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以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明洁 季永承 +8 位作者 唐青松 唐大海 梁锋 车国琼 王立恩 李明 谭秀成 曾伟 连承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6-840,共15页
为探讨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机理,综合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孔渗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台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长石石... 为探讨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机理,综合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孔渗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台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文探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长石和岩屑粒内溶孔,孔隙度多<8%,渗透率多<1×10^(-3)μm^(2);须二段砂岩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中台1井须二段断裂发育,早期石英胶结物主要充填粒间及早期裂缝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晚期裂缝多被晚期硅质和方解石胶结物全充填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文探1井须二段断裂不发育,主要发育早期方解石和石英胶结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中台1井和文探1井均可见次生溶蚀产物,硅质与黏土胶结物多伴生出现,并普遍充填粒内溶孔或粒间孔,表现出次生溶蚀产物短距离迁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台1井早期为开放性成岩体系,晚期为封闭性成岩体系,而文探1井主要表现为封闭性成岩体系;开放体系下次生溶蚀产物能通过裂缝向外迁移产生孔隙度净增量,能有效改善储层质量,而封闭体系下次生溶蚀产物不能向外界迁移仍胶结充填于储层孔隙中,仅为储层孔隙空间再分配,储层孔隙度无净增量,质量无明显改善;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受成岩体系演化控制,早期开放体系有利于储层质量改善,晚期封闭体系有利于早期形成储层的保存,裂缝的开启与封闭是影响成岩体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体系 致密砂岩 储层质量 须二段 中台山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天然气储气库往复式压缩机异常磨损分析和控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思佳 李雪源 +6 位作者 程华 雷思罗 陈敬东 王峰 陈家文 黄兴鸿 钟林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47-1557,共11页
“十四五”期间全国天然气管网已形成了互联互通,但管输气质更加复杂,一定量的粉尘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管道中,导致储气库往复式压缩机压缩缸发生异常磨损。基于切向撞击能量模型,结合现场测量和计算流体力学动网格方法,明确了压缩缸磨损... “十四五”期间全国天然气管网已形成了互联互通,但管输气质更加复杂,一定量的粉尘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管道中,导致储气库往复式压缩机压缩缸发生异常磨损。基于切向撞击能量模型,结合现场测量和计算流体力学动网格方法,明确了压缩缸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压缩缸内润滑油与粉尘混合后形成研磨膏,随着粉尘质量浓度从0.01%增至3.00%,研磨膏黏度从4.51×10^(5)mPa·s增加至1.27×10^(6)mPa·s,密度从890 kg/m^(3)增至980 kg/m^(3);压缩缸磨损多发生在其12点和6点钟方向,当活塞在行程的两侧时,压缩缸内剪切应力和磨损速率最小,当活塞位于行程中点时,压缩缸内剪切应力和磨损速率最大;发现对于每1000 h运行不需修复压缩缸(磨损量小于0.13 mm),粉尘质量浓度宜控制在0.60%以下,每5000 h和每10000 h运行不需更换压缩缸(磨损量小于1.16 mm),粉尘质量浓度应分别控制在1.30%和0.40%以下;当粉尘质量浓度为0.01%时,磨损速率随润滑油黏度降低而降低,当粉尘质量浓度为0.51%和1.00%时,当润滑油黏度在2.59×10^(5),2.21×10^(5),1.97×10^(5)mPa·s时,计算磨损速率随黏度降低陡然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压缩机 磨损 数值分析 实验验证 预测
原文传递
钢质气管线覆土层厚度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何沫 郭霄雄 冯庆华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年第9期44-47,共4页
管线覆土层厚度检测是管线定期检验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管线泄漏发生的基础手段之一。在某些特殊地形管段中,管线深度可能超过30m,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准确测量此类管段覆土层厚度,对保障管线安全、降低检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 管线覆土层厚度检测是管线定期检验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管线泄漏发生的基础手段之一。在某些特殊地形管段中,管线深度可能超过30m,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准确测量此类管段覆土层厚度,对保障管线安全、降低检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交变感应法管线覆土层厚度检测技术的两种方法,从技术原理展开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不同深度范围的精度情况,分析各自技术优缺点,最终提出双探头法和单探头法的适用范围,为油气管线覆土层厚度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线 交变感应法 覆土层厚度检测 适用性
