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9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04
1
作者 陈德亮 徐柏青 +9 位作者 姚檀栋 郭正堂 崔鹏 陈发虎 张人禾 张宪洲 张镱锂 樊杰 侯增谦 张天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25-3035,1-2,共11页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科学评估 框架和指标 政策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 被引量:189
2
作者 李炳元 潘保田 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543,共9页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划分及其指标 起伏高度形态 海拔高度分级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被引量:163
3
作者 冷炳荣 杨永春 +1 位作者 李英杰 赵四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 通过对当前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和分析方法的阐述与总结,结合统计物理中复杂网络分析工具,采用GIS、Matlab和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等级或位序城市关系研究,最后以2003年和2007年的Top1、Top5和Top10网络(城市联系强度的最大值、前5、前10名所连接的城市)为例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可将中国城市划分为北方城市区、长江城市区、南部城市区3大城市区,形成了"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全国城市网络的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但是,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等级性明显,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多核化发展趋势,即城市网络化发展加强。Top10网络反映各个城市前10名的联系方向有所分散,即呈现"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发展趋势;②从Top5、Top10网络与随机网络、空间邻近网络的对比来看,中国城市的实际网络既具有空间邻近网络这种规则网络的高聚类系数,又具有随机网络所拥有的稀疏、长距离连接特性,表现为高聚类系数和短路径的双重特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③从聚类系数的纵向变化看,2007年比2003年的城市网络连接更加分散,区域的开放程度正在提高;④2007年的平均路径长度稍有下降,说明全国城市网络中城市联系更为紧密,连接通道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复杂网络 度分布 聚类系数 平均路径长度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0
4
作者 杨苏才 南忠仁 曾静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9-552,共4页
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阐明了土壤重金属的危害,介绍了当前污染土壤的各种修复措施,包括工程修复措施、物理化学修复措施、化学修复措施、农艺调控措施以及生物修复措施等;对各种措施的修复原理、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进... 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阐明了土壤重金属的危害,介绍了当前污染土壤的各种修复措施,包括工程修复措施、物理化学修复措施、化学修复措施、农艺调控措施以及生物修复措施等;对各种措施的修复原理、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物防治必须重视管理措施的发展和应用。最后对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修复措施 综述
下载PDF
中国黄土和阿拉斯加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的两种模式探讨 被引量:135
5
作者 刘秀铭 夏敦胜 +3 位作者 刘东生 丁仲礼 陈发虎 J.E.Begé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黄土沉积地区,如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黄土沉积显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磁化率行为,即在黄土层获高磁化率值而在古土壤层获低磁化率。这种相反的关系过去被解释为磁化率反映的是与风动力吹来的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即与风速或风力大小有关。本研究发现阿拉斯加黄土与古土壤的磁性矿物性质有明显差异,不仅仅是粒径的大小,还有磁性矿物的种类即矿物相的差别。这一证据很难单纯以风力强度的大小来解释,意味着阿拉斯加古土壤的低磁化率至少部分是在成壤过程中亚铁磁性矿物发生改变(如溶解)而造成,表明阿拉斯加黄土和中国黄土的磁化率与古气候记录可能存在两种模式,即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成土模式。黄土磁化率在不同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在低降水量、高蒸发量的干旱氧化成壤条件下,利于亚铁磁性矿物的生成,其磁化率与古气候的关系呈正相关,如中国和中亚黄土;在高纬高湿的还原成壤条件下,亚铁磁性矿物会被破坏被分解,其磁化率与古气候呈负相关关系,如阿拉斯加黄土。如果成壤条件在氧化和还原之间来回变换,那么就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将磁化率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时要加倍的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 阿拉斯加黄土 磁化率 古气候 磁学特性 成壤作用 岩石磁学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以新疆博斯腾湖记录为例 被引量:131
6
作者 陈发虎 黄小忠 +3 位作者 杨美临 杨勋林 范育新 赵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1-887,共7页
位于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提供了全新世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对该湖钻探岩芯、沉积年代以及孢粉、碳酸盐含量、粒度等代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早期湖泊干涸,风砂... 位于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提供了全新世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对该湖钻探岩芯、沉积年代以及孢粉、碳酸盐含量、粒度等代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早期湖泊干涸,风砂沉积盛行,气候干旱;约8cal.kaB.P.以来现代湖泊形成,气候相对湿润,其中,约6.0—1.5cal.kaB.P.期间代用指标A/C值指示的流域湿度增加,盘星藻指示的湖泊深度最大,全新世最湿润时段发生在中晚全新世。博斯腾湖记录的早全新世干旱和中晚全新世湿润的气候框架得到中亚其他较高分辨率湖泊记录的支持,具有普遍性。亚洲中部西风影响区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框架与亚洲季风区早中全新世夏季风强盛、中晚全新世季风衰落的变化模式显著不同,具有近似反相位(outofphase)变化特征。广大中亚内陆干旱区中晚全新世湿润气候不大可能是东亚季风深入内陆造成的,更可能是通过西风环流与高纬度北大西洋相联系,其驱动机制需要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中亚干旱区 全新世 气候变化 西风模式
下载PDF
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 被引量:110
7
作者 王根绪 沈永平 +1 位作者 钱鞠 王军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3-659,共7页
