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对弥漫性脑损伤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章翔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
原文传递
多中心脑胶质瘤诊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严勇 王洪祥 +5 位作者 徐涛 秦荣 卢成寅 胡国汉 卢亦成 陈菊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991-995,共5页
目的探讨多中心脑胶质瘤的诊治方案和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象:(1)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瞻性的收集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多中心脑胶质瘤患者5例。(2)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较完备的多中心胶质瘤病例,对... 目的探讨多中心脑胶质瘤的诊治方案和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象:(1)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瞻性的收集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多中心脑胶质瘤患者5例。(2)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较完备的多中心胶质瘤病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K.M法)和多因素(COX回归法)生存分析。结果共收集到62例(包括前述5例)多中心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年龄55±14(11—78)岁;男:女1.27;62例中同期多中心脑胶质瘤48例,非同期13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8(0.5—84)个月,非同期多中心胶质瘤出现新发病灶为时间截点,中位生存时间7(0~21)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是否手术切除病灶(单个或多个)、放疗、化疗等因素对多中心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仅手术切除病灶和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中心脑胶质瘤以高级别的恶性胶质瘤多见,预后差,尽可能的手术切除病灶和术后规范放、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针对多个病灶的调强放疗有益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胶质瘤 显微手术 放疗 化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两种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哲 刘震 +4 位作者 刘昕 倪怀亮 郑岩 毛玉莹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494-1500,共7页
目的研究自体血和胶原酶两种脑出血造模方法对大鼠神经预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胶质瘢痕增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14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自体血组和胶原酶组两组,并按预设时间点(3、7、14、21 d,n=6)观察大鼠Bederson评分、伊文思蓝渗... 目的研究自体血和胶原酶两种脑出血造模方法对大鼠神经预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胶质瘢痕增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14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自体血组和胶原酶组两组,并按预设时间点(3、7、14、21 d,n=6)观察大鼠Bederson评分、伊文思蓝渗透性、脑含水量、HE染色和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结果 Bederson评分、伊文思蓝渗透性和脑含水量结果显示,两组的神经预后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均随时间恢复正常,而胶原酶组与自体血组相比,Bederson评分、伊文思蓝渗透量和脑含水量在第3、7、14天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结果说明,两组均随时间增加存在血肿吸收,炎症渗出,胶质瘢痕形成情况,而在第14天和第21天,自体血组较胶原酶组相比,血肿基本吸收完毕,炎症渗出及胶质瘢痕形成较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示,两组血肿周围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随时间增加,但第7天和第14天胶原酶模型组GFAP表达水平更高。结论与自体血模型相比,胶原酶模型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过程更慢,同时血脑屏障破坏更严重,胶质瘢痕形成更明显,大鼠胶原酶注射模型更适合长时程的临床脑出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血脑屏障 胶质瘢痕 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或激动剂对大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费舟 章翔 +3 位作者 白红民 刘恩渝 公方和 何远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s)特异性拮抗或激动剂对弥漫性脑损伤(D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在单纯DBI 1h后 ,脑室分别注射 10 μl第Ⅰ组mGluRs拮抗剂 (MCPG)、第Ⅱ组mGluRs激动剂 (DC... 目的 探讨三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GluRs)特异性拮抗或激动剂对弥漫性脑损伤(D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在单纯DBI 1h后 ,脑室分别注射 10 μl第Ⅰ组mGluRs拮抗剂 (MCPG)、第Ⅱ组mGluRs激动剂 (DCG -Ⅳ )、第Ⅲ组mGluRs激动剂 (L -AP4)或等渗盐水 ,观察大鼠行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结果 MCPG、DCG -Ⅳ及L -AP4均对大鼠DBI后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P <0 .0 5 )。MCPG和DCG -Ⅳ可明显改善大鼠DBI后行为学改变、降低皮层损伤神经元数量及脑组织含水量 ,以MCPG降低效果最为显著 (P <0 .0 5 ) ;而L -AP4则没有明显上述作用 (P >0 .0 5 )。 结论 第Ⅰ组mGluRs拮抗剂MCPG和第Ⅱ组mGluRs激动剂DCG -Ⅳ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促代谢谷氨酸受体 神经保护剂
原文传递
姜黄素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修复 被引量:11
5
