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166
1
作者 周佳宁 秦富仓 +2 位作者 刘佳 朱高立 邹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176,共11页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城乡融合应是“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维融合,据此构建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重新审视并分析了1999—2016年中国各省份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设定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城乡融合应是“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维融合,据此构建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重新审视并分析了1999—2016年中国各省份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设定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较低,但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其整体趋势向好。②城乡融合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俱乐部趋同和内部分异同时存在。以“胡焕庸线”为界,城乡融合水平相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以低值为主;HH区空间分布重心由东部向中部迁移,LH区和HL区空间分布重心由中部向东西部渗透,LL区始终位于西部。③新常态下,积极推动构建“善治型”政府,合理调节政府“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之间的博弈力量;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打好财政支出“组合拳”;并通过金融“开源”和“增效”以及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劳动就业的“吸纳效应”,警惕产业结构偏离造成的“就业破坏”效应等,都是推进中国城乡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视域 城乡融合 时空演变 影响机制
下载PDF
等值化理念下中国城乡融合多维审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9
2
作者 周佳宁 邹伟 秦富仓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36-1851,共16页
基于等值化理念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审视中国城乡多维融合发展;选取空间计量模型探索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向好且推进有序。社会和经济融合始终分列第一和第二... 基于等值化理念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审视中国城乡多维融合发展;选取空间计量模型探索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向好且推进有序。社会和经济融合始终分列第一和第二主导位次,生态环境融合水平亦稳步提升。②城乡融合热点和冷点区基本分列于"胡焕庸线"东南和西北两侧。人口融合沿东中西递减;空间融合形成"北上广"为主的"核心-边缘"区;东部沿海是经济融合扩散互溢区,而生态环境和经济融合存在空间"错位";社会融合高值簇集中在中部。③破解人才瓶颈、夯实"三权分置"、健全财政体制并创新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三产融合,打好人、地、钱、业组合拳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等均利于推进城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化 城乡融合 多维审视 中国
原文传递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7
3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陈晓娜 段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94-5602,共9页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贫瘠,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不高,SOC、TN、TP含量分别为14.57、0.63、0.76 g/kg,AN和AP含量分别为39.87、6.72 mg/kg,5项养分指标均为中等变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草地(封育草地、放牧草地)的SOC、TN和AN含量均高于农耕地(弃耕地、耕地),而TP和AP含量低于农耕地;草地的C∶N、C∶P和C∶P值均高于农耕地。3)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值与C、N、P元素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显示C∶N、C∶P主要受SOC影响,C∶P主要受N影响,表明SOC和N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类型 农牧交错带 阴山北麓
下载PDF
内蒙古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被引量:50
4
作者 王宁 杨光 +4 位作者 韩雪莹 贾光普 刘峰 李涛 贾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4-250,共7页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7期TM/E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IS方法提取内蒙古自治区各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表的计算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7期TM/E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IS方法提取内蒙古自治区各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表的计算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各地类整体在时空上呈变化趋势,具体变化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中未利用土地减少面积最多,草地增幅最大;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减少的未利用土地、林地和耕地主要都转化为草地;近30年内蒙古的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最高,未利用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低,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相同;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均<1,这说明近30年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稳定,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转移矩阵 敏感性指数
下载PDF
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及林下土壤持水特性 被引量:44
5
作者 杨振奇 秦富仓 +2 位作者 李晓琴 刘力川 牛晓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为了探究砒砂岩区不同造林树种水文特征,以该地区油松、侧柏、青杨、山杏、沙棘、柠条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泡法和环刀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蓄积量变动范围为1.55~7.89t/... 为了探究砒砂岩区不同造林树种水文特征,以该地区油松、侧柏、青杨、山杏、沙棘、柠条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泡法和环刀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蓄积量变动范围为1.55~7.89t/hm^2,青杨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81.26%,其他树种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依次为油松(217.14%)、侧柏(201.05%)、山杏(202.79%)、沙棘(170.96%)、柠条(158.08%)撂荒地(143.88%)。油松林下土壤层容重最小为1.46g/cm3,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分别为43.55%和36.99%,毛管持水量最大为14.50mm;山杏林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13.12%,非毛管持水量最大为6.86mm。油松枯落物及其林下土壤层持水能力良好,更适宜作为砒砂岩地区植被建设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枯落物 林下土壤 持水特性
下载PDF
狼毒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1
6