土地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平衡的影响是流域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黄河源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土壤的水分含量、入渗过程、蒸散发特征的测定,研究了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 土地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平衡的影响是流域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黄河源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土壤的水分含量、入渗过程、蒸散发特征的测定,研究了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河源区的高寒草甸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是2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随植被盖度呈二次抛物线性趋势增加;在保持其原有的植物建群和较高覆盖度时,土壤上层具有较高持水能力,降水通过表层向深层土壤的渗透速度缓慢,且具有较均匀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水源涵养功能明显;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后的高山草甸土壤趋于干燥,持水能力减弱,即使进行人工改良以后,土壤水分含量与持水能力也不会有明显改善.保护河源区原有高寒草甸草地对于河源区水文过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水分 土地覆盖 循环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125
8
作者 钱彩云 巩杰 +2 位作者 张金茜 柳冬青 马学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8-879,共12页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空间自相关、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过程、空间集聚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间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和农作物生产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ESCI值变化迥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产水量ESCI极值变化超过1倍且前后两时段(1990-2002年,2002-2014年)分布格局有较大出入,而两时段内的碳储量ESCI值变化相同,分布格局也相似,土壤保持ESCI值两极化趋势较农产品生产不明显,但这两者后一时段均与前一时段的ESCI分布相反;(2)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上正相关类型"组团"出现,集聚性较强,负相关类型散布,集聚性低,空间异质性显著;(3)两种供给服务(产水量与农作物生产)呈负相关的权衡关系,两种调节服务(碳储量与土壤保持)呈正相关的协同关系,不同的供给和调节服务之间关系既有权衡也有协同关系;(4)数值关系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在Moran's I和相关系数上表现不一;空间格局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异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权衡与协同 甘肃白龙江流域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被引量:108
9
作者 靳立亚 李静 +1 位作者 王新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7-854,共8页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小而年降水量增大的组合占研究区站点总数的40%以上.分析潜在蒸散量及观测蒸发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发现干旱区的蒸发与太阳辐射和风速有关.定义干燥指数为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用来描述西北干旱区的干湿状况.对干旱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干燥指数近5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区春季大部分区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即趋于变干;夏季大部分地区趋于变湿,但仅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较为明显;秋季新疆大部、甘肃西部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趋于变湿,而干旱区东部区域则趋于变干.冬季干旱区大部分区域趋于变湿,只有新疆西南部和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等地有变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指数 潜在蒸散 时空分布 降水量 干旱区 气象台站 中国西北地区 部分地区 东部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被引量:105
10
作者 陈发虎 黄伟 +2 位作者 靳立亚 陈建徽 王劲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57,共11页
依据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30~2009年间的最新0.5°×0.5°网格点的月均降水量序列,本文分析了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近80年来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干旱区年降水整体上表现... 依据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1930~2009年间的最新0.5°×0.5°网格点的月均降水量序列,本文分析了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近80年来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干旱区年降水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年降水中以冬季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0.7mm/10a).中亚干旱区近80年来的降水变化存在空间差异,可划分为五个降水变化区域(Ⅰ-哈萨克斯坦西区,Ⅱ-哈萨克斯坦东区,Ⅲ-中亚平原区,Ⅳ-吉尔吉斯斯坦区,Ⅴ-伊朗高原区),根据年降水分布模式以45°N为界划分为两类:研究区北部的两个区(Ⅰ和Ⅱ区)四季降水较均匀,南部的三个区均以春、冬季降水为主(占全年降水的60%~82%).在降水变化趋势上,除了中亚干旱区西南(Ⅴ区)在近80年来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四区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尤以干旱区西部的Ⅰ区和Ⅲ区降水增加显著.近80年来降水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主要取决于冬季的变化趋势.研究还发现,中亚干旱区降水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中亚干旱区及其各分区都具有2~3 a的显著周期,南部三区(Ⅲ,Ⅳ,Ⅴ区)还存在5~6 a的显著周期,在此基础上都具有3~4个阶段性的变化趋势.最近一次趋势性变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研究区降水更多的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近80年来,中亚干旱区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复杂,西风环流变化可能是影响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年和季节降水 变化趋势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民勤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快速变化 被引量:80
11
作者 陈发虎 朱艳 +3 位作者 李吉均 施祺 靳立亚 B. Wuneman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7期1414-1419,共6页
