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3个城区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70
1
作者 张健 伍爱婵 +2 位作者 马方励 罗绮珊 黄良翰 《疾病控制杂志》 2001年第3期257-258,共2页
关键词 老年人 意外跌倒 统计学 广州市 老年病学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立祥 宋维 +8 位作者 张思森 李静 刘青 吴多虎 季之欣 马文君 陈秋宇 王彧姣 刘亚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根据腹部提压法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前后... 目的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根据腹部提压法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前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单组设计一元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分析。结果最终临床入选共计72例,使用腹部提压仪进行腹部心肺复苏病例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15.3%(11/72),与预试验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3.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有效率15.3%与0.1%(即不采用此方法或采用胸部按压法的复苏率)比较(P〈0.01),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不采用此法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在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作用也比较突出,弥补了传统心肺复苏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腹部提压 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 腹部提压仪
原文传递
PETCO2对腹部提压CPR救治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脑功能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汪宏伟 沙鑫 +6 位作者 张思森 焦宪法 赵龙现 岑颖欣 宋维 李静 王立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的复苏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成功复苏患者脑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实施AACD-CPR的142例院内心搏骤停...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的复苏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成功复苏患者脑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实施AACD-CPR的142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成人患者,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否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再根据复苏成功后1个月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CPC)分级将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2级)和预后不良组(CPC 3~5级)。分析患者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PETCO2、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以25例健康者S100B蛋白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O2对AACD-CPR的复苏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成功复苏患者脑功能的预测价值。结果①根据传统定性指标如触及大动脉搏动、口唇及四肢末梢变红润、可见胸廓自行上下起伏、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存在等判断,142例IHCA患者成功复苏54例;通过PETCO2指导CPR,最后成功复苏57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P=0.715)。142例IHCA患者随AACD-CPR的进行,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不同程度改善;ROSC 20 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aO2、PaCO2均较复苏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复苏开始时,成功组和失败组PETCO2约为10 mmHg(1 mmHg=0.133 kPa);成功组PETCO2随CPR的进行逐渐上升到20 mmHg以上,而失败组则在2~5 min内稍升高后逐渐下降至20 mmHg以下,两组CPR各时间点PET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CPR 20 min PETCO2预测复苏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可信区间(95%CI)为0.943~0.995(P=0.000),最佳临界值为24.25 mmHg时,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96.6%。②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ROSC 0.5 h时S100B蛋白水平均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S100B蛋白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对提高大体型患者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价值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珮君 王怡宁 +6 位作者 于敏 王曼 闫爽 易妍 徐橙 王沄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0-766,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图像优化算法对提高大体型患者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2-5月在本院NeuViz128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8例大体型患者(BMI>26kg/m^2)。所有的患者均采用步进扫描模式,管电压...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图像优化算法对提高大体型患者低剂量扫描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2-5月在本院NeuViz128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8例大体型患者(BMI>26kg/m^2)。所有的患者均采用步进扫描模式,管电压100kV,自动管电流调制(233.4±46.7mAs)。对原始数据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50%)进行重建得到A组图像,进一步对该组图像采用AI图像优化技术进行处理,所得图像作为B组。分别在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中段、左回旋支中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选取不同的兴趣区,测量这两组图像的冠状动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的医生以Likert4级评分法评估该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1分,优秀;4分,不能诊断)。