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薯质量安全、营养品质与加工利用新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钟永恒 陆柏益 李开绵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4-292,共9页
木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在食品、饲料、化工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就国内外木薯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及加工利用现状进行整理论述,指出了目前木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木... 木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在食品、饲料、化工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就国内外木薯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及加工利用现状进行整理论述,指出了目前木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木薯生氰糖苷风险评估、营养品质评价、精深加工等工作建议,为木薯大众化主食消费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木薯产业升级换代和供给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安全 营养 加工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后发酵温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细菌型豆豉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爱君 王迪 +4 位作者 阳刚 宋军 孔祥兵 廖胜蓝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3,共9页
为提高细菌型豆豉在工业生产上的品质稳定性,以4种不同品种的市售大豆(LS、DBL、DBS、BS)为原料,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15、25℃和40℃)下细菌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并测定发酵终点时其游离氨基酸含量... 为提高细菌型豆豉在工业生产上的品质稳定性,以4种不同品种的市售大豆(LS、DBL、DBS、BS)为原料,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15、25℃和40℃)下细菌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并测定发酵终点时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Gompertz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判定系数>0.96),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下(25、15℃和40℃)拟合的预测发酵终点分别为发酵9、10 d和4 d左右;4种细菌型豆豉在15℃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DBL>LS>DBS>BS,在25℃和40℃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LS>DBL>DBS>BS;其中黑豆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黄豆型豆豉,而黄豆型豆豉间无明显差异。相比于发酵前,4种细菌型豆豉发酵后的鲜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苦味氨基酸比例减少。但相比于15℃后发酵温度,后发酵温度为40℃时所得的4种细菌型豆豉均出现鲜味氨基酸比例降低,而苦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这可能与高温促进美拉德反应从而消耗鲜味氨基酸有关。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细菌型豆豉的趋势相似。本研究可为细菌型豆豉的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大豆品种 后发酵温度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脆弱性评价及其在食品欺诈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宋华欣 张星联 陆柏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0-305,共6页
脆弱性评价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已成为一门综合时空尺度、强调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作用的独立学科。本文综述了常见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权重计算方法,总结了脆弱性评价在食品欺诈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待... 脆弱性评价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已成为一门综合时空尺度、强调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作用的独立学科。本文综述了常见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权重计算方法,总结了脆弱性评价在食品欺诈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评价 权重计算 食品安全 食品欺诈
下载PDF
蜂蜜掺假的脆弱性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星联 张慧媛 +1 位作者 宋华欣 陆柏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4期9187-9193,共7页
目的探究脆弱性评估技术在蜂蜜掺假问题上的应用。方法借鉴国际上脆弱性评估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蜂产品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从机会、驱动力及控制措施3个方面构建蜂蜜产品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并采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修正确权,避免单... 目的探究脆弱性评估技术在蜂蜜掺假问题上的应用。方法借鉴国际上脆弱性评估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蜂产品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从机会、驱动力及控制措施3个方面构建蜂蜜产品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并采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修正确权,避免单一确权方法的局限性。结果经济驱动力的脆弱度最高,其中,蜂蜜产业的经济健康状况是影响蜂蜜掺假的主要原因。结论该方法为脆弱性评估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掺假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掺假 脆弱性评估 模型 权重确定
下载PDF
短期超低氧处理抑制花生芽常温物流褐变作用的研究
5
作者 张丹 贾嘉懿 张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89-298,共10页
探究不同超低氧处理时间对常温物流中花生芽褐变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实际物流包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包装袋中充100%N2方式实现超低氧处理,然后分别在超低氧4、8、12 h后将包装袋打微孔,实现自发式气调,以不充氮直接微孔组为对... 探究不同超低氧处理时间对常温物流中花生芽褐变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实际物流包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包装袋中充100%N2方式实现超低氧处理,然后分别在超低氧4、8、12 h后将包装袋打微孔,实现自发式气调,以不充氮直接微孔组为对照,于23℃下贮藏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直接微孔组因包装内含氧量相对较高对抑制常温下花生芽采后褐变无法起到积极作用。超低氧12 h微孔组由于在超低氧环境中处理时间过长,会引发无氧呼吸,从而产生过量的乙醇、乙醛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导致花生芽生理代谢紊乱。而超低氧4、8 h微孔组均能形成花生芽适应的自发气调环境,有效降低呼吸强度,通过提高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的积累,减弱了膜脂过氧化,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得到抑制,细胞膜的完整性得以更好地保护;同时超低氧4、8 h还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保持花生芽良好的色泽,进而延缓花生芽的褐变;其中超低氧8 h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芽 短期超低氧 物流保鲜 褐变
