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仲凯 马秀英 +5 位作者 吴阔 郑宽瑜 裴卫华 陈永对 王田田 吴少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27-2832,共6页
【目的】探明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为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和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莴苣类蔬菜斑萎病样品、田间可能的中间寄主杂草与作物、苗棚种苗,应用ELISA检测、电子显微镜负染色与超薄切片观察... 【目的】探明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为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和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莴苣类蔬菜斑萎病样品、田间可能的中间寄主杂草与作物、苗棚种苗,应用ELISA检测、电子显微镜负染色与超薄切片观察,确定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伴随的病毒种类、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结果】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发病率在15%~36%,伴随的病毒仅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细胞病理观察表明生菜斑萎病样品的细胞中仅分布TSWV粒体。TSWV的中间寄主有鬼针草,以及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苗棚生菜种苗中TSWV的检出率100%。【结论】陆良莴苣类蔬菜主要病害是由TSWV侵染引起的斑萎病,TSWV在周年分布的鬼针草中形成初侵染源,通过传毒介体蓟马传播到莴苣类蔬菜种苗以及中间寄主作物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并在夏秋蔬菜生产季节在这些作物及杂草之间相互传播,形成侵染循环。种苗带毒是陆良莴苣类蔬菜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中间寄主植物的分布、蓟马传播与农事操作进一步加剧斑萎病的发生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苣类 番茄斑萎病毒 侵染循环 种苗带毒率
下载PDF
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方洁 高文婕 +7 位作者 查云盛 栾新博 刘圆圆 卫永平 和俊才 高鹏慧 黎平 颜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0,共9页
目的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 目的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木瓜籽油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其中不同溶剂提取以二氯甲烷最佳,出油率达44.21%;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油酸,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达80.35%;在酸木瓜籽油中鉴定出47种挥发物,以烷烃类为主,溶剂法与压榨法制取的木瓜籽油挥发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和反式角鲨烯为首,溶剂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为23.94%,反式角鲨烯占比为4.14%,而由低/高温榨取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分别为3.20%和2.77%,反式角鲨烯占比分别为29.15%和23.38%;低温压榨制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效果最好;超声波辅助溶剂制油在烘箱实验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变化最小,氧化稳定性最好。结论从食用和皮肤外用等角度看,低温压榨法安全性较高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酸木瓜籽油的营养成分,若从其他利用角度来看,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且氧化稳定性最好,通过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对酸木瓜籽油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酸木瓜籽油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木瓜籽油 制油工艺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丹 汤翠凤 +7 位作者 董超 甘树仙 李俊 阿新祥 张斐斐 杨雅云 牛赛赛 戴陆园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软米是云南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类优质特色稻种,研究其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对阐明优质食味米机制、改良稻米食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为研究材料,以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软米育成品种及其他育成品种为对... 软米是云南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类优质特色稻种,研究其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对阐明优质食味米机制、改良稻米食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为研究材料,以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软米育成品种及其他育成品种为对照材料,测定不同环境下种植收获的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RVA特征值等稻米淀粉品质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淀粉品质特性与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36份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性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居中;糊化温度最高,但与对照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基本介于高直链淀粉品种与糯米品种之间。同时,云南软米品种(指云南软米地方品种和软米育成品种总称)与高直链淀粉品种、糯米品种和其他育成品种之间的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云南软米品种,尤其是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品质特性受环境影响最大,10个性状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余9个性状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也发现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的淀粉品质特征与其来源地有关系,来自南部边缘水、陆稻区与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材料的淀粉品质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描述云南软米品种籽粒淀粉品质主要特征时,除了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基本描述性指标外,还需结合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3个RVA谱特征值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也需注意云南软米地方品种籽粒淀粉品质特性的表现对环境敏感,选育广适应性软米品种难度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云南软米 地方品种 淀粉 品质
下载PDF
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与地理分布
4
作者 陈丹 熊芙蓉 +4 位作者 伍少云 白晓东 周国雁 武晓阳 蔡青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6,共6页
