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和植物残体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孙海国 Francis J.Larney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47-51,共5页
研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1年2熟(冬小麦-玉米)条件下壤质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耕翻程度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免耕表土(0~10cm)有机质、全N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常规耕作(浅耕)方式,其... 研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1年2熟(冬小麦-玉米)条件下壤质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耕翻程度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免耕表土(0~10cm)有机质、全N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常规耕作(浅耕)方式,其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耕作方式,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加与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以及由此导致的pH值下降显著相关,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秸秆覆盖有利于表土养分的积累,但与其他秸秆还田方式积累养分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植物残体 土壤养分 含量
下载PDF
有机肥在侵蚀退化土壤生产力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范丙全 H.H.Janze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05-314,共10页
风蚀土壤施用不同有机肥和化肥的作物反应以及土壤生产力恢复效果的试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旨在探讨经济高效恢复风蚀退化土壤的生产力的有机肥种类。结果表明,猪粪、鸡粪、腐熟牛粪对表土完全损失的土壤生产力恢复效果最好;新鲜牛粪的... 风蚀土壤施用不同有机肥和化肥的作物反应以及土壤生产力恢复效果的试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旨在探讨经济高效恢复风蚀退化土壤的生产力的有机肥种类。结果表明,猪粪、鸡粪、腐熟牛粪对表土完全损失的土壤生产力恢复效果最好;新鲜牛粪的作物产量较低,宜腐熟后施用;苜蓿、兵豆、燕麦青体和麦秸有效磷低,短期内恢复土壤生产力的效果差;磷肥容易被高钙底土固定,效果低于有机肥。鸡粪中磷的有效性高,猪粪供磷多,腐热牛粪供磷稳,而麦秸含有效磷最少。有机肥除了提供丰富的磷素,还有保护其磷素免被土壤固定,促进作物吸收利用的作用。有机肥中的Olsen-P和树脂磷与生物产量相关性极显著,Olsen-P作为有机肥培育土壤的有效磷指标比树脂磷更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土壤 土壤生产力恢复 有机肥
下载PDF
GC和HPLC对共轭亚油酸的测定 被引量:21
3
作者 邓泽元 余迎利 John K G Kramer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9,共4页
  比较GC和Ag+-HPLC对共轭亚油酸测定的异同点。将经TLC鉴定为游离脂肪酸的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甲基化,用100 m×0 25 mm的GC毛细管柱和Ag+-HPLC来测定和比较共轭亚油酸(CLA)的组成。GC和HPLC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但各...   比较GC和Ag+-HPLC对共轭亚油酸测定的异同点。将经TLC鉴定为游离脂肪酸的样品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甲基化,用100 m×0 25 mm的GC毛细管柱和Ag+-HPLC来测定和比较共轭亚油酸(CLA)的组成。GC和HPLC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很相近,但各有特色。GC不能将t, t-CLA异构体8t10t、9t11t 和10t12t-CLA等分离,也不能很好地分离8t10c-CLA和9c11t-CLA;Ag+-HPLC则可以将这几种GC互相不能分离的CLA异构体分离,GC还可以将8c10t、10c12t和9t11c-CLA分离。测定CLA时最好能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测定的两种样品CLA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其合成工艺有较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 HPLC CLA 分离 TLC 游离脂肪酸 甲基化 AG^+ 共轭亚油酸 合成工艺
下载PDF
马铃薯土传病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汪沛 熊兴耀 +4 位作者 雷艳 汤琳菲 刘明月 聂先舟 胡新喜 《中国马铃薯》 201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和适应性较强的优点,但其不耐连作,易受土传病害的危害,块茎产量和品质均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土传病害的种类与分布,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及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和适应性较强的优点,但其不耐连作,易受土传病害的危害,块茎产量和品质均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土传病害的种类与分布,影响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及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传病害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防治措施
下载PDF
马铃薯病毒病防治策略 被引量:20
5
作者 肖雅 何长征 +1 位作者 聂先舟 熊兴耀 《中国马铃薯》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病毒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当前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生产脱毒种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和利用抗病毒物质。茎尖培养和热处理是脱除马铃薯病毒常用的方法;蚜虫作为马铃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不同种类的蚜虫传播病毒的能力不一样... 病毒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当前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生产脱毒种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和利用抗病毒物质。