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的稳定解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肖鹏飞 李明 +2 位作者 徐世浙 孟令顺 陈生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600,共5页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求解重力反演的方法,其关键运算是向下延拓及求导。原有的向下延拓方法大多数是在波数域实现的,由于稳定性差,影响了归一化总梯度法的效果,从而难以推广应用。本文以原先的希尔伯特变换法求...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求解重力反演的方法,其关键运算是向下延拓及求导。原有的向下延拓方法大多数是在波数域实现的,由于稳定性差,影响了归一化总梯度法的效果,从而难以推广应用。本文以原先的希尔伯特变换法求解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值为基础,采用了一种新的、稳定的向下延拓算法——迭代法,替代了原有波数域的向下延拓算子,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模型实验和实测资料应用显示效果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总梯度 稳定解法 向下延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92
2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1 位作者 张庆龙 徐旭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9-554,共6页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 ischer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 ischer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Fischer图解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页岩生储机理探讨 被引量:89
3
作者 郭旭升 李宇平 +5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强 袁桃 申宝剑 马中良 魏富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201,共9页
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生储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和实验分析模拟,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页岩成烃、成储机制及内在... 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生储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和实验分析模拟,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页岩成烃、成储机制及内在耦合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物质基础好,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不仅具有高生物成因硅、高有机碳含量,而且具有相对高孔隙度耦合特征。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高演化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保存条件好,早期原油滞留效率高,其气源主要来自原油滞留裂解气。②深水陆棚相生物成因的硅质(蛋白石A),在埋藏成岩早期转化成高硬度晶态石英,伴生形成大量微米级粒间孔,而生物成因的硅质格架抗压性强,为优质页岩储集层早期原油充注及纳米级蜂窝状有机孔的发育和保持提供了空间和保护,是有机孔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③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脆性好,均质性强,微米级硅质粒间孔与纳米级有机孔共生,是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硅质粒间纳米级有机孔实现高效连通的关键,有利于页岩气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储机理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 硅质页岩 四川盆地 孔隙保存
下载PDF
上扬子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69
4
作者 腾格尔 高长林 +4 位作者 胡凯 方成名 吕俊祥 翟常博 张长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米苍山-大巴山冲断构造带南缘海相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作为新领域、新地区其勘探程度很低。根据对城口、南江地区可能烃源岩层位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指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 米苍山-大巴山冲断构造带南缘海相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作为新领域、新地区其勘探程度很低。根据对城口、南江地区可能烃源岩层位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指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各发育一套黑色页岩,厚度数十米至百余米,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类型属藻腐泥型,生烃潜力高(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S1+S2高达2.86-3.65 mg/g,S2为2.66-3.36 mg/g),均是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在本区燕山中晚期褶皱隆升、剥蚀前最大埋藏时达到了过成熟早期生干气阶段,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进入了生凝析油-湿气为主的高成熟阶段,处于生气高峰期,而因埋深增加和持续埋深等原因,处在推覆体之下或毗邻凹陷腹部的现今热演化程度也许会有所升高,成为以生干气为主的气源岩。认为该2套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存在,可为川东地区尤其是南江、镇巴-万源地区下组合的油气生成、成藏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生烃潜力 热演化史 上扬子北缘下组合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 被引量:49
5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2 位作者 翟常博 胡晓强 李君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1-517,共7页
