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35
1
作者 陈宗懋 赵红鹰 姜含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在概述了我国茶业在国内经济和世界茶业中的地位和差距的基础上,对我国茶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入世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业的五条应对措施。
关键词 WTO 中国 茶业 影响 对策
下载PDF
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徐世昌 吴立人 +3 位作者 万安民 王凤乐 赵文生 牛永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2,共4页
自1988年起,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分别与25个抗性供体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的抗... 自1988年起,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分别与25个抗性供体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的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通过基因推导分析、单体分析和SSR标记技术检测目的基因,选育抗条锈近等基因系,现已获得重要进展,成功选育出8个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抗条锈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即Taichung29*6/Yr1、Taichung29*6/Yr2、Taichung29*6/Yr5、Taichung29*6/Yr7、Taichung29*6/Yr9、Taichung29*6/Yr10、Taichung29*6/YrSpP、Taichung29*6/YrKy2。另有9个组合转育获得343个抗性稳定株系,正检测其目的基因,3个组合转至BC6F3,自交纯合筛选抗性稳定株系,5个组合转至BC5,继续回交转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病性 近等基因系 Taichung29 回交法 系谱法 转育
下载PDF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被引量:6
3
作者 石旺鹏 严毓骅 +2 位作者 朱恩林 张文锋 李鹏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7-212,共6页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位/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微孢子虫 海南蝗区 东亚飞蝗 持续控制
原文传递
农作物有害生物疫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初报 被引量:4
4
作者 田喆 林芙蓉 +3 位作者 程登发 王春林 王福祥 孙京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46,共5页
农作物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2001、2002年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开发的。该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包括全国1:250 000地图数据和全国范围720个气象站点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包括2001、2002年在全国1 30... 农作物疫情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2001、2002年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开发的。该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空间数据库包括全国1:250 000地图数据和全国范围720个气象站点位置数据。属性数据包括2001、2002年在全国1 300个县约1 000种有害生物调查数据,194个气象站点从1950年到2001年的气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MapInfo及其开发语言MapBasic开发了菜单、对话框等用户界面,可简单方便地完成查询有害生物信息,绘制有害生物发生范围专题图、插值图、每日温度、月均温、害虫年发生世代数估计及有害生物可能分布范围的估计等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农作物有害生物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及肥料需求展望
5
作者 高祥照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03年第3期33-39,共7页
关键词 农业 生产形势 肥料 需求 展望 中国
原文传递
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 被引量:515
6
作者 王圣瑞 陈新平 +2 位作者 高祥照 毛达如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9-413,共5页
以UNDP95-98年在河北唐山进行的27个"3414"冬小麦试验为例,研究了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与一元施肥模型对"3414"肥料试验结果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进行拟合试验成功率仅为56%,而采用一元施肥模型可以... 以UNDP95-98年在河北唐山进行的27个"3414"冬小麦试验为例,研究了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与一元施肥模型对"3414"肥料试验结果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进行拟合试验成功率仅为56%,而采用一元施肥模型可以对全部试验进行数据处理。在同一试验中,与一元施肥模型相比,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计算的推荐施肥量偏高;根据一元施肥模型拟合计算分别有15%、44%、67%的点不需要施用N、P、K肥,而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则无法获得这一信息。因此,在"3414"试验中,一元施肥模型是三元二次施肥模型拟合的一种很好补充和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肥料 试验 模型拟合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 一元施肥模型 施肥量
下载PDF
定量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60
7
作者 周勇 田有国 +1 位作者 任意 朱海燕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1期37-41,共5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定量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依据;分析了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表达方法,特别是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定量化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为可持续利...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定量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依据;分析了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表达方法,特别是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定量化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为可持续利用土地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化 土地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量化表达
下载PDF
我国油菜生产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7
8
作者 张冬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1,共3页
通过综述我国油菜生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油菜生产的“十五”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 油菜 生产 生产发展 种植面积 中国
下载PDF
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84
9
作者 邵振润 周明国 +3 位作者 仇剑波 杨荣明 刁亚梅 张帅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5-389,共5页
分析了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研究了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并提出了今后防治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抗性监测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棉蚜抗药性及其化学防治 被引量:71
10
作者 梁彦 张帅 +1 位作者 邵振润 高希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80,共11页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主要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长期以来,棉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棉蚜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等多种杀虫...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主要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长期以来,棉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棉蚜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等多种杀虫药剂已经产生了抗性。本文主要从棉蚜抗药性发展历史、抗药性机制以及棉蚜的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能为农业生产上延缓棉蚜抗药性产生、有效治理棉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瓜蚜) 抗药性 抗药性机制 化学防治
下载PDF
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胡瑞法 李立秋 +1 位作者 张真和 石尚柏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0-56,共7页
本文设计了基于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方案,并通过四川省彭州市和内蒙古武川县两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人”制度机制改革政策示范,建立了基于农民需求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主要包括农民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农民技术需求... 本文设计了基于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方案,并通过四川省彭州市和内蒙古武川县两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人”制度机制改革政策示范,建立了基于农民需求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主要包括农民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收集机制、全新的技术服务承诺与考核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广机制 参与式 农民需求
下载PDF
SSR标记分析国家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 被引量:54
12
