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对重金属累积与转运的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78
1
作者 郭晓方 卫泽斌 +2 位作者 丘锦荣 吴启堂 周建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Pb、Zn和Cu累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间籽粒和茎叶Cd、Pb、Zn和Cu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进...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Pb、Zn和Cu累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间籽粒和茎叶Cd、Pb、Zn和Cu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个玉米品种划分为3类:灵丹20、正丹958和高优1号属Cd、Pb、Zn和Cu较低累积类群,蠡玉6号、丰田1号、超甜38和华宝1号属Cd、Pb、Zn和Cu中等累积类群,粤糯1号属Cd、Pb、Zn和Cu高累积类群。根据玉米籽粒生物量、籽粒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饲料玉米灵丹20和正丹958可作为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累积作物 重金属 转运系数 品种差异
下载PDF
低磷和干旱胁迫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磷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1
2
作者 乔振江 蔡昆争 骆世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578-5587,共10页
土壤缺磷和季节性干旱已经成为南方酸性红壤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选取2个大豆品种巴西10号(磷高效)和本地2号(磷低效),研究其在不同磷素(0,15,30 mg/kg P)和水分处理(分别在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干旱胁迫)下的反应,从植株生... 土壤缺磷和季节性干旱已经成为南方酸性红壤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选取2个大豆品种巴西10号(磷高效)和本地2号(磷低效),研究其在不同磷素(0,15,30 mg/kg P)和水分处理(分别在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干旱胁迫)下的反应,从植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磷效率指标等方面研究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水磷耦合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磷素水平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则显著下降。在同一磷素水平处理下,干旱胁迫则导致较高的根冠比,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两个品种表现一致。两个基因型大豆受到干旱胁迫后,其产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分处理。中等施磷能显著提高两个大豆品种的产量,但高磷处理对产量的增加幅度有限,甚至高磷处理还造成本地2号减产。巴西10号的产量随土壤中磷素的增加而增加,而本地2号的产量则为中磷>高磷>低磷,不管是磷处理还是水分处理,巴西10号的产量均高于本地2号。无论是花期干旱还是结荚期干旱,巴西10号和本地2号的根磷效率比、磷吸收效率及磷转移效率均随土壤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利用效率则降低。总体上来讲,巴西10号的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高于本地2号,而根磷效率比、磷转移效率则小于本地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磷 干旱胁迫 干物质 磷效率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1
3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毛丹娟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12-4118,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志贤 王建武 +3 位作者 杨文亭 舒磊 杜清 刘丽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7-63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甜玉米/大豆间作对甜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指标、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07),说明甜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甜玉米千粒重提高17.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甜玉米/大豆间作对甜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指标、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07),说明甜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甜玉米千粒重提高17.88%,差异显著;甜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经济效益提高24.08%,养分利用率提高54.09%,两指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后期,间作对甜玉米光能利用体现出一定的正效应,播后55d间作甜玉米光能利用率较单作增加28.44%。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可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而且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大豆间作 辐射利用率 养分利用率 土地当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林木受损的生态学评估 被引量:43
5
作者 苏志尧 刘刚 +2 位作者 区余端 戴朝晖 李镇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2008年初南方冻雨冰雪灾害对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造成的损害情况做了研究。对12个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受灾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对不同径级和不同地形因子下林木抵抗冻雨灾害的差异做了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2008年初南方冻雨冰雪灾害对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造成的损害情况做了研究。对12个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受灾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对不同径级和不同地形因子下林木抵抗冻雨灾害的差异做了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林木受损程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径级差异和地形级差异。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比多数亚优势种受害更严重;各树种抗冻雨灾害能力以山茶科和樟科的种较强,而壳斗科的多个种,如米槠、栲(C.fargesii)受灾较为严重;林木的受损比例随着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增加而增大;在未受灾的各级林木中,超过70%的个体集中在最小一级径阶(1-5cm)。χ2检验显示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林木受损状况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上升,林木受损程度逐渐加重,上坡位的林木受损比例最大,下坡位最小,这可能与随着坡位升高,迎风面降温效果更迅速有关。对于坡向和坡度而言,位于半阳坡的林木受灾比例显著高于半阴坡,位于坡度级III(15°-25°)、IV(25°-35°)、V(35°-45°)上的林木受灾最严重。该研究结果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保育和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冰雪灾害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森林恢复和演替、乡土阔叶树种的选育及森林经营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受损等级 冰雪灾害 山地常绿阔叶林 地形因子
下载PDF