作者 刘雅婧 蒙仲举 +2 位作者 党晓宏 宋文娟 翟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138,共9页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的化感作用,分析狼毒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规律和作用强度,以期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浓度梯度狼毒浸提液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的化感作用,分析狼毒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规律和作用强度,以期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浓度梯度狼毒浸提液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具有抑制作用,125g·L^-1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相比减少33.56%;对披碱草和冰草种子具有“低促高抑”现象,25g·L^-1处理下披碱草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19.76%,冰草增加45.91%。2)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50g·L^-1)促进生长,高浓度(≥75g·L^-1)抑制生长,对披碱草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25g·L^-1)促进生长,高浓度(≥50g·L^-1)抑制生长。狼毒浸提液对冰草幼苗根长具有抑制作用,较对照相比减少78.21%。狼毒浸提液处理下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且随着狼毒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退化 化感作用 狼毒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5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的评估 被引量:41
7
作者 程波 胡生荣 +4 位作者 高永 樊璐 翟波 刘湘杰 张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分析5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以选育适合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方法】以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常用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中苜一号、阿尔冈金、威尔纳、冰驰)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 【目的】分析5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以选育适合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方法】以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常用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中苜一号、阿尔冈金、威尔纳、冰驰)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溶液(0,-0.03,-0.10,-0.24,-0.42,-0.94 MPa)模拟干旱环境,测定5种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单日发芽数、抗旱指数5项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5种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渗透势的PEG溶液对5种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随着渗透势的降低而增强,当渗透势达到-0.94MPa时,只有金皇后的发芽率在50%以上,具备正常的发芽能力。在渗透势从0下降到-0.42MPa时,5种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高峰期不同程度向后推移5d左右,且发芽高峰期的最大发芽数也随之下降10~20粒,当渗透势达到-0.94MPa时,5种紫花苜蓿种子单日发芽数都不足5粒。依据隶属函数法,评判出5种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弱依次为:金皇后>威尔纳>阿尔冈金>中苜一号>冰驰。【结论】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为金皇后,其次为威尔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萌发 抗旱性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植物响应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8
作者 段娜 李清河 +1 位作者 多普增 汪季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1,共6页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改变导致的大气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氮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氮是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氮素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文中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改变导致的大气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氮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氮是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氮素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文中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氮沉降导致的氮素可利用性变化对植物生长、代谢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光合生理以及凋落物特征等造成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氮沉降与植物生长及生理生态机制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植物生长 植物营养 光合作用 凋落物
原文传递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段娜 王佳 +3 位作者 刘芳 陈海玲 孙非 徐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093-5099,共7页
干旱是生物圈中限制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都会导致植物水分的亏缺。研究了解植物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的理化及生态特征,能够为探索某种植物抗旱性生理生态机制、培育抗旱新品种以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 干旱是生物圈中限制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都会导致植物水分的亏缺。研究了解植物在干旱环境条件下的理化及生态特征,能够为探索某种植物抗旱性生理生态机制、培育抗旱新品种以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综述就近几年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及适应能力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抗旱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生长特性 形态特性 生理特性
原文传递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祯仪 汪季 +2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生态环境 沙区
下载PDF
砒砂岩区不同立地类型人工沙棘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振奇 秦富仓 +3 位作者 张晓娜 李晓琴 牛晓乐 刘力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32-5140,共9页
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砒砂岩区沙棘人工林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沙棘林下草本植物是该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探明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依据生境条件的差异,... 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砒砂岩区沙棘人工林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沙棘林下草本植物是该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探明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依据生境条件的差异,沙棘林被划分为7个类型。野外调查记录了各类型所处的地形条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每个样地草本的生物多样性,并取土样测定其养分和水分状况。采用Patrick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对砒砂岩区不同立地类型人工沙棘林下草本植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并通过CCA、PCCA方法研究了物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不同立地类型人工沙棘林下草本层优势种不同,阴坡混交林物种数最多为23种,阳坡混交林Pielou指数最高为0.89,阴坡纯林和混交林Shannon指数均为最高,Simpson指数没有明显差异。(2)影响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下草本物种的分布的环境因子顺序为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灌木层因子,其中坡向、坡度、土壤含水量、土层厚度、郁闭度、混交结构所占解释量较大。本研究可为当地沙棘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林下草本 物种多样性 CCA排序
