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神经放射学课程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沈皛磊 赵蓉 +4 位作者 王硕 刘枫荻 李文婷 郑博 刘建仁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4年第8期763-766,共4页
经过3年多试点(2010年至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果显著,但仍需完善。脑脊髓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主要病种,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在该疾病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神... 经过3年多试点(2010年至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果显著,但仍需完善。脑脊髓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主要病种,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在该疾病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没有介入神经放射学这门课程。分析介入神经放射学在脑脊髓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提出把介入神经放射学课程纳入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培训方法和时间安排,为有关部门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神经内科 介入神经放射学 脑血管病 脊髓血管病
原文传递
老年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相关的心境恶劣(附5例报道)
2
作者 董幼镕 汤剑萍 +1 位作者 陈伟 陆勤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2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非运动症状在近年来的临床与科研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疾病的进展,感觉症状(包括疼痛)、神经精神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非运动症状在近年来的临床与科研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疾病的进展,感觉症状(包括疼痛)、神经精神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疾病晚期,患者的这些非运动症状通常伴随着运动波动的出现、且大多发生在疗效减退的同时或之前,然而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有时较症状波动更为严重。本文描述了在长期患有PD的老年女性身上观察到的、伴随着感觉症状的、戏剧性的情绪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老年女性 患者 心境恶劣 左旋多巴 非运动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精神症状
下载PDF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8
3
作者 王芳 顾纪芳 +2 位作者 刘庆芬 贾茹 刘建仁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674-677,共4页
目的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 目的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合作 急诊危重症患者 转运安全 流程管理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4
作者 姜春燕 吴丽(综述) +1 位作者 陈伟 刘建仁(审校)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51-455,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原因,经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RD),给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带来诸多困扰,RD产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报道的有关RD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并归纳了RD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为BPPV患者RD的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危险因素 评估 治疗
下载PDF
功能性运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7
5
作者 尹豆 王含 +16 位作者 张玉虎 倪臻 陈燕 陈先文 窦荣花 洪桢 况伟宏 林国珍 王玉凯 王华龙 薛峥 许顺良 陈伟 陈海波 陈生弟 李春波 王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2-736,共5页
功能性运动障碍(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FMDs)是一类常见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已成为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分支,但多数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知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FMD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 功能性运动障碍(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FMDs)是一类常见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已成为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分支,但多数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知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FMD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FMDs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为准确治疗提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运动障碍 诊断 治疗 共识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强 翟宇 +2 位作者 张婷 陈荣富 孙晓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线粒体分离技术测定线粒体丙二醛、三磷酸腺苷、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Realtime PCR仪测定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拷贝数,分析...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线粒体分离技术测定线粒体丙二醛、三磷酸腺苷、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Realtime PCR仪测定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拷贝数,分析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周围皮质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失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丙二醛水平呈渐进性增高,6 h为(4.61±0.83)nmol·mg-1 prot,72 h达(6.94±0.96)nmol·mg-1 pro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缺血再灌注6 h后mtDNA拷贝数开始下降,24 h轻度回升,72 h显著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62%(P<0.01);③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水平即显著下降,24 h出现短暂升高,再灌后72 h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42%(P<0.01);④荧光探针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电位持续下降,再灌注后72h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43%(P<0.01)。结论线粒体损伤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渐进性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是构成其损伤的主要因素。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存在短暂的内源性代偿修复机制,但不足以逆转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持续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 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原文传递
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金枝 杨晓丽 +5 位作者 韩翔 吴丹红 卢文美 蒋超 施永辉 徐中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670-672,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启动院前急救系统(EMS),将10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启动EMS组(EMSA组,348例)和未启动EMS组(n—EMSA组,664例),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差异。结果EMSA...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启动院前急救系统(EMS),将10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启动EMS组(EMSA组,348例)和未启动EMS组(n—EMSA组,664例),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差异。结果EMSA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明显高于n—EMSA组(24.14%比9.94%,P〈0.001)。校正高脂血症、冠心病、卒中症状识别水平、家庭月收入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MSA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是n—EMSA组患者的3.32倍(OR=3.32,95%CI1.84~5.99,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启动EMS可显著提高静脉溶栓率。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启动院前急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院前急救系统 静脉溶栓
