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指数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甄计国 王义德 赵军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6年第4期294-301,共8页
运用ENVI中感兴趣区、Arcgis中AML编程、基于境内独立水体和裸露路面反射率进行大气影响校准等方法,计算并自动统计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小班2000-2002年7~8月的3种植被指数(差值指数、归一化指数和绿度指数)及生态因子的平... 运用ENVI中感兴趣区、Arcgis中AML编程、基于境内独立水体和裸露路面反射率进行大气影响校准等方法,计算并自动统计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小班2000-2002年7~8月的3种植被指数(差值指数、归一化指数和绿度指数)及生态因子的平均值,建立多种要素和监测指标的空间数据库,旨在探索复杂地形条件下植被指数的年际变化,为该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及退耕还林监测奠定数据对比与技术基础。研究发现:2001年和2002年各林种的差值指数和绿度指数均比2000年有所减少,只有2001年的NDVI比2000年增加1.11%。研究认为,就年际变化幅度来说,阔叶林3种指数的最大说明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针叶或针叶混交林处于第二位,NDVI变化值只有前者的1/3和1/7,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前者高;各种未成林和宜林地变化较小,其适应性最高。如此大的变化幅度可能与生态因子剧烈变化有关。建议适时更新植被调查,进一步完善遥感监测手段,建立植被指数并与多种生态因子时间序列上的映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种 植被指数 变化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主要可食野生植物的营养成分 被引量:10
2
作者 郝正里 张学炎 +1 位作者 郭艳丽 李国林 《中国草食动物》 CAS 2002年第4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马麝 野生植物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兴隆山马麝喜食10种植物秋季营养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郝正里 王培民 +2 位作者 蒋应文 孙进 白正清 《中国草食动物》 CAS 2002年第6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兴隆山 马麝 植物 秋季 营养评价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36
4
作者 魏强 凌雷 +4 位作者 柴春山 张广忠 闫沛斌 陶继新 薛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00-4713,共14页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剖面上,兴隆山森林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表聚效应明显;全P差异不显著,呈"圆柱体"分布模式;2)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林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容重不断减少,孔隙度明显改善,通透性能不断增强,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出现明显退化现象;天然林pH值在演替方向上并未表现出酸化现象;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3)有机质与全N、水解N、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N与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性 天然林 人工林 森林演替 兴隆山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持水特性 被引量:85
5
作者 魏强 凌雷 +4 位作者 张广忠 闫沛斌 陶继新 柴春山 薛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89-2598,共10页
2010年,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甘肃兴隆山6种主要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油松林)林下凋落物的累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累积量在13... 2010年,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甘肃兴隆山6种主要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油松林)林下凋落物的累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累积量在13.40~46.32t·hm-2,为油松林>青杄-白桦林>落叶松林>青杄林>灌丛林>山杨-白桦林,且针叶林累积量高于阔叶林;半分解层累积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为185.5%~303.6%,落叶松林最大,油松林最小,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针叶林未分解层持水率均小于半分解层,而阔叶林则相反.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在3.94~8.59mm,为油松林>落叶松林>青杄-白桦林>青杄林>灌丛林>山杨-白桦林;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半分解层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浸水前1h内,吸水速率均直线下降,而浸水1.0h后吸水速率较小,且不同时段间变化较小;半分解层吸水速率高于未分解层.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深)为青杄-白桦林(5.97mm)>油松林(5.59mm)>落叶松林(5.46mm)>青杄林(4.30mm)>灌丛林(3.03mm)>山杨-白桦林(2.1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森林类型 凋落叶 持水率 持水量 吸水速率
原文传递
驯养马麝的繁殖与行为观察 被引量:27
6
作者 蒋应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41,共3页
在甘肃省的兴隆山马麝养殖实验场,对马麝的繁殖生物学与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雌性马麝10月龄基本达性成熟,开始发情和交配,而雄性发情晚一些;马麝的妊娠期为180~184天,雌雄马麝在发情和交配期均有... 在甘肃省的兴隆山马麝养殖实验场,对马麝的繁殖生物学与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雌性马麝10月龄基本达性成熟,开始发情和交配,而雄性发情晚一些;马麝的妊娠期为180~184天,雌雄马麝在发情和交配期均有特殊的行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繁殖 行为 仔麝
下载PDF
不同海拔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0
7
作者 魏强 凌雷 +6 位作者 王多锋 柴春山 王芳 钟怡铭 陶继新 张广忠 李国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5,共10页
对兴隆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关系进行研究,为兴隆山森林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认识提供依据。以兴隆山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青杄(Picea wilosonii)林、青杄-灌木林和青杄-箭竹(Fargesi... 对兴隆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关系进行研究,为兴隆山森林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认识提供依据。以兴隆山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青杄(Picea wilosonii)林、青杄-灌木林和青杄-箭竹(Fargesia nitida)-苔藓林为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K和pH值,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兴隆山3种森林0~60 cm土壤层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容重0.33~1.31 g·cm^-3 ,总孔隙度50.84~83.13%,有机质20.10~235.00 g·kg^-1 ,全N 1.02~10.47 g·kg^-1 ,全P 0.35~1.93 g·kg^-1 ,全K 14.68~27.11 g·kg^-1 ,碱解N 54.49~620.80 mg·kg^-1 ,速效K 58.89~631.32 mg·kg^-1 ,pH值5.73~7.70;速效K、碱解N、全N和有机质变异系数较大,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变异系数较小。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在不断增加,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在不断减小,全K和pH值无明显变化规律。