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法评估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春华 惠菊 +2 位作者 王翔宇 于雷 王满意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11,共4页
对植物油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做简要概述,综述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在评价植物油氧化稳定性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植物油氧化过程中的物性变化,为植物油的质量控制和货架期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热重法(TG) 植物油 氧化稳定性 货架期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菜籽油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苏晓霞 郭斐 +4 位作者 黄一珍 李秋玫 曹斌辉 孟祥永 李贺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47,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菜籽油精炼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GC-O)中的频率检测法分析菜籽毛油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并分析精炼过程中特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菜...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菜籽油精炼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GC-O)中的频率检测法分析菜籽毛油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并分析精炼过程中特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菜籽油精炼过程中共检测到102种风味物质,包括吡嗪类4种,硫甙降解产物12种,醛类19种,醇类11种,酸类6种,酮类8种,烷烃类13种,烯类9种,杂环类10种和酯类10种;确定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等13种菜籽毛油中的特征风味物质;随着精炼程度的加深,吡嗪类化合物和硫甙降解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显著降低,与此同时,精炼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醛类、酮类、烷烃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但是经过脱臭工艺之后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又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精炼过程 特征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
下载PDF
北京市地区小包装食用油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景 杨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2,共4页
在北京市地区随机抽取120份小包装食用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AF、AFB1、ZEN、DON、OTA和FB 6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并进行危害性评估。结果表明:120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分别为6. 67%和17. 5... 在北京市地区随机抽取120份小包装食用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AF、AFB1、ZEN、DON、OTA和FB 6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并进行危害性评估。结果表明:120份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分别为6. 67%和17. 50%,且检出黄曲霉毒素的食用油都为花生油,检出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用油都为玉米油,未检出其他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虽然没有超出我国食用油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但超出了欧盟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虽然很高,但没有超出人体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真菌毒素 限量
下载PDF
益生菌在血糖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晓卫 沈雪梅 +3 位作者 张子剑 刘杨柳 董志忠 陈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22-228,共7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急剧上升,特别是在我国形势尤其严峻。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别。益生菌疗法由于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急剧上升,特别是在我国形势尤其严峻。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别。益生菌疗法由于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在疾病预防和重塑肠道微生态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糖尿病防治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血糖调控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进展,为血糖调控益生菌制剂及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调控 益生菌 筛选 应用
原文传递
超声波法优化沙棘果实多糖及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菲 安美忱 刘安妮 《农产品加工》 2018年第3期13-16,20,共5页
