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七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梁嘉均 陈伟明 +2 位作者 黄彬 陈桂全 黄勇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263,共2页
目的探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应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7例.首先对创面清创后以VSD处理,Ⅱ期根据缺损部位创面的大小及形状应用... 目的探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应用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7例.首先对创面清创后以VSD处理,Ⅱ期根据缺损部位创面的大小及形状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创面.切取皮瓣面积2cm×4cm-8cm×15cm。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的成活及修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伤口愈合好,X线证实骨折愈合良好,无骨髓炎、慢性瘘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VSD联合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创面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胫骨平台骨折 骨外露 负压封闭引流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桂全 陈伟明 +2 位作者 黄彬 黄勇仪 韦秋业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和对照组(采用DHS治疗),每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和对照组(采用DHS治疗),每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均明显短(少)于对照组(P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与DHS相比,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安全、可靠,更有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后外侧常规入路与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应用效果比较
3
作者 韦秋业 梁嘉均 +3 位作者 陈桂全 黄彬 黄勇仪 陈伟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常规入路与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云浮市人民医院自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后外侧常规入路,n=32)与微创组... 目的比较后外侧常规入路与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云浮市人民医院自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后外侧常规入路,n=32)与微创组(微创入路,n=3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评分表(Harr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代谢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均低于术前,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骨碱性磷酸酶、全段甲状旁腺素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骨碱性磷酸酶、全段甲状旁腺素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C反应蛋白均低于术前,且微创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9/32),高于微创组的5.88%(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外侧常规入路比较,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恢复更快,疼痛感更低,关节功能更优,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常规入路 微创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4
作者 阳卫兰 张秋玲 +1 位作者 罗家伟 梁健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72-0175,共4页
观察分析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前者通过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后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结果 实验组的... 观察分析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前者通过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后者采取个性化护理。结果 实验组的负性情绪、疼痛程度、PSQI评分更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升生活质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个性化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与传统术式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预后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桂全 陈伟明 +2 位作者 黄勇仪 黄彬 韦秋业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与传统术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种不同术式对预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与传统术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种不同术式对预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住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为传统术式,观察组为MIPPO.比较围术期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的降钙素原(PCT)及肌酸激酶(CK)水平,比较术后3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评估).结果:(1)观察组围术期资料、骨折愈合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CK及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PPO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可靠,可促进骨折愈合,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较传统术式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 血液指标 并发症 膝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Mipo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桂全 陈伟明 +2 位作者 黄彬 黄勇仪 梁嘉均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40例作为...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观察组(MIPO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各2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短期疗效、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获得9-24个月随访,平均13.6个月.(1)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3)观察组的短期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MIPO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锁定接骨板 MIPO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 被引量:21
7
作者 黄勇仪 陈伟明 +2 位作者 唐桂香 黄彬 陈桂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25足)跟骨... 目的探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25足)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41.8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15例,Ⅳ型2例。采用牵引、挤压、撬拨及跗骨窦窗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足跟后方小切口置入接骨板,闭合拧入螺钉固定。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单足骨折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64.5 min;术中单足透视3~6次,平均4.5次。术后1例1足局部出现约0.5 cm×0.3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3个月。骨折愈合,骨痂塑形好,后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80.5±4.2)mm、宽度(44.8±5.2)mm、高度(44.4±3.0)mm、Böhler角25.0°±5.1°、Gissane角113.8°±8.6°较均术前[(79.4±4.5)mm、(50.5±6.3)mm、(40.0±4.5)mm、12.0°±13.8°、107.0°±13.3°]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功能恢复按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20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92.0%。结论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具有切口小、骨折复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跗骨窦 小切口
原文传递
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黄勇仪 姜楠 +3 位作者 宋宸升 姚钰 王博炜 胡岩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面)行涂板细菌培养;对螺钉位于骨内的螺纹(钉-骨界面)用胰酪大豆胨琼脂浇筑进行螺钉表面培养,比较两个界面的培养结果,并对培养阳性者行细菌定性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7.3±17.6)岁;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8.1(4.0,11.3)个月。共培养212个标本,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3.8%(57/106),显著高于钉-骨界面[17.9%(1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钉-骨界面与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结果并未显示相关性( r=-0.011, P=0.913)。细菌类型方面,19个钉-骨界面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均为单一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57个钉-软组织界面培养阳性标本中,单一致病菌感染51个,混合细菌感染6个。两个界面均培养阳性标本10对,其中4对标本细菌类型完全一致,1对标本细菌类型部分一致。共有82个细菌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占74.4%(61/82)。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耐药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及青霉素;而敏感药物前3名分别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未表现耐药。 结论: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培养评估深部骨组织有无感染是必要的,钉-骨界面和钉-软组织界面同时培养可以为钉道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感染性 外固定器 微生物学技术 钉道感染 钉-骨界面
原文传递
保护锁骨上神经项链切口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勇仪 陈伟明 +1 位作者 黄彬 陈桂全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10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CF)患者行项链切口治疗中锁骨上神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平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项链切口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对照组直接切断锁骨上神经,观察组显露和复位骨折,...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CF)患者行项链切口治疗中锁骨上神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平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项链切口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对照组直接切断锁骨上神经,观察组显露和复位骨折,保护性游离锁骨上神经,观察2组手术疗效、并发症、皮肤麻木面积、神经VAP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94.29%vs77.14%),皮肤麻木面积小于对照组[(12.72+2.19)cm^(2)vs(14.37+2.25)cm^(2)],神经VAS评分[(2.41+0.60)vs(3.33+0.58)],疼.痛评分[(6.44+0.14)vs(7.39+0.27)]、骨折愈合时间[(12.64+2.57)周vs(14.85+3.92)周]与并发症率(8.57%vs28.57%),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对锁骨骨折患者,项链切口复位术中保护锁骨上神经,可减少皮肤麻木面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链切口 锁骨骨折 锁骨上神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保护效果
原文传递
脉冲冲洗器预防腰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口感染的效果
10
作者 颜彤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3期54-56,共3页
目的:研究脉冲冲洗器预防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患者术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接受T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2例,以信封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进行... 目的:研究脉冲冲洗器预防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患者术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接受T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2例,以信封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进行TLIF,观察组应用脉冲冲洗器冲洗切口,对照组应用常规人工倾倒冲洗法冲洗切口。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体温、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切口拆线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拔引流管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冲洗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01)。术前,两组CRP水平、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d,两组CRP水平升高,术后3、5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5d,两组体温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切口拆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脉冲冲洗器应用于TLIF可有效缩短冲洗时间,降低引流液排出难度,减轻炎症,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脉冲冲洗器 切口感染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