茎尖培养和热处理是脱除马铃薯病毒常用的方法;蚜虫作为马铃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不同种类的蚜虫传播病毒的能力不一样,监控蚜虫的发生动态,施用杀虫剂、矿物油、灭秧都是控制蚜虫的有效方法;种薯认证体系控制马铃薯病毒病传播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一些抗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S病毒的基因已经被标记,为马铃薯抗病毒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采用转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毒病马铃薯品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施用核酸中嘌呤和嘧啶碱基的合成类似物、植物有效成分、水杨酸等物质来抑制马铃薯病毒活性、提高植物对马铃薯病毒病的抗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尚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因此,建立种薯认证体系,通过加强遗传研究、资源改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选育抗马铃薯病毒病品种是我国今后防治马铃薯病毒病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病 防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新喜 何长征 +3 位作者 熊兴耀 刘明月 宋勇 聂先舟 《中国马铃薯》 2009年第5期293-300,共8页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在全球广为传播,并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PVY及其与马铃薯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控制病毒,减轻危害。根据初始寄主植物,PVY可分为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和以...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在全球广为传播,并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PVY及其与马铃薯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控制病毒,减轻危害。根据初始寄主植物,PVY可分为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和以非马铃薯物种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以马铃薯为初始寄主的株系群体,依据指示寄主植物(马铃薯品种,烟草)反应,进一步分为PVYO、PVYN、PVYNTN及PVYC等几种类型。依据血清学反应,PVY分成PVYO/C血清型和PVYN血清型。依据基因序列和基因组学,PVY分为PVYO,PVYN,PVYC及一系列PVYO/PVYN重组型如PVYNTN和PVYN:O。症状是寄主与病毒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病毒蛋白和寄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已被证实或逐渐认识到。证据显示HC-Pro起到转录后基因沉默抑制子的作用,从而提高病毒复制能力。马铃薯对PVY的抗性分为极端抗性和高敏抗性两类,多个极端抗性基因(即Ry基因)和过敏抗性基因(即Ny基因)被定位在第9,11和12号染色体上。PVY与植物的分子互作和抗PVY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将是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Y 多样性 分子特征 致病机理 抗性
下载PDF
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汪沛 汤琳菲 +3 位作者 雷艳 熊兴耀 聂先舟 胡新喜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151-154,共4页
病毒病是危害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病毒种类、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防治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目前已发现40多种病毒能侵染辣椒... 病毒病是危害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病毒种类、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防治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目前已发现40多种病毒能侵染辣椒并影响辣椒产质量,其中TMV、CMV是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毒,PVY、BBWV近年逐渐受到关注,辣椒病毒病的检测方法也正日益成熟,抗病育种、农艺措施及化学防治等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病毒病的作用,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并不断创新病毒病防治方法,对提高辣椒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病毒病 检测方法 防治 综述
下载PDF
植物保护的发展现状与新世纪展望 被引量:6
8
作者 黄鸿章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0-53,共4页
植物保护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二次大战后,由于化学农药与肥料的急速发展与应用,使农业生产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旨在回顾20世纪下半叶,植物保护的进展情形,植物保护科技应用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植物保护科技在新纪元里... 植物保护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二次大战后,由于化学农药与肥料的急速发展与应用,使农业生产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旨在回顾20世纪下半叶,植物保护的进展情形,植物保护科技应用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植物保护科技在新纪元里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21世纪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温控条件下高温胁迫对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德锋 李朴芳 +3 位作者 马保罗 王成章 郭玉霞 姜义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8-762,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选取6个紫花苜蓿品种,将其种植在2个生长培养箱内,2个培养箱温度(白天/黑暗)分别设置为25/20℃和35/30℃,测定其产量、株高、叶部特征及叶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选取6个紫花苜蓿品种,将其种植在2个生长培养箱内,2个培养箱温度(白天/黑暗)分别设置为25/20℃和35/30℃,测定其产量、株高、叶部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紫花苜蓿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产量降低54%;单叶片叶面积缩小至常温的l/4,但叶片厚度增加了54%。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温是生产中紫花苜蓿夏季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紫花苜蓿对高温非常敏感,但会通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变化来适应高温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高温 产量 形态
下载PDF
美拉德反应的化学体系和影响反应的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英锋 阮栋梁 邵光杰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3,共3页
