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丁万武 王俊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2-36,77,共6页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巨大的情感容量。司马迁写的只是瞬间的言行,却以广阔的历史为背景。《史记》死亡叙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体悟与感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战争 死亡叙事
下载PDF
司马迁的战争观(二) 被引量:2
2
作者 丁万武 王俊杰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7-62,共6页
司马迁虽然不是纯粹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在对先秦军事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独到的战争观。司马迁对战争人才、作战指导原则及战争目的也有自己的认识。司马迁的战争观涉及战争观的基本方面的同时,在理论性与... 司马迁虽然不是纯粹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在对先秦军事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独到的战争观。司马迁对战争人才、作战指导原则及战争目的也有自己的认识。司马迁的战争观涉及战争观的基本方面的同时,在理论性与系统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它通达而富有智慧,具有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战争观 战争人才 作战指导原则 战争目的
下载PDF
军事标语的语言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进学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1期144-145,共2页
标语在军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军事标语体现着浓郁的军事特色,语言上具有概括简洁、讲究韵律、多用祈使句、无主句等特点,在表述上一般开门见山。
关键词 军事标语 语言特点 军队建设 军事特色
下载PDF
司马迁的战争观(一) 被引量:2
4
作者 丁万武 王俊杰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8-33,共6页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司马迁的战争观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司马迁的战争观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战争观 战争起源 战争定义 战争性质 民族战争
下载PDF
论《史记》“以兵驭文”的文章风采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俊杰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3期36-43,共8页
以兵驭文,是指司马迁因深受兵家熏染而形成一种潜意识,其为文如同老将用兵,用兵学法则驾驭文章的写作。史迁之为文,以意为主将,从而达到"以一驭万"豁然贯通的效果;以法为号令,《史记》的章法达到了名将用兵"法而无法&qu... 以兵驭文,是指司马迁因深受兵家熏染而形成一种潜意识,其为文如同老将用兵,用兵学法则驾驭文章的写作。史迁之为文,以意为主将,从而达到"以一驭万"豁然贯通的效果;以法为号令,《史记》的章法达到了名将用兵"法而无法"的至高境界;以字句为部曲兵卒,司马迁妙用虚字,还把一二字句作为文眼使之成为一篇之骨。《史记》的篇章结构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驾驭"常山蛇阵"的高超本领。司马迁用伏笔如用伏兵,欲擒而故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以兵驭文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论《史记》中的“烽火爱情”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丁万武 王俊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史记》不仅尽情鼓荡英雄们的风云之气,还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情的好戏。"霸王别姬"是风云气兼儿女情的不朽之笔,它演绎了"战争与爱情"."英雄与美女","生存与死亡"三对文学母题。"... 《史记》不仅尽情鼓荡英雄们的风云之气,还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情的好戏。"霸王别姬"是风云气兼儿女情的不朽之笔,它演绎了"战争与爱情"."英雄与美女","生存与死亡"三对文学母题。"弱女子勇救落难公子的爱情佳话",以战争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是两情相悦的风情喜剧。对"红颜祸水"进行的政治道德上的口诛笔伐,遮蔽了其中存在的"男女真情",其中的普世性的爱情不能一概被抹杀。司马迁以史家笔法书写烽火中的爱情,掀开了战争中最浪漫的感情——爱情的红盖头,开辟了以此揭橥人性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战争 爱情
下载PDF
动宾复合词的词汇化的原因和机制分析
7
作者 李进学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年第10期118-120,共3页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复合词源于古汉语动宾词组的词汇化及动宾构词法的直接生成。动宾复合词是单音节复音化的产物,既有心理原因,也有韵律原因,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词汇化的机制。
关键词 动宾复合词 词汇化 机制
下载PDF
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岩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7期139-142,共4页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关键词 苏轼 贬谪 生命体验 人生范式
下载PDF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兴衰与军事外交战略的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娜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第1期185-186,共2页
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6年至前295年,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太行山脉以东。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中存在了200余年,并数次与军事大国相抗衡,成为左右战国盛衰的“枢辖”,被誉为“战国第八雄”。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曾赞叹... 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6年至前295年,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太行山脉以东。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中存在了200余年,并数次与军事大国相抗衡,成为左右战国盛衰的“枢辖”,被誉为“战国第八雄”。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曾赞叹说:“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后期因疏于武备和外交政策失误,中山国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的兴衰,蕴含着深刻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哲理,对当代边防政策、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和外交策略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外交战略 军事大国 中山国 兴衰 国防和军队建设 演变 石家庄市
原文传递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探究
10
作者 王娜 李新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11-113,共3页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志》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志》所载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志》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志》所载小说家进行分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起源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军人美初探
11
作者 底庆光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2年第7期108-110,共3页
从审美的角度对军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研究,探讨军人美的表现和本质,论述了塑造军人美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塑造军人美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军人 本质 塑造
下载PDF
军队院校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和思考
12
作者 李进学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2年第7期136-138,共3页