以沙棘作为材料,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对沙棘多糖进行提取,以获得沙棘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试验通过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料液比等3个因素对沙棘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及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超声波法提取沙棘多... 以沙棘作为材料,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对沙棘多糖进行提取,以获得沙棘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试验通过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料液比等3个因素对沙棘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及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超声波法提取沙棘多糖的适宜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480 W,超声时间55 min,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沙棘多糖的提取量为48.63±0.59 mg/g。同时,比较了Sevag法、木瓜蛋白酶法、木瓜蛋白酶与Sevag法联用这3种方法的脱蛋白效果。综合脱色率和多糖回收率,木瓜蛋白酶与Sevag法联用效果最佳,其蛋白清除率达到88.17%±0.43%,多糖含量为48.56±0.39 mg/g。因此,选取木瓜蛋白酶与Sevag法联用作为沙棘多糖较佳的除蛋白质的方法。然后再通过DEAE-纤维素过柱分级得到2个级分,将主要级分进行Sepharose CL-4B凝胶柱层析,富集到均一组分HRL-3,其分子量为1.32×10~5 U,纯度为90.53%±0.47%。红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HRL-3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同时具有α-糖苷键和吡喃糖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多糖 超声波 分子量 单糖组成
下载PDF
食品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配莲 张刚 +5 位作者 陈焱 李世磊 王翔宇 王满意 王风艳 黄昭先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7,共6页
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脱除食品与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个方面综述了黄曲霉毒素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脱毒技术的效果和优缺点,以... 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脱除食品与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个方面综述了黄曲霉毒素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脱毒技术的效果和优缺点,以期为黄曲霉毒素脱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食品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物理法脱毒 化学法脱毒 生物法脱毒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玉米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常莉 翟晨 +4 位作者 钱承敬 史晓梅 张巍巍 罗云敬 张晓琳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动物饲料来源。为实现精准化营养和自动化加工,在玉米种植、仓储、深加工、饲用等领域,玉米的营养品质、安全指标及种子质量等备受关注。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会对样品产生破坏,耗时耗力,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动物饲料来源。为实现精准化营养和自动化加工,在玉米种植、仓储、深加工、饲用等领域,玉米的营养品质、安全指标及种子质量等备受关注。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会对样品产生破坏,耗时耗力,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操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玉米检测需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本文主要综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检测玉米的化学成分、安全指标、种子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玉米的品质评价、种质选择等方面的检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快速检测 玉米 品质评价 种子质量
下载PDF
利用蟹壳制备乳酸钙和甲壳素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韩晓梅 王晨笑 +3 位作者 杨鑫 王博 桑亚新 孙纪录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5-70,共6页
以蟹壳为原料,采用乳酸与碱性电解水联合处理脱矿物质与蛋白质制备乳酸钙和甲壳素。经过条件优化,蟹壳与1.14 mol/L乳酸以1∶10(g/mL)的料液比于25℃下发生中和反应,反应时间为2 h,最终乳酸钙的最高产量为0.89 g/g蟹壳粉,乳酸钙各项检... 以蟹壳为原料,采用乳酸与碱性电解水联合处理脱矿物质与蛋白质制备乳酸钙和甲壳素。经过条件优化,蟹壳与1.14 mol/L乳酸以1∶10(g/mL)的料液比于25℃下发生中和反应,反应时间为2 h,最终乳酸钙的最高产量为0.89 g/g蟹壳粉,乳酸钙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1%NaCl制备的碱性电解水后继脱蛋白处理提取甲壳素,甲壳素灰分含量为0.81%,蛋白质含量为7.53%,蛋白质脱除率达到90.54%,试验结果表明,用乳酸和碱性电解水联合处理,能较好地实现脱矿物质和脱蛋白制备乳酸钙和甲壳素,实现蟹壳资源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壳 乳酸 碱性电解水 乳酸钙 甲壳素
下载PDF
食用油加工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生成及脱除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风艳 程倩 +7 位作者 陈焱 刘孟涛 王满意 翟孟婷 彭许云 于雷 周胜利 王翔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2,共5页
研究了12种共计74批次市售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污染情况,及脱臭条件对二者生成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和分子蒸馏对二者脱除的影响。结果发现,12种食用油中3-MCPDE和GE的检出率为100%,其中3-MCPDE含量范围为0.234~12... 研究了12种共计74批次市售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污染情况,及脱臭条件对二者生成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和分子蒸馏对二者脱除的影响。结果发现,12种食用油中3-MCPDE和GE的检出率为100%,其中3-MCPDE含量范围为0.234~12.212mg/kg,GE含量范围为0.196~10.891 mg/kg,米糠油中3-MCPDE和GE含量最高,其次为棕榈液油。脱臭温度对3-MCPDE和GE的影响显著,3-MCPDE和GE大量生成的脱臭温度分别为大于220℃和大于200℃,并且随着脱臭时间的延长3-MCPDE和GE含量增加。GE可以通过活性炭、活性白土、硅胶和凹凸棒土等吸附剂吸附脱除,脱除率可达96%以上。3-MCPDE难以通过吸附剂吸附的方式脱除。分子蒸馏可同时脱除3-MCPDE和GE,蒸馏温度230℃时3-MCPDE和GE脱除率分别达到88%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食用油 生成 脱除
