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自动驾驶汽车避撞极限研究
1
作者
王国栋
刘立
+3 位作者
孟宇
杜海平
白国星
顾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极限避撞距离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非线性7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Pacejka轮胎模型。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模型构建了极限避撞距离求解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最优控制问题。然后,设计了高斯伪谱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最后,分析了转向控制、制动控制、转向和制动集成控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距离,并与基于质点模型计算和CarSim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动驾驶汽车的避撞距离,显著提高其避撞能力;本研究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和避撞决策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车辆集成动力学
避撞控制
避撞极限
高斯伪谱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腔光反馈干涉激光系统中Lang-Kobayashi方程的六阶龙格-库塔算法
2
作者
于芳星
姬波
+2 位作者
CHENG Quanrun
卢红星
柳宏川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共7页
双腔光反馈干涉(OFI)系统常用于移动物体的高灵敏度感测,其动态行为可通过求解Lang-Kobayashi(L-K)方程进行描述,而求解精度会对系统准确性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提高双腔OFI系统对移动物体的测量精度,提出一种求解L-K方程的六阶龙格-库...
双腔光反馈干涉(OFI)系统常用于移动物体的高灵敏度感测,其动态行为可通过求解Lang-Kobayashi(L-K)方程进行描述,而求解精度会对系统准确性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提高双腔OFI系统对移动物体的测量精度,提出一种求解L-K方程的六阶龙格-库塔算法。通过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原理,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的基础上选取更多区间点计算积分曲线的斜率平均值,使其更接近于真实值以进一步提高求解精度。同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光电信号双腔OFI系统的移动物体运动检测仿真软件并进行仿真实验,将六阶龙格-库塔算法分别与欧拉法、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欧拉法相比,求解精度平均提高了约22%;与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相比,求解精度平均提高了约6%。六阶龙格-库塔算法可以提高L-K方程的求解精度,从而生成更精确的仿真结果,提高双腔OFI系统的感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OFI系统
Lang-Kobayashi方程
六阶龙格-库塔算法
仿真软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沙树静
王中男
杜海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53,共6页
为寻求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策略使其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对应用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汽车座椅悬架进行了建模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功能,通过采集偏差信号对传统PID控制策略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在线整合,使得座椅悬架具有更强...
为寻求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策略使其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对应用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汽车座椅悬架进行了建模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功能,通过采集偏差信号对传统PID控制策略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在线整合,使得座椅悬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减振效果。在MATLAB/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人-座椅-车七自由度的系统仿真模型,对比PID控制策略以及被动模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能够减小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路面经座椅悬架传递至驾驶员头部的振动的幅值和加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座椅悬架
BP-PID组合控制
力学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动驾驶汽车避撞极限研究
1
作者
王国栋
刘立
孟宇
杜海平
白国星
顾青
机构
北京科技
大学
机械
工程
学院
伍伦贡
大学
电子计算机
与
通信工程
学院
出处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02505)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202206460040)
+1 种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FRF-IC-20-02、FRF-MP-20-07、FRF-TP-20-052A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10354)资助。
文摘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极限避撞距离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非线性7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Pacejka轮胎模型。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模型构建了极限避撞距离求解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最优控制问题。然后,设计了高斯伪谱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最后,分析了转向控制、制动控制、转向和制动集成控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距离,并与基于质点模型计算和CarSim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动驾驶汽车的避撞距离,显著提高其避撞能力;本研究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和避撞决策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车辆集成动力学
避撞控制
避撞极限
高斯伪谱法
Keywords
autonomous vehicles
integrated vehicle dynamics
collision avoidance control
collision avoidance limit
Gauss pseudospectral method
分类号
U463.6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腔光反馈干涉激光系统中Lang-Kobayashi方程的六阶龙格-库塔算法
2
作者
于芳星
姬波
CHENG Quanrun
卢红星
柳宏川
机构
郑州
大学
信息
工程
学院
伍伦贡
大学
电子计算机
与
通信工程
学院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772475)。
文摘
双腔光反馈干涉(OFI)系统常用于移动物体的高灵敏度感测,其动态行为可通过求解Lang-Kobayashi(L-K)方程进行描述,而求解精度会对系统准确性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提高双腔OFI系统对移动物体的测量精度,提出一种求解L-K方程的六阶龙格-库塔算法。通过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原理,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的基础上选取更多区间点计算积分曲线的斜率平均值,使其更接近于真实值以进一步提高求解精度。同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光电信号双腔OFI系统的移动物体运动检测仿真软件并进行仿真实验,将六阶龙格-库塔算法分别与欧拉法、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欧拉法相比,求解精度平均提高了约22%;与四阶龙格-库塔算法相比,求解精度平均提高了约6%。六阶龙格-库塔算法可以提高L-K方程的求解精度,从而生成更精确的仿真结果,提高双腔OFI系统的感测灵敏度。
关键词
双腔OFI系统
Lang-Kobayashi方程
六阶龙格-库塔算法
仿真软件
Keywords
dual-cavity OFI system
Lang-Kobayashi equation
sixth-order Runge-Kutta algorithm
simulation software
分类号
TP31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沙树静
王中男
杜海平
机构
长春工业
大学
机电
工程
学院
伍伦贡
大学
电子计算机
与
电子
通信工程
学院
出处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53,共6页
基金
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No.Z2016018)
201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计划(CSC No.201702335002)。
文摘
为寻求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策略使其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对应用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汽车座椅悬架进行了建模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功能,通过采集偏差信号对传统PID控制策略的控制参数进行实时在线整合,使得座椅悬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减振效果。在MATLAB/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人-座椅-车七自由度的系统仿真模型,对比PID控制策略以及被动模型,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能够减小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路面经座椅悬架传递至驾驶员头部的振动的幅值和加速度。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座椅悬架
BP-PID组合控制
力学模型
Keywords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Seat Suspension
BP-PID Control
Mechanical Model
分类号
TH16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U462.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自动驾驶汽车避撞极限研究
王国栋
刘立
孟宇
杜海平
白国星
顾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腔光反馈干涉激光系统中Lang-Kobayashi方程的六阶龙格-库塔算法
于芳星
姬波
CHENG Quanrun
卢红星
柳宏川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性能研究
沙树静
王中男
杜海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