下载PDF
不同产区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差异研究
6
作者 段萍 冯西娅 +2 位作者 李爱君 王洪伟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9-305,共7页
采用感官分析方法—时间-强度法(time intensity,TI)和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结合HPLC,对8种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及麻味物质进行了测定。TI结果展示了花椒油的时间动态特性,ZAO1样品具备最高... 采用感官分析方法—时间-强度法(time intensity,TI)和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结合HPLC,对8种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及麻味物质进行了测定。TI结果展示了花椒油的时间动态特性,ZAO1样品具备最高的麻感强度(intensity of maximum,I_(max))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I_(max)与AUC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QDA结果揭示了不同产区花椒油的麻感属性差异,其中麻木感、振动感、垂涎感在ZAO1样品中表现突出,而在ZBO4样品中表现最弱;灼热感在ZAO2样品中表达最为强烈。HPLC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羟基-α-山椒素(hydroxy-α-sanshool,HαSS)是影响麻木感、振动感和垂涎感的关键物质。此外,麻木感、振动感和垂涎感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该结果初步揭示了花椒油中麻感特征差异及其与麻味物质的关联性,为我国花椒油的品质监控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不同产区 麻感特征 感官分析 麻味物质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7
作者 陈小静 闻乐嫣 +1 位作者 向旭雯 阚建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共6页
旨在为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以毛叶山桐子鲜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水酶法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与索氏抽提法、热榨法及低温压榨法提取的毛叶山桐... 旨在为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以毛叶山桐子鲜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水酶法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与索氏抽提法、热榨法及低温压榨法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毛叶山桐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预处理(汽蒸10 min)、料液比1∶3.5、提取时间5.6 h、加酶量2.70%(酶为质量比1∶1的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在此条件下毛叶山桐子油提取率达77.45%;与其他3种方法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相比,水酶法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酸值(KOH)(2.62 mg/g)和过氧化值(5.55 mmol/kg)最低,亚油酸含量最高(64.03%)。综上,优化的水酶法工艺提取的毛叶山桐子油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毛叶山桐子 鲜果油 提取率 油脂品质
下载PDF
青稞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阚建全 洪晴悦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0,共10页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组分特性。通过饮食摄入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现代研究发现青稞中含有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能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降低人体心脏病、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对青稞中β-葡聚糖、戊聚糖、膳食纤维、酚类化合物、维生素E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青稞的生理功能和青稞保健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活性成分 生理功能 加工特性 Β-葡聚糖
下载PDF
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留圈 陆柏益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年第2期3-9,共7页
富硒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富硒农业发展较乱,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现阶段消费需求。本文从我国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富硒农产品在硒检测方法、风险评估、标准制... 富硒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富硒农业发展较乱,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现阶段消费需求。本文从我国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富硒农产品在硒检测方法、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质量管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天然与人工富硒、标准认证、政策措施、市场品牌等产业化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富硒农产品科学、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农产品 质量安全 标准制定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感官评价和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酚类化合物对腊肉烟熏风味的贡献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洪伟 索化夷 +1 位作者 张玉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44-249,共6页
通过探究酚类化合物对腊肉烟熏风味的影响,确定关键烟熏风味物质。以6个烟熏腊肉和2个风干腊肉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描述气味特征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烟熏腊肉具有烟味、木味、... 通过探究酚类化合物对腊肉烟熏风味的影响,确定关键烟熏风味物质。以6个烟熏腊肉和2个风干腊肉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描述气味特征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烟熏腊肉具有烟味、木味、灰烬味、刺鼻等4种烟熏风味,但风干腊肉不具有烟熏风味。6个烟熏腊肉样品中共鉴定出苯酚等6种烷基酚类和愈创木酚等6种愈创木基型酚类,每个样品中分别含有3~10种。2种风干腊肉中均未鉴定出酚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发现,除了4-甲氧基苯酚,苯酚、愈创木酚等酚类化合物对烟熏风味有较大的贡献。该研究确定了酚类化合物是腊肉中的关键烟熏风味物质,为改良食品的烟熏风味和开发烟熏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肉 烟熏风味 酚类化合物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两种产地青花椒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青青 王智荣 +4 位作者 彭林 陈巧莉 闻乐嫣 郭泽航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6-223,共8页
