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小流域切沟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宇辉 张建军 +4 位作者 于洋 崔燚 孙若修 李阳 胡亚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158,共8页
为了掌握切沟的空间分布及发育特点,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切沟治理措施的精准对位配置,该研究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为对象,利用Quickbird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对流域内370条切沟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提取和解译,并对其... 为了掌握切沟的空间分布及发育特点,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切沟治理措施的精准对位配置,该研究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为对象,利用Quickbird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对流域内370条切沟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提取和解译,并对其中40条切沟进行实地调查验证,采用核密度指标探讨切沟在小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因子对切沟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蔡家川小流域内农地、果园的主要分布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是切沟的高聚集区,而在人工林为主的中上游区属于中密集区;2)切沟数量、密度、频度和规模均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坡度阈值为25°。5°~25°的坡面切沟广泛发育,数量占研究区的71.5%,密度、频度也远高于其他坡度的坡面;3)切沟密度和频度的坡向分异与流域走向有关。切沟密度北坡最大(3.03 km/km^(2)),东坡最小(0.86 km/km^(2)),切沟频度西北坡最大(12.7条/km^(2)),东坡最小(6.1条/km^(2))。南北向的切沟规模明显大于东西向;4)切沟数量、密度、频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为1000~1200 m的坡面上切沟数量占77%,海拔为1100~1200 m的坡面上切沟密度最大(2.17 km/km^(2)),海拔为1000~1100 m的坡面上切沟频度最高(15.5条/km^(2))。随海拔升高切沟逐渐向大型化发展,沟道越发平缓,下切侵蚀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揭示流域切沟发育的重点地形以及在地形上的共性特点,为黄土区小流域切沟治理提供依据,可为科学认知切沟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切沟 地形因子 QUICKBIRD影像 空间分布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