结果:患者平均BMI为(29.31±3.19)kg/m^2,平均心率(64.89±8.13)次/分。与A组图像相比,B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左前降支中段、左回旋支中段及右冠状动脉中段的噪声分别降低了68.36%、45.89%、28.41%、32.49%和31.25%。B组图像SNR和CNR明显优于A组图像(P均<0.01)。B组冠状动脉主观评分明显优于A组图像质量(1.66±0.27vs.1.82±0.20,P<0.001)。扫描过程中CT剂量指数为(10.6±0.9)mGy,剂量长度乘积为(167.8±26.2)mGy·cm,有效剂量为(2.3±0.4)mSv。结论:AI图像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大体型患者在低剂量扫描时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为大体型患者降低辐射剂量及优化冠脉动脉图像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图像优化 迭代重建 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黎敏 宋维 +4 位作者 欧阳艳红 吴多虎 张君 李静 王立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1-653,共3页
心肺复苏(CPR)对心搏骤停(CA)患者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对CA常采用标准胸外按压CPR,但是遇到有胸外按压禁忌证时则可影响CPR的效果。2009年王立祥等提出了单纯腹部提压CPR法,并相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013年“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CPR)对心搏骤停(CA)患者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对CA常采用标准胸外按压CPR,但是遇到有胸外按压禁忌证时则可影响CPR的效果。2009年王立祥等提出了单纯腹部提压CPR法,并相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013年“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的颁布,为腹部提压CPR的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腹部提压CPR救治CA患者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心肺复苏 腹部 胸外按压 CPR 2009年 心搏骤停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应用研究:附40例报告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国涛 张思森 +5 位作者 刘青 韩淑鹏 刘变化 刘亚华 李静 王立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64-1267,共4页
心搏骤停(CA)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常因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据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生率仍然较高[1-3],即使得到及时有效心肺复苏(CPR),但因非专业人员训练程度不够,手法不够有... 心搏骤停(CA)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常因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据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生率仍然较高[1-3],即使得到及时有效心肺复苏(CPR),但因非专业人员训练程度不够,手法不够有效,其自助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也会非常低[1-3].尤其是CA不仅仅发生在具有基础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患者身上,一些无基础病之老年人、儿童均有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临床应用 腹部 流行病学调查 严重后遗症 心血管疾病 内分泌疾病 临床急症
原文传递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救治心搏骤停临床疗效观察:附57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17
7
作者 戚文涛 彭丹洋 +4 位作者 张思森 刘青 刘亚华 李静 王立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4-656,共3页
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D-CPR)因受按压禁忌证及按压局限性的制约,临床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有引发胸肋骨骨折等风险。如果心搏骤停(CA)患者合并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STD-CPR可使骨折加重,或者使骨折断端刺伤肺脏及胸膜。... 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D-CPR)因受按压禁忌证及按压局限性的制约,临床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有引发胸肋骨骨折等风险。如果心搏骤停(CA)患者合并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STD-CPR可使骨折加重,或者使骨折断端刺伤肺脏及胸膜。且胸部外伤时胸廓的复张受到限制,按压的频率和幅度不能得到保证,降低了CPR效果。因此,对于一些具有传统按压禁忌证的CA患者,单一的胸部按压是不能满足抢救需求的。腹部提压CPR是对患者腹部实施提拉与按压进行CPR的一种新方法。在遇有传统胸外按压禁忌证的情况下,腹部提压CPR可发挥较大优势。我们使用腹部提压CPR救治的CA患者得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法 心搏骤停 临床应用 腹部 病例报告 疗效观察 救治 胸肋骨骨折
原文传递
中国福建畲族自然人群血管功能评价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4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宏宇 洪永强 +5 位作者 李朝军 郑长业 黄孟华 吴秀琴 曾诚 韦朝清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21期2635-2638,2641,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研究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及IMT的变化,判断危险因素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功能影响的异同性。方法:参照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方案,433名畲族人来自...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研究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及IMT的变化,判断危险因素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功能影响的异同性。方法:参照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方案,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岁[(49.03±13.54)岁]。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内径、IMT,比较左右侧颈动脉管径、IMT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和趋势。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BMI、PP、TC、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1)左右侧颈动脉管径和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大于35岁,左侧颈总动脉IMT较右侧总动脉IMT增厚,左右侧颈总动脉IM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颈总动脉IMT与BMI、PP、臀围、TC、LDL-C和血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0.01)。右侧颈总动脉IMT仅和性别、PP和血糖相关(P<0.05)。左侧颈总动脉内径与女性、臀围呈正相关(P<0.05),右侧颈总动脉内径与性别呈正相关(P<0.05)。结论: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和管径随年龄变化存在差异,其差异与年龄、性别、脉压、体重指数、臀围、腹围、TC、LDL-C和血糖明显相关。这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为临床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IMT 自然人群 QIMT
