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治疗 被引量:17
1
作者 寒冰 胡金凌 刘增柱 《光明中医》 2010年第8期1477-1478,共2页
便秘,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小儿单纯性便秘又叫小儿功能性便秘,在临床中较多见。小儿功能性便秘诊断和治疗研究在国内已开展数年,但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儿科临床医师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认识不够充分,未引起足够重视... 便秘,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小儿单纯性便秘又叫小儿功能性便秘,在临床中较多见。小儿功能性便秘诊断和治疗研究在国内已开展数年,但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儿科临床医师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认识不够充分,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便秘的病因和治疗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小儿 病因 基础治疗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针灸
下载PDF
92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 被引量:7
2
作者 康利民 李莉 +5 位作者 米荣 刘冬 马继东 袁新宇 王峥嵘 徐放生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且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腹立位片、上/下消化道造...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且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腹立位片、上/下消化道造影和超声检查)的特点。结果患儿主要以呕吐、便血、腹胀以及产前超声检查异常为首发症状[分别为87.0%(80/92)、3.3%(3/92)、1.1%(1/92)和8.7%(8/92)]。68例(73.9%)无腹部阳性体征。共77例行腹立位片检查,提示肠梗阻者31例(40.3%);36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33例(91.7%)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一致,其中显示肠旋转不良者14例,显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或不完全梗阻者19例;22例行下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存在回盲部位置异常,与手术所见一致;79例行腹部超声检查,58例(73.4%)提示存在肠系膜动脉与肠系膜静脉位置关系异常(合并肠扭转39例),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当临床怀疑本病时,可首选完善腹部超声检查,同时可选择性行腹部立位片检查,如提示有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时,需及时手术治疗;而诊断不明确时,需完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如仍不能确诊时,可行下消化道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肠扭转 肠梗阻 超声检查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原文传递
去氨加压素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56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寒冰 梁冬梅 宋波 《山东中医杂志》 201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观察去氨加压素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遗尿症患儿11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配合心理行为治疗,治疗组口服去氨加压素片剂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去氨加压素片剂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去氨加压素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遗尿症患儿11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配合心理行为治疗,治疗组口服去氨加压素片剂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去氨加压素片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复发率等。结果:对照组的近期、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61.7%、53.6%,治疗组为82.1%、74.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氨加压素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心理行为治疗 醋酸去氨加压素 醒脾养儿颗粒
下载PDF
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作者 周桂荣 于秀丽 李培斌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脾动脉部分栓塞 治疗 小儿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浅析儿科病房管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邢艳 《中外医疗》 2012年第16期126-127,共2页
病房管理不仅包括医疗、护理等技术工作的组织实施,特有行政和生活等管理。是一项细微而复杂的工作。加强病房管理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是病房保持一个有利于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浅析 儿科病房 管理 体会
下载PDF
儿童森林脑炎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梅 董芹 《小儿急救医学》 2003年第5期324-325,共2页
森林脑炎(简称森脑)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探索森脑的发病特征及临床表现,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我院1997-2002年收治的经血清学和临床确诊的森脑患儿23例分析如下.
关键词 森林脑炎 发病特征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儿童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颖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儿童 支原体感染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远期随访14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寒冰 袁玉玲 梁冬梅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360-361,共2页
目的 :观察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在介入放射下进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的 14例患儿进行 6个月~ 4年的随访。结果 :经脾动脉栓塞术后的 14例患儿 ,其中 12例一次性治愈 ,1例 1年后复发 ... 目的 :观察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在介入放射下进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后的 14例患儿进行 6个月~ 4年的随访。结果 :经脾动脉栓塞术后的 14例患儿 ,其中 12例一次性治愈 ,1例 1年后复发 ,再次栓塞后治愈。 1例副脾生成 ,家属拒绝再次栓塞而复发。结论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肯定 ,并具有创伤小 ,疗效迅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 预后 疗效
下载PDF
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冬 《中外医疗》 2010年第29期93-93,95,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方法回顾分析65例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EB病毒感染的平均年龄在3~6岁高发期,最常见的症状:发热56例(占86.1%),咽峡部疼痛45例(占69.2%),淋巴结肿大40例(占61.... 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方法回顾分析65例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EB病毒感染的平均年龄在3~6岁高发期,最常见的症状:发热56例(占86.1%),咽峡部疼痛45例(占69.2%),淋巴结肿大40例(占61.5),咳嗽10例(占15.4%),皮肤出血点4例(占6.1%),皮疹3例(占4.6%),头痛、呕吐3例(占4.6%),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占1.5%)。最常见的体征:咽部疱疹46例(占70.8%),淋巴结肿大40例(占61.5%),肝、脾肿大8例、2例(占12.3%、占3.1%),肺部干湿啰音12例(占18.5%),贫血3例(占4.6%)。实验室检查:EBV-Ag(+)28例(占43.1%),EBV-IgM(+)37例(占56.9%),末梢血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80%比例)45例(占69.2%)。肝功能异常(ALT50例,占76.9%、AST44例,占67.7%),心肌酶谱增高CK-MB22例(占33.8%)、LDH25例(占38.5%),血小板减少4例(6.1%),全血细胞减少1例(占1.5%),多器官多系统损害2例(占3.1%)。结论 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表现为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亦是呼吸、循环、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疾病的始动环节。常见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需与巨细胞病毒(CMV)、柯萨奇病毒(VBV)、支原体感染(MP)、衣原体感染(CP)及血液系统疾病进行鉴别。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及早做相应的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小儿
下载PDF
3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加味苇茎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冬 王晶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9期122-123,共2页
目的观察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加味苇茎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1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苇... 目的观察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加味苇茎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1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苇茎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苇茎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支原体肺炎 加味苇茎汤 阿奇霉素
下载PDF
小儿肺炎支原体致肺外多脏器损害一例
11
作者 寒冰 路璐 胡金凌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1067-1068,共2页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 肺外并发症 多脏器损害 肺炎支原体肺炎 小儿呼吸道感染 肺外感染 发病率 多系统
