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不同季节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钊 周伟 +3 位作者 张仁功 谢以昌 黄庆文 文云燕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9-546,共8页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而秋季的则不显著。生态因子比较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均选择落果多、接近水源、坡度小、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觅食地。乔木和草本盖度,距小路、居民点和林缘距离等是影响判别春、秋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概率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在研究区内的概率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不同季节觅食活动位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分布区存在分离,但有部分重叠。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绿孔雀的影响大于安全和食物需求对它们自身的影响。隐蔽条件、食物和水源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觅食地选择行为,它对觅食地利用的不均匀是由于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匀所致,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觅食行为 栖息地选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三种雉类春季取食地利用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伟 周伟 +2 位作者 张兴勇 曹明 张仁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504,共10页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白鹇 红喉山鹧鸪 取食地比较 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伟 周伟 +1 位作者 纪德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cae和菊科Compositae种类为主;枯落物层盖度较低。③草本层和灌木层提供大量食物和优越的隐蔽条件,其作用大于乔木层。草本层密度和灌木层盖度是决定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黑颈长尾雉 栖息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春季觅食地植物群落特征与选择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钊 周伟 +3 位作者 张庆 李金祥 李宁 张仁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52,共7页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这意味着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与活动范围受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偏好选择常绿落叶林。植物重要值排序和物种组成的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觅食地的植物种类组成与常绿阔叶林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其他林型分异较大。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层间组合可提供良好的隐蔽,林内蕨类的茎叶和壳斗科植物的坚果可提供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觅食地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华山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因此这两种林型均欠缺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故植物多样性和食物丰富度影响觅食地选择。植被因子比较及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除常绿阔叶林,觅食地的乔木盖度较其他林型的高,植被因子与其他林型相似性程度不一。落叶阔叶林乔木稀疏,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性低且放牧干扰大;华山松林乔木矮小,灌木少;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但人为干扰严重。故隐蔽条件与人为干扰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相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地区能满足黑颈长尾雉生存基本要求,但最适宜其生存的地区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云南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繁殖早期取食地选择 被引量:9
5
作者 曹明 李伟 +2 位作者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黑颈长尾雉 取食地选择 繁殖早期 哀牢山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钊 杨爱芳 +8 位作者 谢宗平 谢以昌 谢全刚 王进 张仁功 黄庆文 文云燕 周伟 蒋志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599,共6页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木盖度、乔木胸径、落果密度、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夜宿地的海拔高度显著高于觅食地。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选择坡度大、落果多、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夜宿地。隐蔽条件和食物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行为,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其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生境的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夜宿地 栖息地选择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超 李明会 +3 位作者 周伟 姚小刚 邓忠坚 张仁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70-76,共7页
为更深入地了解黑颈长尾雉的生存需求与适应机制,找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本研究以黑颈长尾雉及其同域分布雉类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结果... 为更深入地了解黑颈长尾雉的生存需求与适应机制,找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本研究以黑颈长尾雉及其同域分布雉类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结果表明,3种雉类的15个生态因子中生态位宽度均无小于0.1的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高于0.8的因子黑颈长尾雉包括坡度、坡向以及距耕地距离;3种雉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或等于0.6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为距水源距离、距小路距离、距空旷地距离、距耕地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研究发现,3种雉类在栖息地空间因子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但在食物资源维上产生分化,导致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避免竞争实现共栖。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表明,黑颈长尾雉空间生态位在具体的环境中其空间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也有所不同。不同样方和季节的空间生态位相应调整说明黑颈长尾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白鹇 红喉山鹧鸪 空间生态位 雷达图
下载PDF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构建
8
作者 孙超 姚小刚 +3 位作者 周伟 邓忠坚 郭琨 张仁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2,共5页
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IUCN近危物种。为有效管理该物种的生境资料,为其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根据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自2004年以来收集的黑颈长... 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IUCN近危物种。为有效管理该物种的生境资料,为其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根据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自2004年以来收集的黑颈长尾雉的生境资料、样方信息等利用Excel和Access数据库整理和编辑,确定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利用Arc GIS软件构建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核心生境呈斑块状,不利于黑颈长尾雉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堪忧,亟需有效地保护手段和措施;构建的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可视化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平台,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功能;平台的开放性和分析功能方便于保护区相关人员或其他研究者将今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继续输入平台,使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更丰富和充实,提升该平台的利用价值,最终为黑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核心生境 信息管理平台 哀牢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