下载PDF
P_(ET)CO_2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急救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分析:附92例报告 被引量:13
9
作者 汪宏伟 张思森 +3 位作者 沙鑫 宋维 李静 王立祥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心脏骤停患者接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复苏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2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远端连接红外线CO_2探测仪,监测腹部提压CPR复苏前、中、... 目的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心脏骤停患者接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复苏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2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远端连接红外线CO_2探测仪,监测腹部提压CPR复苏前、中、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动态监测复苏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变化值;记录开始实施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根据复苏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成功组记录30min、60min的生存患者例数并计算复苏成功率,最后回顾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结果复苏结局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开始时P_(ET)CO_2值约为9~10 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在CPR过程中P_(ET)CO_2值逐渐上升,失败组则在2~5 min内稍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复苏过程中P_(ET)CO_2平均值≥20 mmHg者复苏成功,而相反者复苏失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与开始复苏前的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0 min与腹提中比较MAP、PaO_2、Pa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30 min及60 min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4%(16/92)。创伤性疾病与脑源性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关系密切(P<0.05)。经腹部提压CPR成功复苏CA患者37(40.22%)例,且成功复苏患者的ROSC时间为(10.20±3.52)min,较失败患者[(23.70±5.20)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6,P<0.05)。结论 P_(ET)CO_2值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腹部提压CPR成功率的指标。腹部提压CPR对于创伤性疾病与脑源性疾病引起的CA的复苏成功率较低。ROSC时间越短,ROSC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提压 心肺复苏术 自主循环恢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原文传递
探讨评价心脏与血管耦联新参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向红 李朝军 +2 位作者 曹铁生 段云友 刘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7期440-443,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评价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血流平均波强(MWI)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静息状...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评价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血流平均波强(MWI)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实验后的左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及血流参数,并计算内径变化率、MWI。随机选取10例,1周后进行重复检验。结果QIMT测量正常人左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最小内径在冷加压后均增宽(P〈0.05)。颈总动脉血流MWI在冷加压诱导试验后增加(P〈0.05)。MWI与最小内径、最大内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5,r=0.282。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QIMT重复测量最大内径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组内:r=0.96,P〈0.0001,平均差异(0.026±0.014)mm]。结论冷加压实验结合QIMT可准确检测颈总动脉功能,QIMT测量血管管径精度优于二维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心脏与血管耦联 冷加压试验 血流平均波强 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
下载PDF
几种去心电基线漂移算法的实现和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汪家旺 吴玲燕 +2 位作者 杨涛 苑颐萍 林宛华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年第6期30-33,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中值滤波、曲线拟合、高通滤波、形态学处理等几种不同的去心电基线漂移算法的实现。通过对MIT/BIH数据库中36份数据的比较,发现在处理效果上,中值滤波和基于形态学的方法处理效果都比较好,形态学结果比中值滤波的结果在正方... 本文介绍了中值滤波、曲线拟合、高通滤波、形态学处理等几种不同的去心电基线漂移算法的实现。通过对MIT/BIH数据库中36份数据的比较,发现在处理效果上,中值滤波和基于形态学的方法处理效果都比较好,形态学结果比中值滤波的结果在正方向上略有偏移。高通滤波的方法对平整的S-T段的抬升很明显,而曲线拟合在处理较大的漂移时,效果就不明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 基线漂移
