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杨祁峰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被引量:184
2
作者 杨文钰 雍太文 +3 位作者 任万军 樊高琼 牟锦毅 卢学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大豆供求失衡,振兴大豆产业势在必行。北方大豆正面临单位土地产出率低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产销分离引起的成本增加、大面积重迎茬种植带来的减产严重、油酯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套作大豆作为南方新型旱... 中国大豆供求失衡,振兴大豆产业势在必行。北方大豆正面临单位土地产出率低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产销分离引起的成本增加、大面积重迎茬种植带来的减产严重、油酯和蛋白质含量不高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进一步发展。套作大豆作为南方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的主体作物,具有与主要粮食作物和谐共存,蛋白质含量高、利于食用和加工业的发展,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危害、实现抗旱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作者认为稳定北方大豆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南方套作大豆是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必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大豆 大豆产业 振兴 南方大豆
下载PDF
“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被引量:131
3
作者 吴志勇 闫静 +1 位作者 施维新 曾胜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介绍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和特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部分实施方案和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具体例子对分... 介绍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和特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部分实施方案和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具体例子对分析过程中每一步骤、分析结果中各参数意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根据参数拟合了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试验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4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200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及防御技术 被引量:51
5
作者 杨惠成 黄仲青 +1 位作者 蒋之埙 王相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阐述了 2 0 0 3年安徽早中稻花期热害发生的特点、原因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
关键词 早中稻 花期热害 防御技术
下载PDF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49
6
作者 雍太文 任万军 +2 位作者 杨文钰 樊高琼 牟锦毅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6期48-50,共3页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新3熟 麦/玉/豆特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秸秆腐熟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53
7
作者 许卫剑 庞娇霞 +1 位作者 严菊敏 陈燕妮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5期277-277,279,共2页
介绍了腐熟剂在秸秆还田中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小麦秸秆腐熟剂的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并对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秸秆还田及腐熟剂的推广应用,为提升土壤有机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熟剂 作用机理 使用方法 效益
下载PDF
不同棉区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齐海坤 王赛 +13 位作者 徐东永 路正营 赵文超 郝延杰 张祥 李蔚 韩焕勇 汪江涛 王洪这 陈洪章 王林 杜明伟 田晓莉 李召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5-437,共13页
【目的】探讨应用98%甲哌鎓(1, 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 DPC)粉剂(以下简称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稳定性和普适性。【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和... 【目的】探讨应用98%甲哌鎓(1, 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 DPC)粉剂(以下简称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稳定性和普适性。【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和湖北黄冈,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以及南疆棉区的轮台、沙雅共10个地点开展试验,供试棉花品种(系)为当地主栽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在各地常规DPC系统化控技术的基础上,设早于人工打顶10 d(T1)、与人工打顶同期(T2)2个封顶时期,并设0、90、180、270 g·hm^-2 4个DPC剂量,以人工打顶为第一对照,以不打顶为第二对照。【结果】DPC化学封顶时期显著影响株高(河北邯郸、山东无棣和山东德州除外)和果枝数(江苏大丰和湖北黄冈除外),表现为封顶早、控长作用强(植株较低,果枝数较少),封顶晚、控长作用弱(植株较高,果枝数较多)。河北河间和新疆石河子Ⅰ试验点T1期DPC化学封顶的平均株高不仅低于T2期,且分别较人工打顶低3.3 cm和4.6 cm。多数试验点T1期DPC化学封顶的果枝数较人工打顶每株增加2个左右,T2期增加较多,增加2.3~7.7。DPC封顶剂量越大,对株高的控长作用越强(湖北黄冈除外),中(180 g·hm^-2)、高剂量(270 g·hm^-2)DPC的株高在数个试验点甚至较人工打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清水对照的果枝数较人工打顶每株增加2.4~8.3,DPC化学封顶的果枝数显著少于清水对照,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河北邯郸T2期DPC化学封顶后遇高温干旱,与人工打顶相比铃数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其他试验点DPC化学封顶除个别处理外对产量无显著影响。DPC化学封顶各处理喷施脱叶催熟剂前的吐絮率和一次花率不低于人工打顶,对熟期无不利影响。【结论】初步判断棉花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普适性,生产中建议与人工打顶同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甲哌鎓 化学封顶 株高 果枝数 产量 熟期
下载PDF
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江淮稻田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汪新国 吴文革 +5 位作者 孔令娟 刘磊 王宏斌 吴红星 许有尊 张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4901-14902,14910,共3页