在军校,经典诵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军械工程学院在诵读经典、参加诵读比赛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性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军校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在学员培养的顶层设计时考虑纳入经典诵读,用诵... 在军校,经典诵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军械工程学院在诵读经典、参加诵读比赛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性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军校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在学员培养的顶层设计时考虑纳入经典诵读,用诵读开拓经典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校教育 经典诵读 实践 思考
下载PDF
21世纪前十年《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综述及反思
13
作者 曹向华 董岩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5期37-38,共2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深层次进行了研究。多角度包括: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新的网络环境下催生的新方法;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尝试的新方法;课堂实践中摸索的新方法;传统...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深层次进行了研究。多角度包括: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新的网络环境下催生的新方法;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尝试的新方法;课堂实践中摸索的新方法;传统方法的回归。在研究层次上,研究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由单一的方法研究扩大到教学模式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前十年 《大学语文》课程 教学方法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年龄的雅称及其疏证
14
作者 丁万武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2年第7期146-149,共4页
中国古代年龄的雅称带有深深的儒、道文化的烙印,虽然只是一种微末的文化现象,但一经融入典籍,亦足以凭其形象、雅致、深邃、幽隐的特征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形象性的特征、天人合一的内涵... 中国古代年龄的雅称带有深深的儒、道文化的烙印,虽然只是一种微末的文化现象,但一经融入典籍,亦足以凭其形象、雅致、深邃、幽隐的特征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形象性的特征、天人合一的内涵及与儒家文化的深刻联系,标示着一种既达观超脱又执著坚忍,既闲雅从容又理性客观的人生智慧和态度,从中足以推知中国古代文化的非凡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年龄 疏证 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关于军事写作课教学观念的思考
15
作者 白晓东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2年第7期162-164,共3页
转变军事应用写作教学观念,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深刻变革,增强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与缺失,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写作过程... 转变军事应用写作教学观念,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深刻变革,增强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认真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与缺失,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写作过程教学、融合实用文体使用方法等积极因素,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从全方位提升课程适应性,是军事应用写作课程在军队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应用写作 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量词争议问题的处理
16
作者 曹向华 张树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69-70,共2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量词进行了全面标注。对于学界有争议的"临时量词"、"准量词"、"自主量词",第五版的修订者做出了相应的处理,"临时量词"、"准量词"在《现汉》中不作为量词收...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量词进行了全面标注。对于学界有争议的"临时量词"、"准量词"、"自主量词",第五版的修订者做出了相应的处理,"临时量词"、"准量词"在《现汉》中不作为量词收录,而"自主量词"则处理为量词,予以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量词 准量词 自主量词
下载PDF
随风潜入营 润兵细无声——古典诗词鉴赏在部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平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2-83,共2页
传统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部队院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古典诗词鉴赏在提高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爱国情怀、审美熏陶、完善个性心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古典诗词鉴赏 人文素质教育 军校学员
原文传递
动宾短语词汇化为动宾复合词例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进学 史小建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9期66-67,共2页
共时层面的动宾复合词,部分来源于古代的动宾短语,是动宾短语经过历时变化的结果,是词汇化的产物。本文以5个动宾复合词的来源为例,说明这一词汇化的过程。
关键词 动宾短语 动宾复合词 词汇化
下载PDF
传媒时代更需还原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化实质
19
作者 曹向华 袁诠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7期99-100,共2页
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和时代造成的体验隔膜,文学阅读愈加边缘化,同时也由于中小学语文应试教学的思维惯性,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恢复文学作品的审美化教育是众多学者的共识,却被片面理解为多媒体的大量运用。还原... 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和时代造成的体验隔膜,文学阅读愈加边缘化,同时也由于中小学语文应试教学的思维惯性,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恢复文学作品的审美化教育是众多学者的共识,却被片面理解为多媒体的大量运用。还原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化教育实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语文属于语言艺术的本质,一方面要寻求经典作品与时代的多种连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 审美化
下载PDF
基于我国民歌润腔特点下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以茶文化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宝珠 吴丽芳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89,共1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表,其自身的包容属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民歌特有的润腔唱法中,可以窥探出其中一二。润腔可以放大民歌本身的情感色彩和内容属性,对于我国多民族的语言环境,依然能够适应。民歌作品本身...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表,其自身的包容属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民歌特有的润腔唱法中,可以窥探出其中一二。润腔可以放大民歌本身的情感色彩和内容属性,对于我国多民族的语言环境,依然能够适应。民歌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可以很好地包容融合,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对于丰富地域特色和品质价值追求的包容性的特点。最后,从实例中了解中国传统的茶文化,重点讨论了在包容时代属性特色方面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润腔 茶文化 包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