简要介绍了美拉德反应的由来及其引起食品属性的变化。霍奇对美拉德反应的机理提出了系统的解释,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包括糖胺的缩合、席夫碱的形成和阿马道里重排产物的形成过程;中间阶段糖脱水形成碎片和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简要介绍了美拉德反应的由来及其引起食品属性的变化。霍奇对美拉德反应的机理提出了系统的解释,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包括糖胺的缩合、席夫碱的形成和阿马道里重排产物的形成过程;中间阶段糖脱水形成碎片和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裂解;最后阶段羰基和醛中间体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环化合物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化合物的反应。阐述了影响美拉德反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化学体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马铃薯帚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雷艳 汤琳菲 +3 位作者 王欢妍 熊兴耀 聂先舟 胡新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帚顶病毒(PMTV)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简述了PMTV的分布与传播、分子特征、病理特征、致病机理及其检测方法,认为PMTV主要出现在气温冷凉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马铃薯上,能通过种薯和粉痂菌传播,诱导马铃薯块茎发...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帚顶病毒(PMTV)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简述了PMTV的分布与传播、分子特征、病理特征、致病机理及其检测方法,认为PMTV主要出现在气温冷凉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马铃薯上,能通过种薯和粉痂菌传播,诱导马铃薯块茎发生环状坏死;分析了该病毒的特殊性及防治的难点;认为今后要深入研究粉痂菌、马铃薯、PMTV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PMTV抗性基因,开展马铃薯抗PMTV育种,建立快速准确的PMTV检测方法,探讨同时防治粉痂病和PMTV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帚顶病毒 粉痂菌 块茎坏死
下载PDF
利用qRT-PCR技术对PVY重组株系的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尚慧 韩树鑫 +6 位作者 高艳玲 张威 范国权 申宇 聂先舟 吕文河 白艳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8-244,共7页
【目的】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作为制约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毒之一,株系分化繁杂。近年被科学家研究分离的PVY^(N-Wi)和PVY^(NTN-NW)株系而言,其基因组结构极为相似但致病性差异较大。【方法】本研究利用qRT-PCR方法,方便快... 【目的】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作为制约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毒之一,株系分化繁杂。近年被科学家研究分离的PVY^(N-Wi)和PVY^(NTN-NW)株系而言,其基因组结构极为相似但致病性差异较大。【方法】本研究利用qRT-PCR方法,方便快捷的检测出马铃薯Y病毒的这2种不同株系,同时并使之可成功且稳定的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通过查找Gen Bank已公布的PVY^(N-Wi)和PVY^(NTN-NW)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用于qRT-PCR检测,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150 bp左右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进行检测。【结果】通过设计的引物对保存的试管苗毒源进行检测,可以成功的精准鉴别出PVY^(N-Wi)和PVY^(NTN-NW)株系;同时对100份田间采集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成功的检测出100份样品中32份样品,受到PVY^(N-Wi)株系侵染;27份样品,受到PVY^(NTN-NW)株系侵染;同时存在9份样品,可能同时受到PVY^(N-Wi)、PVY^(NTN-NW)株系的侵染。【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可适用于马铃薯叶片样品的检测,为株系的快速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生产中大规模样品的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PVY) 株系分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
下载PDF
温室盆栽1年紫花苜蓿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德锋 李朴芳 +1 位作者 马保罗 王成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0-315,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将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播种在智能温室内,保持一致的适宜温度、光照和水肥环境,探讨其各茬产量、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验证第1年得到的试验结果,第2年另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重复本... 采用盆栽方法,将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播种在智能温室内,保持一致的适宜温度、光照和水肥环境,探讨其各茬产量、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验证第1年得到的试验结果,第2年另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重复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紫花苜蓿播种后第1~3茬产量逐渐升高,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第1~6茬初花期收获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大部分茬次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单叶重与产量成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紫花苜蓿各茬产量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温室栽培下生长至一定时间时,产量可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叶绿素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马铃薯品种和组织对基因组测序深度分布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国栋 刘柏林 +2 位作者 李修宝 司怀军 李修庆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品种和组织对马铃薯基因组测序深度分布的影响.【方法】对‘布尔班克’和‘云薯107’2个品种的薯块芽端和茎端进行了深测序,建立了在参照基因组上的测序深度分布图.【结果】发现这些分布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别(例如在三号染色... 【目的】探讨品种和组织对马铃薯基因组测序深度分布的影响.【方法】对‘布尔班克’和‘云薯107’2个品种的薯块芽端和茎端进行了深测序,建立了在参照基因组上的测序深度分布图.【结果】发现这些分布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别(例如在三号染色体中部和尾部),在同一品种的DNA样本间很类似,但芽端和茎端在二号染色体有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说明测序深度的分布主要受品种基因组本身所影响,也受薯块上部位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重复.【结论】这些结果能帮助设计试验和合适利用测序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DNA测序 小序列片段 参考基因组 覆盖程度 品种差别 组织特异性
