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A在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成像上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欣 戎祯祥 +2 位作者 刘东旭 黄清善 谢振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2月,无血管狭窄或闭塞、无手术、血管介入栓塞史,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A病...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2月,无血管狭窄或闭塞、无手术、血管介入栓塞史,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A病例73例,男31例,女42例,年龄13~85岁,平均60.5岁。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对胰十二指肠动脉弓、空肠动脉弓及Riolan动脉弓的交通吻合支,进行重建重组、观察、测量。结果73例中,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吻合支连接部,TSMIP显示64例,VR显示33例,其动脉直径0.7—1.5mm,平均1.3±0.18mm;空肠动脉弓吻合支连接部,TSMIP显示73例,VR显示26例,其动脉直径0.5—1.51mm,平均1.2±0.23mm;Riolan动脉弓吻合支连接部,TSMIP显示38例,VR显示0例,其动脉直径0.6~1.5mm,平均1.3±0.16mm。在显示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连接部方面,TSMIP优于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TSMIP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间吻合支连接部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动静脉吻合支 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CT肠壁积气征在评估肠管血运活性上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欣 张浩 +5 位作者 曾红辉 谢振文 潘壬清 李金茂 邓周强 张键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年第6期419-423,共5页
目的评估CT肠壁积气征对判断透壁性肠坏死或部分性肠缺血的意义。方法通过对38例临床有肠缺血表现和/或有肠缺血高危因素病例的CT征象分析,并与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无活性肠管组与有活性肠管组之间CT征象的差异,重点对照分析CT... 目的评估CT肠壁积气征对判断透壁性肠坏死或部分性肠缺血的意义。方法通过对38例临床有肠缺血表现和/或有肠缺血高危因素病例的CT征象分析,并与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无活性肠管组与有活性肠管组之间CT征象的差异,重点对照分析CT肠壁积气征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肠壁积气征、门脉积气征及腹腔游离气体征的发生率无活性肠管组明显高于有活性肠管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T肠壁积气征,尤其合并有门静脉系统积气征象时,与肠壁全层透壁性坏死高度相关。单个"气泡"型肠壁积气征多为部分性肠缺血。结论在肠缺血病例中,CT肠壁气肿征并不一定提示肠壁已发生透壁性肠坏死。合并有门静脉积气及肠壁积气的病例较单纯肠壁积气的病例,发生透壁性肠坏死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肠壁积气征 肠缺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结肠癌腹腔镜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欣 戎祯祥 +4 位作者 潘壬清 张浩 谢振文 邓周强 曾红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6期53-56,共4页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术前显示肠系膜血管的作用,分析其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2例,其中腹腔镜手术组13例,开放手术组39例。两组病例术前常规行全腹部平扫、增强扫描,对腹部...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术前显示肠系膜血管的作用,分析其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2例,其中腹腔镜手术组13例,开放手术组39例。两组病例术前常规行全腹部平扫、增强扫描,对腹部主要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右结肠动脉(RCA)、回结肠动脉(ICA)、中结肠动脉(MCA)、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下动脉(IMA)、左结肠动脉(LCA)、肠系膜下静脉(IMV)等肠系膜主要血管进行术前显示与观察。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Duke's分期、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吻合口感染、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右半结肠手术前,观察SMA、MCA、RCA的起始变异与吻合支情况,左半结肠和直肠癌根治术前,观察了IMA根部及LCA、乙状结肠动脉(SCA)起源变异走行情况及IMA与IMV的解剖关系。腹腔镜手术组切口长度(3.98±0.73)cm较开放手术组(16.39±1.92)cm明显缩短,P<0.001。两组间术后肠梗阻、吻合口感染、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三维重建对腹部血管的术前评估观察,有利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对血管的准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腹腔镜外科手术 结直肠肿瘤
原文传递
