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957
1
作者 张培震 邓起东 +5 位作者 张国民 马瑾 甘卫军 闵伟 毛凤英 王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2-20,共9页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运动在其边界最强烈。强震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应力在变形非连续地段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后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活动地块边界带由于其差异运动强烈而构造变形非连续性最强,最有利于应力高度积累而孕育强震。我国大陆几乎所有8级和80%~90%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表明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 活动地块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块运动 差异运动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被引量:408
2
作者 蔡运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5-652,共8页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很复杂的现象 ,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要避免“瞎子摸大象”那样的片面性 ,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为此 ,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必...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很复杂的现象 ,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要避免“瞎子摸大象”那样的片面性 ,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为此 ,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必须有一种普遍的、综合的认识 ;需要将多个案例研究联结为一个可代表区域空间异质性的网络 ,需要作多空间尺度的研究 ,从而将地方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动态联系起来 ;需要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并将从农户调查到遥感数据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 ;尤其需要形成关于土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变化的复杂性 驱动力的多样性 尺度耦合 理论综合
下载PDF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被引量:434
3
作者 蔡运龙 傅泽强 戴尔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4,共8页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士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中国 农业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04
4
作者 彭建 赵会娟 +1 位作者 刘焱序 吴健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9,共13页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目前被视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在系统梳理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控制线等概念内涵异同的基础上,从热点区域、生态源地指标筛选、生态阻力面设置与修正、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阐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近今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同时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点方向,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阈值设定、有效性评价、多尺度关联和生态过程耦合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阻力面 研究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荧光法研究咖啡酸类药物与白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234
5
作者 杨曼曼 杨频 张立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5,共5页
连翘酯甙、氯原酸是中药连翘、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都具有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它们都可看作是咖啡酸的衍生物.当药物进入人体后,总要通过血浆的贮存和运输,达到受体部位、进而发生药理作用.白蛋白是主要的血清蛋白... 连翘酯甙、氯原酸是中药连翘、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都具有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它们都可看作是咖啡酸的衍生物.当药物进入人体后,总要通过血浆的贮存和运输,达到受体部位、进而发生药理作用.白蛋白是主要的血清蛋白,可与许多内源、外源化合物结合.本文用荧光法研究了氯原酸与白蛋白的作用并首次推导了含有n个键合部位的生物大分子与猝灭剂缔合的公式,并得出了它们的键合常数、给体-受体间距,讨论了人血清与牛血清白蛋白与药物作用的区别和荧光猝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类 药物 清蛋白 荧光法
原文传递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被引量:264
6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3,80,共9页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主要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省份 中国 生产率增长 技术进步率 经济增长差异 2003年 劳动生产率 核密度估计 指数方法 演进分析 相对效率 DEA 非参数 分析表 利用
原文传递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00
7
作者 彭建 党威雄 +2 位作者 刘焱序 宗敏丽 胡晓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4-677,共14页
面向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生物圈环境变化的不断增强,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明晰制约区域生态持续性的主要生态要素与过程,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景观生态学高度关注空间异质... 面向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生物圈环境变化的不断增强,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明晰制约区域生态持续性的主要生态要素与过程,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景观生态学高度关注空间异质性及景观格局—过程互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则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明确界定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内涵,系统梳理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异同;从评价对象的类型选择、评价单元的景观意义表征、评价方法的范式统一、评价模型的指数化途径和评价指标权重设定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外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近今进展;同时,研究还展望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基于景观过程的生态内涵明晰、尺度推绎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耦合非线性生态模型的风险阈值判定、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整合、源汇景观过程识别与模型综合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一过程 空间异质性 进展与展望
原文传递
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73
8
作者 陈效逑 王恒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94,共11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植被带进行了分时段的划分,并以典型草原植被带为例,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间,典型草原带的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荒漠草原带... 利用内蒙古地区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植被带进行了分时段的划分,并以典型草原植被带为例,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间,典型草原带的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荒漠草原带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荒漠带的面积趋势变化不明显。总体上看,从时段1(1982-1987年)到时段2(1988-1992年)植被带进化演变的面积占优势,从时段2(1988-1992年)到时段3(1993-1998年)进化和退化演变的面积相当,从时段3(1993-1998年)到时段4(1999-2003年)退化演变的面积占优势。在典型草原带内,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5月上半月返青开始到8月下半月达到年最大值,其空间演进以大兴安岭两翼为中心,逐渐向东南的西辽河平原和向西的乌兰察布高原扩展。前期降水量与覆盖度季节增量年际变化之间呈正相关,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位于锡林郭勒高原西部和乌兰察布高原,而气温与覆盖度季节增量年际变化的相关一般不显著。典型草原年最大覆盖度线性趋势降低与升高的面积分别占52.6%和47.4%,其中,呼伦贝尔高原西部边缘以及大兴安岭山麓两侧的年最大覆盖度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西辽河平原西南部和努鲁儿虎山东段的年最大覆盖度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年最大覆盖度的主要因子,而年均温对年最大覆盖度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水热因子 内蒙古
下载PDF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被引量:233
9