下载PDF
分子蒸馏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倩 王风艳 +7 位作者 苗木 周澍堃 王满意 彭许云 黄昭先 周胜利 于燕 惠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111,共5页
研究了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效果。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和进油速度是影响3-MCPDE脱除效果的显著因素;在进油速度160mL/h、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蒸馏温度的... 研究了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效果。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和进油速度是影响3-MCPDE脱除效果的显著因素;在进油速度160mL/h、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蒸馏温度达到230℃时,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即可从2. 90 mg/kg降低到0. 82 mg/kg,脱除效率达到71. 7%;在蒸馏温度210℃、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进油速度的减缓而降低,3-MCPDE的脱除效率在15. 9%~60. 3%之间;在蒸馏温度210℃、进油速度160 mL/h的条件下,刮膜速率的改变对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所有实验中,分子蒸馏可以使玉米油中的GE含量从4. 73 mg/kg均降至0. 5 mg/kg以下,脱除效率均超过9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3-氯丙醇脂肪酸酯 缩水甘油酯 分子蒸馏 脱除
下载PDF
高油酸浓香花生油和普通浓香花生油风味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灿 赵慧敏 +5 位作者 李晓龙 张春华 尚刚 桑杨圣 王翔宇 董迎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7,共5页
为了探究浓香花生油的感官属性与呈香前体物质之间的关系,以高油酸花生仁和普通花生仁为原料,经炒籽—压榨—水化脱胶制备浓香花生油,测定了高油酸花生仁(山东、安徽和河北产)和普通花生仁(山东产)的理化指标、炒籽前后氨基酸及糖含量... 为了探究浓香花生油的感官属性与呈香前体物质之间的关系,以高油酸花生仁和普通花生仁为原料,经炒籽—压榨—水化脱胶制备浓香花生油,测定了高油酸花生仁(山东、安徽和河北产)和普通花生仁(山东产)的理化指标、炒籽前后氨基酸及糖含量的变化和浓香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了浓香花生油的感官属性以及浓香花生油呈香前体物质(氨基酸和蔗糖)变化量与感官属性强度的相关性,同时对浓香花生油的风味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安徽和河北高油酸花生仁比普通花生仁脂肪含量高;炒籽后高油酸花生仁的氨基酸损失更多,安徽和河北高油酸花生仁的蔗糖损失更多;高油酸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达到77.28%~81.35%,其氧化诱导期是普通花生油的5.7~11.7倍;高油酸花生油的熟坚果味、花生酱味、焦香味和煳味强度均高于普通花生油,甜香味和生花生味强度则弱于普通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呈香前体物质变化量与感官属性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高油酸花生油中杂环类、酚类、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普通花生油。综上,炒籽前后高油酸花生仁和普通花生仁中呈香前体物质变化的不同,使高油酸花生油和普通花生油中风味化合物含量和感官评价结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酸花生油 普通花生油 风味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干燥温度对高水分小麦加工和应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静静 张德鹏 +5 位作者 马清香 牛兴和 张连慧 蒋沛格 任晨刚 马森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温度对高水分小麦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65、85、105、125℃)对初始水质量分数26%的小麦进行干燥处理,以未烘干小麦为对照,分析干燥对小麦加工及应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温度对高水分小麦品质影响显... 为探究不同干燥温度对高水分小麦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65、85、105、125℃)对初始水质量分数26%的小麦进行干燥处理,以未烘干小麦为对照,分析干燥对小麦加工及应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温度对高水分小麦品质影响显著,随热风温度升高,干燥后的小麦容重显著下降,裂纹率显著上升。在相同条件下制得的小麦粉,出粉率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破损淀粉有所下降,白度上升,粒径减小,溶剂保持力、沉淀指数降低,其中125℃下出粉率影响较大,破损淀粉含量和白度影响较小。与对照样品相比,65、85℃干燥对面筋含量和质量影响不大,面团的加工特性有所改善,馒头比容变化不大,硬度、黏性显著降低。当干燥温度为105℃和125℃时,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显著下降,面团的操作性能降低,馒头比容和感官得分下降。对于制作馒头而言,26%水质量分数的小麦可采用不高于85℃的干燥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干燥 高水分小麦 热风干燥 小麦品质 馒头品质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白羽 杨丹 惠菊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份市售食用植物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浓度,并进行危害性评估。结果表明,120份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检出率为10.8%,最高检出浓度为33.12%。邻苯二甲酸二...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份市售食用植物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浓度,并进行危害性评估。结果表明,120份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检出率为10.8%,最高检出浓度为33.12%。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未检出。对当前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的含量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市售食用植物油中塑化剂的污染状况,为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下载PDF
