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39
1
作者 沈慧梅 吕建平 +3 位作者 周金玉 张孝羲 程遐年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350-4364,共15页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地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下载PDF
绿肥轮作对植烟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官会林 郭云周 +2 位作者 张云峰 孙世中 陈晓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66-2371,共6页
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 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后根茬及秸秆全部移除地外种植烟草的4种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绿-烟和豆-烟复种模式下,植烟生长期内根区土壤酶活性(SEA)、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有机碳(SOC)均高于麦-烟复种及冬闲连作地,并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复种模式的SMBC、SOC及SMBC/SOC间呈显著相关性,对提高土壤SEA、SMBC与SOC质量分数影响为:绿-烟>豆-烟>麦-烟>冬闲地。研究认为,SEA及SMBC/SOC可作为评价轮作模式影响烟地红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轮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生物学评价
下载PDF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沈慧梅 孔丽萍 +2 位作者 章霜红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1-713,共13页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飞 灯下虫量 虫源 轨迹分析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苹果绵蚜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雪晴 龚声信 +3 位作者 赵高慧 石安宪 谭挺 谌爱东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高毒杀虫剂 苹果绵蚜 药效试验 食品安全问题 商品名称 化学农药 发生高峰期 主要害虫 苹果生产 检疫对象
原文传递
云南师宗白背飞虱前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郑大兵 崔茂虎 +4 位作者 何洪平 沈慧梅 胡高 陈晓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62-4271,共10页
通过对1990—2012年云南省师宗县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以及降虫高峰日的风场分析,得到以下结果:4月下旬,师宗上空盛行西风,白背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东北部,部分来自越南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份,西南风为盛行风向... 通过对1990—2012年云南省师宗县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以及降虫高峰日的风场分析,得到以下结果:4月下旬,师宗上空盛行西风,白背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东北部,部分来自越南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份,西南风为盛行风向,其中上中旬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和滇西南,缅甸东北部可提供部分虫源;下旬则主要分布在滇西南,部分虫源来自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对降虫高峰期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降雨等气象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风切变和气流垂直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前期迁入 虫源地 轨迹模拟 降落机制
下载PDF
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指标 被引量:9
6
作者 谭挺 龚声信 +6 位作者 赵雪晴 李向永 石安宪 李迅东 赵高慧 张龙 谌爱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4-99,111,共7页
1月中下旬第1代苹果绵蚜若蚜开始活动,2月下旬~3月田间种群数量开始缓慢上升,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快速增长期,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上旬,之后逐渐下降.全年呈现1个明显高峰期.全年各龄蚜均有发生,第1龄若蚜、第2龄若蚜、第3龄若蚜、第... 1月中下旬第1代苹果绵蚜若蚜开始活动,2月下旬~3月田间种群数量开始缓慢上升,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快速增长期,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上旬,之后逐渐下降.全年呈现1个明显高峰期.全年各龄蚜均有发生,第1龄若蚜、第2龄若蚜、第3龄若蚜、第4龄若蚜和成蚜各自占全年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6.92%,40.12%,22.9%,19.01%和11.05%.其中第2龄若蚜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第1龄若蚜较低.苹果绵蚜(X)对红富士(Y1)与金帅品种(Y2)的产量损失模型:Y1=80.3472-0.0488X,Y2=77.9892-0.073X.初步制定防治指标:7蚜群/株(红富士品种),11蚜群/株(金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绵蚜 发生规律 防治指标
原文传递
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向永 陈福寿 +2 位作者 赵雪晴 尹艳琼 谌爱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6-350,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花蝽 种群动态 功能反应 西花蓟马
下载PDF
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与发育起点温度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向永 尹艳琼 +1 位作者 赵雪晴 谌爱东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4-259,共6页
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15~27℃,RH60%~70%),系统测定了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有所不同,差异显著,呈现不同... 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15~27℃,RH60%~70%),系统测定了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有所不同,差异显著,呈现不同的区域性种群特征。(1)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和曲靖市陆良县的小菜蛾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13.0、182.5、132.2和71.6粒,区域间差异显著,以通海县小菜蛾种群的产卵量为最高,陆良县的最低;产卵天数分别为7.76、5.81、7.0和3.63d。(2)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曲靖市陆良县和大理州弥渡县的小菜蛾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0.5)、(10.0±0.5)、(9.3±1.0)、(9.2±0.7)和(9.4±0.8)℃;有效积温分别为:(407.2±17.2)、(404.5±15.4)、(419.2±29.6)、(383.0±20.5)和(398.0±23.9)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产卵规律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云南白背飞虱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 被引量:8
