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鹅珍珠贝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奕惠 范嗣刚 +2 位作者 黄桂菊 王婧璇 喻达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企鹅珍珠贝是我国培育附壳珍珠和游离珍珠的优良贝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对企鹅珍珠贝的研究多集中在繁育、人工育苗、成贝养殖、附壳珠核和游离珠培育等方面。笔者综述了企鹅珍珠贝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企鹅珍珠贝的进一步... 企鹅珍珠贝是我国培育附壳珍珠和游离珍珠的优良贝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对企鹅珍珠贝的研究多集中在繁育、人工育苗、成贝养殖、附壳珠核和游离珠培育等方面。笔者综述了企鹅珍珠贝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企鹅珍珠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繁育 育苗 养殖 珍珠培育
下载PDF
二氟沙星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俊平 段亚飞 +1 位作者 李健 常志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136,共6页
为给大菱鲆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对二氟沙星在健康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14–17℃条件下,以20 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二氟沙星,分别于给药后的15、30 min和1、2、4、6、8、12、16、24、36、48、72、96 ... 为给大菱鲆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对二氟沙星在健康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14–17℃条件下,以20 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二氟沙星,分别于给药后的15、30 min和1、2、4、6、8、12、16、24、36、48、72、96 h采血及各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组织和血浆中的二氟沙星含量,采用DAS 2.0自动药动学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静注给药后,血浆中二氟沙星的药-时曲线符合零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消除半衰期(t1/2β)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02 h和440.37 h·μg/ml;口服给药后,血浆中二氟沙星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4 h时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Cmax)6.32μg/ml,t1/2β和AUC0-t分别为94.72 h和246.66 h·μg/ml,生物利用度(F)为56.01%,肾脏和肌肉内的药物浓度较高,而肝脏内相对较低。拟合的最佳口服给药方案为:按鱼体重每次给药11.94 mg/kg,每日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氟沙星 大菱鲆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阶段 消化系统 组织学
下载PDF
重金属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付贵权 韩婷婷 +1 位作者 巩秀玉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采用半静态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离子(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持续升高,胁迫组均先上升而后下降,实验第8天时只有ρ(Cu2+)为0.05 mg&#... 采用半静态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离子(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持续升高,胁迫组均先上升而后下降,实验第8天时只有ρ(Cu2+)为0.05 mg·L-1胁迫组的RGR较对照组高。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波动趋势,实验第8天时,ρ(Cu2+)为0.01 mg·L-1胁迫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ρ(Cu2+)为0.05 mg·L-1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ρ(Cu2+)>0.05 mg·L-1的胁迫组,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指标高于对照组,同时相对于0.25 mg·L-1胁迫组,1.25 mg·L-1胁迫组对除MDA外的其余指标影响更显著。因此,适当质量浓度的Cu2+胁迫(≤0.05 mg·L-1)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有正面效应,而过高质量浓度Cu2+胁迫(>0.05 mg·L-1)对藻体生长和抗逆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叶马尾藻 Cu2+胁迫 相对生长速率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仔鱼 稚鱼 幼鱼 消化道 形态组织学
下载PDF
致病性粪肠球菌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段亚飞 李健 +2 位作者 李吉涛 张喆 刘萍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5,共8页
为了研究致病性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对健康脊尾白虾注射生理盐水和粪肠球菌,测定了不同时间点血细胞和肝胰腺中酚氧化酶原(proPO)、C型凝集素(CTL)、超氧... 为了研究致病性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对健康脊尾白虾注射生理盐水和粪肠球菌,测定了不同时间点血细胞和肝胰腺中酚氧化酶原(proPO)、C型凝集素(CT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蛋白酶D(Cat D)和组织蛋白酶L(Cat 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粪肠球菌后,血细胞和肝胰腺中pro PO基因表达量均于6 h达到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血细胞和肝胰腺中CTL基因表达量分别于12 h和6 h上升至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血细胞中CTL基因表达量于72 h虽有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细胞和肝胰腺中SOD基因表达量分别于6 h和3 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并于72 h达到正常水平;血细胞和肝胰腺中Cat D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然后显著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血细胞和肝胰腺中Cat L基因表达量分别于6 h和3 h显著降低,随后逐渐升高至最大值,并于72 h达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粪肠球菌感染对脊尾白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显著,本研究所用免疫相关基因均可作为粪肠球菌感染疾病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粪肠球菌 酚氧化酶原 C型凝集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组织蛋白酶
下载PDF