[目的]为探明江淮地区稻-油两熟制度下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核油56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比较3种施氮水平(Tn)和4种播种密度(Tm)对江淮稻田免耕机开沟直播栽培油菜的产量构成、农艺形状以及生物学产量、秸秆系数等的... [目的]为探明江淮地区稻-油两熟制度下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核油56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比较3种施氮水平(Tn)和4种播种密度(Tm)对江淮稻田免耕机开沟直播栽培油菜的产量构成、农艺形状以及生物学产量、秸秆系数等的影响。[结果]在较低密度和中等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提高。[结论]江淮稻田油菜直播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0kg/hm2;免耕直播油菜的秸秆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在0.76~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直播 氮肥施用量 播种密度 产量 秸秆系数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41
10
作者 陆晓民 杨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9-1414,共6页
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氯化钠胁迫导致黄瓜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显著升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 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氯化钠胁迫导致黄瓜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显著升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显著下降,幼苗生长显著受抑.EBR可提高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维持良好的光合性能,从而促进幼苗生长,有效缓解氯化钠胁迫造成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氯化钠胁迫 油菜素内酯 光合 抗氧化系统
原文传递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杨文钰 张含彬 +5 位作者 牟锦毅 任万军 雍太文 李兴佐 陈平 陈文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4,共2页
在南方丘陵地区采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模式,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两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的配套种植栽培技术。
关键词 南方丘陵地区 麦/玉/豆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梁爱珍 张延 +8 位作者 陈学文 张士秀 黄丹丹 杨学明 张晓平 李秀军 田春杰 McLaughlin Neil B 相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133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质 生态效益
下载PDF
“3414”肥料效应试验原理与设计 被引量:40
13
作者 吴志勇 杜之虎 +2 位作者 徐鸿 闫静 曾胜河 《新疆农垦科技》 2007年第4期63-65,共3页
本文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进行分析,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特点和目的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中的大量信息,采用“3414”试验设计,其试验结果不仅可以用三元二... 本文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进行分析,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特点和目的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中的大量信息,采用“3414”试验设计,其试验结果不仅可以用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拟合,而且还可以用二元或一元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利用“3414”试验,结合土壤养分和植株测试,可以获得很多相关参数,建立作物施肥模型,划分施肥分区,设计肥料配方,构建施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试验 施肥模型 肥料配方
下载PDF
综合栽培技术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4
14
作者 胡承霖 谢家琦 范荣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文组合设计,研究氨肥、磷肥、密度、追氮时期多因素对几个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容重、角质率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一定范围内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文组合设计,研究氨肥、磷肥、密度、追氮时期多因素对几个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容重、角质率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一定范围内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角质率调控作用较大,对容重、SDS沉淀值作用较小;施磷量与SDS沉淀值呈正相关,而与角质率呈负相关,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湿面筋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追施氨肥时期对湿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密度对品质的调控效果不如其它因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营养品质 栽培 调控作用
下载PDF
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5
作者 雷钧杰 宋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B11期138-141,共4页
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相同的调控措施下,随播种期推迟,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晚播与早播相比,晚播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麦... 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相同的调控措施下,随播种期推迟,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晚播与早播相比,晚播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麦籽粒的总体加工品质有所改善。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小麦不同播种量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不同专用小麦品种类型而存在差异。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在适宜的播种期范围内采用适宜播种量,既可提高小麦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种期 播种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的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徐世宏 《广西农学报》 2008年第2期1-4,共4页