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吸收及其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 被引量:43
6
作者 高丹 陈基宁 +1 位作者 蔡昆争 骆世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45-2755,共11页
硅在地壳中含量位居第二位,尽管还没有被列为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和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及其... 硅在地壳中含量位居第二位,尽管还没有被列为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它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和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硅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及其生理效应,重点介绍了硅在病害逆境胁迫中的抗性作用机理。高等植物以单硅酸[Si(OH)4]的形式吸收硅,存在硅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机制。硅主要沉积在叶片及叶鞘表皮细胞,形成硅化细胞和角质-硅双层结构,能增强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和稳固性,从而延缓和抵御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更多的证据表明,硅处理能增加植物叶片保护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活性和诱导寄主产生次生代谢抗性物质(如植保素、多酚类化合物、木质素),从而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显示,硅能诱导与植物防御机制相关的基因表达,参与抗病信号分子(如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环境胁迫 抗病性 诱导抗性
下载PDF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李志贤 王建武 +4 位作者 杨文亭 舒迎花 杜清 刘丽玲 舒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3-719,共7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减量施氮对广州地区不同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品质、生物量动态变化及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影响,各处理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减量施氮对广州地区不同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品质、生物量动态变化及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影响,各处理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的甘蔗/大豆间作系统较单作甘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土地当量比(LER)为1.36~2.12.各处理甘蔗总生物量的动态积累随生育期的推进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低氮水平下间作甘蔗的生物量动态积累特征参数最协调,高氮水平下,甘蔗生长高峰期提前,快速生长最大持续期缩短,甘蔗产量下降,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氮素的投入量来改善生物量的增长参数,从而获得高产.低氮处理甘蔗/大豆间作系统经济效益比高氮处理高3.2%~26.3%,说明减量施氮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广州
原文传递
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黄京华 谭钜发 +1 位作者 揭红科 曾任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3-1449,共7页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药用植物黄花蒿的生长、营养吸收和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增加了黄花蒿对N、P、K的吸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茎粗和地上生物量,...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药用植物黄花蒿的生长、营养吸收和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增加了黄花蒿对N、P、K的吸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茎粗和地上生物量,尤其以接种摩西球囊霉的促进作用更强;接种摩西球囊霉后植株茎、小枝和叶中的青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8%、15.2%和19.6%,接种地表球囊霉后分别提高了26.5%、10.1%和14.9%;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的黄花蒿地上部的挥发油收油率比未接种的分别提高45.0%和25.0%,而且挥发油成分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黄花蒿 次生代谢 青蒿素 挥发油
原文传递
广东省典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胡蓉蓉 毛丹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4-1471,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果园和林地较高,农田和草地较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响应均较其它几种酶弱。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是土壤养分因子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5种酶中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关系最大,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32
10
作者 区余端 苏志尧 +1 位作者 彭桂香 刘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156-6164,共9页
研究了我国南方冰灾后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受冰灾影响的粤北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2hm2固定样地中按照冠层受损程度选取16个20m×20m的样方,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林冠开度,并... 研究了我国南方冰灾后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受冰灾影响的粤北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2hm2固定样地中按照冠层受损程度选取16个20m×20m的样方,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林冠开度,并取0~20cm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应用Biolog技术分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按林冠开度梯度对各样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单一碳源的分析发现,林冠开度大的样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反之则较高。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林冠开度的梯度有高度的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样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第一轴p<0.005;第二轴p<0.001),其结果与聚类结果基本吻合。冗余分析揭示了土壤全磷、全钾、全氮、速效氮、有机碳、容重、总孔隙度和林冠开度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05),其中林冠开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最密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土壤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全氮正相关;与速效氮、全磷负相关。研究说明冰灾所造成林冠开度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可用于对生境恢复的指示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 平均孔颜色变化率 冰灾 山地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套种和化学淋洗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被引量:34