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扈柏文 武州 +6 位作者 于淼 赵慧敏 李晓龙 苏晓霞 惠菊 王翔宇 初柏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3-37,55,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以低芥酸油菜籽为原料,研究入炒水分、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炒籽温度... 为了研究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以低芥酸油菜籽为原料,研究入炒水分、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炒籽温度上升、炒籽时间延长,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呈现烤香味的杂环类物质总含量逐渐增加;随炒籽温度上升和入炒水分的增加,呈现刺激味的硫苷降解产物(含硫类化合物、腈类化合物)总含量逐渐增加;在感官上,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主要体现为烤香味、焦糊味,还能感知到腌菜味和刺激味;随炒籽温度升高,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烤香味感官属性得分先上升后降低,150℃时得分最高,而焦糊味、腌菜味等感官属性得分逐渐升高;随炒籽时间延长,烤香味感官属性得分逐渐降低,焦糊味感官属性得分逐渐升高;随入炒水分增加,烤香味、焦糊味感官属性得分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波动。炒籽过程中一定的炒籽温度及增加水分能够明显提升消费者喜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芥酸油菜籽 浓香菜籽油 炒籽工艺 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植物油煎炸品质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瑞 王风艳 +5 位作者 孙尚德 王翔宇 酉琳娜 江鑫 魏安池 陈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8,33,共10页
旨在为植物油煎炸品质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对市场上常见的6种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棉籽油)进行煎炸实验,考察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总极性组分(TPC)含量、酸值(AV)、过氧化值(POV)、p-茴香胺值(p-AV)、脂肪... 旨在为植物油煎炸品质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对市场上常见的6种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棉籽油)进行煎炸实验,考察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总极性组分(TPC)含量、酸值(AV)、过氧化值(POV)、p-茴香胺值(p-AV)、脂肪酸和碘值等常规理化指标,(E,E)-2,4-癸二烯醛含量,黏度和色泽以及维生素E(VE)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变化,分析各指标的两两相关性,并对11项检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6种植物油煎炸过程中11项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油的TPC含量、AV、POV、p-AV、红值和黏度不断增加,C18∶2与C16∶0比值、碘值、VE和植物甾醇含量不断降低,(E,E)-2,4-癸二烯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TPC、AV和黏度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18∶2与C16∶0比值、碘值与VE含量两两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E,E)-2,4-癸二烯醛含量与p-AV呈极显著正相关;PCA得到的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6.225%,通过计算3个主成分的加权得分建立了煎炸油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得出6种植物油中棕榈油的煎炸稳定性最好。综上,所建立的煎炸油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对6种植物油煎炸品质进行评价,棕榈油的煎炸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炸油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 品质评价 (E E)-2 4-癸二烯醛
下载PDF
色谱技术在玉米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柳婷婷 张巍巍 +4 位作者 钱承敬 史晓梅 翟晨 胡利明 张晓琳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8,共8页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其在生长、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均有可能被真菌毒素污染。真菌毒素是世界范围内研究最为广泛的生物毒素,农作物受到真菌毒素污染会导致其产量和质量下降。色谱技术在真菌毒素微量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研究玉米中真菌...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其在生长、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均有可能被真菌毒素污染。真菌毒素是世界范围内研究最为广泛的生物毒素,农作物受到真菌毒素污染会导致其产量和质量下降。色谱技术在真菌毒素微量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研究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检测方法、限量标准和风险评估对于保障玉米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玉米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及毒性,介绍了色谱技术在玉米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玉米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色谱技术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主产区玉米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莉 钱承敬 +5 位作者 史晓梅 张巍巍 高曼 吕朝政 罗云敬 翟晨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2,共7页