下载PDF
基于RWEQ模型的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迟文峰 白文科 +2 位作者 刘正佳 党晓宏 匡文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土壤风蚀是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重要指标。应用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模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模数呈先升后降趋势,... 土壤风蚀是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重要指标。应用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模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模数呈先升后降趋势,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下降速率为0.87 t?hm^(-2)?a^(-1);(2)2000年以来,研究区87.85%的区域土壤风蚀模数呈下降态势,中度以上土壤风蚀发生面积减少4.73×104 km^2,西部区域土壤风蚀得到有效抑制,土壤风蚀模数从86.92 t?hm^(-2)?a^(-1)下降至59.46 t?hm^(-2)?a^(-1),中部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土壤风蚀模数降低了14.68 t?hm^(-2)?a^(-1),东部空间变化不明显;(3)极端天气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和年平均风速降低与土壤风蚀下降显著相关(P<0.001),退耕还林灌草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降低土壤风蚀模数,提高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研究成果对促进地区荒漠化防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RWEQ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影响因素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县级尺度“三生”用地动态变化及其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考 姚云峰 包金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6-312,共7页
[目的]深入探索土地"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功能格局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指标控制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6,2006,2015年3期遥感数据,采用动态度、空间变化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对研究区&qu... [目的]深入探索土地"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功能格局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指标控制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6,2006,2015年3期遥感数据,采用动态度、空间变化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对研究区"三生"用地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及其变化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减少数量突出,后期逐渐减缓;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幅度明显,年均变化率达5.9%,动态度达12.06%;从整个空间变化率分析,生产生态用地两期变化均强烈,生产生活用地呈增强趋势,生态用地变化逐渐减弱。(2)研究区"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前期集聚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后期集聚在平原地貌类型区。[结论]经过20a规划管控,研究区"三生"用地逐步形成北部平原区以生产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活用地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中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以生态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为主的生态空间,且生产生活用地功能区扩张和生产生态功能区减少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动态变化 空间集聚 县级尺度
下载PDF
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土壤物理性质 被引量:28
14
作者 吴晓光 刘龙 +4 位作者 张宏飞 孙林 闫旭东 董晓宇 姚云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为揭示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持水性能及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以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准格尔旗砒砂岩区6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浸泡法和烘干法,对林下枯落物、土壤(0—50 cm)的持水性能及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砒砂... 为揭示砒砂岩区主要造林树种枯落物持水性能及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以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准格尔旗砒砂岩区6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浸泡法和烘干法,对林下枯落物、土壤(0—50 cm)的持水性能及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6种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厚度范围为0.73~2.77 cm,总蓄积量范围为1.47~7.93 t/hm2。枯落物层厚度、总蓄积量大小依次为油松、侧柏、沙棘、柠条锦鸡儿、山杏和撂荒地。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及其蓄积量均明显大于半分解层。(2)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范围为149.48%~267.3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与有效拦蓄量大小顺序一致,为撂荒地<柠条锦鸡儿<沙棘<山杏<侧柏<油松;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呈现出未分解层高于半分解层。(3)林下枯落物层在浸泡0.5 h吸水速率最快,浸泡1 h持水量增加迅速,浸泡8 h吸水速率和持水量增量趋近于0。(4)林下土壤容重低于撂荒地;总孔隙度范围为44.36%~32.57%,最大持水量范围为8.89~17.43 mm,均呈现油松林下最大,山杏林下最小。(5)林下枯落物蓄积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侧柏林地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能力。研究成果为开展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林分类型 枯落物 持水性能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神东矿区1995-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蕊 陈国清 +3 位作者 李玮贤 蒙荣 王明玖 郭洋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3-151,共9页
[目的]分析神东矿区1995—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变化特征,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5—2020年6期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干度指标(NDSI)、绿度指标(NDVI)、热度指标(LST)、湿度... [目的]分析神东矿区1995—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变化特征,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5—2020年6期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干度指标(NDSI)、绿度指标(NDVI)、热度指标(LST)、湿度指标(WE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运用重分类将RSEI分为5级,按照重心迁移方法分析RSEIⅠ—Ⅴ等级的重心迁移情况,并分析RSEI的空间变化规律,实现利用RSEI对神东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和评价。[结果]①神东矿区在1995—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提升,其中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矿区总面积的42.22%,绿度、干度指标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②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各级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为主,且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受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影响较大。③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以Ⅱ,Ⅲ级为主,Ⅰ级、Ⅱ级和Ⅴ级迁移幅度较大且重心整体向矿区西南、西北方向迁移。[结论]1995—2020年神东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受植被生长情况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矿区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林西关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全强 孙立新 +1 位作者 成格尔 李龙 《中国矿业》 2022年第5期63-68,共6页