11
作者 黄细花 卫泽斌 +2 位作者 郭晓方 史学峰 吴启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67-3074,共8页
联合不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弥补单一措施的不足,其中植物提取联合化学淋洗技术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在东南景天和玉米套种情况下,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混合试剂对土壤进行化学淋洗,测定淋洗液中重金属含量... 联合不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弥补单一措施的不足,其中植物提取联合化学淋洗技术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在东南景天和玉米套种情况下,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混合试剂对土壤进行化学淋洗,测定淋洗液中重金属含量、植物的吸收量以及土壤重金属的剩余量.结果表明,第1季10 mmol.L-1的混合试剂对套种系统淋洗,Zn、Cd的总去除量(植物提取量和淋洗量)最高,两季合计对Zn、Cd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46%,大于单一植物提取.土壤测定结果表明,通过两季(约9个月)套种植物联合淋洗技术处理后,土壤重金属Cd、Zn和Pb的降低率分别达到27.8%~44.6%、12.6%~16.5%和3.6%~5.7%.50 mmol.L-1的混合试剂对套种系统淋洗,会影响后季东南景天的生长,而且淋洗结束后用清水淋洗产生的淋出液浓度高于其他低浓度处理,风险较大.EDDS(乙二胺二琥珀酸)混合试剂亦能促进东南景天吸收Zn和Cd,但不能有效淋洗出土壤中的Pb.在该套种+淋洗联合技术中,Zn、Cd的去除主要靠植物提取,Pb的去除主要靠淋洗,套种+淋洗加快土壤修复,而且可能解决Zn/Cd/Pb复合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植物提取 土壤淋洗 东南景天 玉米 混合试剂
原文传递
茉莉酸甲酯(MeJA)对干旱胁迫下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董桃杏 蔡昆争 曾任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72-1876,共5页
茉莉酸(JA)及茉莉酸甲酯(MeJA)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与抗性关系密切的生长物质,能显著增强植物在机械伤害、低温、盐害、干旱等非生物环境胁迫和病虫害等生物胁迫中的抗性。以水稻品种中二欧6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对照、干旱、干旱+MeJ... 茉莉酸(JA)及茉莉酸甲酯(MeJA)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与抗性关系密切的生长物质,能显著增强植物在机械伤害、低温、盐害、干旱等非生物环境胁迫和病虫害等生物胁迫中的抗性。以水稻品种中二欧6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对照、干旱、干旱+MeJA、干旱+MeJA+水杨苷异羟肟酸(SHAM)四种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施用MeJA及其代谢抑制剂SHAM对水稻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源MeJA(0.25μ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0和Fv/Fm值、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降低ABA含量,从而提高水稻幼苗的抗旱性。然而,加入茉莉酸信号途径的抑制剂水杨苷异羟肟酸(SHAM)后MeJA诱导的水稻抗旱效应受到逆转,表现在水稻幼苗叶片水势、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参数等显著下降,ABA含量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MeJA) 水稻 干旱 水杨苷异羟肟酸(SHAM)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DEA分析与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2
13
作者 秦钟 王建武 +3 位作者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赵本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4-913,共10页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E-DEA)模型对2004、2005年广东2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DEA模型(C2R和BC2)对于非DEA有效城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E-DEA)模型对2004、2005年广东2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DEA模型(C2R和BC2)对于非DEA有效城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非有效向有效转化和调整的方向与建议。结果表明,两年间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均超效率值均在2.0以上,平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967 0、0.974 8和0.991 0。2005年中有11个地市的效率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良好。5个非DEA有效的地市中,技术有效而规模无效率的地市只有汕尾,该地区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态。惠州、清远、梅州和江门地区均表现为技术、规模无效。其中梅州的技术效率最低,规模报酬显示出下降趋势。非DEA有效地市可对相对无效的投入、产出作适当调整,即缩减过多的投入或增加不足的产出,以改善和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DEA模型 效率评价 广东
原文传递
城市化地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2
14
作者 秦钟 章家恩 李庆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49-3056,共8页
2007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8年1月(冬季),对广州市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人工绿地、农田)下6个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2007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8年1月(冬季),对广州市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人工绿地、农田)下6个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捕获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达1286个,农用地中捕获的个体数较少,以凤凰街农用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最低;研究区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消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1815)>春季(1623)>冬季(1365)>夏季(1276).聚类与排序结果也说明不同生境样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随季节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差异与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生境 聚类与排序 城市化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聚类与排序 被引量:32
15
作者 章家恩 秦钟 李庆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49-2856,共8页
对广州天河城市化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代表性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623个,共26个类群,其中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总捕获量... 对广州天河城市化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代表性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623个,共26个类群,其中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总捕获量的79.1%。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总体来看,林地、农田、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均依次降低,Pielou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以林地为最高。对土壤动物的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可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1类由3种优势类群组成;第一、二排序轴分别反映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类型(以人类干扰程度不同为主要特征)对土壤动物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等级聚合法 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土地利用类型