9
作者 赵雪晴 沈慧梅 +3 位作者 尹艳琼 李向永 吕建平 谌爱东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6-524,共9页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在云南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为全省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2011年,我们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测报灯监测方法对云南主要稻区的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在云南的发生与种群消长特点,为全省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2011年,我们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测报灯监测方法对云南主要稻区的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白背飞虱的发生和田间种群消长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云南稻区白背飞虱的总体越冬虫量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N23°55′164″以南,海拔高度为1 369 m以下有水源的稻桩、再生稻和落粒苗上,其中滇南和滇东南越冬虫量高于滇西和滇西南;灯下虫源始见期从3月初到5月下旬,滇西和滇西南最早在3月初,滇东北最晚在5月中下旬,全省有从滇西、滇西南向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逐渐延后的趋势;灯下诱集虫量表现为西南部低于东南部,全省迁入峰次数和灯下总虫量的高峰期集中在5月、6月和7月,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现1次回迁高峰期;滇西南和滇南田间种群活动高峰在4月下旬至6月,滇东南和滇东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滇东北的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结论】云南省白背飞虱主害代在5月、6月和7月,重点发生在滇南、滇东南和滇西南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发生特点 种群消长 云南
原文传递
滇东南地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与降落机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兰珍 谌爱东 +1 位作者 赵雪晴 翟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1-1316,共16页
【目的】滇东南地区位置特殊,地形复杂,是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及其降落机制的阐述将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HYSPLIT对滇东南地区富宁、麻栗坡... 【目的】滇东南地区位置特殊,地形复杂,是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及其降落机制的阐述将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HYSPLIT对滇东南地区富宁、麻栗坡、丘北和广南4个站点2008—2012年4—5月白背飞虱迁入高峰日做轨迹分析以阐明其虫源区分布。(2)用Gr ADS分析NCEP的再分析格点数据以形成各迁入峰期的风温场,阐释迁入峰得以形成的气象背景和降落机制。【结果】(1)滇东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和老挝北部,部分来自于缅甸中北部及掸邦高原、泰国北部、滇西和滇西南。其中,4月份以缅甸和金三角为主,5月份则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北部。(2)影响白背飞虱降落的因子中,风切变、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分别占75.9%、56.5%、31.8%和25.2%。【结论】滇东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风切变、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四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白背飞虱在滇东南的频繁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早期迁入 越南 虫源地 降落机制
原文传递
放线菌ECO 0008产新活性化合物YNUCN-0021对几种作物病害的防治 被引量:4
11
作者 尚慧 杨佩文 +2 位作者 李铭刚 文孟良 李家瑞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11-613,共3页
用放线菌ECO 0008产新活性化合物YNUCN-0021对水稻稻瘟病、番茄灰霉病、烟草赤星病进行室内盆栽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活性化合物YNUCN-0021在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对水稻稻瘟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8.28%和53.72%,对番茄灰霉病... 用放线菌ECO 0008产新活性化合物YNUCN-0021对水稻稻瘟病、番茄灰霉病、烟草赤星病进行室内盆栽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活性化合物YNUCN-0021在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对水稻稻瘟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8.28%和53.72%,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94.64%和42.81%,对烟草赤星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90.58%和48.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性化合物 作物病害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影响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的灰色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志敏 何成兴 +4 位作者 高纯林 杨存荣 王艳红 王顺乾 李自命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48-151,159,共5页
近年来,甜菜夜蛾连年在昆明地区爆发,危害严重,成为昆明蔬菜和花卉的主要害虫.调查收集了2000~2003年4 a间昆明市呈贡县甜菜夜蛾的诱虫数据和气象实况,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影响甜菜夜蛾发生的非生物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季节间对甜菜... 近年来,甜菜夜蛾连年在昆明地区爆发,危害严重,成为昆明蔬菜和花卉的主要害虫.调查收集了2000~2003年4 a间昆明市呈贡县甜菜夜蛾的诱虫数据和气象实况,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影响甜菜夜蛾发生的非生物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季节间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影响最大的是月平均温度,年度间影响最大的是总降雨量.为甜菜夜蛾成虫田间种群动态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提供了量化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种群数量 非生物因子 灰色系统