CT游离气体征在早期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欣 李鹏 +2 位作者 曾红辉 龙健 黄兆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胃肠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胃肠穿孔的CT表现。结果:14例中,胃十二指溃疡穿孔5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穿孔5例,肠缺血坏死致回肠、结肠穿孔3例,直肠肿瘤梗阻致乙状结肠穿孔1例...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胃肠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人胃肠穿孔的CT表现。结果:14例中,胃十二指溃疡穿孔5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穿孔5例,肠缺血坏死致回肠、结肠穿孔3例,直肠肿瘤梗阻致乙状结肠穿孔1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12例,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6例,腹膜后间隙积气4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CT较立位腹平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腹腔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并能为胃肠穿孔部位的初步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气体征 胃肠穿孔 气腹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扩张与无扩张Riolan动脉弓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欣 戎祯祥 +3 位作者 张浩 谢振文 曾红辉 张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与无扩张Riolan动脉弓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显示率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75例患者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Riolan动脉弓进... 目的探讨扩张与无扩张Riolan动脉弓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显示率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75例患者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Riolan动脉弓进行重建、观察及测量。结果多层螺旋CTA显示Riolan动脉弓共38例(50.7%)。其中扩张的Riolan动脉弓6例(8.0%);均有动脉粥样硬化,IMA完全闭塞3例,IMA狭窄3例;SMA狭窄2例,SMA正常4例。Riolan动脉弓血管管径2.50~5.27mm,平均(3.83±0.60)mm。无扩张Riolan动脉弓32例(42.7%);MIP图像上其吻合部细小蜿蜒,呈半开放状态,相应SMA与IMA均无狭窄扩张,Riolan动脉弓血管管径0.5~1.5mm。结论多层螺旋CTA能显示扩张的Riolan动脉弓及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以及部分无扩张Riolan动脉弓的吻合部,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参考价值;VR与MIP结合可提高无扩张Riolan动脉弓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olan动脉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急诊快速MRI序列扫描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黎子锋 张浩 +2 位作者 曾红辉 廖南静 何传锦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09-0015,共7页
在保证诊断质量情况下缩短MRI检查时间,通过优化扫描技术参数来急诊完成MRI检查,运用多模式MRI影像图弥补信息量单一的CT影像,从而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关键依据,为尽快开通闭塞的血管提供选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2... 在保证诊断质量情况下缩短MRI检查时间,通过优化扫描技术参数来急诊完成MRI检查,运用多模式MRI影像图弥补信息量单一的CT影像,从而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关键依据,为尽快开通闭塞的血管提供选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23年1月-2024年3月就诊的40例急诊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且均对发病时间<24h临床疑似AIS患者进行急诊MRI检查,优化急诊快速MRI序列扫描,15分钟内完成T1WI、T2WI-Flair、DWI、3DTOF-MRA、PWI(增强)五个序列;影像诊断医生5min完成PWI后处理技术,5min内向神经科医生口头汇报结果。总时间≤25min。准确界定影像学介导的时间窗,分别进行DWI/T2WI-Flair不匹配分析,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值的测定,PWI/DWI不匹配分析,MRA重建。重组的各参数图均以伪彩图显示,并观察分析各病例中各序列对病灶及灌注状态显示。结果 40例患者确诊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28例(70.00%),其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相对脑血容量(rCBV)下降;其中存在缺血半暗带15例(68.18%),存在侧枝循环10例(35.71%),存在责任血管狭窄22例(78.57%);22例患者MRA显示血管狭窄、闭塞与DWI一致,符合率为78.57%(22/28)。结论 用急诊快速MRI技术能够高效和准确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临床早期精准评估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确切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快速序列扫描 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24小时内 多模式MRI
下载PDF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术前MSCT三维重建观测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强帮 戎祯祥 +2 位作者 张浩 麦显强 管建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757-2759,共3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操作难点和关键点有指导价值的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的观测指标。方法对27例拟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三维重建获得相应CT内窥镜(CTC)和CT血管成像(CTA)图...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操作难点和关键点有指导价值的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的观测指标。方法对27例拟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三维重建获得相应CT内窥镜(CTC)和CT血管成像(CTA)图像。根据手术的难点和关键点,重点观察肿瘤定位、回结肠动脉(IC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的行走关系、右结肠动脉(RCA)及其与结肠中动脉(MCA)的走行关系、胃结肠静脉干(GTH)组合分型,测量RCA、MCA、GTH相关血管根部的距离,指导手术操作并于术中验证。