利用夏季风边缘区石羊河终闾湖泊沉积记录, 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存有两个大的变化阶段, 早中期夏季风强盛, 晚期干旱. 湖泊记录进一步揭示出, 全新世夏季风更多的表现为千百年尺度快速变化, 研究区全新世出现多达10次干旱事件, 夏季风... 利用夏季风边缘区石羊河终闾湖泊沉积记录, 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存有两个大的变化阶段, 早中期夏季风强盛, 晚期干旱. 湖泊记录进一步揭示出, 全新世夏季风更多的表现为千百年尺度快速变化, 研究区全新世出现多达10次干旱事件, 夏季风具有1.6 ka显著周期, 早全新世更表现出0.8 ka的周期变化. 全新世气候的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湖泊沉积记录 快速变化 民勤盆地 夏季风 千年尺度气候 周期性波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被引量:97
12
作者 方小敏 宋春晖 +3 位作者 戴霜 朱迎堂 高军平 张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曲盆地或前陆盆地,可能包括兰州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和祁连山东部一些盆地在内的周边地区都向这个统一的盆地内注入水流和沉积物质,在西宁一带形成汇水中心,并在当时为行星风系的亚热带副高压带作用下形成巨厚的膏盐层。从约21Ma的中新世早期开始,前陆盆地挠曲下沉明显加剧,盆地早期地层被挤压变形,形成盆地中最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推测分隔贵德盆地东部的海宴—泽库右旋断裂强烈活动,分隔贵德和西宁盆地的拉脊山东部开始隆升,贵德盆地河流水系由北转向西流,至中中新世,隆升可能席卷整个拉脊山,贵德盆地水系明显南流,盆地挤压中心由早先的昆仑山前转移至拉脊山两侧。从约8Ma开始,拉脊山开始强烈阶段性幕式(3.6、2.6及1.8Ma)变形隆升,导致两侧断层以花状向盆地中心逐步扩展,断裂、掀斜和褶皱地层,盆地转变成山间盆地,并在约1.8Ma的强烈变形隆升后,黄河出现,紧接着形成上千米深切河谷和7级阶地,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地貌沉积格局最终形成。上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总体揭示出印度板块碰撞早期最远端的高原东北部就已经开始变形隆升响应,这个过程阶段性由弱至强,至8Ma以来达到最大,反映了高原南北的同步变形隆升但幅度不同的动力学过程与形成模式,可能指示了脆性上地壳块体间柔性变形、块体内刚性挤压破裂变形和塑性下地壳连续变形增厚与流动的共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宁-贵德盆地 磁性地层 盆地演化 高原变形隆升
下载PDF
不同海拔天山云杉叶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0
13
作者 张慧文 马剑英 +1 位作者 孙伟 陈发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47-5758,共12页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宽比(LL/LW)、叶面积(LA)、气孔密度(SD)、单位干重的叶磷(LPC)和叶钾(LKC)含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单位干重的叶氮(LNC)含量、叶绿素含量(Chla+b)、叶片饱和含水量(LW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比叶重(LMA)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非线性变化,前3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42±0.38)mg/g、(2.44±0.37)mg/g和(55.01±0.48)%,后两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小值,分别为(451.80±6.28)mg/g、(252.33±3.60)g/m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梯度上影响LP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pH值和SWC,影响LNC、LKC、Chla+b、LDMC、LMA和LW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TN,影响LA、SD和LL/LW的主要土壤因子是SWC,可见SWC和TN是天山云杉叶片功能特征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优越的环境中植物叶片虽然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但是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往往较低,在2100m附近LNC、Chla+b、LA最大,LMA、LDMC最小,因此判断此海拔附近为天山云杉最适宜的生长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叶功能性状 海拔 生态适应 土壤因子
下载PDF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7
14
作者 陈发虎 傅伯杰 +37 位作者 夏军 吴铎 吴绍洪 张镱锂 孙航 刘禹 方小敏 秦伯强 李新 张廷军 刘宝元 董治宝 侯书贵 田立德 徐柏青 董广辉 郑景云 杨威 王鑫 李再军 王飞 胡振波 王杰 刘建宝 陈建徽 黄伟 侯居峙 蔡秋芳 隆浩 姜明 胡亚鲜 冯晓明 莫兴国 杨晓燕 张东菊 王秀红 尹云鹤 刘晓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9-1696,共38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然地理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人-环境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0
15
作者 杨永春 冷炳荣 +1 位作者 谭一洺 李甜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20,共12页
世界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领域之一,主流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可划分为"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全球背景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 世界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领域之一,主流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可划分为"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全球背景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研究三个阶段。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级城市发展高端化的重要标志,众多学科的交融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目前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已从多个城市的综合属性比较走向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连锁网络模型方法,为世界城市之间联系的重要推手(跨国企业)构建了由企业联系到城市联系的桥梁,成为基于企业视角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的基石。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在城市体系研究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主要表现在:(1)由属性走向关系——从侧重城市属性信息到城市之间如何联系的转变;(2)由等级走向网络——从侧重城市的等级排序与竞争到城市体系的连接方向与互补的转变;(3)由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侧重考察范围内城市体系如何组织到更大范围内甚至全球的城市开放体系的转变;(4)在分析方法上从侧重统计比较到以点和线为一体的网络分析方法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 网络分析 连锁网络模型 高级生产者服务业
原文传递
近54 a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9
16