以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组分为基础,详细分析该期研究区古地理的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基础上,按照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Dickinson等人的研究思路,对各段砂岩作以... 以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组分为基础,详细分析该期研究区古地理的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基础上,按照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Dickinson等人的研究思路,对各段砂岩作以QmFLt,QpLvLs为端元成分的砂岩三角投影图。结果表明:在QmFLt图上,砂岩投点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过渡再旋回和岩屑再旋回分区上,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更加明显;在QpLvLs图上,砂岩投点也是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褶皱—逆掩带分区上的,到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也更加明显。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分析表明:龙门山逆冲带在须二期开始了逆冲推覆,并开始为研究区提供了沉积物质,研究区也从须二期开始演化形成川西前陆盆地;须三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进一步强烈的运动,并开始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须四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褶皱成山,研究区真正进入了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演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组分 须家河组 上三叠统 龙门山 逆冲推覆体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理论: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0
6
作者 郭旭升 赵永强 +4 位作者 申宝剑 魏祥峰 卢龙飞 潘安阳 李宇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 自重庆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实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后,通过解剖和探索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的认识。通过"十三五"科技攻关的持续深化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和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的深刻内涵。该套页岩浮游藻类与浮游硅质生物共生、繁盛,硅质生物骨屑的成岩多孔性有利于藻类所生成烃类的原位滞留和后期裂解形成有机孔隙的大量发育与保存,而顶底板封堵条件与后期构造运动强弱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要素,揭示了海相页岩气"源储一体,早期滞留,原位富集,晚期改造"的富集保存机理,明确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深层、常压和陆相页岩气将是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十四五"期间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将有望得到更大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相 富集机理 储集机理 保存机理
下载PDF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被引量:48
7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5 位作者 陈强路 黄继文 丁勇 陈正辅 陈江汉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30,23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 古流体场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被引量:50
8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8-246,252,共10页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进变形 逆冲断层 褶皱 扬子板块 中国南方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6
9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高温高压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 被引量:48
10
作者 俞凌杰 范明 +3 位作者 陈红宇 刘伟新 张文涛 徐二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7-563,共7页
借助重量法开展了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干燥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实验最高压力25 MPa,最高温度为80℃,观察到高温高压下由于吸附相密度和游离相密度不断变化所导致的过剩吸附量显著下降,并出现高温反转现象。二元Lan... 借助重量法开展了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干燥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实验最高压力25 MPa,最高温度为80℃,观察到高温高压下由于吸附相密度和游离相密度不断变化所导致的过剩吸附量显著下降,并出现高温反转现象。二元Langmuir模型需要通过吸附相密度将过剩吸附量校正为绝对吸附量后才可使用。将吸附相密度作为变量,采用Langmuir三元模型直接对不同温度下的过剩吸附量进行非线性拟合来获取Langmuir参数。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Langmuir体积逐渐降低,而Langmuir压力逐渐升高,基于不同温度下的拟合结果建立了温度与Langmuir参数间的关系,可进一步推算埋藏条件下吸附气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吸附 重量法 过剩吸附量 绝对吸附量 Langmuir三元非线性拟合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44
11
作者 郑志红 李登华 +4 位作者 白森舒 贾君 昝昕 刘卓亚 高煖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0,共9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地质认识和资源潜力等不断更新,急需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摸清天然气资源,为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梳理总结四川盆地近10年来的勘探进展... 近年来,四川盆地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地质认识和资源潜力等不断更新,急需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摸清天然气资源,为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梳理总结四川盆地近10年来的勘探进展,确定评价资源类型,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评价得到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0.69×1012m^3,可采资源量11.20×1012m^3,包括致密气地质资源量5.87×1012m^3,可采资源量2.35×1012m^3;页岩气地质资源量57.46×1012m^3,可采资源量10.01×1012m^3,并总结天然气资源分布规律,分析评价结果与以往相比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未来应加强深层、超深层勘探,推进多层系立体勘探,加快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力争实现天然气持续快速发展。要继续保持天然气勘探快速发展态势,必须加强油气地质理论、勘探开发技术、资源调查评价和管理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致密气 页岩气 资源评价 资源潜力
