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功能和TNF-α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骏 朱江 +4 位作者 唐发兵 冯颖 周琪 金强 张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9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SO组),不阻断肝脏血流;60只以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缺血70 min后进行再灌注方法建立HIRI模... 目的探讨苦参碱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SO组),不阻断肝脏血流;60只以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缺血70 min后进行再灌注方法建立HIRI模型,然后再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即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S组)、缺血/再灌注+苦参碱组(MT组),MT组依剂量不同分别为MT1、MT2、MT3组(苦参碱剂量分别为7.5、15.0、30.0 mg/kg),MT组在夹闭门静脉和肝动脉前经门静脉主干注入苦参碱。NS组注入生理盐水,阻断供血70 min后恢复灌注,在恢复灌注2 h后采集相关标本待测。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匀浆中TNF-α的含量,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MT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且MT3组最轻;模型组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SO组及MT各组(P均<0.01);MT各组中,MT1组明显高于MT3组(P<0.05或P<0.01),即苦参碱与肝功能指标下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SO组肝组织中TNF-α含量较少为(54.76±11.32)pg/mg·prot,模型组TNF-α含量最高为(2 175.67±131.64)pg/mg·prot,MT1含量为(1 664.47±109.21)pg/mg·prot,MT2含量为(1 561.52±104.52)pg/mg·prot,MT3含量为(1 245.17±96.69)pg/mg·prot,MT各组随剂量增加TNF-α含量降低,3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T3组低于MT1、MT2(P均<0.05)。结论苦参碱对缺血/再灌注中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存在剂量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苦参碱抑制TNF-α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功能 乳酸脱氢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原文传递
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9例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世功 李汛 +6 位作者 杨含腾 刘茂年 裴爱华 梁育川 杨晓东 邢文军 徐风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39例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的发生,1例术后继发腹腔出血... 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39例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的发生,1例术后继发腹腔出血经再次手术止血;39例术后均行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时间6~18个月,无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再出血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改良的Sugiura手术具有断流彻底、安全性高、再出血少等特点,并未增加手术风险,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改良SUGIURA
下载PDF
IL-10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临床分析
3
作者 敖雪玲 金秀 +2 位作者 陈敏 刘吉谦 强尧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7期64-65,共2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入院诊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 目的研究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入院诊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应用常规的止血、绝对卧床、脱水及对症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IL-10。观察2组治疗效果与CVS、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愈18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66.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VS发生5例(10.42%),再出血1例(2.08%),死亡1例(2.08%),对照组分别为17例(35.42%)、11例(22.02%)、5例(10.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MCA与ACA左右两侧脑血管收缩峰流速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白介素-1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可降低脑血管收缩峰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患者胆道感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梁钰安 周文策 +2 位作者 钱春花 杨峰 梁自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中相关指标和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中相关指标和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胆道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者术后无胆道感染发生,感染率为0;对照组75例患者中有7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感染率为9.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71.42%、粪肠链球菌占28.58%,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最高为80.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0;观察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但在降低或避免术后胆道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腹腔镜 保胆取石 胆囊切除 胆道感染 疗效
原文传递
Runt相关转录因子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璧 王战会 +4 位作者 韩保卫 郑秋霞 孙宗斌 蔡萌萌 段廷贺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127-1133,1138,共8页
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中留取的结... 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术中留取的结直肠癌组织及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和结肠癌细胞系HCT-116、SW-480细胞中RUNX3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率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癌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高表达率为35.0%(35/100),癌旁组织中RUNX3蛋白高表达率为74.0%(74/100);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高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χ^(2)=30.670,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t=2.904,P<0.05);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480细胞中RUNX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t=-14.738、-8.082,P<0.05);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中RUNX3蛋白相对表达量与SW-480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4,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位置、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低表达患者生存率为60.0%(39/65),高表达患者生存率为71.4%(25/35);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χ^(2)=4.413,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肿瘤TNM分期及RUNX3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远处转移、肿瘤TNM分期及RUNX3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RUNT相关转录因子3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ERCP治疗在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处理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文策 李玉民 +7 位作者 朱晓亮 孟文勃 李汛 张磊 张辉 朱克祥 李琼 蒲小晶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中段狭窄、术后胆瘘患者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或鼻胆管引流。结果 201例ERCP成功病例中4例未发现胆管内异常,5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104例、胆总管下端狭窄32例、胆总管中段狭窄38例和术后胆瘘18例。结论 ERCP能够明确诊断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并给予相应治疗,是术后残余结石、胆总管狭窄及术后胆瘘的有效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道术后 早期并发症