为改善内蒙古林西县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分析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提出“一环两轴五区... 为改善内蒙古林西县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分析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提出“一环两轴五区”的空间治理格局,采用“光伏+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将治理区划为沙生灌木区、光伏+牧草种植区、光伏+灌木经济林区、地道药材种植区与植被恢复区等五个主体功能区。通过治理,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逐步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通过研究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技术,分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与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探索“光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后续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 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灾害 生态修复 “光伏+” 治理技术
下载PDF
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对PEG6000模拟渗透势的响应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士超 王猛 +3 位作者 汪季 高永 刘宗奇 王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23-2931,共9页
用不同质量浓度PEG6000(0%、5%、10%、15%、20%、25%、30%,渗透势分别为0、-0.06、-0.17、-0.32、-0.53、-0.79、-1.10 MPa)控制渗透势,研究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对不同渗透势的响应.结果表明:种子5项萌发指标均随渗透势降低... 用不同质量浓度PEG6000(0%、5%、10%、15%、20%、25%、30%,渗透势分别为0、-0.06、-0.17、-0.32、-0.53、-0.79、-1.10 MPa)控制渗透势,研究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对不同渗透势的响应.结果表明:种子5项萌发指标均随渗透势降低呈先升后降趋势,-0.06 MPa时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0.17 MPa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幼苗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渗透势降低呈先升后降趋势,-0.17 MPa时各指标值最高;叶绿素a/b随渗透势降低呈先降后升趋势,-0.06 MPa时最低;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渗透势降低而持续升高.渗透势为-0.06^-0.17MPa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综合评价结果最优,是最适宜种子萌发的渗透势条件,而当渗透势低于-0.79 MPa时,对种子萌发产生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势 种子萌发 生理特性 紫花苜蓿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格局 被引量:24
18
作者 韩雪莹 杨光 +3 位作者 秦富仓 贾光普 凌侠 高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4-150,157,共8页
应用1990—2017年7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沙漠化指数和沙漠化重心迁移等指标,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7年沙漠化程度处于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 684.09 km^2,平均... 应用1990—2017年7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沙漠化指数和沙漠化重心迁移等指标,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沙漠化时空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7年沙漠化程度处于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 684.09 km^2,平均62.37 km^2/a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2)阶段性平均沙漠化指数1990—2000年(快速发展)为2.45,2000—2010年(快速逆转)为2.30;2010—2017年(稳定逆转)为2.01,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3) 1990—2017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迁移3.42 km;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8.80 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偏移5.42 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南方向延伸9.90 km。沙漠化土地重心由西向东依次为极重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在沙漠化治理与防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改善沙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沙漠化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下载PDF
1998-2018年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钱佳洋 秦富仓 +2 位作者 王迪海 李龙 张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79-286,共8页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来看,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由耕地变为林地,主要变化为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了177.88 k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8.66 km^2,主要是由耕地转换而来。2)从斑块水平来看,林地在各景观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受到人为干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林地、园地、草地的景观异质性在逐渐增强。3)从景观水平来看,整体景观连通性变差,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4)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导向是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因素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阿如旱 牡丹 +1 位作者 苏德苏日古格 阿斯那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2,共6页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结合1985-2015年间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年均增加值为0. 684×10~4t,呈逐年...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结合1985-2015年间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年均增加值为0. 684×10~4t,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碳排放强度则呈逐年增加趋势。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是GDP,其次是第一产业,其三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人口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内蒙古多伦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