原文传递
牛尾蒿水浸液对几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彦刚 陈静 张付斗 《中国园艺文摘》 2012年第5期17-18,共2页
植物化感作用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而应用植物化感作用防除农田杂草是目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蒿属植物早就是我国中医中常用的药用植物,为探究蒿属植物在农田生态除草方面的应用,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的牛尾蒿为研究对象,通过用牛尾蒿水... 植物化感作用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而应用植物化感作用防除农田杂草是目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蒿属植物早就是我国中医中常用的药用植物,为探究蒿属植物在农田生态除草方面的应用,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的牛尾蒿为研究对象,通过用牛尾蒿水浸提液对莴笋、小米菜、萝卜、黑麦草、野燕麦等植物种子发芽率的试验,表明牛尾蒿对这几种植物有明显的化感作用,并且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化感作用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牛尾蒿水浸提液 发芽抑制率
下载PDF
水源保护区坡耕地种植不同类型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艳华 郭玉蓉 +5 位作者 潘志能 孔垂思 陈南凯 和寿甲 严昌荣 刘恩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78,共5页
在水源保护区16.5°坡耕地上,种植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年生牧草,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牧草能有效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径流量、土壤流失分别比习惯种植减小27.6%~35.8%及41.8%~54.6%,氮磷钾... 在水源保护区16.5°坡耕地上,种植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年生牧草,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牧草能有效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径流量、土壤流失分别比习惯种植减小27.6%~35.8%及41.8%~54.6%,氮磷钾养分流失比传统种植减少30.9%~41.3%,其中氮流失减少31.2%~39.4%,磷流失减少29.1%~39.2%。水土保持效果以种植禾本科牧草最好,菊科牧草稍差,豆科牧草及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效果居中。同时种植牧草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纯收益比习惯种植增加9.2%~15.0%,是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保护 坡耕地 牧草种类 水土保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不同饲养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性比及羽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向永 尹艳琼 +1 位作者 赵雪晴 谌爱东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734,共8页
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化蛹温度及羽化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自然种群性比及羽化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4种处理,A: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5℃;B: 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2℃;C;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5℃;D: 化蛹温度22℃,羽化温... 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化蛹温度及羽化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自然种群性比及羽化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4种处理,A: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5℃;B: 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2℃;C;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5℃;D: 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2℃。结果表明:⑴ A处理条件下,雌、雄蜂的羽化历期为4d (4d~7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5d,羽化率分别为11.5%、12.5%。⑵ B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5d (5d~9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7d,羽化率羽化率分别为11.5%、10.5%。⑶ C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3d (7d~9d),雌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7~8d,羽化率羽化率为9.2%,雄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8d,羽化率羽化率为11.4%。⑷ D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4d (9d~12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10d,羽化率分别为13.5%、13.9%。⑸ A、B、C、D处理条件下性比(♀/总数)分别为0.41、0.39、0.82和0.76。在4个处理温度组合中,22℃条件下化蛹的蜂蛹性比要高于25℃,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化蛹温度相同时,不同羽化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⑹化蛹温度为25 ℃和22℃时, 性比分别为0.40 ± 0.07、0.79 ± 0.05;羽化温度为25 ℃和22℃时, 性比分别为0.59 ± 0.11、0.56 ± 0.0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化蛹温度为22℃与25℃处理间在1%水平和5%水平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 P〈0.05)。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比(Y)、化蛹温度X1、羽化温度X2间的线性关系为Y=3.324 - 0.128X1 + 0.012X2(R2=0.753*,F=9.975, P〈0.01)。研究表明,相对于25℃而言,22℃左右更适合半闭弯尾姬蜂的室内扩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半闭弯尾姬蜂 性比 羽化率
原文传递
