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冯倩倩 韩惠芳 +5 位作者 张亚运 许菁 曹亚倩 王少博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9,共11页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季秸秆全量粉碎(3~5 cm)还田,试验设传统翻耕、深松、旋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2015—2016年作物生长各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碳水储量、产量和等价产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处理麦–玉轮作农田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P<0.05)影响,表现为深松和免耕能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以深松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比传统翻耕显著(P<0.05)增加了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季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0—10 cm土层,玉米季旋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和传统翻耕;在10—20 cm土层小麦季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产量结果表明,深松能有效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免耕显著(P<0.05)降低了亚表层(10—20 cm)有机碳含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作物增产。两年小麦玉米单作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均表现为深松>传统翻耕>旋耕>免耕。【结论】深松能有效促进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保水性能提高,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免耕显著(P<0.05)提高了表土层(0—10 cm)碳储量,有助于增强耕层土壤的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麦-玉轮作 土壤有机碳 土壤含水量 产量 等价产量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紫花苜蓿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秀华 王璐 +4 位作者 杨婉君 潘香逾 赵岩 姜慧新 翟桂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4,共7页
探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品质的可行性,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与常规方法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磷和干物质等8项指标进行测定。利用配对T检验、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检... 探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品质的可行性,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与常规方法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磷和干物质等8项指标进行测定。利用配对T检验、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结果的可行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苜蓿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磷和干物质等6项指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可信度较高。紫花苜蓿品质评价指标可简化为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等5项。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系)有WL358、WL440HQ、WL656HQ和WL366H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质 近红外光谱法 常规方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5
3
作者 李晓莎 武宁 +5 位作者 刘玲 冯宇鹏 徐旭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5-1771,共7页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0~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0~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在苗期和开花期提高土壤呼吸,而在灌浆期、腊熟期和收获期降低土壤呼吸;在相同秸秆处理条件下,深松和免耕比常规翻耕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和呼吸熵,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与常规翻耕无秸秆还田相比,深松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了95.8%和74.3%,微生物活性提高了97.1%和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活性 土壤呼吸 呼吸熵
原文传递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2
4
作者 聂良鹏 郭利伟 +3 位作者 牛海燕 魏杰 李增嘉 宁堂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8-478,共11页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小麦-玉米两熟制 耕层构造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许菁 贺贞昆 +7 位作者 冯倩倩 张亚运 李晓莎 许姣姣 林祥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棕壤粒径分形特征及碳氮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少博 曹亚倩 +5 位作者 冯倩倩 郭亮亮 梁海 王雪洁 韩惠芳 宁堂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2-804,共13页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棕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异质性变化特征,可为农田土壤发育过程以及科学合理耕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试验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长期定位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始于2002),试验主要耕作措施有...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棕壤土粒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异质性变化特征,可为农田土壤发育过程以及科学合理耕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试验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长期定位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始于2002),试验主要耕作措施有翻耕、免耕和深松3种,还田方式为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定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0—40cm土层中的颗粒分布,应用土壤分形理论解析土壤颗粒含量、土壤质地颗粒分布状况及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调控土壤颗粒分布的作用。