作者 向鑫 袁继超 +3 位作者 陈飞 朱海涛 储卫华 林江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3-887,共5页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对损伤后功能修复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单纯损伤组(n=30)、姜黄素处理组(n=30)。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单纯...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对损伤后功能修复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单纯损伤组(n=30)、姜黄素处理组(n=30)。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单纯损伤组、姜黄素处理组以70 g力的动脉瘤夹钳夹T9-T10节段脊髓1 min造模。姜黄素处理组于脊髓损伤后30 min按200 mg/kg给予腹腔注射姜黄素,单纯损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实验评价大鼠后肢功能,后处死大鼠并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Nestin、Tuj1、GFAP/CSPG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3a蛋白及β-catenin表达情况。 结果 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显示损伤后自1周开始,各时间点姜黄素处理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单纯损伤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1周可见损伤区附近有Nestin阳性细胞,2周时达高峰,4周时明显减少,单纯损伤组、姜黄素处理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处理组Tuj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单纯损伤组明显增多;4周时脊髓损伤中心囊腔周边形成胶质瘢痕,姜黄素处理组GFAP及CSPG表达明显弱于单纯损伤组。Western blot检测Wnt3a及β-catenin表达显示假手术组几乎无表达,姜黄素处理组表达量较单纯损伤组明显增强(P〈0.05)。 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脊髓损伤后被激活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更多地分化为神经元,减轻胶质瘢痕,从而改善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脊髓损伤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EGF、bFGF、NGF、RA对小鼠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调控 被引量:8
6
作者 姬西团 章翔 +7 位作者 费舟 张剑宁 刘卫平 蒋晓帆 林绿标 王西玲 曹锐峰 潘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观察EGF、bFGF、NGF、RA对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无血清培养与单细胞克隆技术对小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分离、培养,随后分别加入EGF、bFGF、NGF、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结果EGF培养的小鼠NSC... 目的观察EGF、bFGF、NGF、RA对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无血清培养与单细胞克隆技术对小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分离、培养,随后分别加入EGF、bFGF、NGF、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结果EGF培养的小鼠NSCs,2d后见细胞集落形成(典型克隆球);克隆球中的细胞成圆形,形态规则,未见细胞突起,呈桑椹状聚集;经血清诱导分化后,则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个别的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生长良好,但克隆球数目较EGF组少,克隆球体积略小。3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除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细胞性质与EGF组的不同外,其余同EGF组。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的影响。RA组的克隆球数目量很少,形态以球形为主,部分细胞贴壁并出现突起。结论EGF,bFGF对NSCs的增殖及分化种类均有一定的影响。而NGF与RA则主要影响其细胞的分化,且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 EGF NGF 细胞定向分化 RA 小鼠 神经干 单细胞克隆技术 NSCs 调控 细胞集落形成 星形胶质细胞 诱导分化 胚胎脑组织 无血清培养 克隆球 增殖及分化 细胞突起 共同培养 细胞性质 细胞贴壁 神经元 桑椹状 神经球 形态
原文传递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出血性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超 胡荣 +3 位作者 冯阳 蒲明军 冯华 钱忠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6-500,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血性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9月入住N1CU的234例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血性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9月入住N1CU的234例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性别、年龄、吸烟史、昏迷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NICU时间等进行评估,并对肺部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肺部感染组158例(67.5%),非肺部感染组76例(32.5%)。发生多重感染61例(38.6%),其中合并2种病原菌感染26例(16.5%),合并3种病原菌感染19例(12.0%),≥4种病原菌感染16例(10.1%)。肺部感染组年龄(P〈0.05)、吸烟率(P〈0.05)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昏迷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NICU时间均较非肺部感染组明显延长(P〈0.05)。肺部感染组患者标本共分离出21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88.1%),革兰阳性菌13株(5.9%),真菌13株(5.9%)。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青霉素完全耐药。真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均无耐药性。结论NICU出血性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率高,病原菌种类多样,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株发生率高,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感染 细菌学
原文传递
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的MR血管成像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牛胤 陈家飞 +4 位作者 蒋周阳 鲜继淑 朱刚 冯华 陈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患者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MMA)管径特征,以及MMA管径与CSD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分析2014...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患者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MMA)管径特征,以及MMA管径与CSD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CSDH患者临床资料,在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越法(3D time of flight, 3D TOF) MRA检查上测量CSDH患者MMA管径并与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比,并对钻孔引流术后复发侧与非复发侧MMA管径进行比较。