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绘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颈动脉和(或)其颅内分支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其远端脑循环灌注压的下降。当灌注压下降时,脑血管系统发生反射性变化以维持脑氧的正常运输,从而保证正常的神经机能。这种灌注压下降被怀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 颈动脉和(或)其颅内分支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其远端脑循环灌注压的下降。当灌注压下降时,脑血管系统发生反射性变化以维持脑氧的正常运输,从而保证正常的神经机能。这种灌注压下降被怀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烟雾病作为一种特殊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其在临床表现上的多样性,可能反映了随着疾病进展,恶化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与侧支血管发展所提供的保护作用之间可变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评价合并大脑后动脉病变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莉 段炼 +4 位作者 杨伟中 龙亚红 暴向阳 赵峰 咸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78-181,共4页
目的分析合并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方法共纳入27例合并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根据DSA检查结果,判定27例患者54侧的半球的铃木分期,及54支PCA的病变程度。27例患者均接受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 目的分析合并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方法共纳入27例合并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根据DSA检查结果,判定27例患者54侧的半球的铃木分期,及54支PCA的病变程度。27例患者均接受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记录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3~4个感兴趣区的平均局部脑血流量(rCBF),用各个脑区rCBF与小脑的rCBF的比值作为各个脑区rCBF的相对值。判定PCA病变程度、不同铃木分期对各脑叶rCBF相对值的影响。结果①随着PCA病变程度的加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的rCBF相对值均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顶叶轻度PCA病变的rCBF相对值(74±6)高于中度(63±9)、重度病变(60±17)PCA的rCBF相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枕叶轻度PCA病变的rCBF相对值(72±7)高于中度(65±9)、重度病变(60±15)PCA的rCBF相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铃木分期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rCBF相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脑叶的rCBF相对值随着PCA病变程度加重而下降,但与铃木分期的病变程度无关。脑血管后循环病变可能是影响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水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流灌注 后循环
下载PDF
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程 赵岩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415-416,F0003,共3页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该疾病最先由TaKeuchi报告并由Shimizu形象称之为烟雾病。烟雾病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脑缺血和脑出血两种,儿童多以脑缺血发病,以出血发病少见。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外科学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护理 硬膜 颞动脉 儿童
下载PDF
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鹏 李德生 +1 位作者 杨伟中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脑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病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 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 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脑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脑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烟雾病患者自发性颈外动脉颅内代偿的影响因素及与血管融通术后血管重建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琳 张正善 +4 位作者 柳伟伟 暴向阳 宗睿 孙洋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402-406,417,共6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行EDAS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途径;评估性别、年龄、发病类型,...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行EDAS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途径;评估性别、年龄、发病类型,术前是否存在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及铃木分期对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的影响。术后采用DSA评估血管重建的效果,参照松岛分级方法,分析有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对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74例148侧大脑半球中,左侧有代偿的50例(67.6%),右侧有42例(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参与代偿的血管中,单支的占73.9%,2支的占23.9%,3支的占2.2%;脑膜中动脉占50%,颞浅动脉占14.2%,枕动脉占13.2%,上颌动脉占3.4%。③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铃木分期是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0.6298~-0.0346,Z值=-2.19;P=0.0287);随着铃木分期级别的增高,形成代偿的概率逐渐增高。性别、年龄、发病类型、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对代偿形成无明显影响。④术后随访3~55个月。有代偿组血管重建效果优于无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松岛分级0~1级的血管重建患者中,有代偿组所占的比例低于无代偿组(0级:13.04%比35.71%;1级:13.04%比25.00%);有代偿组3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无代偿组(48.9%比14.29%)。结论术前铃木分期是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是影响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侧支循环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成人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莉 韩聪 +4 位作者 段炼 杨伟中 张正善 暴向阳 赵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7期3263-326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型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月于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成人烟雾病患者418例,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病变(大脑后动脉病变为主)分为合并后循... 目的:探讨成人型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月于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成人烟雾病患者418例,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病变(大脑后动脉病变为主)分为合并后循环病变组130例,未合并后循环病变组为288例。分别记录患者的的性别、年龄、籍贯、临床表现类型、铃木分期、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是否有烟雾病家族史。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分析。结果: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8,95%CI:1.103~13.776,P=0.035),而其余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对于只存在前循环病变的患者,成人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较易出现卒中及头痛,脑出血相对较少;此类患者于31-40岁组出现小高峰。结论: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后仍可出现反复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烟雾病 后循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聪 段炼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获取、易培养、低免疫原性等优点,一直是治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神经功能修复方面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予以综述。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卒中 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