【结果】土壤粒径的基本特征分布中,粘粒体积百分比表现为免耕>深松>初始土样>翻耕,秸秆还田>无秸秆还田,可见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粘粒含量,降低了土壤中C/N比值,较低的C/N值促进土壤碳氮的分解从而增加土壤的C、N含量;土壤多重分形参数中,D(1)、D(1)/D(0)、D(2)、Δα值都表现为深松和免耕显著高于翻耕处理,说明深松与免耕加剧了土壤颗粒细化,增进了土壤颗粒的异质性;深松秸秆还田加剧了土壤的非均匀程度,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对土壤结构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土壤粘粒体积百分比与D(1)/D(0)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粉粒体积百分比与Δf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砂粒体积百分比与Δf呈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多重分形参数可作为表征土壤颗粒分布、土壤性质的潜在指标。【结论】多重分形参数中D(1)、D(1)/D(0)、D(2)、Δα各处理间表现出差异,深松秸秆还田处理在细微程度上反映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长期影响效果,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粘粒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免耕秸秆还田促进粘粒增加,降低了土壤的C/N值,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含量。多重分形参数对表征土壤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 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碳氮比
下载PDF
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产量和营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红香 宁堂原 +3 位作者 聂良鹏 王丙文 田慎重 李增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354-4361,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的产量、含水量、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提供最佳收获高度做参考依据。【方法】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黄淮海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玉米成熟收获后,根据机收距离地面... 【目的】分析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的产量、含水量、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提供最佳收获高度做参考依据。【方法】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黄淮海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玉米成熟收获后,根据机收距离地面的可能高度,将玉米秸秆分为距地面0—50 cm、0—100 cm、0 cm以上、50 cm以上和100 cm以上5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秸秆的干重(DW)、鲜重(FW)和含水量(WC),秸秆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NF)、淀粉(SC)、可溶性糖(SS)、钙(Ca)、磷(P)和钾(K)的含量及产量。【结果】玉米秸秆的CP、EE、Ca和P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增加,玉米秸秆的WC、NDF、ADF、SS、SC和K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降低。100 cm以上处理的DW、CP、NDF、ANF、SS、SC和K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30%左右,而EE、Ca和P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40%左右。50 cm以上处理的FW和K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而DW和除K外各营养物质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60%—70%。【结论】从秸秆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上分析,100 cm以上部位比50 cm以上部位更适合作饲料。因此,该地区机收玉米秸秆用作饲料最适宜的高度是距地面1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收割高度 营养物质 产量 含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武宁 王恩慧 +3 位作者 王充卯 宁堂原 李玉浩 周常营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34-40,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量碳足迹(CFy)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耗碳足迹中,化合物耗碳中N肥和土壤N_2O耗碳占了79.69%~92.53%,其中仅N肥就占了53.82%~62.49%;机电油耗碳的80%以上是灌溉、耕作、播种和收获产生的;有机耗碳中98.83%以上是秸秆耗碳。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籽粒与秸秆固碳,籽粒固碳占总固碳的39.05%~52.64%;滕州的总固碳比其他两个城市高出196.3~7 801.5 kg CO_2/hm^2(旋耕除外);三地农田生态系统的ΔGHG值在-3 524.7^-8 774.3 kg CO_2/hm^2,均表现为碳汇;夏玉米季的净固碳高于冬小麦季;翻耕的净固碳量明显高于旋耕和耙耕。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的CFv和CFy均显著高于冬小麦;CFv和CFy均表现为冬小麦翻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旋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耙耕-夏玉米免耕;地区间的CFv和CFy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减少机电油耗,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建立合适的土壤耕作制度,提高作物产量,是山东省提高净固碳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同时,继续挖掘夏玉米的固碳潜力、提高冬小麦的固碳能力,是作物育种与栽培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玉米两熟 中高产田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迁移淋溶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盛凯 刘新坤 +2 位作者 朱旭毅 段霄汉 韩惠芳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158-1167,共10页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分析土壤DOC和DON转移外流在土壤碳氮元素循环中的贡献,可为合理耕作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DOC和DON的定义及分布含量,从季节、温度、湿度、pH值、耕作和种植制度、施肥等方面分析了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因素,在阐述土壤DOC和DON迁移转化的基础上,分析土壤DOC和DON的淋失,并提出了土壤DOC和DON淋失的防控措施。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发现,土壤DOC和DON为组分复杂的可溶性有机混合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强,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碳氮亏缺并对周边水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更深一步探索土壤DOC和DON的生物和化学属性,未来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DOC和DON的研究,并探究DOC和DON向深层土壤迁移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和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迁移 淋溶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新坤 孙盛凯 +5 位作者 段霄汉 崔冬梅 张婷婷 崔纪超 朱旭毅 韩惠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7期88-94,共7页
