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裸区清扫联合D_2根治术治疗T_(1~3)N_(0~2)M_0近端胃癌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袁淼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0-561,共2页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T1~3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T1~3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裸区 清扫 根治术 治疗
下载PDF
T_(1~3)N_(1-2)M_0近端胃癌胃裸区清扫加D_2根治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黄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5期1853-1854,共2页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8例T1~3N1-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9例,A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B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8例T1~3N1-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9例,A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B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较B组患者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裸区 清扫 根治术 治疗
下载PDF
胃裸区解剖学研究与胃癌 被引量:3
3
作者 袁淼 姜淮芜 谯时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8期2410-2412,共3页
胃裸区是指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左右层之间元腹膜覆盖的区域。早在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提及胃后壁有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但其精细解剖和临床意义却长期未得到重视。近些年以来... 胃裸区是指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左右层之间元腹膜覆盖的区域。早在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提及胃后壁有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但其精细解剖和临床意义却长期未得到重视。近些年以来,胃裸区作为一个客观解剖实体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临床意义,引起国内外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专家们的注意,但迄今为止对胃裸区这一解剖实体,目前仅进行了一些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对胃裸区与临床尤其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资料很少,现就胃裸区与胃癌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裸区 解剖学 胃癌
下载PDF
T_(3-4)N_(0-2)M_0近端胃癌胃裸区清扫加D_2根治术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袁淼 谯时文 姜淮芜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T3-4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T3-4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T3-4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T3-4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较B组患者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裸区 清扫 根治术 治疗
下载PDF
近端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5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淼 姜淮芜 谯时文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对经手术治疗的55胃癌患者的在体胃裸区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其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近端胃癌患者共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 目的:对经手术治疗的55胃癌患者的在体胃裸区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其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近端胃癌患者共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提示肿瘤侵犯胃裸区;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术中使用亚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观察胃裸区形态及裸区内走形的血管、神经及其走向和分支、裸区内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液的流向。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受侵犯胃裸区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周长为17.80±3.50、长4.95±0.85、宽3.75±0.50;面积为13.50±3.20cm2;2、胃裸区左右侧界为胃、膈韧带左、右层,左侧与左肾周间隙相通、右侧封闭、上界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并通食管裂孔和膈血管间隙与纵隔相联、向下与肾旁前间隙相通联;3、胃裸区内有血管分布的占100%,淋巴结分布的占100%,有神经分布的占35%。结论:通过对手术治疗的55胃癌患者的在体胃裸区进行解剖学观察,借以唤起普外科手术医师对此解剖结构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胃裸区 胃癌 亚甲蓝 解剖间隙 通联关系
下载PDF
职校、卫校、护校类院校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鲁峻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5-766,共2页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搞好解剖教学,除了老师善教,学生善学,还存在许多重要问题值得商榷。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时常的思索、发现,提出下面几个值得商榷的...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医学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搞好解剖教学,除了老师善教,学生善学,还存在许多重要问题值得商榷。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时常的思索、发现,提出下面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还望同行们不吝提出意见和好的建议,共同促进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程 职校 卫校 护校 人体解剖学 解剖教学 教学经验
下载PDF
在体胃裸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黄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4期1727-1728,共2页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和胃癌侵犯胃裸区后胃裸区形态变化;观察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方法:选择术前螺旋CT诊断的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的胃癌患者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和胃癌侵犯胃裸区后胃裸区形态变化;观察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方法:选择术前螺旋CT诊断的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的胃癌患者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以不同压力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最后统计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A组)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未受肿瘤侵犯的胃裸区(B组)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2)A组胃裸区与B组相比的形态变化如下:裸区内淋巴结肿大、胃壁与膈肌之间脂肪变薄、胃膈韧带增厚;(3)A、B两组胃癌的病理分型,A组: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3例;B组:低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21例。结论: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与未侵犯胃裸区胃癌的病理分型不同,且胃裸区形态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胃裸区 胃癌 亚甲蓝 形态变化 病理分型
下载PDF
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解剖学研究
8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黄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6期1933-1934,1937,共3页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术前螺旋CT诊断,分为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术前螺旋CT诊断,分为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观察胃裸区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关系,尤其是有与右侧相通联。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及裸区内走形的血管、神经及其走向和分支、裸区内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液的流向。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周长和其长、宽。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A组胃裸区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周长为(17.86±3.58)cm、长(4.96±0.72)cm、宽(3.77±0.51)cm,面积为(13.15±2.25)cm2;B组胃裸区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周长为(15.66±3.68)cm、长(4.91±0.92)cm、宽(3.02±0.49)cm,面积为(10.75±3.28)cm2;(2)两组患者胃裸区左右侧界均为胃、膈韧带左、右层,左侧与左肾周间隙相通、右侧封闭、上界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并通食管裂孔和膈血管间隙与纵隔相连、向下与肾旁前间隙相通联;(3)A、B两组胃裸区内有血管分布的占100%,其中只有胃左动静脉占13%,只有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60%,只有膈下动脉返支的占10%,有胃左动静脉和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9%,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5%,同时有胃左动静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3%;A、B两组胃裸区有淋巴结分布的占100%,出现的淋巴结均为胃左淋巴结,有1~3枚淋巴结的占82%,有3~5枚淋巴结的占15%,有5枚以上淋巴结的占3%;A、B两组胃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胃裸区 胃癌 亚甲蓝 解剖间隙 通联关系
下载PDF
胃裸区对贲门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3 位作者 李宗林 陈进 罗亮 黄勤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7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探讨胃裸区(GBA)对贲门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2月于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普外科行贲门癌根治术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贲门癌的132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贲门癌累及GBA患者,B组为贲门癌未累及GBA患者。统计并... 目的探讨胃裸区(GBA)对贲门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12月于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普外科行贲门癌根治术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贲门癌的132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贲门癌累及GBA患者,B组为贲门癌未累及GBA患者。统计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纳入研究的132例患者均发现有GBA,GBA的形状以三角形多见,面积约为2.0~16.0 cm2,平均面积约为6.5 cm2。其中,A组58例,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65.5%、37.9%;B组74例,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55.4%。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癌累及GBA的患者预后较差;术前CT检查评估GBA的状态对贲门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裸区 贲门癌 生存率
原文传递
胃窦部癌第六组淋巴结的解剖学观察
10
作者 谯时文 姜淮芜 +3 位作者 孙宏 陈进 肖仕明 余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研究胃窦部癌第六组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胃癌边缘近第六组淋巴结浆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观察示踪剂流向及淋巴结着色情况,术后第六组淋巴结按胃网膜右动、静脉淋巴结分别统计并送病理学检查,同... 目的:研究胃窦部癌第六组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胃癌边缘近第六组淋巴结浆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观察示踪剂流向及淋巴结着色情况,术后第六组淋巴结按胃网膜右动、静脉淋巴结分别统计并送病理学检查,同时分析染色淋巴结数量及转移情况。结果:胃网膜右动脉淋巴结着色27枚,平均每例0.87枚,染色率64%;胃网膜右静脉淋巴结着色56枚,平均每例1.8枚,染色率63%。两组着色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淋巴结首先着色率分别为20例,占64.5%及11例,占35.4%。淋巴结转移率前者54.8%(17/31),后者83.8%(26/31)。结论:胃癌第六组淋巴结转移中胃网膜右静脉淋巴结数目多、分布广、位置深、转移快应当引起外科医生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 解剖学 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