玉 《阴山学刊》 2001年第3期88-90,共3页
包头方言的儿化与普通话的儿化相同 ,在一个音节的末尾附加一个卷舌动作 ,使这个音节发生语音变化。
关键词 包头方言 儿化现象 韵母
下载PDF
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郭祥正的书画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福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75-78,共4页
郭祥正所发表的书画观点,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弥足珍贵。在诸如画与世、画与物、画与境、画与意、画与心、画与品、画与诗、画与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值得挖掘与研究。
关键词 郭祥正 书画论 艺术批评 中国画 现实主义 意境 诗歌 书法
下载PDF
“自是曲子缚不住者”——东坡词论钩玄
4
作者 张福勋 温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东坡词论是其整个文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强调作词首先要对国、对民负责;主张协律而不为律所缚;喜爱豪放但也不轻薄婉约;仍然摆脱不了词小诗大的传统观念;以“清丽”为其词风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 苏轼 词论 文论系统
下载PDF
父与子:文学风格未必承传——以黄庶、黄庭坚为例
5
作者 张福勋 温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9-102,共4页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自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自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庶 黄庭坚 风格 同中之异
下载PDF
《谈艺录》论宋诗
6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2年第2期11-13,共3页
对理学家诗 ,总体评价不高。但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 ,不是一棍子打死。“句中眼”应为“警策”处 ,而非“警句”。舍去篇章不顾 ,就不能称为“句中眼”。“句中眼”也不一定就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句中眼... 对理学家诗 ,总体评价不高。但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 ,不是一棍子打死。“句中眼”应为“警策”处 ,而非“警句”。舍去篇章不顾 ,就不能称为“句中眼”。“句中眼”也不一定就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句中眼”不必句句有眼 ,也不一定为声音之“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宋诗 理学家 句中眼
下载PDF
《谈艺录》论宋诗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1年第2期5-11,共7页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 ,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 ,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 ,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 ;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 ,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 ,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 ,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 ;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 ,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宋诗 夺胎换骨 以文为诗 活法
下载PDF
“我亦谈诗子深许”——郭祥正诗论发微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福勋 王宇 《阴山学刊》 2003年第2期24-30,共7页
长期被隐没的郭祥正 ,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 ,而且喜欢谈诗论诗。郭氏诗论 ,所涉范围很广 ,诸凡诗学、诗体、诗韵、诗法、诗思等 ,皆所涉及。其诗论倡“椽笔发清唱” ,又主“兴寄” ,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长期被隐没的郭祥正 ,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 ,而且喜欢谈诗论诗。郭氏诗论 ,所涉范围很广 ,诸凡诗学、诗体、诗韵、诗法、诗思等 ,皆所涉及。其诗论倡“椽笔发清唱” ,又主“兴寄” ,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宋诗的发展 ,对宋代诗论体系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祥正 诗论 豪壮 清唱 兴寄
下载PDF
《谈艺录》论宋诗
9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2年第1期26-28,共3页
宋人的尊杜、学杜 ,宋诗的承杜、变杜 ,成为有宋一代的社会风气。北宋尊韩 ,有理学家尊韩 ,文学家尊韩 ,又由尊韩而回护。南宋诗流不墨守江西诗派 。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宋诗 学杜 尊韩 学晚唐
下载PDF
“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苏轼论宋诗
10
作者 张福勋 《集宁师专学报》 2006年第2期1-11,共11页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宋诗 诗论
下载PDF
玄而未玄 神而自神——司空图“辨味”说探微
11
作者 张福勋 《集宁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他的心灵历程,生活情趣、佛禅思想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诗论 诗外之旨 集大成者 佛禅思想
下载PDF
由读者的“二度创造”说到意境的完整释义
12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0年第4期16-19,共4页
创作是作者由内 (内心 )而外 (作品 ) ;鉴赏 ,则是读者由外而内。此双向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由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二度创造所共同构成的这一“艺术活动” ,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 创作是作者由内 (内心 )而外 (作品 ) ;鉴赏 ,则是读者由外而内。此双向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由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二度创造所共同构成的这一“艺术活动” ,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二度创造”表现为一是在原创作品形象的基础上 ,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 ;二是对原创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读者 "二度创造"论 意境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 艺术创作
下载PDF
《谈艺录》论宋诗
13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1年第4期18-21,共4页
钱先生在论宋诗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有同时代人的横向比较,也有不同时代人的纵向比较。梅尧臣与孟郊比:“未宜等类齐称”;后山与山谷:同属江西派;杨万里与陆游比较:杨诗艺术超过陆,陆诗思想超过杨。
关键词 钱钟书 《谈艺录》 比较法 宋代 文学批评 诗歌 杨万里 江西派 梅尧臣 孟郊 陆游
下载PDF
玄而未玄 神而自神——司空图“辨味”说探微
14
作者 张福勋 《中国韵文学刊》 2003年第1期63-68,共6页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他的心灵历程、生活情趣、佛禅思想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诗论 诗外之旨 集大成者 佛禅思想
下载PDF
“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苏轼论宋诗
15
作者 张福勋 《集宁师专学报》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宋诗 诗论
下载PDF
精金美玉,非以口舌能定贵贱——论元遗山对宋诗的态度评
16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2年第4期15-17,共3页
元遗山对宋诗的态度 ,一方面是不得不承认接受“沾丐”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却是极严厉、极无情的批评 ,乃至不负责任的贬斥 ;但在贬宋诗的同时 ,对一些个别诗人、诗作、风格、手法等 。
关键词 元遗山 宋诗 尊唐贬宋 艺术批
下载PDF
一个思想方法上的怪圈——明人何以贬宋诗?
17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2000年第2期38-40,共3页
明人贬宋诗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 :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将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 ;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 ,在具体对待唐宋诗的问题上 ,以唐诗作为取... 明人贬宋诗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 :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将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 ;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 ,在具体对待唐宋诗的问题上 ,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 ,合则取 ,不合则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人 宋诗 唐诗 诗法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天涯海角终为伴,情痴情种王朝云——苏轼与朝云的动人情爱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检阅苏轼悼念朝云的十几首诗文,不仅为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情痴情种这精神生活的另一面所感动,更为朝云这样一个小妾那种天涯海角终为伴的精神所感佩。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而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关键词 苏轼 王朝云 情爱诗
下载PDF
才思横溢 触处生春——东坡“以才学为诗”析论
19
作者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 2006年第1期17-23,共7页
苏轼学问繁富,诗中用典丰缛,千变万化,善于镕铸,做到“神仙点瓦砾为黄金。”大体有用事与用辞两端。用事类可别为七种方式:隐含式、缩写式、翻案式、抽取关键语句式、翻用式、暗用式、直用式等。用辞的变化,则可归纳为10种情况:改字、... 苏轼学问繁富,诗中用典丰缛,千变万化,善于镕铸,做到“神仙点瓦砾为黄金。”大体有用事与用辞两端。用事类可别为七种方式:隐含式、缩写式、翻案式、抽取关键语句式、翻用式、暗用式、直用式等。用辞的变化,则可归纳为10种情况:改字、增减、重组、摘用、倒用、反用、暗用、套用、引用、缩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歌 中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