作者 陆光远 伍晓明 +4 位作者 张冬晓 刘凤兰 陈碧云 高桂珍 许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42,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参加中国冬油菜区域试验的8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确定的15对较好的SSR引物开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中国油菜区试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为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参加中国冬油菜区域试验的8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确定的15对较好的SSR引物开展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获得42个多态性标记。遗传聚类、主成份、分配试验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42个标记能够将89个品种完全区分开;同一个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基础相近,而不同地区或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其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揭示的遗传结构与品种系谱来源相吻合;以遗传距离0.1为划分标准,75%的供试品种具备特异性;分配试验中,大部分单株都能正确的分配回到原来的品种,少数品种的单株正确分配率较低,品种一致性差;品种在供种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一致性较好,而在同一年份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特异性较高。【结论】除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一致性;SSR标记是适合于开展油菜品种DUS测试的鉴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区域试验 SSR标记 DUS测试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暴发周期特点及原因剖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屈西锋 邵振润 王建强 《昆虫知识》 CSCD 1999年第1期11-14,共4页
通过对1979~1985年草地螟暴发的历史资料和近年来发生情况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草地螟暴发周期的特点、越冬区的变迁以及造成种群数量暴发的原因。
关键词 草地螟 暴发周期 种群
下载PDF
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北迁的大气背景 被引量:45
14
作者 包云轩 曹云 +4 位作者 谢晓金 陆明红 李轩 王纯枝 刘万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19-3533,共15页
稻纵卷叶螟因其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致害程度重而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了阐明大气背景对其北迁重大过程的影响,利用2000—2012年中国稻纵卷叶螟灯诱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入的主要特征;选取2007年7月... 稻纵卷叶螟因其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致害程度重而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了阐明大气背景对其北迁重大过程的影响,利用2000—2012年中国稻纵卷叶螟灯诱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入的主要特征;选取2007年7月下旬的一次重大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运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结合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模拟了这一过程的大气背景,推算了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轨迹,并分析了大气背景对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这13年中,我国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大多在3月初始见,3—8月为北迁期,从南到北先后在华南、西南、江岭、江淮稻区出现迁入峰;9—11月为南迁期,从北到南先后迁入江淮、江岭、华南稻区并出现相应的迁入峰,10月底至11月初为终见期。(2)北迁个例中各站逆推轨迹分析显示:包括再迁飞在内的不同时段虫源地基本上位于降虫区的西南方,迁飞高度都变化于550—850 m之间,但在沿海地区降落的稻纵卷叶螟迁飞轨迹是复杂的。(3)水平气流是稻纵卷叶螟远距离北迁的主要运载动力,925 h Pa上南方稻区一致的偏南气流对稻纵卷叶螟北迁极为有利;三维流场的起伏、特别是垂直气流的强弱变化对迁飞高度的变化起重要的作用。(4)下沉气流和降水是稻纵卷叶螟降落的关键动力因素,两者都对降虫有明显影响。(5)在这一北迁过程中,稻纵卷叶螟种群多降落在相对湿度大的区域,降虫区的相对湿度均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迁入 WRF模式 迁飞轨迹 大气背景
下载PDF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传清 周明国 +1 位作者 邵振润 梁桂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5-460,共6页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 2 0 0 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 12 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 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 79.1% ;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 2 0 0 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 12 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 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 79.1% ;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株GY5 ,频率为 0 .78%。利用抑制菌丝黑色素化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离体检测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稻瘟病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对三环唑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基因水平 ,但没有观察到上述MIC值与活体条件下测定的防治稻瘟病的EC50 间存在相关性。用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的方法都获得了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突变体和抗多菌灵突变体 ,但未能获得抗三环唑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异稻瘟净 多菌灵 三环唑 敏感性 抗药性 区分剂量法 稻瘟病
下载PDF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 被引量:37
16
作者 包云轩 徐希燕 +3 位作者 王建强 王翠花 缪启龙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27-4535,共9页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收的气象数据对2个典型的白背飞虱南、北迁降落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等压面上气压场的配置及其随时空的演变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因素。(2)850hPa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北迁,925hPa等压面上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其南迁,这两个高度上风场的气旋式风向切变区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切变区有利于其迁入降落。(3)降水对白背飞虱的降落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胁迫作用,但其在北迁降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南迁。(4)垂直气流场中强下沉气流可迫使白背飞虱大量降落,表明气流胁迫是风载迁飞性害虫灾变性迁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气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入 GIS MM5 大气动力背景
下载PDF
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33
17
作者 邵振润 刘万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1996年第6期21-23,共3页
对近年来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状况与特点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九五”期间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发生趋势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稻纵卷叶螟的灾变动态显示系统 被引量:26
18
作者 汪四水 张孝羲 汤金仪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2-256,共5页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稻纵卷叶螟 灾变动态显示系统
下载PDF
从品种试验看玉米育种面临的技术问题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世煌 孙世贤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2,共3页
分析了品种区域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在玉米商业育种中必须调整育种目标与品种的产量结构。提倡密植育种法,重视环境效应,提高抗逆性,降低经营风险。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育种目标 产量结构 经营风险
下载PDF
长江中游农田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智 任意 +5 位作者 鲁剑巍 郑磊 苗洁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9-1496,共8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Cu、Zn、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27.2、3.05、1.71、0.41 mg kg-1。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Fe、Mn均以江汉平原区较低,Zn以湖南省较低,Cu、B空间分布较为不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微量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Fe、Mn、Cu含量为缺乏或严重缺乏的面积比例分别降至0.1%、2.2%和0.1%,而Zn和B分别为30.8%和17.7%。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微量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微量养分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亟须根据土壤微量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养分 空间分布 ARCGIS 农田土壤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