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年均总排放量的25%,为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农业对CO_(2)的吸收与排放需达到自然平衡。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具有碳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分解SOC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向外界释放CO_(2)等温室气体的生物化学过程。... 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年均总排放量的25%,为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农业对CO_(2)的吸收与排放需达到自然平衡。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具有碳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分解SOC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向外界释放CO_(2)等温室气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农田SOC矿化与作物养分供给、CO_(2)形成和排放紧密相关,但SOC矿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耕作是驱动农田土壤碳固定的关键因素,耕作方式对SOC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被视为微生物碳矿化产生CO_(2)的生化反应器,SOC的矿化分解离不开其对微生物以及对应酶的利用。可见,耕作方式通过直接作用改变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而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最终对SOC矿化产生影响。就此归纳总结了关于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及关联土壤微生物对农田SOC矿化的影响,以期从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入手,减少农田SOC矿化,为中国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矿化 土壤耕作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微生物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如欣 高其松 +2 位作者 于迎鑫 吕艺 韩惠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微生物残体的续埋效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超过了50%。合理的耕作方式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团聚体,促进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因此,研究微生物残体的作用机制,对分析长期高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对SOC的固持... 微生物残体的续埋效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超过了50%。合理的耕作方式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团聚体,促进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因此,研究微生物残体的作用机制,对分析长期高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对SOC的固持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途径与大小、耕作方式对SOC和微生物残体的影响、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的原因,分析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调控SOC含量的作用机制,为农田固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微生物残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小麦成熟期产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易如 赵艳艳 +4 位作者 孙福来 郭营 赵岩 李斯深 孔凡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目的】探明不同钾供应条件下控制产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稳定的显著关联分子标记位点,为小麦产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控制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34个小麦品种(系)组成的群体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钾(T1... 【目的】探明不同钾供应条件下控制产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稳定的显著关联分子标记位点,为小麦产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控制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34个小麦品种(系)组成的群体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钾(T1)和不施钾(T2)两个处理,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E1、E2)。对小麦成熟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及钾吸收、利用效率等23个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分别定义了同年同一处理和同一处理两年平均共6个环境平均值。采用GLM+Q一般线性模型和MLM+K+Q混合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群体差异SNP分子标记(90K SNP芯片)对小麦产量和钾效率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与正常钾处理相比,不施钾处理条件下籽粒钾利用效率显著升高,单株钾累积量、单株钾含量及总小穗数等性状显著降低。供试小麦各性状的群体变异系数为6.98%~350.38%,有14个性状的遗传力在50%以上,以株高的遗传力最高(92.03%)。利用保留的7485个多态性好的群体差异(SNP)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420个分子标记位点与供试23个性状在P≤0.001水平存在显著关联,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有1097个(77.25%)分子标记位点仅在一个关联分析环境中被检测到;能在至少两个关联分析环境中被检测到的相对稳定分子标记位点有323个,其中113个位点与钾效率相关性状有关,Tdurumcontig26281139、Kukric3072053等分子标记位点可以提高钾吸收效率,Exc19038571、BS0003914851等分子标记位点能够提高钾利用效率。在至少4个关联分析环境中被检测到的位点有22个,分别与株高、千粒重、穗粒数等5个性状相关。