小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绍松 李永梅 +1 位作者 郑毅 周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99,共3页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中小麦和蚕豆、间作与单作在土壤水势变化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蚕豆间作中,除小麦苗期外,其它生育期小麦土壤水势下降速度都快于蚕豆,而且在小麦孕穗期下降速度最快,这证明...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中小麦和蚕豆、间作与单作在土壤水势变化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蚕豆间作中,除小麦苗期外,其它生育期小麦土壤水势下降速度都快于蚕豆,而且在小麦孕穗期下降速度最快,这证明土壤水分除小麦苗期外,其它生育期都由蚕豆向小麦迁移,而且迁移速度在小麦孕穗期最快。间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相比,除小麦苗期前期,间作小麦与蚕豆对土壤水分的竞争较弱,其它生育期间作小麦与蚕豆对土壤水分的竞争都比较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蚕豆 间作 土壤水势 土壤水分迁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香料烟中三唑酮残留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静 杨韶松 +2 位作者 金玉琪 唐旭兵 宋玉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25-1226,共2页
三唑酮是一种具有多种特异性能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进而导致病菌死亡;一直是防治白粉病、锈病、散黑穗病等病害的首选农药。三唑酮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检测三唑酮在黄瓜、油菜、甘蓝、玉米、... 三唑酮是一种具有多种特异性能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进而导致病菌死亡;一直是防治白粉病、锈病、散黑穗病等病害的首选农药。三唑酮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检测三唑酮在黄瓜、油菜、甘蓝、玉米、荔枝、水稻中农药残留报道。本工作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香料烟中三唑酮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三唑酮 残留量 香料烟 测定 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 生物合成
下载PDF
云南绿肥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昌永 郭云周 +2 位作者 曾思洪 李超 杨秀文 《云南农业》 2016年第7期84-85,共2页
对云南绿肥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宣传,树立绿肥利用新观念,对发展绿肥种植实行补贴;推广多种种植模式,提高单产;在优质果园及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绿肥等对策措施,以推动全省绿肥... 对云南绿肥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宣传,树立绿肥利用新观念,对发展绿肥种植实行补贴;推广多种种植模式,提高单产;在优质果园及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绿肥等对策措施,以推动全省绿肥种植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种植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下载PDF
香石竹枯萎病及其病原菌基于rDNA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晓波 张云峰 +3 位作者 官会林 周滔 毕云青 杨泮川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4,共5页
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昆明地区香石竹栽培中的枯萎病害发生日愈严重。通过田间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田间接种确定香石竹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并以真菌通用ITS引物对所分离的3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750bp,... 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昆明地区香石竹栽培中的枯萎病害发生日愈严重。通过田间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田间接种确定香石竹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并以真菌通用ITS引物对所分离的3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750bp,测序后去除引物序列长度为505bp,所分离3株立枯丝核菌的序列完全一致,该序列与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同源性在85%以上,表明所分离于香石竹枯萎病的3个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利用DNAMAN4.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大麦、四季豆、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等的立枯丝核菌归为一类,而落叶松、柠檬、青椒、剑兰、苹果、咖啡等的立枯丝核菌为另一类。在前茬作物交配类型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前茬作物的致病菌不仅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变异类型。因此,在香石竹栽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前茬作物为遗传学上相对较近的作物栽培土壤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石竹 立枯丝核菌 遗传特异性
下载PDF
大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绍松 李永梅 +1 位作者 郑毅 周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共5页
通过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大麦/蚕豆间作中大麦和蚕豆、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在土壤水势变化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麦/蚕豆间作中,大麦抽穗期之前蚕豆土壤水势下降速度比大麦快,而大麦抽穗期之后大麦土壤水势下降速度比... 通过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大麦/蚕豆间作中大麦和蚕豆、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在土壤水势变化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麦/蚕豆间作中,大麦抽穗期之前蚕豆土壤水势下降速度比大麦快,而大麦抽穗期之后大麦土壤水势下降速度比蚕豆快。这证明大麦抽穗期之前土壤水分是从大麦向蚕豆迁移,而大麦抽穗期之后土壤水分是从蚕豆向大麦迁移。大麦/蚕豆间作中的大麦除了在苗期前期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弱于单作大麦外,其余生育期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相比存在着对土壤水分更为强烈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蚕豆 间作 单作 土壤水势 土壤水分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