下载PDF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孙颖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1359-1360,共2页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酶谱、心率、体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60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免疫法检测大便中R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RV抗原阳性组(28例)与RV抗原阴性组(32例),比较两...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酶谱、心率、体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60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免疫法检测大便中R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RV抗原阳性组(28例)与RV抗原阴性组(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RV抗原阳性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体温、心率之间的差异。结果:①RV抗原阳性组CK-MB、LDH、AST、体温明显增高,心率明显增快。与RV抗原阴性组相比,RV抗原阳性组体温略高(P〉0.05),CK-MB明显升高(P〈0.01)。心率明显加快(P〈0.05)。②RV抗原阳性组治疗后CK、CK-MB、体温和心率均明显下降(P均〈0.01)。③RV抗原阴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无相关性,体温与心率呈正相关;RV抗原阳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P〈0.05)和0.587(P〈0.01),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体温与心率无相关性。结论:RV阳性腹泻患儿CK-MB高,存在心肌损伤,且与心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心肌酶谱 心率 体温
下载PDF
临床中药外敷用于预防早产儿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刘冬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S5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早产儿、低体重患儿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及辅助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的同时将56例患儿分为中药外敷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早期预防前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结果:中药外敷预防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早产儿、低体重患儿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及辅助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的同时将56例患儿分为中药外敷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早期预防前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结果:中药外敷预防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预防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 早产儿 中药外敷 预防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新生儿窒息因素关系探讨
14
作者 张梅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S7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新生儿窒息关系。方法:对6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分析。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窒息时间、复苏情况、Apgar评分、羊水污染、出生体重等因素关系密切(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应进...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新生儿窒息关系。方法:对6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分析。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窒息时间、复苏情况、Apgar评分、羊水污染、出生体重等因素关系密切(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应进行及时正确复苏,缩短窒息时间,防止羊水污染,减轻窒息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川崎病160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孙颖 孟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年第7期790-793,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1岁41例,1~3岁68例,3~5岁21例,〉5岁30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44例,其中冠脉扩张26例,冠脉瘤13例,巨大冠脉瘤5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40例,5例巨大冠脉瘤患者,1例完全恢复,其余4例未恢复。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发病10 d内用丙球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每日0.4 g/kg连用5 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 冠脉损害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一例
16
作者 寒冰 刘冬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年第S6期311-312,共2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偶有流行,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5%~10%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体、腺病毒等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IM缺少特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偶有流行,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5%~10%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体、腺病毒等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IM缺少特异的症状、体征。临床典型的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的"三联",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特别是疾病早期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重叠并混淆,临床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误诊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症状 淋巴结肿大 疾病早期 眼睑浮肿 血常规白细胞 腺病毒 异型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增生性
下载PDF
儿童莱姆病30例临床特点分析
17
作者 齐侠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莱姆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儿科确诊为儿童莱姆病的患儿 3 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在 2~ 14岁。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3 0例患儿均有一次或多次被蜱叮咬史。... 目的 探讨儿童莱姆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儿科确诊为儿童莱姆病的患儿 3 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在 2~ 14岁。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3 0例患儿均有一次或多次被蜱叮咬史。潜伏期为 1~ 14d。 3 0例 ( 10 0 % )均有典型的特征性皮肤损害 :皮肤被蜱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红斑 ,2 1例 ( 70 % )出现类似流感样症状 ,4例 ( 13 % )有循环系统症状及心肌损害体征 ,3例 ( 10 % )累及关节 ,1例 ( 3 % )出现眼部症状 ,1例 ( 3 %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3 0例患儿均测得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 ,滴度≥ 1∶12 8。青霉素或头孢唑啉治疗有效。结论 儿童莱姆病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多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蜱媒传染病 ,病原体是螺旋体 ,经蜱叮咬后传播给人类。潜伏期 1~ 14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经合理治疗后 ,潜伏期短者症状轻 ,预后较好 ,潜伏期长者症状重 ,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莱姆病 临床特点 病例 治疗
原文传递
22例花粉症合并植物性食物过敏临床分析
18
作者 孙颖 于秀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年第9期1121-1122,共2页
关键词 花粉 食物过敏
下载PDF
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英红 楚洪波 +1 位作者 刘冬 马洪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27期4724-4726,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颗粒治疗组各23例,14 d为1个疗程,治疗28天;同时选取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颗粒治疗组各23例,14 d为1个疗程,治疗28天;同时选取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免疫比浊法于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Ig A、Ig G、Ig M。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Ig G、Ig M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 A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患儿血清中CD3+、CD4+、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Ig G、Ig M明显降低,且黄芪颗粒治疗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黄芪颗粒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症状,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颗粒 病毒性心肌炎 T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冬 楚洪波 +1 位作者 姜英红 马洪喜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26期4539-4540,共2页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来医院就诊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颗粒治疗组各23例,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8天;同...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来医院就诊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颗粒治疗组各23例,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8天;同时选取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2和IL-10的蛋白含量。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较,常规治疗和黄芪颗粒治疗组患儿血清中IL-10的蛋白含量明显降低,IL-2、TNF-α的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儿血清中IL-10的蛋白含量升高,IL-2、TNF-α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黄芪颗粒治疗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能通过降低患儿血清中IL-2、TNF-α的蛋白含量和上调IL-10的蛋白含量抑制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颗粒 病毒性心肌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