下载PDF
正交小波变换的快速算法在心电QRS波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宛华 汪家旺 +1 位作者 杨涛 陈真诚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903-906,910,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QRS波检测的准确率、抗干扰性和实时性,论证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小波基的检测准确率之后,采用一种基于三次B样条小波变换的心电QRS波检测算法,利用离散正交二进小波的快速算... 目的: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QRS波检测的准确率、抗干扰性和实时性,论证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作者在比较了不同小波基的检测准确率之后,采用一种基于三次B样条小波变换的心电QRS波检测算法,利用离散正交二进小波的快速算法-Mallat算法进行分解滤波,再利用小波变换与信号奇异点的关系,在23尺度下识别R波峰值,在21尺度上检测QRS波的起点和终点,QRS波的起点和终点对应于小波变换的一对符号相反的模极大值,R波的峰点对应于介于这对模极大值之间的小波变换过零点,并用美国MIT/BIH心电标准数据库分析该算法的准确率、抗干扰性和实时性。结果:该方法具有比较理想的检测准确率,在99%以上;对肌电、工频、基漂等常见的心电信号干扰有较好的容限度,即使心电序列伴有严重的基漂和高频、工频、肌电等干扰,也不影响QRS波的检测;此外,三次B样条小波基的滤波器个数少,提高了运算速度,采样11.4s的数据进行分析,耗时为0.2s^0.3s,实时效果较明显。结论: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QRS波检测 抗干扰
下载PDF
腹部提压法急救复苏效果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青 张思森 +5 位作者 彭丹洋 戚文涛 孟志剑 刘亚华 李静 王立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1-1012,共2页
心肺复苏(CPR)是救治心搏骤停(CA)患者的重要措施,而CPR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传统胸外心脏按压抢救CA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并不理想。如果CA患者伴有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其他传统胸外按压禁忌... 心肺复苏(CPR)是救治心搏骤停(CA)患者的重要措施,而CPR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传统胸外心脏按压抢救CA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并不理想。如果CA患者伴有血气胸、多发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其他传统胸外按压禁忌的情况,或传统胸外按压后出现肋骨骨折,可以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LC—CPR)抢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水平 临床观察 复苏效果 腹部 多发肋骨骨折 心肺复苏法 压法 胸外心脏按压
原文传递
X射线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弘毅 李运祥 +4 位作者 曹斌 陆遥 曹红光 解菁 滕皋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02-1212,共11页
X射线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利用韧致辐射的原理产生X射线,并通过不同组织对特定能量X射线吸收系数不同而产生射线密度和能谱分布的图像.主要设备有X射线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及数字减影... X射线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利用韧致辐射的原理产生X射线,并通过不同组织对特定能量X射线吸收系数不同而产生射线密度和能谱分布的图像.主要设备有X射线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三种.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材料学的飞速发展,影像技术正在经历广泛而深远的改变.一大批全新的成像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医学领域,并使现有的X射线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本文综合探讨了X射线三大成像设备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技术的主要突破点,同时还对我国X射线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多模态影像 机器人
原文传递
认知无线电Underlay模式下MQAM信号的调制识别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明骞 李建英 +1 位作者 李兵兵 陈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7,共6页
针对传统的认知无线电Underlay中时频重叠MQA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时频分析图像纹理特征的时频重叠信号调制识别方法。首先对接收到的时频重叠MQAM信号做频率切片小波变换得到时频分析图像,并选取纹理差异明显... 针对传统的认知无线电Underlay中时频重叠MQA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时频分析图像纹理特征的时频重叠信号调制识别方法。首先对接收到的时频重叠MQAM信号做频率切片小波变换得到时频分析图像,并选取纹理差异明显的切片部分进行灰度化处理,然后通过提取时频分析图像的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特征,最后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分类器有效地实现了时频重叠MQAM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为4dB下,所提出的方法的平均识别率可达到95%以上;在信噪比大于0dB时,所提方法的识别性能优于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 时频重叠 调制识别 时频分析
下载PDF
QIMT技术在正常人颈动脉冷加压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董娟 李朝军 +1 位作者 刘望彭 丁建锋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18期18-20,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观察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年龄(24.68±1.73)岁。应用Q...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观察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年龄(24.68±1.73)岁。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实验后的右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并计算内径变化范围、百分变化率。随机选取10例1周后行重复试验。结果QIMT技术测量正常人右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最小内径、内径变化幅度及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冷加压后均增宽(P<0.05)。百分变化率与最大血流速度间呈线性相关;二维法,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QIMT技术重复测量最大内径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组内r=0.92,P<0.0001,平均差异(0.027±0.012)mm。结论QIMT技术可准确测量冷加压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以及检测颈总动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功能 冷加压试验 QIMT