下载PDF
长宁地区富有机质页岩脆性及与裂缝发育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圣贤 刘勇 +2 位作者 冯江荣 范存辉 季春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共13页
页岩的脆性控制着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对页岩气层的体积改造和页岩气的增产极为关键。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石力学等实验对龙一_(1)亚段的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结构以及力学性质进行测... 页岩的脆性控制着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对页岩气层的体积改造和页岩气的增产极为关键。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石力学等实验对龙一_(1)亚段的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结构以及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不同脆性矿物、有机质以及埋深的页岩脆性特征及其与裂缝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龙一_(1)亚段脆性最高者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石英、长石和黄铁矿等脆性矿物的总含量大于50%,它们能够调节岩石断块的剪切滑移,所积累的能量大于完成岩石整体剪切破坏过程所需的能量;有机质及其在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孔隙与微裂缝可促进裂缝的拓展、贯通以及连接,有机碳含量越高,裂缝系统越发育;随着埋深增加,页岩的脆性下降,岩石破裂模式由复杂的劈裂型向单一的剪切型转变;龙一1^(1)、龙一1^(2)小层脆性矿物和有机碳含量最高,脆性指数分别达到了61.31%和60.70%,为压裂甜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脆性 裂缝 控制机制 可压性 甜点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及地震响应 被引量:8
5
作者 谭磊 刘宏 +5 位作者 唐昱哲 李飞 唐青松 梁锋 李明 刘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02-1813,共12页
2005年威远构造威寒1井龙王庙组获11×10^4m^3/d的测试产量揭示了四川盆地内部龙王庙组勘探的突破。随着勘探的深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多口百万立方米气井的获得证实了龙王庙组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发育... 2005年威远构造威寒1井龙王庙组获11×10^4m^3/d的测试产量揭示了四川盆地内部龙王庙组勘探的突破。随着勘探的深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多口百万立方米气井的获得证实了龙王庙组巨大的勘探潜力。然而,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情况展现出与磨溪-高石梯(高磨主体)地区较大的差异,以传统"亮点"反射模式作为储层预测的指导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勘探的需要。以龙女寺构造龙王庙组储层为例,借助已有岩心、薄片、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对区内龙王庙组储层与高磨主体地区龙王庙组储层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储层的地震响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表明:研究区龙王庙组发育局限台地沉积,颗粒滩相作为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最主要的储集岩类为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储集空间包括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溶洞等;研究区内储层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非均质性强,纵向展布差异大,横向可对比性差。对比分析"亮点"反射模式,采用波形聚类属性对储层进行平面分布预测,明确不同储层发育情况对应的波形特征。Ⅰ类波形对应于储层发育于顶部,储层厚度>30 m;Ⅱ类波形对应于储层发育于中部,储层厚度>20 m,或顶部中部发育2套相距20 m左右、厚度15 m左右的储层;Ⅰ、Ⅱ类波形为储层发育有利波形;Ⅲ类波形对应储层较薄(<5 m)且储层呈薄互层状发育或储层欠发育;Ⅳ类波形对应储层欠发育;Ⅲ、Ⅳ类波形为储层发育不利波形。该方法可有效地规避"假亮点"反射,预测结果与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实钻井储层发育情况吻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女寺地区 龙王庙组 滩相 储集层特征 储层预测 波形聚类
原文传递
页岩气排采工艺标准化的实践与思考
6
作者 曾琳娟 蒋密 +1 位作者 王强 王庆蓉 《标准科学》 2023年第S02期42-46,共5页
页岩气排采工艺标准化是天然气需求量高速增长下的必然趋势,对页岩气排采工艺的选择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本文聚焦生产问题,立足页岩气生产特征和排采工艺应用情况,着力规范页岩气排采工艺优... 页岩气排采工艺标准化是天然气需求量高速增长下的必然趋势,对页岩气排采工艺的选择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本文聚焦生产问题,立足页岩气生产特征和排采工艺应用情况,着力规范页岩气排采工艺优选与设计、应用与维护以及效果评价,阐述了页岩气排采工艺标准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页岩气排采工艺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标准水平,规范指导页岩气全生命周期排采工艺的选择、实施与效果评价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排采工艺 标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