3)有机质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全N、碱解N和全P呈显著正相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对容重、总孔隙度、全N和碱解N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对全P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4)海拔对山杨-白桦-青杄林和青杄-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K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变化规律;对3种森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K和pH值影响不明显。在海拔2 300~2 700 m的阴坡,兴隆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是土壤深度与发育年限、植被类型、气候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深度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明显要强于海拔高度;有机质与众多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其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土壤理化性质 海拔 土壤深度 森林群落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一)(鳞翅目:弄蝶科)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远林 《甘肃林业科技》 2000年第1期37-38,共2页
记录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弄蝶科昆虫共 1 0种 ,分属于 7属 ,其中有 5种系在兴隆山保护区首次发现 ,3种为甘肃新记录。
关键词 弄蝶 采集记录 分布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蝴蝶资源
下载PDF
沙冬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郭生祥 刘志银 郝昕 《甘肃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5-8,12,共5页
系统地评述了沙冬青在我国的分布,沙冬青的生态特性、生态群落、生理及繁殖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沙冬青 生态特性 研究进展 生态群落 繁殖生物工程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志霄 李强 +1 位作者 康发攻 盛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4-968,共5页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隔离种群 生态特征 兴隆山林区 甘肃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二)(鳞翅目:凤蝶总科、灰蝶总科)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远林 《甘肃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7-21,共5页
记录了近年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采集到的一些鳞翅目蝶类昆虫 ,经整理鉴定 ,共计 2总科 4科30属 5 3种 ,其中有 9属 2 1种系在兴隆山保护区首次发现 ,4属
关键词 甘肃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蝴蝶资源 鳞翅目 凤蝶总科 灰蝶总科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三)(鳞翅目:蛱蝶总科)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远林 施泽梅 《甘肃林业科技》 2004年第3期18-21,25,共5页
记录了采自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蛱蝶总科蝶种计3科33属40种,它们分别隶属于喙蝶科1属1种,眼蝶科13属14种,蛱蝶科19属25种,其中有1科7属8种系在兴隆山保护区首次发现,1属1种为甘肃新记录。
关键词 蝴蝶资源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鳞翅目 蛱蝶总科
下载PDF
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区系组成与多样性 被引量:18
13
作者 尚素琴 张红勇 +2 位作者 田赋斌 汝阳 周惠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4-1322,共9页
为明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蝶类组成及多样性状况,选取保护区全部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的8个代表性样线:麻家寺(Ⅰ)、官滩沟(Ⅱ)、兴隆山(Ⅲ)、银山(Ⅳ)、红庄子沟-骆驼岘-马滩(Ⅴ)、秦家湾-徐家峡-分豁岔(Ⅵ... 为明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蝶类组成及多样性状况,选取保护区全部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的8个代表性样线:麻家寺(Ⅰ)、官滩沟(Ⅱ)、兴隆山(Ⅲ)、银山(Ⅳ)、红庄子沟-骆驼岘-马滩(Ⅴ)、秦家湾-徐家峡-分豁岔(Ⅵ)、窑沟-双垄沟(Ⅶ)和马啣山(Ⅷ),进行蝶类调查,共采集蝴蝶标本1 271号,经鉴定隶属7科42属65种。蛱蝶科的种类数(21种)最多,眼蝶科的个体数(729只)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绢蝶科(39只)和凤蝶科(3只)都只有1种,是保护区的稀有物种。初步计算并分析了各样线的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境间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样线其蝴蝶的多样性不同,其中样线Ⅳ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样线Ⅱ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均为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样线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仅小于Ⅳ。样线Ⅷ的科数、属数、种数和个数都是最少,均匀度指数则最高。说明生境条件的变化对蝴蝶的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建议保护植被和环境以保证蝶类乃至其它生物的多样性。区系组成古北种占总数的46.154%,东洋种占3.077%,广布种占总数的50.769%。即保护区的蝴蝶以广布种为主,古北种明显多于东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纲 鳞翅目 多样性指数 物种丰富度 优势度指数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甘肃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夏季栖息地特征及生境选择格局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佟梦 潘世秀 +3 位作者 王向伟 安谈红 冯金朝 孟秀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616,共7页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53.87±3.09)%]和乔木均高[(7.57±0.83)m]均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郁闭度:(49.07±1.66)%,乔木均高:(6.33±0.32)m],喜食植物多度[(12.97±1.80)]株也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9.61±0.67)株]。此外,与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夏季倾向于选择位于中坡位较陡(67.61%)、距离水源较近(<1000m,77.46%)、隐蔽度(88.73%)和避风性均较好(90%)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76.06%)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72.45%,由乔木胸径和乔木郁闭度变量组成的乔木因子是决定马麝夏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此外,海拔因子,由地表植被盖度和食物多度组成的食物因子,由灌木盖度、乔木密度和灌木均高所组成的灌木因子也是表征兴隆山马麝夏季喜栖生境的重要因子。兴隆山马麝对夏季生境的选择是多维层面进行的生境适宜性的权衡,是对其夏季的食物、隐蔽地、水源和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夏季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兴隆山马麝资源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康发功 《甘肃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19-22,共4页
