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谈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分工
- 1
-
-
作者
乔炳亚
杨郁青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南方金融》
1995年第9期22-23,共2页
-
文摘
目前,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 Financial lustitutions)机构混乱,名目繁多,无论是业务范围(Bussiness Scope)还是市场定位(Market Location)都没有得到明确,因此,不仅可能引发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权经营、无序竞争,也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探讨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分工.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和银行根本不同.银行体系所提供的功能是货币的初始创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立的体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经商业银行体系放大后,货币供应便被创造出来了.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在于对现存的货币供应量或货币存量的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融资性再创造.
-
关键词
非银行金融机构
市场定位
财务公司
商业银行
证券公司
中央银行
货币供应量
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业
业务范围
-
分类号
F832.3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论我国金融体系的自然再构造
- 2
-
-
作者
张小星
聂庆平
罗熹
吴小萌
杨德骅
杨叶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金融研究》
1987年第2期38-41,共4页
-
文摘
一、渐进的自然的间接的金融体系再构造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已经进入微观构造阶段。因此,金融体系再构造的方式应实现三个转变:(1)由过去激烈的,大规模的金融机构调整转变为渐进的、多向的微量调试。(2)由过去的人为行政调整转变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然构造。(3)由过去直接构造金融体系转变为通过一系列中间变量的调整来间接构造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这三个转变说明今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是以渐进的,自然的,间接的再构造方式为主要特征,其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然再构造是这一方式的最根本特征,它直接决定着渐进过程和间接构造过程。所以,我们把金融体系渐进的,自然的,间接的再构造过程称为自然的再构造过程。
-
关键词
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机构
再构造
市场机制
构造过程
专业银行
中央银行
自然
三个转变
构造方式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银行与企业留利水平的比较分析
- 3
-
-
作者
张小星
程博明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金融研究》
1986年第11期60-65,共6页
-
文摘
我们认为,银行利润留成问题,不仅涉及到财政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就银行本身来说,在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各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方向早已为理论界和学术界所公认,事实上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也正在朝企业化方向努力。问题是,和银行自主权以及其他条件一样,如果银行利润分配制度得不到合理解决,专业银行企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鉴于银行利润分配制度对调动银行积极性从而对企业化经营的影响,我们就黑龙江省银行留利与工商银行留利水平问题搞了一次专题调查,我们调查了省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以及十四个工交、物资行业,从1980年至1985年实现利润和利润分配情况,注意到以下几个特点:
-
关键词
省银行
我国银行
利润留成
专业银行企业化
留利
银行利润
分配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
利润分配
经营与管理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谈发展中国家支付系统的现代化改造
- 4
-
-
作者
杨林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南方金融》
1995年第10期8-9,17,共3页
-
文摘
支付系统在一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支付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也越来越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即,支付系统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作用,正如道路对于交通的作用一样:非常必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直至造成阻塞或交通事故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近一、二十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并进入迅速增长的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们发现,支付系统的落后限制了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另外,很多国家的货币当局也逐渐认识到。
-
关键词
国家支付系统
中央银行
金融机构
发展中
现代化改造
支付服务
清算安排
交通事故
系统风险
汇划转帐
-
分类号
F831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为何动荡不安
- 5
-
-
作者
乔炳亚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上海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4-25,共2页
-
-
关键词
国际金融
金融市场
世界经济
-
分类号
F831.5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略论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与分离
- 6
-
-
作者
喻剑萍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
出处
《南方金融》
1994年第12期21-22,共2页
-
文摘
一、国外对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管理国外对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管理,英国、日本等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过这种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方法,商业银行可以广泛地涉足证券业.关于这二种模式就优孰劣,在3O年代银行大危机后曾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下面就以美国和德国为例来介绍并分析这两种模式.1.美国的分业管理模式美国在30年代银行大危机之前一直是采用二业融合的管理,对银行从事证券业务限制很少.但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三引发的信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认为银行大批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经营投资业务,以致股市危机很快就传导进银行业导致银行危机.美国政府在规范股市的同时,在1933年的银行法中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短期贷款,不能办理长期贷款,不能认购除国债以外的有价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过多涉足证券领域.
-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银行业与证券业
证券市场
融合与分离
投资银行业务
证券业务
全能银行
风险控制
分业管理模式
中央银行
-
分类号
F832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试论外债管理——得自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教训
- 7
-
-
作者
包成柱
丁益
-
机构
人行总行研究生部
人民大学
-
出处
《金融研究》
1987年第3期56-59,共4页
-
文摘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件爆炸性事件。国际性债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直接阻碍了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又影响了债权方的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影响了国际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1981—1982年危机爆发后,有关各方(包括国际金融组织、债务国和债权银行等)对债务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重新安排了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的部分债务。但自1985年以来,债务境况重新恶化,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1986年预计达101万亿美元。纵观八十年代国际债务发展的历程,我们认为造成债务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因而仅仅在"事后"
-
关键词
债务危机
发展中国家
八十年代
债务总额
外债管理
外债清偿能力
国际收支
国际金融组织
安全性
债务管理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