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吕晶晶 赵玺 +2 位作者 米丛波 董红宾 张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2.5岁)、低角患者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两实验组,88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 PMI值为0.280±0.035,i PMI值为0.348±0.052;高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48±0.033,i PMI值为0.313±0.044;低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85±0.038,i PMI值为0.361±0.061。3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低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高。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领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可以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 颌骨密度 曲面体层下颌指数
下载PDF
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帕孜来提 斯琴高娃 +3 位作者 买尔旦·马合木提 周晓慧 米拉·巴合提 迪丽努尔·阿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于修复前、初戴义齿及修复后1、3、6个月,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分别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于修复前、初戴义齿及修复后1、3、6个月,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分别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检测,记录并计算其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结果下颌姿势位时,义齿初戴和修复后1个月时患者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二腹肌前腹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双侧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患者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明显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和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均高于修复前(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3、6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低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1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时间需≥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 TCE KENNEDY AVA 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