为深入探讨2种产地青花椒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al 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为深入探讨2种产地青花椒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al 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QE-Orbitrap-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鉴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其进行精确区分。结果表明,2种青花椒共有74种非挥发性差异代谢物,氨基酸类在江津青花椒中呈上调表达,有机酸类、多酚黄酮类、糖类成分总体上在金阳青花椒中呈上调表达。其中,9种具有极显著差异的代谢物被筛选作为区分2种青花椒的化学标记物,分别是羟基-α-山椒素、蔗糖、海藻糖、棉子糖、奎尼酸、莽草酸、2-异丙基苹果酸、L-精氨酸、L-赖氨酸。此外,研究进一步阐述了2种产地青花椒中非挥发性成分差异的可能发生机制,以期为今后青花椒的精深加工以及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非靶向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 非挥发性成分 多元统计分析 化学标记物
下载PDF
不同后发酵温度下曲霉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及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迪 王智荣 +4 位作者 陈湑慧 宋军 孔祥兵 陈本开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99,共9页
后发酵是曲霉型豆豉形成独特颜色、风味及营养物质的重要阶段,其中,氨基酸态氮(amino nitrogen,AN)是衡量豆豉后发酵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后发酵温度对曲霉型豆豉AN的生成动力学及品质的影响,以4种不同品种大豆(3种黄豆和1种黑豆)为... 后发酵是曲霉型豆豉形成独特颜色、风味及营养物质的重要阶段,其中,氨基酸态氮(amino nitrogen,AN)是衡量豆豉后发酵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后发酵温度对曲霉型豆豉AN的生成动力学及品质的影响,以4种不同品种大豆(3种黄豆和1种黑豆)为研究对象,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后发酵过程中的AN含量变化,测定不同温度下后发酵过程中的水分含量、pH值、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BI)、总酸(total acid,TA)、AN及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s,FAA)含量,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5~65℃的后发酵温度内,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4种曲霉型豆豉的AN生成动力学(R 2>0.94),并且温度越高,AN的最大值和生成速率越低,但不同大豆品种的豆豉间AN最大值和生成速率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种豆豉呈现一致的趋势:温度与BI呈正相关(P<0.01),与TA、AN呈负相关(P<0.01)。另外,4种豆豉中的FAA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文可为曲霉型豆豉的后发酵工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型豆豉 后发酵 温度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大豆品种
下载PDF
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巧莉 杨兵 +3 位作者 洪晴悦 魏鲟钰 方楚楚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1-331,共11页
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 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海洋生物毒素主要由藻类、浮游植物或微生物产生,可在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具有耐热性,故加热、微波等常规加工方式无法使其失活;当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极易对肝脏、细胞、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引起人体中毒。本文对海洋生物毒素的分类、毒害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防控海洋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毒素 分类 毒害作用机制 检测技术
下载PDF
毛叶山桐子果实化学成分及脂肪酸动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闻乐嫣 毛建梅 +3 位作者 安小风 杨兵 王智荣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8-207,共10页
对不同生长期的重庆1号、重庆2号品种的毛叶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实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中粗脂肪、蛋白质、总糖... 对不同生长期的重庆1号、重庆2号品种的毛叶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法对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实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中粗脂肪、蛋白质、总糖、灰分、总酚、总黄酮等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2个品种毛叶山桐子作为油脂原料的最佳采收期分别为盛花期后198 d和182 d左右;果实各部位油脂中的脂肪酸均主要由棕榈酸(C_(16:0))、棕榈油酸(C_(16:1 cis))、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 cis))、亚油酸(C_(18:2 cis))、α-亚麻酸(C_(18:3 n3))、γ-亚麻酸(C_(18:3 n6))和花生酸(C_(20:0))8种脂肪酸组成,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呈现出种子>整果>果肉的特点,种子油亚油酸相对含量达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毛叶山桐子种子部分的综合评分更佳,适宜用作综合利用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山桐子 化学成分 脂肪酸组成 生长期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番茄中的番茄苷与番茄碱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新娜 潘赛超 +6 位作者 张旭冬 张秀杰 张永新 周昉 张春娇 黄昆仑 马丽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36-242,共7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番茄中番茄苷和番茄碱2种主要生物碱的同时检测方法。样品经匀浆提取后,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5 mmol/L乙酸铵(含0.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Agilent Proshell 120 ECC18进行分离,三重四极杆检测器,...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番茄中番茄苷和番茄碱2种主要生物碱的同时检测方法。样品经匀浆提取后,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5 mmol/L乙酸铵(含0.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Agilent Proshell 120 ECC18进行分离,三重四极杆检测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番茄苷在50~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1。番茄碱在5~1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对番茄苷和番茄碱进行3个水平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回收率在85.6%~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6.8%之间。所建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番茄中番茄苷与番茄碱的快速、定量检测。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番茄中番茄苷的含量明显高于番茄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番茄苷 番茄碱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膳食来源中硒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亚妮 马丽艳 +2 位作者 黄昆仑 罗云波 梅晓宏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9年第9期5-9,共5页
