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91,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微相 颗粒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被引量:25
2
作者 马腾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胡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8,共16页
基于盆内及其周缘钻孔取芯和露头剖面资料,结合区域背景和龙王庙组地层充填厚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周缘龙王庙期北邻摩天岭微古陆和汉南古陆、西接康滇古陆,东南和东北分别为威信—黔江、石阡—秀山—龙山和镇巴—巫溪—巴东水下古隆起环... 基于盆内及其周缘钻孔取芯和露头剖面资料,结合区域背景和龙王庙组地层充填厚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周缘龙王庙期北邻摩天岭微古陆和汉南古陆、西接康滇古陆,东南和东北分别为威信—黔江、石阡—秀山—龙山和镇巴—巫溪—巴东水下古隆起环抱;盆内呈近北东向展布的川中古隆起和阆中—通江坳陷、江津—奉节坳陷构成"一隆两坳",南部泸州—筠连—昭通继承性坳陷依然存在;盆地及周缘向东北隅和东南隅分别接入秦岭洋和江南盆地。受此影响,龙王庙期发育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沉积体系,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构成沉积主体,可识别出混积潮坪、局限—蒸发台地、半局限—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沉积相类型;进一步通过碎屑岩含量与陆源方向、石灰岩、白云岩和膏盐岩含量与海域局限性和台地边缘相对位置、颗粒岩含量等分析,阐明了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展布样式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潮坪向海侧、水下古隆起、泸州—筠连—昭通坳陷周缘是颗粒滩有利发育区,乐山和资阳地区经由早寒武世早期的充填拼合作用已形成统一古隆起,震旦纪末期—早寒武世的南北向桐梓—筠连裂陷槽演变为泸州—筠连—昭通台内坳陷,研究成果对拓宽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层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 古隆起 连陆碳酸盐岩台地 台地边缘 相模式 古地理格局
下载PDF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庞谦 李凌 +6 位作者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1-690,共10页
不同成因的钙质结核在研究沉积水体、早期成岩环境及泥页岩的压实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地区旺苍县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抛光,发现结核内部具有层理、暗色圈层和张裂缝构造。结核和围岩的层理关系和具有漂浮状的微观结... 不同成因的钙质结核在研究沉积水体、早期成岩环境及泥页岩的压实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地区旺苍县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抛光,发现结核内部具有层理、暗色圈层和张裂缝构造。结核和围岩的层理关系和具有漂浮状的微观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区结核是形成于压实作用之前的成岩早期结核。对结核中Al、Ti、Ca、K、Na元素分析表明,结核的元素分布受到结核内部裂缝的影响。结核内部富含生物碎屑和其形成深度为数十米的特征,推测结核主要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生长。结核具有暗色圈层之间层理不弯曲和元素移动的特征,揭示了结核为透入性生长,在整个结核生长阶段就开始大量同时结晶。Mg/Ca和Sr/Ca的比值说明,结核内部钙质成分为富镁方解石—生物成因方解石。结核中富含钙质成分的原因可能是围岩中的生物成因方解石大量向结核运移所致。裂缝的形态特征表明,裂缝为张裂缝。对结核上部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张裂缝的成因很可能与筇竹寺顶部的浊积岩和沧浪铺组底部的似瘤状灰岩快速搬运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结核 裂缝 筇竹寺组 成因机制 川北地区
下载PDF
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台缘礁滩相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苏成鹏 谭秀成 +6 位作者 刘宏 唐浩 黎虹玮 王高峰 唐雪松 张琪业 廖义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6-2058,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环开江—梁平海槽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储层特征研究发现,长兴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花斑状”...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环开江—梁平海槽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储层特征研究发现,长兴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花斑状”生屑云岩和生物礁云岩为主,粒间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较为发育,孔隙度总体介于2%~6%,渗透率集中在0.1~1mD,结合孔渗相关关系将其划分为4种储层类型:“低孔高渗”型、“中孔中渗”型、过渡型、“高孔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发现,储层在成岩阶段经历了多期胶结、压实、白云岩化、溶蚀、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由于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孔隙演化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胶结作用及压实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大幅度减少,对储层的形成具有破坏性作用,溶蚀及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构造破裂对储层进一步优化改造。研究表明原生粒间孔和早成岩期岩溶及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早期次生孔隙不仅是现今储层储集空间的雏形,也基本决定了储层的最终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储层 成岩作用 早成岩期岩溶作用 热液白云岩化作用 长兴组 川东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分析——来自浙江东部沿海石浦群沉积岩的证据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虹宇 胡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269-270,共2页
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 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山碎屑岩(邢光福,2008,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石浦 太平洋构造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沉积相、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虹宇 胡广 +3 位作者 胡文瑄 罗婷婷 王学寅 刘友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6,共14页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和滨海—浅海相。根据剖面上发育的4个不整合面,以及1个沉积趋势由向上变浅到向上变深转换的突变面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结合各层序内部特征,将石浦剖面划分出5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的T-R层序,以及1个仅发育海退体系域的层序。根据各层序内沉积相类型的变化特征、体系域叠置方式初步重建石浦地区早白垩世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发现阿普特阶—阿尔必阶,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在四级旋回多次波动叠加的基础上,在三级旋回尺度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合前人在该剖面建立的同位素年龄格架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发现石浦剖面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高度耦合,仅在119~116 Ma和104~100 Ma存在差异。结合石浦剖面火山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出现海平面变化差异的时间段与大规模火山岩发育的时间段耦合,推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是影响石浦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石浦群 沉积相 T-R层序 相对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陆相烃源岩凝析油形成演化实验模拟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嘉彧 胡广 +1 位作者 舒豫川 唐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32 mg/g TOC,出现在镜质体反射率(VR)1.76%Ro,并以低分子量烃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可能表明I型有机质凝析油主要通过液态烃二次裂解形成。II型有机质(马南60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28 mg/g TOC,该峰值出现在VR为2.42%Ro,明显晚于I型有机质凝析油产率峰值,其成分以相对高分子量的烃类物质为主,其次为低分子量烃类物质。III型有机质(桃10井烃源岩样品)凝析油总产率最低,产率峰值仅为0.92 mg/g TOC,可能表明III型有机质生成凝析油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模拟实验 热演化 凝析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