下载PDF
黑龙港地区小麦玉米最佳施肥灌水量的经济分析(英文)
15
作者 杨从科 郑彦平 埃文.史密斯 《河北农业科学》 1999年第3期34-40,共7页
在黑龙港半干旱地区,以每公斤氮肥4元、每毫米灌水2元的成本计算,每公顷土地最大净收益为:夏玉米3485.4元,冬小麦11439.2元,相应的每公顷产量为:夏玉米4943.4kg,冬小麦8138.8kg,相应冬小麦灌水量为281.9mm,这比当地实际平均灌水量高约10... 在黑龙港半干旱地区,以每公斤氮肥4元、每毫米灌水2元的成本计算,每公顷土地最大净收益为:夏玉米3485.4元,冬小麦11439.2元,相应的每公顷产量为:夏玉米4943.4kg,冬小麦8138.8kg,相应冬小麦灌水量为281.9mm,这比当地实际平均灌水量高约100mm。灌溉成本的变化对最佳灌水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分析 N肥 灌水 黑龙港平原 小麦 玉米 用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77
16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1 位作者 杨学明 C.F.Drury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7-1293,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有机碳 等质量 土壤碳库储量 黑土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被引量:77
17
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6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2,共6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3 位作者 杨学明 方华军 申艳 李文凤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3-538,共6页
为了分析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以来黑土SOC的损失程度,我们于2004~2005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采集了32个自然黑土剖面样品,在每个自然黑土样品附近对应采集32个景观条件相似的耕作黑土样品。结果表明,自然黑土样品... 为了分析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以来黑土SOC的损失程度,我们于2004~2005年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采集了32个自然黑土剖面样品,在每个自然黑土样品附近对应采集32个景观条件相似的耕作黑土样品。结果表明,自然黑土样品0~30cm土层SOC含量平均为32.20 g kg-1,最高可达63.46 g kg-1,黑龙江省自然黑土SOC含量(34.55 g kg-1)高于吉林省(23.80 g kg-1)。耕作土壤SOC平均含量为22.71 g kg-1,远低于自然土壤。受温度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自然黑土与耕作黑土SOC含量逐渐递增。由于土壤侵蚀以及耕垦和去除作物残留物等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使得耕作黑土表层SOC含量小于自然黑土。与自然黑土相比,耕作黑土0~10cm土层SOC损失量在26.84%~46.57%之间,亚表层损失相对较少。黑土SOC含量下降也是土壤水土流失致使黑土层变薄的一个直接表现。耕作黑土表层流失厚度可以通过自然与耕作黑土剖面SOC含量的分异差值来估算。通过对土壤剖面上SOC的分布进行校正剔除土壤侵蚀的影响后得到的同等深度SOC含量的差值才可视为由耕作以及有机质输入量差异等因素造成的SOC损失量。未经校正而进行的自然黑土和耕作黑土同一深度SOC含量的比较可能过高估计了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SOC损失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分布 损失量 黑土
原文传递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宏 张恒嘉 +7 位作者 莫非 赵鸿 王润元 吴姗 邓浩亮 Asfa Batool Baoluo Ma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57-1771,共15页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此4个处理均无灌溉),测定生育期降雨、气温、0—140 cm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阶段性极端干旱和全生育期极端干旱两个类型,均导致所有处理组中土壤剖面60—100 cm的"土壤干层"现象,垄沟覆膜处理对"土壤干层"现象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垄沟覆膜处理显著促进了收获期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回升,其贮水量分别提高了41.2 mm(2010年)和22.4 mm(2011年),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7、0.4 kg·hm-2·mm-1(2010年)和6.5、9.8 kg·hm-2·mm-1(2011年)。另外,垄沟覆膜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30.5%(2010年)和67.42%(2011年),但收获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4%(2010年)和55.6%(2011年)。研究表明,垄沟覆膜处理促进了降水向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显著地缓解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是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垄沟覆膜系统 土壤水分 水生态过程 燕麦
下载PDF
土壤粗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1 位作者 杨学明 方华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8-136,共9页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及其分离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粗有机质数量的主要因素(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和当前在研究土壤粗有机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各影响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机制还不确定;(2)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3)粗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贡献认识还存在分歧。指出探求更好的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和粗有机质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揭示土壤粗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粗有机质 物理分组方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