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与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间协同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明贵 姚启庆 +1 位作者 叶仲斌 侯绪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6-247,250,共3页
用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16-3-16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了带负电荷的囊泡,将其与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复配,通过实验研究了囊泡与聚合物溶液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表面张力随囊泡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趋于稳... 用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16-3-16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了带负电荷的囊泡,将其与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复配,通过实验研究了囊泡与聚合物溶液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表面张力随囊泡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趋于稳定的趋势,体系的粘度则呈先升后降再趋于稳定的趋势;上述性质的变化与囊泡浓度密切相关:当浓度在6mmol/L左右时,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当浓度为0.8mmol/L时,体系的粘度最高。研究结果对改善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三次采油中的驱油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囊泡 疏水缔合聚合物 协同效应
下载PDF
金秋区块气田水回注增注措施
2
作者 林怡 唐洪明 +2 位作者 欧家强 陈聪 王艳玲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04-408,共5页
川中油气矿金秋区块气田水在回注过程中出现注水困难的现象,现阶段的回注污水仅经过自然沉降和普通过滤,需要对水质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增注措施。借助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回注污水进行分析,发现金... 川中油气矿金秋区块气田水在回注过程中出现注水困难的现象,现阶段的回注污水仅经过自然沉降和普通过滤,需要对水质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增注措施。借助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回注污水进行分析,发现金秋区块回注污水铁含量高,仅普通过滤不能除去污水中的Fe2+,Fe2+与氧接触后还会产生Fe3+沉淀。另外,该区块污水矿化度高、易结垢、腐蚀性强。建议金秋区块的气田水处理流程加设锰砂除铁装置,同时加入适量阻垢剂和缓蚀剂。岩心动态实验表明,锰砂除铁后污水的回注能力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油气矿 金秋区块 气田水 回注 除铁
下载PDF
企业文化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 被引量:1
3
作者 廖卫民 《政工研究动态》 2007年第17期30-31,共2页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思想,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川中油气矿勘...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思想,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川中油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积极探索新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企业和谐建设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勘探开发研究 十四大报告 区带评价 勘探开发技术 地质综合研究 工作方针 气藏描述 油气勘
原文传递
强基固本 构筑企业科技创新基地
4
作者 廖卫民 王兴无 冯云 《政工研究动态》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党员突击队 科技创新基地 领导班子建设 中国石油 目标管理 科研项目 西南油气田 管理制度化 油气生
原文传递
川中低孔渗砂岩成岩相定量评价与快速预测——以遂宁—蓬溪须二段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蒋裕强 王猛 +5 位作者 刁昱翔 张春 程晓艳 刘枢 房龙 李正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7-449,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须组须二段砂岩储层是中国低渗致密砂岩的突出代表,成岩作用对于砂岩致密化具有重要影响。借助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或...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须组须二段砂岩储层是中国低渗致密砂岩的突出代表,成岩作用对于砂岩致密化具有重要影响。借助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或特征的成岩作用划分出6种成岩相;引入视压实率、视胶结率、视微孔率、成岩系数结合孔渗参数,定量评价不同成岩作用强度,区分不同成岩相类型;探索地应用稳健回归方法建立孔渗-成岩系数解释模型;利用成岩系数解释模型解释未取心井参数,绘制成岩系数等值线平面图,预测有利成岩相区域分布。绘制储层(孔隙度>6%)成岩系数等值线平面图,预测有利成岩相-有利储层发育区,实现了成岩作用、成岩相定量评价,成岩相的快速预测,并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筛选提供了依据,对于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定量评价 稳健回归 储层预测须家河组须二段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大涝坝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隔夹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雍自权 杨锁 +2 位作者 钟韬 刘庆松 张琳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4,共5页
塔里木盆地大涝坝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岩性剖面存在多套隔夹层,对油气藏开发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沉积学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表明,沉积环境不同,隔夹层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有较大的差异。浅湖环境形成的Ⅰ1型隔夹层厚度最大,... 塔里木盆地大涝坝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岩性剖面存在多套隔夹层,对油气藏开发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沉积学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表明,沉积环境不同,隔夹层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有较大的差异。浅湖环境形成的Ⅰ1型隔夹层厚度最大,连续性最好;分流间湾环境形成Ⅰ2型隔夹层及河道间环境形成的Ⅱ1型隔夹层厚度较薄,连续性差;泛滥平原环境形成的Ⅱ2型隔夹层厚度较大,连续性较好。同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处中长期基准面旋回背景密切相关。Ⅱ1型隔夹层分布于中长期旋回上升半旋回中下部,且一般发育于高可容纳空间的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上部;Ⅰ1型、Ⅱ2型隔夹层在中长期旋回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转换处;Ⅰ2型隔夹层位于中长期旋回下降半旋回下部。在巴什基奇克组剖面上,由下至上隔夹层厚度大致由薄变厚,在中长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转换处隔夹层厚度最大,然后向上隔夹层厚度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什基奇克组 隔夹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三叠系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周路 李飞 +3 位作者 何登发 胡燕 吴勇 陆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92,共22页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的大套膏岩层为分割层,将其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断裂以膏岩层作为主滑脱层,上、下构造层断裂均终止于膏岩层。区内东部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断裂非常发育。中部地区上构造层断裂相对...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的大套膏岩层为分割层,将其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断裂以膏岩层作为主滑脱层,上、下构造层断裂均终止于膏岩层。区内东部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断裂非常发育。中部地区上构造层断裂相对发育,下构造层不发育。西部受构造运动影响最小,断裂不发育。断裂样式主要表现为"Y"或反"Y"字型组合、"树枝状"、平行及对冲断裂等。三叠系主要在平昌—达州—宣汉一带发育北东—南西向断裂,通江以东地区以北西—南东走向为主,中部平昌—龙岗一带受力复杂,断裂走向较不规律,元坝地区发育有南北走向断裂,往西断裂逐渐不发育。全区可划分为7大构造带,其中米仓山前缘褶皱构造带包含了西部九龙山背斜和东部通南巴构造;川北凹陷构造带仅在上构造层有少量断裂发育;川北平缓构造带上构造层发育大量中小型断裂;大巴山前陆盆地构造带属于断褶发育的凹陷带;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变形强烈,上构造层多发育披覆背斜及较陡断背斜,下构造层发育断背斜并伴有断堑、断垒特征。该地区下构造层断裂发育开始于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印支中后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上构造层断裂发育始于印支中后期构造运动,盆地北部整体开始抬升使雷口坡组顶部遭受剥蚀;燕山期上、下构造层断裂进一步发育,山前褶皱构造带挤压变形强烈,构造格局基本定型,喜马拉雅山期运动对研究区构造具有叠加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北地区 三叠系 地震解释 构造特征 演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