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前CTC能准确定位肿瘤,与术中探查一致,符合率100%;术前MSCT能准确显示ICA与SMV的行走关系、准确显示RCA的类型及其与MCA的走行关系,与术中探查一致,符合率100%;术前MSCT对GTH主干显示较好,显示率为70.4%(19/27),对GTH属支显示欠佳,准确率仅为52.6%;MSCT能提供相关血管根部的测量长度,RCA与MCA共干平均长(32±4.7)mm,MCA主干平均长(33±9.2)mm,GTH干平均长(14±2.9)mm,分别与术中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其ICC值(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术前测量和术中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术前MSCT三维重建能为术者提供较全面的信息,重点观察肿瘤位置、ICA与SMV行走关系、RCA的类型及其与MCA的行走关系、GTH的组合分型,并测量RCA与MCA共干、MCA和GTH主干的长度,有利于指导手术操作,解决操作难点,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 D3根治术 难点 三维重建 CTA CTC 观测指标
下载PDF
结肠憩室炎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潘壬清 曾红辉 +3 位作者 邓周强 张浩 李金茂 谢振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内镜、手术证实为结肠憩室炎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内镜、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并对评估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3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内镜、手术证实为结肠憩室炎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内镜、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并对评估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3例患者中,发现结肠憩室53例,憩室壁增厚50例,邻近结肠壁增厚48例,结肠周围炎性改变53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10例,腹腔游离气体5例,腹腔脓肿3例,肠梗阻2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3%。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能准确地诊断结肠憩室炎,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憩室炎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胆囊壁增厚的CT强化分型对胆囊炎病因的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欣 张浩 +2 位作者 曾红辉 刘东旭 张键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815-819,共5页
目的运用对胆囊壁增厚CT强化分层分型的方法,总结不同病因急性胆囊炎胆囊壁水肿与囊周积液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及顺德区新容奇医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或确诊为肝病并... 目的运用对胆囊壁增厚CT强化分层分型的方法,总结不同病因急性胆囊炎胆囊壁水肿与囊周积液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及顺德区新容奇医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或确诊为肝病并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且诊断胆囊正常者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系非肝病性胆囊炎者146例,肝病性胆囊炎者23例。胆囊壁按囊壁强化及分层的不同分为5型,观察各组胆囊壁强化分型情况,测量胆囊壁黏膜层厚度;比较非肝病组和肝病组的各型发生率及胆囊壁黏膜层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非肝病组Ⅱ型102例(69.9%),Ⅲ型5例(3.4%),Ⅳ型30例(20.5%),Ⅴ型9例(6.2%);肝病组Ⅱ型2例(8.7%),Ⅲ型11例(47.9%),Ⅳ型5例(21.7%),Ⅴ型5例(21.7%)。Ⅱ型在非肝病组的发生率高于肝病组(P<0.005),而Ⅲ型和Ⅴ型在非肝病组的发生率却低于肝病组(P<0.005,P<0.05),Ⅳ型在2组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仅出现在对照组。非肝病组胆囊壁黏膜层厚度为(2.61±1.30)mm,大于肝病组的(2.02±0.52)mm(t=2.22,P<0.05)。结论胆囊壁CT强化分层分型的方法,有利于非肝病性与肝病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对胆囊炎有无穿孔也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胆囊壁增厚分型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红辉 潘壬清 +5 位作者 李金茂 戎祯祥 张浩 谢振文 邓周强 陈智文 《罕少疾病杂志》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粘连性肠梗阻术前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MPR后处理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8例中,CT横断面图像、MPR图像均显示了肠...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粘连性肠梗阻术前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MPR后处理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8例中,CT横断面图像、MPR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横断面图像能确定38例(81.2%)的梗阻部位,而结合MPR图像可以确定45例(93.8%)的梗阻部位;有7例(87.5%)肠壁缺血或绞窄病例均为两种方法所显示。结论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是术前无创性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在显示粘连性肠梗阻的存在,确定梗阻部位和肠道血运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 肠梗阻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诊断 被引量:30