为全面了解我国玉米的品质情况,从全国13个玉米主产省(市)收集了2022年收获的532份玉米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玉米的容重、粗蛋白、赖氨酸、脂肪酸值、表观代谢能等11项品质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所测得的... 为全面了解我国玉米的品质情况,从全国13个玉米主产省(市)收集了2022年收获的532份玉米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玉米的容重、粗蛋白、赖氨酸、脂肪酸值、表观代谢能等11项品质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按照GB 1353—2018《玉米》判定,一等玉米占比38.53%,二等玉米占比37.21%,基于GB/T 20570—2015《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判定,样品均宜存;部分指标间呈明显的相关性,如容重与粗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与淀粉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主产区间比较发现,西北地区容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北方地区玉米的淀粉含量较高,黄淮海地区粗蛋白含量仅次于西北地区;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北方地区与黄淮海地区两大主产区的玉米品质上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近红外技术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萌芽谷物中γ-氨基丁酸代谢及应激积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路静 白术群 郑学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80-386,共7页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缓解焦虑、失眠以及抗衰老等功效,因此从饮食中适当摄入GABA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谷物是适合现代生活饮食需求的食物来源之一,经萌芽后的谷物富含G...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缓解焦虑、失眠以及抗衰老等功效,因此从饮食中适当摄入GABA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谷物是适合现代生活饮食需求的食物来源之一,经萌芽后的谷物富含GABA,是绿色环保、味道鲜美的天然健康食品。在谷物萌芽的过程中,GABA通过GABA支路及多胺降解途径合成;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水平以及外界因素对GABA的代谢积累具有不同影响,并且在非生物胁迫下,谷物中的GABA能够迅速积累。该文综述了GABA的合成代谢途径、对代谢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以及GABA在逆境胁迫下的应激积累机制,以期为未来谷物萌芽富集GABA的研究做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富集机制 谷物 萌芽 逆境胁迫
下载PDF
酶法脱胶在大豆油脱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世磊 程倩 +6 位作者 黄昭先 王鹏 王翔宇 李万平 王满意 于雷 王风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共5页
研究了PLA1酶法脱胶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实验室小试条件下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PLA1、PLC单酶脱胶以及PLC耦联PLA1双酶脱胶3种脱胶方式在不同批次大豆毛油上进行了小试验证。结果表明: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0 mg... 研究了PLA1酶法脱胶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实验室小试条件下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PLA1、PLC单酶脱胶以及PLC耦联PLA1双酶脱胶3种脱胶方式在不同批次大豆毛油上进行了小试验证。结果表明:PLA1酶法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0 mg/kg、水添加量3%、搅拌速度500 r/min、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大豆毛油含磷量降至10 mg/kg以内;相对于水化脱胶,PLA1单酶脱胶得油率提升0.74~0.91个百分点,PLC单酶脱胶得油率提升0.70~0.84个百分点,双酶脱胶得油率提升1.34~1.89个百分点。经中试生产验证,PLA1和PLC单酶脱胶与水化脱胶相比得油率分别提升0.63个百分点和0.91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脱胶 PLA1 PLC 单酶脱胶 双酶脱胶 得油率 含磷量
下载PDF
棕榈糖对油凝胶基巧克力起霜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王风艳 王翔宇 +1 位作者 周佩文 陈海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7,131,共7页
为探究棕榈糖(PS)在生产耐霜巧克力方面的应用潜能,使用PS(0%、25%、50%、100%)部分或全部代替蔗糖制备油凝胶基巧克力(Choc PS0、Choc PS25、Choc PS50、Choc PS100),并通过测定表面白度、表面晶体形态(偏振光显微镜观测)、晶型(X射线... 为探究棕榈糖(PS)在生产耐霜巧克力方面的应用潜能,使用PS(0%、25%、50%、100%)部分或全部代替蔗糖制备油凝胶基巧克力(Choc PS0、Choc PS25、Choc PS50、Choc PS100),并通过测定表面白度、表面晶体形态(偏振光显微镜观测)、晶型(X射线衍射法)、热力学性质(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及感官评价监测在温度循环波动环境(20℃下16 h,32℃下8 h)中储藏60 d的巧克力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循环波动储藏60 d,Choc PS25和Choc PS50具有较低的表面白度指数,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量较少,4个样品均呈现出单一的熔化峰,除了Choc PS25和Choc PS50中仍以β_(Ⅴ)晶型为主外,其他样品总体表现出β_(Ⅴ)向β_(Ⅵ)的晶型转变;温度循环波动储藏前后4个样品在回味、香气和甜味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而硬度和颜色评分降低。综上,当PS添加量为25%~50%时,巧克力表面白度指数较低,晶型为稳定的β_(Ⅴ)结晶,感官接受度高,产品的抗起霜稳定性较好,具有生产耐霜巧克力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克力 抗霜 油凝胶 棕榈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