相同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3个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区又君 吉磊 +2 位作者 李加儿 范春燕 王刚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了海南、深圳和福建3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对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人工选择后,各群体生长速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海南、深圳、福建群体的特定生长...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了海南、深圳和福建3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对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人工选择后,各群体生长速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海南、深圳、福建群体的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06%、7.19%和24.84%;福建群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比海南群体分别高0.23 g/d 和2.79%,比深圳群体分别高0.49 g/d 和9.41%.在生长早期(2月龄),福建群体体重变异程度最大,深圳群体次之,海南群体变异相对较平稳;群体间变异程度相近时(6月龄),海南群体内的体重分布范围较广(200∽600 g),而福建群体的体重分布较为集中,体重在450~500 g 之间的个体占43.33%.研究表明,福建群体比海南群体和深圳群体具有更好的生长优势,可做进一步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卵形鲳鲹 选育群体 生长性状
下载PDF
鲻胚后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与鳍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谢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8-2064,共7页
【目的】确定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各鳍的变化特点,为优化其种苗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与鳍条的形成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结果... 【目的】确定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各鳍的变化特点,为优化其种苗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与鳍条的形成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结果】鲻的体表色素发育需要依次经过6个阶段,初孵仔鱼就已经具有色素细胞,鱼体表面色素随着仔鱼发育进一步变化,至30日龄色素发育完全。在鲻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各鳍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第二背鳍→腹鳍→第一背鳍。鲻鳍的发育需要经过10个阶段,3日龄仔鱼便可观察到胸鳍芽,19日龄时尾鳍开始发育,21日龄时第二背鳍和臀鳍逐步发育,且臀鳍发育速度稍快于第二背鳍,腹鳍芽出现,26日龄时第一背鳍开始隆起,至38日龄鳍条发育完全。【结论】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体表色素分布和鳍条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行为相适应,可作为早期发育的指示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后发育 体表色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虾夷扇贝寄生短触手才女虫的形态与组织切片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彬 叶灵通 +2 位作者 曹超 杨宝丽 王江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101,共7页
利用活体观察、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对短触手才女虫(Polydora brevipalpa)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光镜下虫体半透明呈浅褐色,触手边缘具黑色斑带;口前叶前端钝圆,脑后脊延伸至第3体节中部,眼点2对,呈梯型排列... 利用活体观察、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对短触手才女虫(Polydora brevipalpa)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光镜下虫体半透明呈浅褐色,触手边缘具黑色斑带;口前叶前端钝圆,脑后脊延伸至第3体节中部,眼点2对,呈梯型排列;第5刚节刚毛变形膨大成爪状且具侧凸缘,鳃始于第7体节,虫体背部中央及鳃中央血管明显,且血液在快速流动。尾部圆盘状,背部具缺刻,肛口开于中间。2)电镜下虫体触手中央具食物沟,内布满纤毛,触角缺失。自第7体节起,背部鳃之间具横向纤毛带,腹刚毛被双齿巾钩刚毛取代。3)组织切片显示虫体主要由表皮、肌肉层和消化管组成。表皮层富含大量的腺细胞,肌肉层发达出现斜肌,消化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密集而规则排列的绒毛构成的纹状缘十分明显,且每个体节均有1对侧生血管、1对腺袋、以及1对后肾管。由此可知,短触手才女虫凿洞寄生是由其表皮层腺细胞分泌黏液化学腐蚀剂和第5体节变形刚毛机械磨损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短触手才女虫 形态 组织结构 腺细胞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
10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1 位作者 谢菁 何永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2-747,共6页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卵黄囊期 仔鱼 形态发育 营养源
下载PDF
秋季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风霞 黄洪辉 +1 位作者 谭烨辉 齐占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95,共7页
根据2013年秋季(11月-12月)南沙群岛海域18个站位浮游纤毛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对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共检出17种浮游纤毛虫,隶属于2目10属,砂壳目Tintinnida... 根据2013年秋季(11月-12月)南沙群岛海域18个站位浮游纤毛虫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对浮游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共检出17种浮游纤毛虫,隶属于2目10属,砂壳目Tintinnida与寡毛目Oligotrichida。优势种包括三亚条纹虫Rhabdonella sanyahensis、锥形急游虫Strombidium conicum、杆状真铃虫Eutintinnus stramentus、酒瓶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rchella、球形急游虫Strombidium globosaneum。浮游纤毛虫平均丰度为(36.5±3.8)ind./L(10-80 ind./L),呈现斑块状分布,最大丰度出现在南沙群岛海域的中偏北部,其次在万安滩的东侧丰度值也较高,而在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丰度值较低。浮游纤毛虫的水平分布可能与海洋环流有密切关系。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发现,南沙群岛海域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受水体营养盐水平与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纤毛虫 南沙群岛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