作者 商沙沙 廉丽姝 +2 位作者 马婷 张琨 韩拓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6,共9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4年191个台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IDW(反距离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4年191个台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IDW(反距离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温速率最大,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进入21世纪后冬季降水增加。多年平均气温较高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祁连山东南部,其中升温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地区西南部分地区。降水量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降水量较多区域集中在祁连山东南部,降水量较少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其中降水增加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从西北地区近54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有向暖湿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研究 被引量:96
17
作者 曾永年 向南平 +1 位作者 冯兆东 徐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沙漠化与地表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概念以及基于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模型,即沙漠化遥感监测差值指数模型(DD I)。这个模型充分利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指标...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沙漠化与地表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概念以及基于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模型,即沙漠化遥感监测差值指数模型(DD I)。这个模型充分利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指标反映了沙漠化土地地表覆盖、水热组合及其变化,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而且指标简单、易于获取,有利于沙漠化的定量分析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do-NDVI特征空间 沙漠化指数 遥感监测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 被引量:96
18
作者 杨永春 穆焱杰 张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9-423,共15页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梳理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核心策略。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流域经济联系的松散性,经济发展阶段性及其内部差异性的约束,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等动力不足的约束等。这决定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必表现为长期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甚至区域化的倾向。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弯道超车"的核心策略:①在智能社会和全球化浪潮中,谋高质量增长,即持续探寻域内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建构适合各地方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②探寻同质前提下的协同新模式,谋划流域协同和寻求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适合各地的人口城镇化策略和城乡统筹模式,尤其是基于土地流转的乡村人口向河谷/川地/盆地、平原、城镇的持续迁移路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③实施"中心突破"的体制,寻求中心带动的流域空间重构,推动中心城市和城镇群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至少20~3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基本条件 核心策略 中心城市 城镇群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例 被引量:93
19
作者 李谢辉 李景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903,共5页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例,通过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方法和GI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了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分布图。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类,...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例,通过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方法和GI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了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分布图。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类,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5类。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由北向南的黄河水域区、自东向西流经研究区的渭河部分主河道区和大荔县沙苑农场的沙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安市城区、秦岭北坡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区和大荔县沙苑农场境内的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区域景观 生态风险 KRIGING方法 渭河 陕西省
原文传递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7
20
作者 牛叔文 丁永霞 +2 位作者 李怡欣 罗光华 牛云翥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9,80,共9页
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现实意义重大。本文以亚太八国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71-2005年间能耗、GDP和CO2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此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效率高,... 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现实意义重大。本文以亚太八国为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71-2005年间能耗、GDP和CO2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此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CO2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优于其它3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寻求主动,我国应积极转换能源结构,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用能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八国 能源消耗 碳排放 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