下载PDF
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保持及其连通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2
12
作者 腾格尔 卢龙飞 +6 位作者 俞凌杰 张文涛 潘安阳 申宝剑 王晔 仰云峰 高志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99,共13页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 针对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及形成演化的复杂性,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流体注入与CT/扫描电镜成像等实验技术,开展南方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显微组分、有机孔和连通性等分析,结合生排烃机制、有机质活性炭成孔机理等研究成果,探索有机孔发育与有机质类型、生烃过程、成岩作用和孔隙压力等内在联系,揭示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及其连通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有机孔形成贯穿于生烃全过程,受制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分解作用,干酪根与固体沥青的生烃组分及差异生烃演化造成不同的孔隙发育特征,有机孔主要发育于固体沥青和富氢干酪根;②有机孔保存受成熟度和成岩作用控制,包括烃类原位滞留的空间位阻效应、重结晶形成的刚性矿物格架、孔隙流体压力与页岩脆-延性转换的耦合支撑机制;③R_(o)值4.0%是有机孔消亡的成熟度门限值,指出R_(o)值大于3.5%的页岩层属于页岩气勘探高风险区,其低含气性归因于“先天不足”,烃源岩抬升前就处于开放状态,排烃效率高,芳构化强烈,使得成熟度升高,孔隙减少;④同一有机质颗粒内部孔隙具较好连通性,不同有机质孔隙及其与无机孔缝之间形成有效连通则取决于页岩有机质丰度、分布及孔缝发育程度,不同类型有机质高丰度聚集保存并呈纹层状分布是有机孔、粒缘缝和层理缝发育并连通成为有效储集层的先决条件。图14表3参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有机质 孔隙 成熟度 生烃过程 成岩作用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埋藏成岩环境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蒋小琼 王恕一 +3 位作者 范明 张建勇 管宏林 鲍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3-646,共4页
在压力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以CO2、乙酸和H2S溶液为介质,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总体上灰岩最易溶,白云岩最难溶,过渡岩类处于两者之间,反映了方解石比白云石易溶的特征。在温度不变,不同压力条件下,乙酸溶液对各类碳... 在压力不变、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以CO2、乙酸和H2S溶液为介质,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总体上灰岩最易溶,白云岩最难溶,过渡岩类处于两者之间,反映了方解石比白云石易溶的特征。在温度不变,不同压力条件下,乙酸溶液对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表明,在0.2~30MPa压力条件下,灰岩比白云岩易溶,但在50MPa压力条件下各类样品溶蚀强度明显增加,增强幅度以白云岩类最大,灰岩最小,云质灰岩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前人实验结果推测,压力继续增加时,白云岩溶蚀强度可能超过灰岩。而在相同温压条件下,以CO2溶液为介质,不同粒径的微晶灰岩样品的溶蚀表明,小粒径样品溶蚀率是大粒径样品的1.49倍,说明溶蚀作用强弱除了取决于矿物成分外,流体与矿物接触的比表面积大小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作用 模拟实验 埋藏成岩环境 长兴组 飞仙关组 川东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合的构造-沉积环境控制因素 被引量:40
14
作者 胡广 刘文汇 +5 位作者 腾格尔 陈强路 谢小敏 王杰 卢龙飞 申宝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5-695,共11页
成烃生物组合是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成烃生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烃模拟实验,对成烃生物发育的地质控制因素研究在油气地质界还相对较少,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利用成烃生物预测优质烃源岩分布并指导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成烃生物... 成烃生物组合是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成烃生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烃模拟实验,对成烃生物发育的地质控制因素研究在油气地质界还相对较少,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利用成烃生物预测优质烃源岩分布并指导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成烃生物面貌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山布拉克组和玉尔吐斯组主要以底栖藻为主,含浮游藻类,但西山布拉克组主要以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为主,而东二沟剖面玉尔吐斯组则以底栖藻类(红藻)为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揭示西山布拉克组和玉尔吐斯组沉积时均受热水作用影响,且西山布拉克组受影响程度要强于玉尔吐斯组。泥岩稀土、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西山布拉克组和玉尔吐斯组均为还原环境,但西山布拉克组水体还原性强度要弱,水动力条件稍强,活跃的火山活动使得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山布拉克组沉积期古地貌起伏程度要强于柯坪地区。对比现代藻类分布模式,构造活动、水体深度以及古地貌上差异可能是导致南雅尔当山剖面西山布拉克组和东二沟剖面玉尔吐斯组成烃生物面貌不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生物组合 烃源岩 玉尔吐斯组 西山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被引量:38
15