结果 41例CSDH患者中56侧血肿侧MMA管径明显大于26侧非血肿侧MMA管径(P<0.01),并大于所匹配41例健康人82侧MMA管径(P<0.01),CSDH患者非血肿侧MMA管径也大于健康人MMA管径(P<0.01);11例双侧CSDH患者出血较多侧与出血较少侧MMA管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钻孔引流术后复发9例12侧MMA管径明显大于非复发14例18侧MMA管径(P<0.01)。结论 CSDH患者出血侧MMA明显增粗,钻孔引流术后复发侧MMA增粗更明显,提示MMA管径与CSDH的发生及发展有关,并与CSDH患者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 MR血管成像 介入栓塞 预后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6 位作者 余新光 卜博 马晓东 朱儒远 姜燕 陈利锋 朱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7-870,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方法 分析1987-2009年405例CEA术后发生的各类并发症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例心肌缺血或梗死、2例暂时性脑...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方法 分析1987-2009年405例CEA术后发生的各类并发症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例心肌缺血或梗死、2例暂时性脑缺血、4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7例脑神经损害、2例喉头痉挛及其他3例.其中3例分别死于脑出血、心肌梗死和术区血肿.全组卒中/死亡率为1.98%.结论 CEA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不严重,经相应处理,多可在1-2 d内恢复正常.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脑缺血,加强术中监测,选择性应用术中转流可降低该并发症.脑出血少见但可能致命,对颈动脉极度狭窄,且侧枝循环差者,应重视术后血压监控,慎用抗凝治疗.心肌梗死是CEA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的心血管系统评估和围手术期监测不可或缺.脑神经损伤不少见,多数症状较轻,可自行恢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 外科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900MHz电磁辐照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渊 张建波 +3 位作者 唐俊 杨云峰 陈志 朱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研究900 MHz电磁辐照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辐照14 d组(EMF 14 d组)、辐照28 d组(EMF 28 d组)、假辐照14 d组(Sham 14 d组)和假辐照28 d组(Sham 28 d组)4组,... 目的研究900 MHz电磁辐照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辐照14 d组(EMF 14 d组)、辐照28 d组(EMF 28 d组)、假辐照14 d组(Sham 14 d组)和假辐照28 d组(Sham 28 d组)4组,每组12只。辐照组分别连续暴露于900 MHz电磁波(功率密度为1 mW/cm2)14 d和28 d,3 h/d。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血清白蛋白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神经元受损情况和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EMF 28 d组通过目标象限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其他组(P<0.05)。900 MHz电磁辐照后,与假辐照组(0 mW/cm2)相比,辐照组(1 mW/cm2)血清白蛋白在脑内高表达(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辐照组较多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结构破坏。结论 900 MHz电磁辐照可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造成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其与微波辐照的时间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空间记忆 血脑屏障通透性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颅脑创伤病情评估多模态监测系统 被引量:7
11
作者 冯华 李文 +1 位作者 谭亮 陈图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68-576,共9页
颅脑创伤由于复杂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过程,病情常反复,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对颅脑创伤患者开展严密而有效的病情监测十分必要。然而,临床监测手段有限,难以全面反映病情进展与转归。本文拟对颅脑创伤常用监测手段及其应用潜力研究进展... 颅脑创伤由于复杂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过程,病情常反复,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对颅脑创伤患者开展严密而有效的病情监测十分必要。然而,临床监测手段有限,难以全面反映病情进展与转归。本文拟对颅脑创伤常用监测手段及其应用潜力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未来应整合各项监测技术,形成有效的多模态监测,提供全面准确的病情信息,从而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颅内压 监测 生理学 综述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刚 李俊 +4 位作者 徐国政 潘力 杨铭 秦尚振 马廉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2-574,共3页
外伤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头颈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常因其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还可导致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传统的外科手术修复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而结扎病变血管往往导致明显的致残甚或致死。覆膜支架作... 外伤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头颈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常因其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还可导致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传统的外科手术修复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而结扎病变血管往往导致明显的致残甚或致死。覆膜支架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介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外段 外伤性 支架治疗 严重并发症 头颈部外伤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介入
原文传递