下载PDF
胃癌根治生理性吻合术后发生胆囊结石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保平 聂蓬 +8 位作者 马泽龙 张金铎 赵进玉 姜宁祖 张先卓 田亮 岳平 林延延 孟文勃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生理性吻合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胃癌根治术中采用生理性吻合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胃切除范围分为近端胃切除(PG)组和远端胃切除(DG)组;以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为终点事件,截...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生理性吻合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胃癌根治术中采用生理性吻合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胃切除范围分为近端胃切除(PG)组和远端胃切除(DG)组;以术后胆囊结石形成为终点事件,截止随访日期为2022年12月;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事件发生率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PG组和DG组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两组基线资料后采用稳健估计法Cox回归分析胃癌根治生理性吻合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5例患者,DG组92例,PG组263例;随访期间共有91例(25.63%)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术后2年内共有77例患者发生胆囊结石,占全部胆囊结石患者的84.61%;术后2年PG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25.48%)高于DG组(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构建DG和PG组的平衡队列后对236例患者进行了评估,DG组84例,PG组152例。Cox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及辅助化疗是采用生理性吻合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是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保护因素。结论胃癌根治生理性吻合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术后2年内较高;近端胃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及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术后应该密切随访,避免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根治手术 胃切除术 胆囊结石 倾向性评分匹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ajal间质细胞介导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胃肠道动力障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磊 朱骏 +5 位作者 朱晓亮 宋晓静 岳平 朱克祥 周文策 李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92-1595,共4页
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家兔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变化。方法共有16只新西兰雌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8):假手术组和SAP组;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1.0 m... 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家兔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变化。方法共有16只新西兰雌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8):假手术组和SAP组;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1.0 mL/kg)进入胰管建立SAP家兔模型。建模8 h后处死动物。胰腺和Oddi括约肌切除,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用于检测Oddi括约肌的c-kit阳性细胞。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kit的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对c-kit和nNOS蛋白的表达进行了评估。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结果 SAP组胰腺组织中有出血、坏死和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SAP组Oddi括约肌中c-kit阳性细胞密度(56.11±7.09)明显低于假手术组(88.47±10.49,P<0.01)。SAP组c-kit的蛋白和mRNA水平分别为假手术组的54.7%和47.1%(P<0.01),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SAP组的ICC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如线粒体空泡化,不规则的空泡和松动的桥粒样连接。结论c-kit阳性细胞的减少和ICC超微结构的变化导致的c-kit信号通路阻断与SAP引起的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DI括约肌 CAJAL间质细胞 急性胰腺炎 C-KIT NNOS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磊 郭铮 +4 位作者 李汛 周文策 白冰 朱晓亮 李玉民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首次经ERCP途径放置胆道内支架失败的MOJ患者,采用PTCD联合ERCP治疗。结果患者均完成梗阻段胆道...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首次经ERCP途径放置胆道内支架失败的MOJ患者,采用PTCD联合ERCP治疗。结果患者均完成梗阻段胆道内支架置入以达到内引流;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后第1周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下降约150μmol/L,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氨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并发症有胆管炎8例,胆道出血3例。结论PTCD联合ERCP置入胆道内支架可有效治疗MOJ患者的胆管梗阻,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灶及全身情况选择联合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恶性梗阻性黄疸
下载PDF
胆囊状态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旭 张金铎 +6 位作者 裴兆吉 张恒玮 林延延 岳平 孟文勃 Joseph W.Leung 李汛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在位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在位接受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P危险因素,通...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在位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在位接受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P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准确性,纳入组外病例验证(NCT02510495),建立PEP预测模型。结果纳入患者986例,其中PEP患者128例(12.98%),对照组858例。Logistic分析示急性胰腺炎病史、白细胞计数增高、导丝进入胰管、机械碎石、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为PEP独立危险因素。建立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0.691,纳入540例组外验证病例,绘制ROC曲线,其AUC=0.747,建立列线图。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在位患者行ERCP,合并急性胰腺炎病史、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白细胞计数增高时会增加PEP风险,术中应避免并预防PEP操作因素(如机械碎石及导丝进入胰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腺炎 胆总管结石 胆囊状态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手机辐照对人体视觉组织的电磁辐射安全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逯娅雯 岳平 +11 位作者 林延延 高龙 付文康 黄崇斐 米宁宁 白明圳 马海东 姜宁祖 田亮 赵进玉 孟文勃 逯迈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1期8-13,共6页
目的分析视觉组织中手机电磁辐照剂量,为手机暴露对人体视觉组织的电磁辐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包含角膜、晶状体、巩膜、玻璃体和视神经等视觉组织的真实头部模型,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手机分别位于语音或短信位置时,1750... 目的分析视觉组织中手机电磁辐照剂量,为手机暴露对人体视觉组织的电磁辐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包含角膜、晶状体、巩膜、玻璃体和视神经等视觉组织的真实头部模型,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手机分别位于语音或短信位置时,1750 MHz辐射下视觉组织的比吸收率(SAR)分布。结果在各视觉组织中,1g生物组织中SAR最大值(1g-psSAR)均出现在玻璃体中。对于处于语音位置的手机,玻璃体的1g-psSAR为8.671 mW/kg,是视神经(1.649 mW/kg)的5.2倍。对于处于短信位置的手机,随着头部模型与手机距离的增加,各视觉组织中的1g-psSAR均减小。1g-psSAR在手机距离头部50 mm时比在300 mm时高出12~15倍。结论通用手机对人眼的电磁辐射剂量符合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指南制定标准,本研究有助于减少公众关于手机暴露对人体视觉组织的风险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组织 移动电话 安全评估 射频辐射 比吸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