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血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文勇 吴雪萍 +3 位作者 王孝梅 卢京 段科丽 何磊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11期1925-1928,1937,共5页
目的探索输血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体系,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1-2017年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改进工作流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岗前教育、... 目的探索输血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体系,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1-2017年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改进工作流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岗前教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树立主动服务和质量第一意识、培养科研兴趣、加强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结果工作流程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有所创新,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安排部分实习生进行讲课,学生反馈讲课不仅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心理素质,还能加深对输血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对输血工作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为他们今后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的工作保驾护航,远离医疗纠纷奠定了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体现,科研素质、质量意识、业务水平不断进步,对输血科的实习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逐步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也鞭策带教老师加强自身学习,变得更为优秀,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参加教研室、全院及广东医科大学的各级理论授课比赛均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结论输血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与实践,总结经验,对提高医学生实习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可为相关学校和医院提供参考,对推进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医学检验 实习 教学 改革
原文传递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佩素 杨文勇 +3 位作者 陆兴热 高仕萍 何磊 吴雪萍 《右江医学》 2020年第9期701-705,共5页
目的分析输血相关因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输血环节存在的风险,探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控制措施,提高输血质量。方法收集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1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住院输血后... 目的分析输血相关因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输血环节存在的风险,探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控制措施,提高输血质量。方法收集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1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住院输血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1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相关数据,对比分析输血相关因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按输血袋数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30%(154/50703),其中过敏反应占81.17%(125/15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8.83%(29/154);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50%、0.09%、0.86%,4种成分血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以过敏型为主。(2)输血次数≥3次、取血至开始输血间隔时间≥30 min的比例观察组为79.22%和31.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91%和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量为(11.87±12.60)u、(7.63±12.2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速度为(48.64±12.66)滴/min、(46.85±14.59)滴/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不良反应43.51%(67/154)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2 h内,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均发生在输血中和输血后24 h内,未发现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输血次数、取血至开始输血间隔时间、输血量等因素有关,对各输血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可以降低输血风险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质量管理 输血相关因素 预防控制措施
下载PDF
5例临床输血病例会诊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仕萍 陆兴热 +4 位作者 和润泞 陈凤羽 王佩素 吴雪萍 何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6期2431-2432,共2页
2012年原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为输血科的主要职责之一[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科参与临床输血治疗会诊日益频繁。然而,我国输血科建设起步较... 2012年原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为输血科的主要职责之一[1]。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科参与临床输血治疗会诊日益频繁。然而,我国输血科建设起步较晚,在临床输血会诊和指导临床用血方面仍缺乏一定经验。本研究通过分析本科的会诊病例,探讨临床对输血服务的需求以及输血科在会诊中应采用的思维方式,以期进一步加强临床会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用血 输血会诊 输血服务
下载PDF
不同病程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_(8)^(+)CD_(28)^(+)T淋巴细胞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资云菊 高仕萍 陆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9期163-16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阶段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_(8)^(+)CD_(28)^(+)T淋巴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CHB患者80例为探究对象,依据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分为免疫耐受期(A组)、免疫...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阶段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_(8)^(+)CD_(28)^(+)T淋巴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CHB患者80例为探究对象,依据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分为免疫耐受期(A组)、免疫清除期(B组)、非活动期(C组)与再活动期(D组),每组各20例。另外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参照组。采取流式细胞术对上述受试者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检测。比较5组受试者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B组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A、C、D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参照组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程阶段的CHB患者CD_(8)^(+)CD_(28)^(+)T淋巴细胞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参与了该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不同病程 外周血 CD_(8)^(+)CD_(28)^(+)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