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在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光建 薛兴森 +4 位作者 陈欣 张洪燕 刘静静 林江凯 储卫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75-279,284,共6页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累及2个节段以上、脊柱骨质破坏、肿瘤包绕椎动脉的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从MRI、CT薄层扫描、CTA中...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累及2个节段以上、脊柱骨质破坏、肿瘤包绕椎动脉的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从MRI、CT薄层扫描、CTA中分割提取肿瘤、血管、骨质组织结构数据信息进行融合重建,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多组织数字模型,并通过多介质3D打印技术将模型实体化,用于手术计划及术中操作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均融合出满意的肿瘤、血管、脊柱骨质三介质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以及3D打印的肿瘤和毗邻结构实体模型。模型直观显示出肿瘤破坏椎弓根、小关节及椎体骨质的程度与范围,肿瘤包裹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根据三维可视化数字和3D实体模型设计手术入路、指导术中操作。21例患者的肿瘤均在镜下全切,其中9例患者因脊柱失稳行一期内固定;无死亡及瘫痪病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新发局灶性神经根损伤症状。讨论多模态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技术能直观显示出复杂椎管内外沟通肿瘤的瘤体与血管、骨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手术规划及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脊柱稳定性的保护,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多模态影像融合 3D打印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脑和脊髓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志 牛胤 +5 位作者 缪洪平 杨云峰 张建波 林江凯 冯华 朱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 探讨静脉内和选择性动脉内注射吲哚菁绿行术中荧光造影在脑和脊髓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7例患者,其中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脊髓硬脊膜动静瘘3例,髓周动静脉瘘1例.6例患者术中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行术中荧光造影,1例... 目的 探讨静脉内和选择性动脉内注射吲哚菁绿行术中荧光造影在脑和脊髓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7例患者,其中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脊髓硬脊膜动静瘘3例,髓周动静脉瘘1例.6例患者术中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行术中荧光造影,1例髓周动静脉瘘患者先行选择性肋间动脉置管,再于术中经动脉行选择性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荧光造影辅助下确认瘘口及引流静脉后行夹闭或电凝切除,并重复行荧光造影观察,直至瘘口及动静脉瘘完全消除.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均能清楚显示瘘口及引流静脉,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症状改善,6例患者术后经血管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完全闭塞,1例患者MRI显示髓周血管流空影和脊髓水肿消失.结论 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实施简便,可实时动态观察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特征,经动脉选择性荧光造影具有造影剂用量小、背景清楚、便于多次重复等优点,可为复杂动静脉瘘手术提供更精确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吲哚菁绿 荧光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去铁胺对大鼠大脑冲击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礼均 胡荣 +5 位作者 李飞 孟辉 林江凯 朱刚 王宪荣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49-2352,共4页
目的探讨去铁胺对大鼠大脑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9只,分为假手术组、致伤组和去铁胺(deferoxamine,DFO)治疗组,每组13只。参照Feeney法致伤,假手术组只开颅,不打击,致伤组和DFO治疗组开颅后,打击部位和打击量完全一... 目的探讨去铁胺对大鼠大脑冲击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9只,分为假手术组、致伤组和去铁胺(deferoxamine,DFO)治疗组,每组13只。参照Feeney法致伤,假手术组只开颅,不打击,致伤组和DFO治疗组开颅后,打击部位和打击量完全一致,致伤后2 h分别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及去铁胺100 mg/kg腹腔注射,间隔12 h给药,持续28 d,并于1、3、7、14、28 d检测大鼠血红蛋白、肛温、血糖和死亡率,于处死前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处死后取大鼠大脑标本运用多田公式计算大鼠大脑缺损体积,并取致伤灶周围脑组织进行NeuN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各组大鼠同一时相点血红蛋白、肛温、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致伤灶和DFO治疗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O治疗组大脑缺损体积(115.35±13.70)mm3较致伤组(209.99±16.70)mm3明显减小(P<0.05)。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致伤组致伤灶周围难以见到神经元,而DFO治疗组则可见到大量神经元。Morris水迷宫实验发现DFO治疗组动物平台搜索策略(3.13±0.35)和搜索时间(36.15±26.63)s均较致伤组[分别为(2.13±0.64)、(110.00±47.34)s]显著改善(P<0.05)。结论大鼠大脑冲击伤后早期予以DFO治疗,能显著减轻大脑缺损体积和致伤灶周围神经元损伤,并改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示DFO可能是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铁胺 大脑冲击伤 大脑缺损体积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下载PDF