原文传递
急诊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治疗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枫荻 赵蓉 +12 位作者 王硕 郑博 陶晓晓 张绮婷 姚前 李格飞 史妍慧 王雪梅 翟宇 董幼镕 陆勤 张敏 刘建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内溶栓 急诊室 卒中单元 安全性 出血转化
原文传递
119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菁 陈伟 +6 位作者 董幼镕 翟宇 孙旭红 潘辉 李强 方洁 刘建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年第6期654-662,共9页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影像学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短期残余头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姜春燕 赵颖 +7 位作者 王璐 舒良 吴菁 孙旭红 潘辉 董幼镕 陈伟 刘建仁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次就诊成功手法复位的223例BPPV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在首诊(W0)及手法复位后1周(W1)时进行眩晕/头晕视觉模拟量表(VAS)、头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并在W0行GAD-7、PHQ-9、HAMA及HAMD-17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W1时头晕VAS评分大于1分判定为存在RD。比较伴有及不伴有RD组之间人口学及临床指标的差异,调查成功手法复位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1周时RD的发生率为50.67%(113/223)。伴有RD组首诊时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RD组(P=0.009),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分值(DHI-F)[(17.38±8.67)vs(14.91±9.39),P=0.044]和情绪性分值(DHI-E)[4(2,11.5)vs 4(0,8),P=0.013],而年龄、性别、眩晕持续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诊时DHI评分>30分(OR=2.149,95%CI 1.257~3.673,P=0.005)是RD的独立预测因素。线性回归发现,RD是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95%CI 10.346~16.661,P<0.001)。结论:近一半的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存在RD,首诊时DHI总分大于30分可作为手法复位后短期RD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头晕残障量表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存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伟 方洁 +5 位作者 舒良 吴菁 潘辉 孙旭红 董幼镕 刘建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61-1365,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复发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部分BPPV患者,根据1年随访结果,分为BPPV未复发组(n=207)...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复发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部分BPPV患者,根据1年随访结果,分为BPPV未复发组(n=207)及复发组(n=42),并将同期收治的其他眩晕病患者作为对照(n=43),比较3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D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眩晕对照组相比,BPPV未复发组、复发组血清25(OH)D水平均下降(P均<0.01),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PV复发组女性比例较其余两组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所有入组患者中女性血清25(OH)D水平低于男性[(18.7±7.5)ng/mL vs(21.7±8.3)ng/mL,P=0.002]。多因素逐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2.6,P=0.005)、BPPV(β=-5.5,P<0.001)是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人血清25(OH)D水平存在性别差异,BPPV患者25(OH)D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发 25-羟维生素D
下载PDF
帕金森病构音障碍声学特点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沈珺 张天宇 +4 位作者 黄菲菲 周红 滕飞 Kim Hakyung 靳令经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3-619,共7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声学特征,探索声学参数与病情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在两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声学特征,探索声学参数与病情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在两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32名作为对照。入组后,对帕金森病患者给予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评定量表评估,对帕金森病组和对照组均同时给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声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的评估。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声音样本,使用嗓音功能检测仪分析频率微扰、振幅微扰、谐噪比值,使用实时言语测量仪分析基频、基频标准差和共振峰比值(F2i/F2u)。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声学参数特征,并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声学参数特征与病情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帕金森病组52例中共有24例(46%)VHI异常,其中男性13例(54%),女性11例(46%)。与对照组[女性/a/1.43(1.19, 1.92)、/i/3.39(1.49,9.85)、/u/1.46(1.23,3.85),男性/a/1.06(0.92, 1.89)、/u/1.30(1.07,1.64)]比较,帕金森病组女性患者3个元音基频标准差[/a/2.99(1.81,4.12),Z=5.429,P<0.01;/i/10.89(5.47,22.20),Z=8.487,P<0.01;/u/5.16(3.75,7.80),Z=7.138,P<0.01]和男性患者的元音/a/、/u/的基频标准差[/a/2.16(1.73,2.94),Z=4.858,P=0.002;/u/3.70(2.41, 5.43),Z=7.664,P<0.01]均显著升高。帕金森病组的F2i/F2u(男性1.96±0.84,女性1.81±1.14)较对照组(男性3.48±0.70,女性4.14±1.08)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9、-6.844,均P<0.01)。频率微扰、振幅微扰、谐噪比、基频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采用的声音参数中只有基频标准差与帕金森病患者病程有相关性。以H-Y分级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后,频率微扰值和振幅微扰值在中晚期患者均高于早期患者,频率微扰在3个元音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振幅微扰在元音/i/、/u/中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发音障碍 言语声学
原文传递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α、β mRNA表达与激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莹 赵重波 +2 位作者 朱雯华 陆珺 卢家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white cell,PB-W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α、βmRNA表达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white cell,PB-W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α、βmRNA表达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43例MG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PBWC中的GR-α、β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全身型MG 28例,其中18例对治疗敏感,10例抵抗;眼肌型15例,其中10例对治疗敏感,5例抵抗。结果在GC治疗敏感的全身型和眼肌型MG患者中,其GR-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GC抵抗者;而GR-βmRNA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型和眼肌型MG患者的GC抵抗均可能与GR-α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有关,而与GR-β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受体 外周血白细胞
下载PDF