11
作者 曾红辉 李鹏 +1 位作者 赵欣 龙健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平扫6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6例CT平扫均出现囊实性双肿块、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囊肿位置变化、盆腔积液等征象...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平扫6例,增强扫描4例。结果:6例CT平扫均出现囊实性双肿块、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囊肿位置变化、盆腔积液等征象。3例子宫偏向扭转侧,1例囊内出血,1例囊肿破裂。增强扫描,强化减弱或无强化。结论: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作为超声检查的一种补充检查方法,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CT及ERCP对肝吸虫性急性胆道梗阻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鹏 赵欣 +12 位作者 曾红辉 龙健 张浩 张兴敏 李金茂 潘壬清 陈正云 张键 梁琴珍 张燕玲 杨六成 黄宝裕 李晓林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1195-1196,1213,共3页
目的探讨CT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吸虫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手术证实的肝吸虫及其团块引起的急性胆道梗阻47例,其中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证实20例,胆总管探查术证实27例,分析其CT及E... 目的探讨CT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吸虫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手术证实的肝吸虫及其团块引起的急性胆道梗阻47例,其中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证实20例,胆总管探查术证实27例,分析其CT及ERCP特点。结果43例患者见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均匀扩张,39例轻中度肝外胆管扩张,两者扩张不成比例。41例被膜下胆管末端呈囊状或杵状扩张。38例胆囊扩大,9例胆囊内可见软组织团块影。13例见胰腺肿胀,8例见胰管扩张。20例ERCP中16例见肝外胆管轻中度扩张,18例见肝内胆管呈迂曲扩张延伸,末梢呈囊状扩张,可见肝内扩张小胆管突然中断征象,在胆管内可见泥沙样、絮状不规则充盈缺损。3例见肝囊肿与扩张胆管相通。同时20例行EST术,成功解除梗阻。结论急性梗阻性黄疸患者,CT显示肝内胆管均匀弥漫扩张,肝内胆管末端呈囊状改变,伴或不伴肝外胆管扩张,可诊断肝吸虫性梗阻。ERCP可通过抽取胆汁,找到肝吸虫或其虫卵而证实,并可通过EST术解除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 梗阻性黄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ERCP 肝吸虫性胆道梗阻 急性梗阻性黄疸 诊断价值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CT 肝外胆管扩张
原文传递
单排螺旋CT行肺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欣 李鹏 +1 位作者 曾红辉 龙健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6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单排螺旋CT行肺低剂量扫描的技术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从132例行肺低剂量扫描的受检者中,选择13例作为单排螺旋肺低剂量扫描(50mAs)与常规剂量扫描(170mAs)的对照对象(7例已确诊肺外恶性肿瘤肺内有多发转移结节,3例有肺内... 目的探讨单排螺旋CT行肺低剂量扫描的技术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从132例行肺低剂量扫描的受检者中,选择13例作为单排螺旋肺低剂量扫描(50mAs)与常规剂量扫描(170mAs)的对照对象(7例已确诊肺外恶性肿瘤肺内有多发转移结节,3例有肺内孤立结节,3例有肺内类结节斑点状病灶),对比两种扫描诊断效果,从肺内结节的数量及其细节征象和肺各叶段支气管的检出几方面比较。分析单排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参数及其总计毫安秒量,评价该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种扫描对肺内结节数量,大小的检出均相同,对肺内结节细节征象和肺各叶段支气管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χ2=0.123~3.39,P>0.05)。低剂量扫描毫安秒量约为常规剂量的29%。结论单排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筛查早期肺内结节病变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单排螺旋CT 肺结节
下载PDF
螺旋CT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红辉 张浩 +2 位作者 赵欣 潘壬清 李金茂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年第4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 CT 平扫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 CT 资料完整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口服造影剂及增强扫描。结果51例中,肠壁增厚27例,肠壁血肿5例,腹腔或... 目的探讨螺旋 CT 平扫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 CT 资料完整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口服造影剂及增强扫描。结果51例中,肠壁增厚27例,肠壁血肿5例,腹腔或腹膜后游离气体15例,肠系膜血肿11例,肠系膜脂肪渗出19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28例,腹腔游离积液31 例,肠管扩张积液3例及胃扩张3例等。CT 诊断符合率为90.2%。讨论螺旋 CT 平扫能快速、准确地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穿孔的CT诊断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红辉 李鹏 +1 位作者 赵欣 龙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21-423,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提高CT对胃肠道穿孔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对有无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腹膜炎及胃肠道壁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3例胃肠道穿孔的主要CT征象:腹腔内... 