从硒在人体的吸收、转运角度解释了硒的生物利用率的含义,总结了硒在人体的吸收代谢情况、生物利用率的测定方法、硒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初步得出补硒关键控制点,为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硒代蛋氨酸 生物利用率
下载PDF
叶绿素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
17
作者 黄千千 陈丽君 +5 位作者 李韵唱 陈雪寒 陈乾睿 王元楷 蔡甜 陈科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叶黄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获取,但叶黄素因其脂溶性的特点导致生物可给率低,如何高效补充叶黄素成为研究热点。叶绿素常与叶黄素共同出现在人类饮食中,且二者均为脂溶性物质,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 叶黄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获取,但叶黄素因其脂溶性的特点导致生物可给率低,如何高效补充叶黄素成为研究热点。叶绿素常与叶黄素共同出现在人类饮食中,且二者均为脂溶性物质,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膳食叶绿素及其结构变化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备膳食中常见的8种不同结构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素a和b、脱植基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酸a和b),采用体外静态消化模型和胶束化实验研究它们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并测定叶黄素和叶绿素形成的混合胶束粒径和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共消化时不同结构的叶绿素能够显著提高叶黄素的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P<0.05),其中脱镁叶绿素b的作用最为显著,所对应的叶黄素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分别为90.48%和80.44%。在消化过程中,未检测到明显的叶黄素降解产物,而叶绿素的结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消化物和胶束的平均粒径、荧光图像以及Zeta电位值可以确定胶束液体系比消化液体系更稳定,并且叶绿素可以通过与叶黄素形成复合物来保护叶黄素。本研究对如何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给率及消化利用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叶绿素 相互作用 生物可给率 体外消化 胶束化
下载PDF
利用UPLC-DAD-HRMS分析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贮藏期间的色素变化
18
作者 刘若曦 肖宇雪 +4 位作者 俸贵强 章康致 周纯洁 蔡甜 陈科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2,共8页
旨在为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的工业生产、贮藏和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高分辨质谱(UPLC-DAD-HRMS)技术对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中色素进行测定,并研究贮藏过程中光、氧、温度对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的色素含... 旨在为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的工业生产、贮藏和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高分辨质谱(UPLC-DAD-HRMS)技术对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中色素进行测定,并研究贮藏过程中光、氧、温度对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的色素含量和色泽L^(*)、a^(*)、b^(*)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中鉴定出32种叶绿素和10种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中主要含有叶绿素a、C13^(2)-羟基-叶绿素a、叶绿素b和脱镁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中主要含有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为9.44mg/kg,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95mg/kg。贮藏过程中影响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中色素降解最主要的因素是光,其次是温度,氧气几乎没有影响。另外,a^(*)可以作为衡量低温压榨鲜青花椒油色素含量及色泽控制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高分辨质谱(UPLC-DAD-HRMS) 色素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色度值
下载PDF
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的苦味物质分析
19
作者 王璐 李爱君 +2 位作者 段萍 彭小伟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8-303,共6页
花椒麻感强烈、香气独特,被广泛应用于各地菜肴和食品加工中,但同时存在苦味问题。红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大,为明确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苦味品质差异,以20种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花椒果皮苦味物质... 花椒麻感强烈、香气独特,被广泛应用于各地菜肴和食品加工中,但同时存在苦味问题。红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大,为明确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苦味品质差异,以20种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花椒果皮苦味物质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苦味物质在20个地区红花椒果皮中均有分布,含量存在差异。大部分地区槲皮素和熊果苷是主要的苦味物质,含量分别为0.127~1.200 mg/g、0.451~1.918 mg/g。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区红花椒果皮聚为五类,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值筛选出异槲皮苷、槲皮素和异鼠李素是不同类别红花椒果皮的关键差异苦味物质。该研究可为红花椒果皮质量控制提供一定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椒 不同地区 苦味物质
下载PDF
佛手凉果4种食品添加剂的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卓权 刘焕 +3 位作者 麦润秋 杜家慧 陈汉民 柳春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2645-2649,共5页
目的了解佛手凉果食品添加剂的残留水平并评估其人群暴露风险。方法以国标方法测定佛手凉果中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素和三氯蔗糖4种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式评价佛手凉果添加剂的暴露水平。结果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 目的了解佛手凉果食品添加剂的残留水平并评估其人群暴露风险。方法以国标方法测定佛手凉果中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素和三氯蔗糖4种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式评价佛手凉果添加剂的暴露水平。结果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甜蜜素和三氯蔗糖的残留范围分别为2.03~35.34、0.50~1.89、5.00~803.78和1.25~146.94 mg/kg,4种添加剂的残留量均没超过GB 2760-2014和GB 2762-2017中的相关限量,4种添加剂的风险指数(risk index,RI)均小于1。结论4种添加剂的暴露风险较低,但仍不可忽视在凉果生产消费中对4种添加剂的安全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凉果 食品添加剂 暴露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