与株高和千粒重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RFLContig40692628和BS0000363251可同时在全部6个关联分析环境中检测到,平均贡献率为9.59%和13.66%,环境稳定性非常好,与株高的降低和千粒重的提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关联分析 产量 钾效率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山农29氮营养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兴 张红霞 +4 位作者 李朋涛 李子婧 张寒 李斯深 孔凡美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99-106,共8页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山农29的氮营养特性和产量特性,本试验以济麦22和山农29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在正常氮处理和低氮处理条件下苗期和成熟期的氮效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结果显示,山农29和济... 为明确国审小麦新品种山农29的氮营养特性和产量特性,本试验以济麦22和山农29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两个小麦品种在正常氮处理和低氮处理条件下苗期和成熟期的氮效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结果显示,山农29和济麦22对低氮环境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本试验条件下,两品种低氮处理下苗期生物量和成熟期籽粒产量均无显著下降,但两品种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苗期低氮处理下,山农29的根长、根干重和干重根冠比显著高于济麦22,分别比济麦22高14.14%、4.48%和13.46%。山农29苗期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速率均高于济麦22。成熟期正常氮处理下,山农29的千粒重、籽粒产量、氮收获指数和籽粒氮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分别比济麦22高11.07%、12.00%、3.90%和11.76%;低氮处理下,山农29的千粒重、穗数、籽粒产量、籽粒氮含量、籽粒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和籽粒氮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分别比济麦22高7.58%、11.62%、18.67%、10.29%、31.09%、6.33%和7.89%。在正常和低氮处理下,山农29灌浆后期旗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济麦22,分别比济麦22高11.67%和38.05%,这有利于山农29延长灌浆时间,增加千粒重。可见,与济麦22相比,山农29对低氮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收获期有更高的氮效率和产量,具备氮高效品种的营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农29 济麦22 小麦 低氮胁迫 氮效率 苗期 成熟期
下载PDF
小麦苗期生物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鹏霞 周秀文 +4 位作者 梁雪 郭营 赵岩 李斯深 孔凡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4487-4499,I0001-I0045,共58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素供应环境下与小麦苗期生物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相关候选基因,为小麦氮效率的基因克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34个小麦品种(系)组成的群体为供试群体,设置低氮、正常氮和高氮... 【目的】探究不同氮素供应环境下与小麦苗期生物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相关候选基因,为小麦氮效率的基因克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34个小麦品种(系)组成的群体为供试群体,设置低氮、正常氮和高氮3个处理,各处理重复4次,并在2年(2013和2014年)进行了2次完全重复的营养液培养试验。试验对小麦苗期生物量及氮效率相关的14个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MLM+K+Q混合线性模型,利用90K SNP芯片对小麦生物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获得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结果】与正常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条件下,根系、地上部及植株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而根生物量和根、植株氮效率均显著增加,高氮处理下,几乎所有鉴定性状均显著增加;1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在40%以上,其中,植株总干重的遗传力最高(95.73%)。利用9329个SNP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38个SNP标记位点与供试材料的14个性状存在显著关联(P≤0.001),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有435个(51.91%)SNP标记位点仅在一个关联分析环境中被检测到;有403个位点至少在2个处理环境(包含均值环境)中被检测到与同一性状显著关联(稳定关联标记)。其中8个SNP标记位点至少在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在4个环境下(包括均值环境)均检测到的稳定关联位点有2个:Kukri;65481;21和tplb0025f09;052,分别与植株总氮利用效率(total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plant,TNUE)和根系总氮利用效率(root nitrogen use efficiency,RNUE)显著关联;同时与至少6个性状(生物量及养分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标记位点共5个,分别位于1A、1B(3)和2A染色体上;根据小麦基因组注释及LD衰减水平,在同时定位了6个性状的5个SNP位点和2个多环境(4个环境)稳定关联的SNP位点的214 kb的基因组区域中共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生物量 氮效率
下载PDF
小麦养分效率评价指标和养分高效种质筛选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凡美 周秀文 +6 位作者 赵艳艳 郑洪华 梁雪 郭营 赵岩 安艳荣 李斯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27,共6页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筛选养分高效小麦品种是品种推广应用的基础,也可以为养分高效育种提供种质。本试验以黄淮麦区135个品种/系为材料,设置正常氮磷钾(CK)、低氮(LN)、低磷(LP)和低钾(LK)4个处理,研究不同养分处理条件下小麦产...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筛选养分高效小麦品种是品种推广应用的基础,也可以为养分高效育种提供种质。本试验以黄淮麦区135个品种/系为材料,设置正常氮磷钾(CK)、低氮(LN)、低磷(LP)和低钾(LK)4个处理,研究不同养分处理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和氮磷钾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建立以产量及产量三要素为基础的养分效率指数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减量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养分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是不同小麦品种/系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氮磷钾养分效率指数与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效率指标之间高度正相关,能够反映小麦在养分胁迫环境下的养分效率综合表现,可作为养分高效评价指标;根据养分效率指数分别筛选出氮、磷、钾高效种质27份、26份和30份,其中氮磷钾均高效的有LS4697、石新618、冀5265、山农18、烟农19和烟农21,为小麦养分高效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养分效率 种质
下载PDF