目的:分析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提高CT对胃肠道穿孔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对有无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腹膜炎及胃肠道壁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3例胃肠道穿孔的主要CT征象:腹腔内游离气体(71.7%),腹腔积液(84.9%),腹膜炎改变(60.3%),脓肿(7.5%),胃肠道壁的改变(56.6%)。53例中,CT诊断为胃肠道穿孔48例(90.6%),对穿孔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67.9%,对穿孔病因诊断符合率为58.4%。结论:CT平扫能清晰显示胃肠道穿孔的主要征象,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准确性,包括穿孔部位和病因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精确化学溶核术的疗效与术后CT影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鹏 许国增 +5 位作者 赵欣 曾红辉 龙健 张浩 张兴敏 崔伟锋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826-828,共3页
目的探讨精确化学溶核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溶核后突出物的cT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经CT引导下穿刺突出物,注射1200U胶原酶进行化学溶核,分别在术后1,2,3,6,9,12月或更长时间复查CT,监测... 目的探讨精确化学溶核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溶核后突出物的cT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经CT引导下穿刺突出物,注射1200U胶原酶进行化学溶核,分别在术后1,2,3,6,9,12月或更长时间复查CT,监测突出物变化情况,并在术后1年时评价其疗效。结果溶核后椎间盘突出物首先为密度减低,然后逐步缩小或消失。132例(86.3%)表现为突出物缩小50%以上或消失的时间在术后1~3个月,6个月以后突出物形态已经比较固定。术后1年时评估疗效,优良率92.8%,疗效差7.2%。结论精确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和有效的,对非包容性突出病例的疗效好于包容性突出者。椎间盘突出物在精确化学溶核术后1~3月明显缩小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化学松解术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移倒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红辉 张浩 +2 位作者 赵欣 潘壬清 李金茂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7期1146-1147,共2页
目的提高螺旋CT平扫对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率。方法对9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CT资料完整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CT诊断正确。主要CT表现:十二指肠肠壁增厚,十二指肠肠壁血肿,腹... 目的提高螺旋CT平扫对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率。方法对9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CT资料完整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CT诊断正确。主要CT表现:十二指肠肠壁增厚,十二指肠肠壁血肿,腹膜后游离气体,腹膜后游离积液,腹膜后血肿等。结论螺旋CT平扫诊断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非贯通 十二指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及HRCT征象在肺结核传染性分类诊断中的作用初探
18
作者 赵欣 李鹏 +1 位作者 龙健 曾红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价CT/HRCT征象在肺结核传染性分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85例经痰细菌学检查或临床证实的肺结核患者,对其初诊1周内的CT及HRCT征象与连续3次的痰涂片检查结果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痰涂片阳性组中的树芽征、不确定模糊结节、叶段实... 目的评价CT/HRCT征象在肺结核传染性分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85例经痰细菌学检查或临床证实的肺结核患者,对其初诊1周内的CT及HRCT征象与连续3次的痰涂片检查结果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痰涂片阳性组中的树芽征、不确定模糊结节、叶段实变及空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痰涂片阴性组(P<0.01或0.05)。结论CT/HRCT征象中树芽征、不确定模糊结节、叶段实变及空洞对肺结核的传染性分类诊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诊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螺旋CT对急腹症病因诊断的价值
19
作者 曾红辉 李鹏 +1 位作者 赵欣 龙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腹症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63例临床怀疑为急腹症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发现287例真阳性,56例真阴性,18例假阴性和2例假阳性。CT对急腹症诊断的敏感性...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腹症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63例临床怀疑为急腹症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发现287例真阳性,56例真阴性,18例假阴性和2例假阳性。CT对急腹症诊断的敏感性94.1%,特异性96.6%,准确性94.5%,病因诊断的准确性92.5%。结论:CT有助于诊断或排除急腹症,可快速显示急腹症的病变部位、程度和病因,为临床及时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腹症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