米诺环素介导小胶质细胞形态转换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波 唐俊 +4 位作者 张建波 杨立铭 陈志 杨云峰 朱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05-1111,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特点,探讨米诺环素在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神经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MCAO 6、24 h分别给予米诺环素腹腔注射,通过...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特点,探讨米诺环素在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神经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MCAO 6、24 h分别给予米诺环素腹腔注射,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及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了解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凋亡通路NF-κB表达情况。使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手术28 d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米诺环素减少MCAO 6 h后大鼠脑梗死面积[(43.0±5.3)cm^3vs(36.0±6.8)cm^3,P<0.01],减少脑神经元凋亡数量并促进M2型(神经保护型)小胶质细胞增殖,MCAO 24 h后米诺环素治疗不能改善脑梗死以及神经元细胞凋亡(P>0.05)。米诺环素显著减少MCAO 6 h诱导的凋亡信号通路蛋白NF-κB的表达(P<0.01)。MCAO 28 d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米诺环素显著改善MCAO后学习记忆能力(P<0.05),而MCAO 24 h后米诺环素不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活化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并抑制凋亡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诱导的神经炎症及细胞凋亡,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缺血性脑卒中 M2型小胶质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高氧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致化疗增敏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万文武 汪攀 +1 位作者 兰川 吴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初步探讨高氧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致化疗增敏的效应。方法干细胞培养基诱导胶质瘤干细胞(U87、GL26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胶质瘤干细胞在不同氧浓度条件(高氧95%O2、常氧21%O2)处理后...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初步探讨高氧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致化疗增敏的效应。方法干细胞培养基诱导胶质瘤干细胞(U87、GL26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胶质瘤干细胞在不同氧浓度条件(高氧95%O2、常氧21%O2)处理后采用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干性标记蛋白、分化蛋白、耐药蛋白的表达情况。胶质瘤干细胞在不同氧浓度条件下预处理后添加替莫唑胺干预,行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凋亡检测。结果荧光检测表明干细胞培养基诱导的胶质瘤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记蛋白CD133、Nestin,同时高表达耐药标记蛋白MGMT。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高氧干预胶质瘤干细胞后,其干细胞标记蛋白CD133、Nestin表达水平均低于常氧处理组(P〈0.05),分化标记蛋白GFAP表达水平增高(P〈0.05),而耐药标记蛋白MGMT则显著降低(P〈0.05)。胶质瘤干细胞不同氧浓度预处理后添加替莫唑胺干预,凋亡结果提示高氧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而IC50检测提示,高氧组IC50值显著低于常氧组(P〈0.05)。结论高氧通过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干性表达并促进其分化致化疗增敏,本研究为高压氧联合化疗治疗胶质瘤并改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高氧 化疗增敏
原文传递
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旭 徐涛 +5 位作者 严勇 王洪祥 洪帆 龚振宇 卢亦成 陈菊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 目的探讨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汸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前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前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参与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梅其勇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孙克华 侯立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1期56-58,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脑出血。确切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目前尚属未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无定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我国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缺血性疾病和高血压脑出血。确切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目前尚属未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无定论,通常认为是由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异常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剪切力和炎症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动脉瘤壁中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且可以分泌多种炎性因子以及活性物质,削弱或者破坏动脉瘤壁。本文对巨噬细胞的浸润、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及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颅内动脉瘤 肿瘤坏死因子 金属蛋白激酶
下载PDF
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5
20
作者 左成海 唐俊 +4 位作者 缪洪平 蒋周阳 朱刚 陈志 牛胤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3-858,共6页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65例患者,在动脉瘤夹闭后先行FL-VA,再行ICG-VA,分别用两种造影结果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以及瘤周穿支动脉是否通畅.结果 65例患者中,30例FL-VA及ICG-VA结果一致,10例FL-VA在显示细小穿支血管(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1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方面较ICG-VA有明显优势.因吲哚菁绿在血管内清除快,25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短时间内重复进行ICG-VA,但FL-VA无法重复进行.结论 FL-VA较ICG-VA能更清晰地显示穿支血管,准确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但缺点是无法短时间内重复行FL-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钠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