为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研究一种新的稻田节能减排栽培法。2003-2007年在不同的区域对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RCWAE)... 为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研究一种新的稻田节能减排栽培法。2003-2007年在不同的区域对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RCWAE)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提高8%-15%,总根数、白根数、根长、根干重分别提高10%-30%、40%-100%、5%-10%、10%-40%;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提高7.5%、4.9%、3.8%、4.3%、2.3%、5%-10%,节约用水6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气平衡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控失化肥”示范应用效果及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吴跃进 杨惠成 余增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24期22-24,共3页
化肥控失技术是中国科学院暨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性成果,2006年大田应用试验减氮20%,水稻、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19%。2007年,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课题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在巢湖... 化肥控失技术是中国科学院暨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性成果,2006年大田应用试验减氮20%,水稻、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19%。2007年,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课题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在巢湖居巢区等12个市县进行大规模的控失化肥与普通化肥(等氮量)对比试验示范和控失化肥机理、损失途径、肥料运筹等研究。试验表明:控失化肥较普通化肥氮肥利用率高5.4%-12.6%,增产显著;水稻增产幅度在9.3%-14.1%,玉米增产10%以上;氮肥损失研究显示,早期氮肥挥发减少79%,水体径流减少52.6%,土壤淋溶减少5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失肥 应用效果 机理
下载PDF
免耕与秸秆高留茬还田对抛秧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任万军 黄云 +2 位作者 吴锦秀 刘代银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13-2918,共6页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的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其中免耕+秸秆处理上、下土层间的差异大于其他处理....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的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其中免耕+秸秆处理上、下土层间的差异大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的脲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常耕处理最低;下层土壤4种酶活性以常耕+秸秆处理最高,免耕+秸秆处理次之,免耕和常耕处理较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蘖期较低,增加至孕穗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时又降至低值;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分蘖期较高,拔节期较低;蛋白酶活性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分别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酶 水稻
原文传递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抛秧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郎宁 徐世宏 +1 位作者 梁人君 陈桂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2,共2页
为了探讨水稻免耕抛秧配套技术 ,在广西针对不同栽培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 ,早够苗 ,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 ,提高产... 为了探讨水稻免耕抛秧配套技术 ,在广西针对不同栽培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 ,早够苗 ,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 ,提高产量。一般氮肥施用量比常耕抛秧增加 10 %~ 2 0 %有利于免耕抛秧稻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免耕抛秧栽培 施氮量 产量
下载PDF
八个抗稻瘟病基因在华南籼型杂交水稻中的分布 被引量:32
20
作者 汪文娟 周继勇 +7 位作者 汪聪颖 苏菁 封金奇 陈炳 冯爱卿 杨健源 陈深 朱小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9-306,共8页
【目的】已克隆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k-p、Pik-h、Pi2、Pi9、Piz-t、Pita、Pii对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较广谱的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瘟性育种。为了明确上述抗性基因在华南稻区杂交稻组合中的分布及其组合的抗病有效性,【方法... 【目的】已克隆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k-p、Pik-h、Pi2、Pi9、Piz-t、Pita、Pii对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较广谱的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瘟性育种。为了明确上述抗性基因在华南稻区杂交稻组合中的分布及其组合的抗病有效性,【方法】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华南32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抗瘟基因型分子检测。【结果】抗性基因Pita和Pii分布频率最高,在测试组合中检出率分别为84.76%与67.68%;其次是Pi2与Pik-p,分别为22.87%与13.72%;检出频率较低的是Pi1、Piz-t和Pik-h,分别为5.18%、3.35%与2.13%,检测的品种都不携带抗性基因Pi9。在单个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瘟基因数量最多是4个。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病基因数量越多,其表现为抗病品种的频率就越高;含4个抗病基因的杂交稻组合中,抗病品种所占比率达91.67%。含有不同抗瘟基因的组合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瘟性,其中Pi2与Pi1对华南稻区稻瘟病的抗病性贡献最大,其他抗病基因的贡献大小依次是Pik-h、Pik-p、Pita、Pii与Piz-t。【结论】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杂交稻抗病品种基因型的合理布局以及抗瘟基因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组合 抗病基因 稻瘟病 基因型分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