作者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 ,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 ,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 ,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 ,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 ,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 ,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 ,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 ,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 ,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 ,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 ;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 ,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规范土地管理行为 ,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 ,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机制 耕地经济效 生态服务功能 土地用途管制 城市化 工业化
下载PDF
有限元网格生成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69
10
作者 关振群 宋超 +1 位作者 顾元宪 隋晓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总结了近 10年来有限元网格生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 ,概述了目前研究与应用仍然较为活跃的通用网格生成方法 ,如映射法、基于栅格法、Delaunay三角化法和推进波前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次 ,对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 ,如曲面网格生成、全... 总结了近 10年来有限元网格生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 ,概述了目前研究与应用仍然较为活跃的通用网格生成方法 ,如映射法、基于栅格法、Delaunay三角化法和推进波前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次 ,对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 ,如曲面网格生成、全六面体网格生成和并行网格生成等进行了阐述 ;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网格生成方法 映射法 栅格法 四叉树 八叉树 DELAUNAY三角化 并行算法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 被引量:250
11
作者 李双成 张才玉 +3 位作者 刘金龙 朱文博 马程 王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79-1390,共12页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人类使用的选择性,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服务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权衡、相互增益的协同等变化。理解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人类使用的选择性,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服务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权衡、相互增益的协同等变化。理解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从相互作用与联系、类型与形成机制、研究方法与工具、尺度效应以及不确定性等方面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主要议题,包括服务供需的时空异质性、权衡与协同的形成机制、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等。可为拓展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协同 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学议题
原文传递
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4
12
作者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8,共8页
大量研究证实, 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均是尺度依存的,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尺度问题越来越展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如概念模糊、转换模式不统一、转换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标准等与尺... 大量研究证实, 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均是尺度依存的,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尺度问题越来越展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如概念模糊、转换模式不统一、转换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标准等与尺度相关问题, 本文对一些有关尺度转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在评述了尺度及其转换研究的地理学意义后, 着重阐述了地理学尺度研究理论框架的内容和对象, 提出了地理科学中需要解决的 10个关键尺度问题, 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概念模糊 客观标准 研究理论 过程 对象 内容 尺度问题 尺度转换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32
13
作者 陈昕 彭建 +2 位作者 刘焱序 杨旸 李贵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1-484,共14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生态源地识别与空间阻力面构建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技术难点。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生态源地识别与空间阻力面构建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技术难点。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与景观连通性三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云浮市生态源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6.47%,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山林地。云浮市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08.87 km,其中景观廊道总长度为315.58 km,组团廊道总长度为193.29 km,呈环状辐射分布于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的山区地带。全市16个自然保护区基本都位于生态源地范围内。构建的"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指引相关空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源地识别 廊道判定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云浮市
原文传递
可拓学概述 被引量:188
14
作者 蔡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6-84,共9页
介绍可拓学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关键词 可拓学 可拓集合 物元分析 控制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219
15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5 位作者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第四纪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下载PDF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被引量:185
16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5 位作者 牛之俊 张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琪 任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21-3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97
17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2 位作者 马宏生 汪素云 张晓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3-668,T001,T002,共8页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 震源浓度 构造含义 地震孕育 地震发生 构造变形 力学属性
原文传递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2
18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近期进展 被引量:102
19
作者 林家浩 张亚辉 赵岩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0-360,共11页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而随机振动方法则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强震作用下的大跨度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时间历程法在现阶段仍应是主要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反应谱 功率谱 时间历程 随机 行波效应 大跨度结构 抗震分析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进展:从认知到决策 被引量:197
20
作者 彭建 胡晓旭 +2 位作者 赵明月 刘焱序 田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0-973,共14页
作为沟通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重要桥梁,生态系统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正确认知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决策的前提,有助于人类福祉的全面提升。本文通过厘定... 作为沟通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重要桥梁,生态系统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正确认知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决策的前提,有助于人类福祉的全面提升。本文通过厘定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概念内涵,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时间和可逆性特征,将多层次人类福祉的满足作为权衡的最终目标,视生态补偿为权衡决策的基本保障途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识别依托于定量指标法和综合模型法,且权衡关系可能随时空尺度的推移发生改变;情景分析与多目标分析是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决策的有效手段。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尺度关联、生态系统服务流与远程耦合、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成为当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服务流 生态补偿 远程耦合 多尺度关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