下载PDF
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欣然 景涛 董晓毅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3-96,共4页
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质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熬夜,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熬夜更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当前,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校园内十分普遍,而大学校园情况较为突出。熬夜的原因很多,包括环境的改变... 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质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熬夜,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熬夜更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当前,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校园内十分普遍,而大学校园情况较为突出。熬夜的原因很多,包括环境的改变、沟通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手机的依赖。熬夜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和心理素养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进行科学教育和健康睡眠大环境的构建,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熬夜情况的干预策略,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睡眠现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熬夜 影响 策略
下载PDF
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最优角度牵引仿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治华 许伟超 +1 位作者 张新民 刘博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3,共5页
目的:建立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不同角度牵引对颈椎间盘的影响。方法:对一名3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逆向工程软件生成颈椎间盘并建立实体CAD模型,然后导入Ansys Workb... 目的:建立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不同角度牵引对颈椎间盘的影响。方法:对一名3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逆向工程软件生成颈椎间盘并建立实体CAD模型,然后导入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得到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在所建模型上添加载荷及约束,模拟人体平躺时0~20°变角度牵引,得出牵引治疗中各段颈椎间盘的最优牵引角度。结果:成功建立了C2~7三维有限元模型。同一大小牵引力作用下,颈椎间盘C2~3、C3~4、C4~5、C5~6、C6~7的最优牵引角度分别为2°、4°、8°、13°、17°。结论:建立了有效的颈椎C2~7三维有限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有限元模型 逆向工程 最优角度
下载PDF
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在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沈国荣 王永 +6 位作者 鲁华 李家宽 徐烽益 洪晓 石新 包健安 缪丽燕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工作质量,减少摆药差错,减少摆药人员受到的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伤害。方法:介绍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将其用于PIVAS抗肿瘤药物的摆药工作中,比较该系统使用前后1个月的...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工作质量,减少摆药差错,减少摆药人员受到的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伤害。方法:介绍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将其用于PIVAS抗肿瘤药物的摆药工作中,比较该系统使用前后1个月的各项工作指标。结果:该系统包括用药医嘱信息处理软件、设备控制软件和摆药机硬件,具有自动盘点药品、自动进筐、自动摆药、自动打印瓶签等功能。启用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后,摆药流程中的输液标签打印、分筐和摆药操作由人工换为自动,节约了人力资源,每张标签平均摆药时间由原来的(33.00±3.31)s缩短为(15.55±1.41)s,摆药差错及破损数量降为0。结论: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PIVAS抗肿瘤药物摆药的自动化,减少了摆药差错,减少了工作人员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机会,减少了其带来的职业暴露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全自动针剂摆药系统 抗肿瘤药物 自动化
下载PDF
畲族自然人群脉压与双侧颈动脉血管功能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洪永强 王宏宇 +5 位作者 郑长业 黄孟华 吴秀琴 曾诚 韦朝清 李朝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8-691,共4页
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 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分为三组:脉压≤48 mm Hg(1 mm Hg=0.133 kPa)、49~59 mm Hg和〉59mm Hg.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IMT,比较双侧颈动脉IMT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颈总动脉(LCC)IMT在第1分位组与第2分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第3分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RCC)IMT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进入颈总动脉IMT回归方程的顺序和关联因素.左侧为年龄、脉压、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TG,其回归方程LCC-IMT=32.61+4.29(年龄)+1.77(脉压)+1.87(体重)+16.52(LDL.C)+11.77(血糖)-9.92(TG),r=0.663,r2=0.44,P〈0.001;右侧为年龄、脉压和身高,其回归方程RCC-IMT=5.19(年龄)+1.61(脉压)+2.62(身高)-219.36,r=0.636,r2=0.41,P〈0.001.结论 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变化存在差异,与年龄、脉压、体重、LDL-C、血糖、TG和身高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脉压 自然人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