澳大利亚和中国全科医师就业体系的比较和思考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昕 吴丹红 +1 位作者 严晓蕾 姚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250-252,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医疗卫生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对全科医师的就业安排体系尚不成熟,如何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流程、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医疗卫生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对全科医师的就业安排体系尚不成熟,如何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流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队伍,将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将结合澳大利亚全科医师就业体系,对比分析我国全科医师就业现状及问题,为我国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就业 澳大利亚 中国
下载PDF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在无痴呆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伟 李威 谢瑞满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在无痴呆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LOTCA对60例无痴呆型PD患者和50例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并对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在无痴呆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LOTCA对60例无痴呆型PD患者和50例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并对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用MMSE评分时,仅2例(3.3%)无痴呆型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采用LOTCA评分时,23例(38.3%)无痴呆型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累及视运动组织功能和思维运作能力。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起病年龄、抑郁症、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及类型与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姿势不稳-步态异常(PIGD)型运动障碍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LOTCA量表适合无痴呆型PD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定;老龄、抑郁状态及PIGD型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是影响无痴呆型P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 抑郁 姿势不稳-步态异常型
下载PDF
31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菁 李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1期48-56,77,共10页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延髓梗死病灶的定位并结合延髓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延髓梗死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31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延髓梗死病灶的定位并结合延髓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延髓梗死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31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1例急性延髓梗死病例中:外侧延髓梗死(LMI)16例;内侧延髓梗死(MMI)13例;双侧延髓梗死(BMI)2例。LMI组病灶位于延髓背外侧或外侧;MMI组病灶位于延髓腹内侧,且多位于延髓上段。LMI多表现为不典型或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眩晕、Horner征、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软腭麻痹、肢体共济失调。MMI多表现为感觉运动性卒中(SMS)或纯运动性卒中(PMS),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对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31例延髓梗死患者中,BMI 2例均为双侧MMI,其中1例出现四肢瘫痪、双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核间性眼肌麻痹、构音以及吞咽障碍,另1例表现为左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强哭、强笑等症状体征。结论:典型的延髓梗死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LMI多表现为不典型、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而MMI往往与桥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双侧MMI导致四肢瘫痪等双侧锥体束受损表现,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梗死 临床表现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多次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泓 刘译升 +4 位作者 赵蓉 李格飞 史妍慧 李轶 刘建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4-76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性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时,取栓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行MT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性取栓治疗(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时,取栓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卒中行MT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取栓次数,将患者分为取栓次数较少组(A组,取栓次数≤2次)和多次取栓组(B组,取栓次数>2次)。比较2组患者血管开通率、脑出血发生率、术后7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死亡率、术后90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和死亡率等预后情况。结果·A组与B组相比,脑出血发生率、7d症状改善率和90d良好预后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组7d死亡率和90d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03,P=0.031),A组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10)。结论·多次取栓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脑出血、早期症状改善和90d良好预后无明显影响,但与血管开通率和死亡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取栓治疗 取栓次数 脑血管再通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随访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唐学梅 仇剑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患病率为42.68%,其中轻型抑郁19.87%,重型抑郁22.81%。卒中2周PSD相关因素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向特质(P=0.000)、是否合并有糖尿病(P=0.00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卒中3个月PSD相关因素是急性期已经诊断PSD(P=0.000)及前循环卒中(P=0.04)。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卒中2周PSD发生与内向人格特质、合并糖尿病及神经缺损有关,3个月发生与急性期PSD及前循环卒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患病率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夏敏 寿宇雁 +4 位作者 王伟 曹征 张之龄 吴莘 潘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847-851,共5页
目的:观察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ACI患者12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例数均为6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 目的:观察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ACI患者12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例数均为6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联合组给予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脑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相关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与对照组(51.67%)相比,联合组(71.67%)的临床总有效率进一步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ACI患者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基础上结合灯银脑通胶囊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同时还可降低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银脑通胶囊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方洁 唐学梅 +11 位作者 王硕 郑博 李正熙 孙旭红 吴菁 方晶 陆勤 董幼镕 翟宇 张鑫 潘辉 刘建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年第5期481-487,共7页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血管内取栓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