对兴隆山马麝资源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以及负增长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山林区的马麝主要生活在食物丰富、人为干扰少、避敌条件好的生境中,此种生境种群密度最高,可达42 88头/km2,平均种群密度为23 40头/km2;... 对兴隆山马麝资源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以及负增长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山林区的马麝主要生活在食物丰富、人为干扰少、避敌条件好的生境中,此种生境种群密度最高,可达42 88头/km2,平均种群密度为23 40头/km2;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为24 33%;种群结构中,雌雄性比约为3∶2,年龄在2~5龄间居多,仔麝平均每胎产仔数为1 14头;马麝种群呈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偷捕盗猎违法行为所致。同时,提出了几点兴隆山马麝资源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马麝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产仔数 资源保护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静 孙军平 +4 位作者 徐涛 祁军 张远林 张学炎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997-8004,共8页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头,平均种群密度为(3.51±0.83)头/km^2;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麝种群数量及密度存在差异,灌丛生境分布有70%的野生马麝种群,达(807±170)头,种群密度为(6.49±1.63)头/km^2;针叶林种群密度最大,达(8.85±83.25)头/km^2,分布有野生麝(123±45)头;针阔混交林分布最少,仅(41±15)头,种群密度为(5.00±1.84)头/km^2;人工林生境无野生马麝分布。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差异反映了马麝对适宜生境功能的需求,食物、保温和隐蔽性是制约野生马麝冬季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此外,因生境及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保护区各区域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存在差异。建议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地表植被管理及人工林管理优化等措施增加生境适宜性,促进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的快速恢复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生境适宜性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马麝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初步调查 被引量:14
17
作者 路浩 蒋应文 黄有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64,共3页
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人工驯养场马麝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了自然概况及饲养管理情况调查、既往流行病学统计、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观察、预防和治疗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马麝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 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人工驯养场马麝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了自然概况及饲养管理情况调查、既往流行病学统计、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观察、预防和治疗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马麝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湿度)密切相关,年平均湿度较高的月份该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平均湿度较低的月份;天气骤冷、阴雨连绵等应激因子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马麝 呼吸系统疾病 调查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马麝(Moschus sifanicus)秋季利用生境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3 位作者 惠岑怿 张学炎 潘世成 冯金朝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和灌木均高(1.92 m±0.53 m)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乔木密度1.35±0.07;灌木均高3.01 m±0.53 m),而且距水源距离(〈1 000 m,76.37%)和人为干扰活动距离(〈1 000 m,76.36%)较近的中下坡位生境(82.82%)(P〈0.05).对喜好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理因子(由海拔、水源距离、植被类型和坡向构成)是制约兴隆山马麝秋季栖息地选择的首要因子,此外,郁闭度因子(由郁闭度和坡度构成)、食物因子(由食物多度和乔木胸径构成)和隐蔽因子(由隐蔽度和避风性构成)也是影响兴隆山马麝秋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秋季对食物和水源的强烈选择,兴隆山马麝对生境隐蔽性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强度较低,即承受较大强度的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生境喜好 秋季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如何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被引量:14
19
作者 金玲 《财会学习》 2019年第35期99-99,101,共2页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仅有利于预算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经费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准确评...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仅有利于预算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经费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准确评价经费绩效,还能合理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单位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科学化 精细化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魏强 凌雷 +4 位作者 王多锋 柴春山 陶继新 张广忠 戚建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825,共8页
[目的]为了阐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兴隆山山杨-白桦-青杄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杄中龄林、青杄中龄林和青杄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及其主要... [目的]为了阐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兴隆山山杨-白桦-青杄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杄中龄林、青杄中龄林和青杄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和总累积量先减小后增加,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厚度均值依次为5.26、5.03和5.59 cm,总累积量均值依次为57.08、51.44、56.34 t·hm-2;2)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青杄近熟林凋落物总累积量不断增加,海拔2 300、2 400和2 500 m均值依次为48.56、55.93和64.55 t·hm-2;林分密度大的、坡度小的青杄中龄林凋落物总累积量较大,林分密度为2 133、1 705和1 065株·hm-2的均值依次为49.87、48.59和45.36 t·hm-2,坡度为22°、32°和41°的均值依次为58.35、49.90和48.59 t·hm-2;3)凋落物未分解层与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林分和立地因子中,海拔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林分密度、坡度等因子均有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与未分解层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已分解层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累积量 森林演替 海拔 林分密度 坡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