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 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08份库存地方小麦品种进行位点检测与地理分布研究,明确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分布规律,为条锈病抗性资源筛选与生态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云南小麦地方资源中Yr10和Yr18抗病基因分布广泛,供试材料中有143份携带上述2个抗病基因,占比68.75%。其中,Yr10的分布频率最高,携带目的片段的材料数量达104份;含Yr18的数量为39份。而Yr5分布较少,仅为12份,占比5.77%。同时,对3个抗病基因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巍山、凤庆、澜沧5个县(区)均可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基因,推测其可能为Yr5、Yr10、Yr18基因的集中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抗条锈病基因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生物农药与生物质发酵肥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害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坤 余萍 +4 位作者 阙劲松 罗红梅 刘春明 陈丽华 张绍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77-1983,共7页
【目的】设计生物农药与生物质发酵肥配合施用,研究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害具有显著防控效果和环境友好型的措施。【方法】选取根结线虫危害较重的烟田,用3种生物农药与4种生物质发酵肥的不同组合,分别在栽前、栽后45、90 d及采烤结束的土... 【目的】设计生物农药与生物质发酵肥配合施用,研究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害具有显著防控效果和环境友好型的措施。【方法】选取根结线虫危害较重的烟田,用3种生物农药与4种生物质发酵肥的不同组合,分别在栽前、栽后45、90 d及采烤结束的土壤进行取样并检测J2数量;调查病情指数;测定产量和测评产值。【结果】根际土壤中在栽前与采烤结束时的各处理间J2数量差异不显著,栽后45 d差异极显著,栽后90 d差异显著;综合防控各处理间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肯邦线尊和丁硫甲维盐分别与油萝卜秸秆发酵肥配合施用,及发酵肥单独施用的防控效果较好,相对防效达50.4%~67.1%;减少复混肥施用量28.9%,产量增加531~744 kg/hm^2,产值增加16890~23694元/hm^2。【结论】育苗末期、栽前和团棵期分别将阿维菌素类生物农药与油萝卜秸秆发酵肥配施,减少复混肥施用量28.9%,可有效防控烟草根结线虫病害,产量与产值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生物质发酵肥 防控 烟草 根结线虫
下载PDF
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5 位作者 王艳青 孙道旺 隆文杰 李程鹏 陈佳 王莉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64-2570,共7页
【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 【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 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和57.93 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 mm,致死温度为65℃,10 min;菌丝在pH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 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 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 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 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 min, pH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茎枯病 木贼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3个不同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圆圆 彭玮瑶 +6 位作者 张健 查云盛 何江斌 友胜军 黎平 颜健 胡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03-1715,共13页
为充分利用山胡椒的果、茎、叶,本研究通过GC-MS方法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异,综合评价各自的特点,以期为拓宽山胡椒的应用提供依据。对采自云南怒江州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进行提取相应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 为充分利用山胡椒的果、茎、叶,本研究通过GC-MS方法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异,综合评价各自的特点,以期为拓宽山胡椒的应用提供依据。对采自云南怒江州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进行提取相应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析比较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各挥发物成分的含量差异,以期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山胡椒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同地区山胡椒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大。亚坪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存在挥发物种类更多、更为丰富,各含有254、66、60个挥发物,金顶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各含有192、60、76个挥发性化合物,姚家坪山胡椒的果茎叶各含有251、43、55个挥发物;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实间共同挥发物有43个,茎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1个,叶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4个。山胡椒的果实中醛类含量最多,其次含量较多的是有机酸类化合物;茎中多数为酯类化合物,其次是烷烃类化合物,叶片中多数为烷烃类、烯烃类化合物。在金顶和亚坪地区的山胡椒中,棕榈酸、正癸酸、月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在姚家坪地区的山胡椒中,4,8-dimethyl-3,7-nonadien-2-ol、epoxy-linalooloxide、geranic acid、(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3-甲基-2-环己烯-1-酮这几种物质含量较高。上述物质在化工、医药等领域都有较大应用,3个地区山胡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别会导致其在应用上存在差别,该研究将为云南怒江州不同地区山胡椒果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胡椒 挥发性成分 GC-MS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高质量染色体DNA的制备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娥贤 殷富有 +6 位作者 张敦宇 陈越 余腾琼 雷涌涛 肖素勤 程在全 柯学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09,共7页
药用野生稻是我国3种野生稻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基因资源,但由于其CC基因组与栽培稻的AA基因组差异大,远缘杂交不亲合,不易获得后代材料,导致育种中优异基因无法利用。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是研究及利用基因的重要方法,而提取高质量的... 药用野生稻是我国3种野生稻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基因资源,但由于其CC基因组与栽培稻的AA基因组差异大,远缘杂交不亲合,不易获得后代材料,导致育种中优异基因无法利用。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是研究及利用基因的重要方法,而提取高质量的染色体DNA是建立BIBAC等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前提,但按常规方法很难从药用野生稻中提取到Mb级的染色体DNA,需要对提取体系进行优化。本研究对取材与研磨、细胞核的分离与包埋、组蛋白的去除与DNA释放、DNA的酶解与回收等实验步骤进行优化,从药用野生稻中成功提取出1.9Mb的高质量染色体DNA,并对酶解消化体系进行了摸索,制备的染色体DNA可用于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染色体DNA DNA制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