年内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聂良鹏 李增嘉 +4 位作者 宁堂原 郭利伟 冯宇鹏 李娜 丁娜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63-68,共6页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米季深松(WC-MS),探讨年内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S的年内轮耕模式比MZ有利于0~40 cm土层微团聚体聚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和保护大团聚体免受破坏;无论玉米季免耕还是深松条件下,与WZ、WC相比,WS能提高10~40cm土层〉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含量;WZ和WS比WC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及全氮,使更多的碳、氮在土壤表层聚集;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WZ能显著提高土壤0~10 cm土壤团聚体中C/N;无论小麦季采用哪种耕作方式,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内轮耕 小麦-玉米两熟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分布
下载PDF
小麦苗期钾效率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艳霞 赵艳艳 +3 位作者 郭营 赵岩 李斯深 孔凡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9-709,共11页
【目的】深入探究小麦钾效率的遗传基础,定向培育钾高效小麦品种是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不同钾处理条件下小麦苗期钾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鉴定,并进行差异分子标记关联分析,筛选与钾效率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为钾效率相... 【目的】深入探究小麦钾效率的遗传基础,定向培育钾高效小麦品种是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不同钾处理条件下小麦苗期钾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鉴定,并进行差异分子标记关联分析,筛选与钾效率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为钾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不同小麦品种(134份)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了营养液培养试验。设置正常供钾和低钾水平两个处理,7cm高、7日龄的幼苗在黑暗中生长28天后收获。将幼苗分为地上部和根部,测定植株干重(生物量)、钾含量,计算植株钾累积量、根冠生物量比和钾累积量比和钾利用效率。分析低钾处理对生物量及钾效率相关性状的影响,并以该群体检测到的15230个差异SNP标记为基础,用TASSEL5.0软件中的GLM模型和MLM模型对钾效率相关性状数据进行标记.性状的关联分析,以确定小麦苗期钾效率稳定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结果】与正常钾处理相比,低钾处理下植株根、冠及全株钾含量及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而根冠生物量比、根冠和全株钾利用率均显著增加。关联分析共获得了1300个关联分子标记,其中1102个标记被定位在19条染色体上,这些分子标记绝大多数仅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三个环境下均可检测到的相对稳定的分子标记位点仅有3个,分别为Excalibur_c14273_1407、Ku_c11150_773、BS00094893_51。同时,试验筛选出4个性状簇集位点标记,这些位点同时与6~7个性状存在显著关联,分别为Excalibur_c8670_972、wsnp_Ex_c12887_20426781、wsnp_Ku_c13311_21255428、IACX5989。【结论】低钾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及钾效率相关性状遗传控制位点有显著影响,低钾处理下与生物量和钾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绝大多数在同一个钾处理环境中被检测到,因此不同钾处理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苗期 钾效率 关联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振 刘玲 +4 位作者 徐磊 孙涛 宁堂原 李传荣 李增嘉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27-131,共5页
本研究对目前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管理方式以及未来奶牛专业合作社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优先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平原县奶牛合作社奶牛业生产体系的新方式和发展对策,旨在为如何加快奶牛业集约化、产业化... 本研究对目前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管理方式以及未来奶牛专业合作社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优先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平原县奶牛合作社奶牛业生产体系的新方式和发展对策,旨在为如何加快奶牛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专业合作社 现状调查 对策分析
下载PDF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4 位作者 宁堂原 董晓霞 董亮 郑东峰 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98-105,共8页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作物 深松 旋耕 免耕 保护性耕作 土壤碳储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玲 刘振 +6 位作者 杨贵运 李晓莎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商艳丽 马俊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192,共6页
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沼液还田、有机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施肥),以常规玉米郑单958为对照,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 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沼液还田、有机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施肥),以常规玉米郑单958为对照,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秸秆还田方式下高油玉米5580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碳氮含量均大于常规玉米郑单958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变化与玉米生育进度保持一致,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4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贡献为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还田>沼液还田>常规施肥,而对它们间关系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则为有机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沼液还田>常规施肥。结果表明,种植用于饲用途径高油玉米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秸秆经过不同处理还田后对玉米均有增产效果,尤其有机肥还田增产效果显著(高油5580增产9.25%,郑单958增产27.43%)。可见,土壤碳氮及产量的变化不仅受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玉米用途对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碳 土壤氮 高油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