原文传递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章家恩 许荣宝 +1 位作者 全国明 赵本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3-1059,共7页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稻共作 生长性状 产量性状 叶绿素含量 根冠比
原文传递
灌浆期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似品种稻米胶稠度和RVA谱的动态差异 被引量:29
17
作者 蔡一霞 刘春香 +4 位作者 王维 张洪熙 张祖建 杨静 唐汉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39-2445,共7页
【目的】从品质形成的动态角度探讨相似AAC(apparent amylose content,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其米质动态形成的差异。【方法】选用成熟种子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似而米质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30优917为材料,研究其灌浆过程... 【目的】从品质形成的动态角度探讨相似AAC(apparent amylose content,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其米质动态形成的差异。【方法】选用成熟种子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似而米质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30优917为材料,研究其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动态变化差异。【结果】两个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花后5—15 d2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到灌浆后期则表现相近。胶稠度和RVA谱在籽粒灌浆的全过程中均有明显差异。与30优917相比,武育粳3号的胶稠度在花后5—10 d较软,到籽粒灌浆的中后期(花后20—40 d)却明显比30优917硬;用RVA测得的武育粳3号粘性较高,表现为较高的崩解值、较小的正消减值和较低的成糊温度。【结论】相似AAC水稻米质间的差异表现在灌浆期米质性状的动态形成存在显著差异,口感较好的武育粳3号其米粒形成过程中有较高的最高黏度、崩解值和较小的正消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胶稠度 RVA谱 动态变化 米质形成
下载PDF
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秦钟 章家恩 +2 位作者 骆世明 徐华勤 张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4-872,共9页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稻鸭共作稻田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蓄水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为18104.82元/hm2,比常规稻作系统高15...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稻鸭共作稻田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蓄水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为18104.82元/hm2,比常规稻作系统高15.64%左右。其中,稻鸭共作系统物质生产的功能价值为6720元/hm2,所占比例为37.12%;环境调节功能价值量为11384.82元/hm2,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土壤养分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两者对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贡献率可达77.48%。而常规稻作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单项所占的比例为65.34%。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系统涵蓄水分功能的价值对环境调节总功能价值量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16%和17.60%。稻田养鸭兼顾了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维持和保育土壤肥力等,更有利于稻田系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生态服务功能 服务价值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过磷酸钙与石灰混施对污染农田低累积玉米生长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郭晓方 卫泽斌 +1 位作者 谢方文 吴启堂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74-1380,共7页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了过磷酸钙和石灰混施对重金属污染农田上低累积玉米产量以及籽粒、茎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用过磷酸钙和石灰后土壤pH和有效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过磷酸钙和单施石灰相比,过磷酸钙和石灰混施更...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了过磷酸钙和石灰混施对重金属污染农田上低累积玉米产量以及籽粒、茎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用过磷酸钙和石灰后土壤pH和有效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过磷酸钙和单施石灰相比,过磷酸钙和石灰混施更能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且过磷酸钙和石灰均有一定的后效。单施石灰处理、石灰与过磷酸钙混施处理都均显著降低玉米籽粒Cd、Zn和Cu含量,其中以中量(0.4 kg/m2)、高量石灰(0.6 kg/m2)+中量过磷酸钙(0.2kg/m2)处理效果最佳,其玉米籽粒Cd、Zn和Cu含量降低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的含量水平。石灰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玉米籽粒Pb含量,配施过磷酸钙也不能明显降低玉米籽粒Pb含量,但仍低于饲料卫生标准允许的含量水平。另外,单施石灰处理和石灰与过磷酸钙混施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玉米茎叶Cd、Pb、Zn和Cu含量,可以安全用作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累积作物 玉米 过磷酸钙 石灰 重金属
原文传递
甘蔗间作种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志贤 冯远娇 +1 位作者 杨文亭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4-888,共5页
本文综述了甘蔗间作种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甘蔗间作研究的重点方向。合理的甘蔗间作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使作物耗地和养地很好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针对目前甘蔗间作系统间作优势机理... 本文综述了甘蔗间作种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甘蔗间作研究的重点方向。合理的甘蔗间作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使作物耗地和养地很好地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针对目前甘蔗间作系统间作优势机理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应加强甘蔗间作系统中养分吸收利用的机理研究,加强营养元素在间作系统中的转移特征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间作 生态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