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清霞 李颖 +4 位作者 张琰杰 吕妮 李鹏 杨增岐 王兴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86,共5页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是一种基于T4噬菌体复制机理为主要反应机理的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诊断、动物食品安全和遗传分析等领域。反应可在25~42℃温度条件下20 min完成快速扩增,具有条件温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是一种基于T4噬菌体复制机理为主要反应机理的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诊断、动物食品安全和遗传分析等领域。反应可在25~42℃温度条件下20 min完成快速扩增,具有条件温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无需昂贵试验仪器和简便快捷等优点,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已被应用于常见动物疫病的诊断。为让更多技术人员了解RPA技术诊断的优势,论文对RPA技术原理、引物探针设计、检测方法及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动物疫病 诊断
下载PDF
HIF-1α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正洋 宋银娟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57-2367,共11页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应对缺氧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稳定的HIF-1α具有多种功能,参与血管生成、代谢调节、细胞自噬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HIF-1α的稳定性受到多种信号的调节,包括氧气水平、病原体感染以及代谢中间体...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应对缺氧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稳定的HIF-1α具有多种功能,参与血管生成、代谢调节、细胞自噬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HIF-1α的稳定性受到多种信号的调节,包括氧气水平、病原体感染以及代谢中间体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F-1α在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HIF-1α稳定性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解析HIF-1α在防御多种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和其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稳定性 病原体 感染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羊源D型产气荚膜梭菌特征分析
3
作者 袁媛 吴克 +11 位作者 张雯 崔生玲 杨奇 杨丹娇 奎军 杨文欢 冯航 方明锦 田欣 王兴龙 王娟 杨增岐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7-993,999,共8页
对2020-2022年分离自我国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30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毒素基因鉴定、耐药性检测、消毒剂敏感性测试和菌株遗传特征分析。毒素基因鉴定显示分离菌株均携带毒素基因cpa和etx,不携带其他分型相关毒素基因。... 对2020-2022年分离自我国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30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毒素基因鉴定、耐药性检测、消毒剂敏感性测试和菌株遗传特征分析。毒素基因鉴定显示分离菌株均携带毒素基因cpa和etx,不携带其他分型相关毒素基因。分离菌株对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抗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30.00%和63.33%;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克林霉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MIC值集中于1 mg/L以下。分离菌株经推荐使用浓度的新洁尔灭、乙醇、84消毒液和浓戊二醛处理10 min后,均可被完全杀灭。经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30株D型产气荚膜梭菌中共发现7种不同的管家基因组合;同场区和同省(区)来源的菌株间有相同的管家基因组合和更近的进化关系,并且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部分菌株间也有相同管家基因组合,揭示了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羊场内部和不同省份之间的传播。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在基因水平揭示了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地域性流行和传播,提示在生产中应加强对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减少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产气荚膜梭菌 耐药性 消毒剂抗性 遗传特征
原文传递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与种系分型检测分析
4
作者 吴滨滨 冯航 +4 位作者 刘英 张域琪 丁敬茹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三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分群,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在32份朱鹮源肛拭子中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15株,分离率为46.87%;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头孢噻夫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加环素、黏菌素表现较高敏感,耐2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达100%;从分离菌株中检测到blaTEM、blaSHV、blaCTX-M等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3.3%、33.3%,phop、tetx3占比较高(66.67%、53.33%),未检测到cfr、tetx4耐药基因;分离菌株携带10种不同的毒力基因,未检测到hlyA、saf、cnf1、iutB、stx1、stx2、papC、FasA等8种毒力基因,其中etrA、aer、hlyE、ompA的检出率最高,均达到93.33%,其他依次为iutA(80%)、fimC(73.33%)、rfc(60%)、ompT(53.33%)、hlyF(46.67%)、Tsh(20%),且检测到9株分离菌株携带的rfc毒力基因。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以B2型为主(占53.33%),其次为D型(占33.34%),A型仅占比13.33%,未检测到B1型;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小鼠表现较轻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在该批朱鹮中较流行,与其他动物相比,其种系分型较特殊。研究结果可为朱鹮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治疗及圈养朱鹮的放飞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种系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