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强度与相对贫困治理——基于三次分配的视角
1
作者 李雪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量化了再分配过程中居民获得的社会福利和第三次分配中的其他转移性净收入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并测度了可支配收入形成后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额外福利强度。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 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量化了再分配过程中居民获得的社会福利和第三次分配中的其他转移性净收入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并测度了可支配收入形成后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额外福利强度。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为相对贫困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再分配确实降低了居民收入的相对贫困率,全国社会福利减贫效应达到15.81%;再分配改变了相对贫困率最低省份的分布格局,但未改变相对贫困率最高省份的分布格局,也未改变相对贫困程度东、中、西依次递增的区域分布模式。居民实际获得的社会福利强度及其减贫效应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征,社会福利一定程度的错配影响了其整体减贫效应;第三次分配在减少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有很大提升空间,地区差异不大;中国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所需的平均额外福利强度为2.07%,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增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治理 社会福利强度 三次分配 减贫效应
下载PDF
休谟论现代政治的运行机制与道德价值
2
作者 孙宇辰 《北大政治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62-188,共27页
什么是现代政治?现代政治是如何形成与运转的?如何评价现代政治的道德价值?早在18世纪,休谟就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休谟在这方面的努力,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探究休谟的现代政治观,弥补既有研究的... 什么是现代政治?现代政治是如何形成与运转的?如何评价现代政治的道德价值?早在18世纪,休谟就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休谟在这方面的努力,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探究休谟的现代政治观,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休谟认为,16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欧洲国家体系是现代政治的本质特征:在国家治理中,商业与奢侈的发展和王权的上升使现代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权威和常规的法治,更好地保障个人自由;在国际关系中,现代政治的目标不应该是通过战争和征服来实现荣耀,而应该是维持国际权力平衡。休谟认为,现代政治比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更加平等和自由,更加人道,更有利于文明进步,因而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理解休谟的现代政治观,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现代政治和现代政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现代政治 商业 自由 权威
原文传递
财富、支配与国家:亚当·斯密论奴隶制的废除与现代自由的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华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51,共28页
尽管近年来学界对亚当·斯密所谓商业实现人类自由与文明社会的判断多有关注,但未能充分解释其笔下包括商业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社会压迫,低估了奴隶制的韧性与西欧现代自由的偶然性。本文指出,斯密认为商业无法实现人性... 尽管近年来学界对亚当·斯密所谓商业实现人类自由与文明社会的判断多有关注,但未能充分解释其笔下包括商业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社会压迫,低估了奴隶制的韧性与西欧现代自由的偶然性。本文指出,斯密认为商业无法实现人性中暴烈激情的普遍转向,而是通过改变财富与政治权力的分配来实现人类自由的革新。在古代政治中,商业强化了既有的蓄奴经济与支配结构,但在欧洲封建时代破碎的政治版图中,商业与奢侈恰好促成了封建领主的破产,进而导致少部分地区封建制的瓦解、绝对主义的诞生与奴隶制的废除。同样重要的是,欧洲内陆广大的封建地产缓和了地主的财政危机,商业在此无力撬动财富与权力的天平,反而再次强化了社会压迫。对斯密来说,只有深入了解商业社会在政治权威变迁中的角色与作用,观察商业对政治权力分配方式的历史影响,才能充分理解法治、正义与自由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奴隶制 支配 商业 现代国家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下国家转型的多样性:对新加坡经验的再反思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超 李响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32-40,共9页
从全球化的推动性效应出发,先行研究强调,随着经济开放性的日益提高,"治理型相互依赖"是各国政企关系的发展趋势。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增强了国家面对全球化挑战的转型能力。新加坡常被认为是证实此假说的典型案例。然而,通... 从全球化的推动性效应出发,先行研究强调,随着经济开放性的日益提高,"治理型相互依赖"是各国政企关系的发展趋势。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增强了国家面对全球化挑战的转型能力。新加坡常被认为是证实此假说的典型案例。然而,通过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的深入挖掘,本文认为,新加坡并不存在这种"治理型相互依赖"的政企关系。主要原因有三:(1)国家长期对外部威胁的感知;(2)政府与企业利益缺乏统一性;(3)私有企业长期性弱小。通过对新加坡案例的再反思,本文进一步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的转型能力与转型路径并非是"趋同"的。而这种差异性往往取决于国内工业结构与政府角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胁感知 治理型相互依赖 企业家政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