作者 国建英 李志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质量分析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生气潜力较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彩南及陆东—五彩湾石... 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质量分析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生气潜力较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彩南及陆东—五彩湾石炭系天然气与盆地其它地区不同,其甲、乙烷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值特征(δ13C1>-33‰,δ13C2>-28‰),表现出明显的偏腐殖—腐殖型母质来源,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比关系。资源计算证实,石炭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陆东—五彩湾、莫索湾及其北部是今后石炭系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气源分析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1号和5号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特征 被引量:38
16
作者 曹自成 路清华 +3 位作者 顾忆 吴鲜 尤东华 朱秀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5-984,共10页
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顺北油气田1号和5号主干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进行研究,并结合油气物理性质和烃类相态特征等数据资料来开展不同断裂带上油气藏特征精细对比,从而探讨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成因。结果表明,两条不同断... 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顺北油气田1号和5号主干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进行研究,并结合油气物理性质和烃类相态特征等数据资料来开展不同断裂带上油气藏特征精细对比,从而探讨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成因。结果表明,两条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的油气源特征相似,均来自于还原性较强的腐泥型生烃母质,且均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但顺北1号断裂带为未饱和挥发油藏,顺北5号断裂带为未饱和轻质油藏,1号断裂带油气成熟度明显高于5号断裂带。两条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出现差异主要与顺北地区不同的油气充注过程和后期改造作用有关:顺北地区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5号断裂带油气藏为前两期油气的混合充注,最早一期油气遭到破坏,以第二期油气充注为主,而1号断裂带油气藏以最晚的第三期油气充注为主;两条断裂带油气藏均未经历明显的热裂解作用,但是1号断裂带原油经历轻微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改造作用(TSR),而5号断裂带早期充注原油经历过生物降解作用(BSR)。不同的油气充注过程是导致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后生改造作用 1号断裂带 5号断裂带 油气藏特征 奥陶系 顺北油气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大埋深、高压力”条件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8
17
作者 顾忆 万旸璐 +3 位作者 黄继文 庄新兵 王斌 李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4,共8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日益完善,烃源岩在高压力下的热演化已成为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及成烃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温压控制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和成果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大埋深、高压力"...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日益完善,烃源岩在高压力下的热演化已成为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及成烃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温压控制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和成果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大埋深、高压力"的地质条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在燕山期以来仍具有形成高成熟液态烃的地质条件,其热演化受抑制的边界条件为:①构造长期稳定的封闭体系;②烃源岩埋深大于6 500 m,流体压力长时间持续大于60 MPa,晚期低地温场背景(地温梯度小于2.0℃/hm);③烃源岩母质类型为Ⅰ、Ⅱ_1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寒武系海相烃源岩以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为主,在高压条件下抑制程度更明显,其生油窗范围及潜力远高于传统的理论计算值,因此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热演化 高压 生烃演化抑制模式 超深层 油气勘探潜力 烃源岩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藏勘探发现与启示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宇 曹清古 +2 位作者 罗开平 李龙龙 刘金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类型 储层 勘探领域 有利区带 油气藏勘探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常规测井方法识别碳酸盐岩储层裂缝 被引量:33
19
作者 邓模 瞿国英 蔡忠贤 《地质学刊》 CAS 2009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是非常常见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类型。因此,裂缝的识别显得特别重要。利用低成本的常规测井方法识别裂缝是提高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某油田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及成像资料与常规测井曲线对...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是非常常见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类型。因此,裂缝的识别显得特别重要。利用低成本的常规测井方法识别裂缝是提高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新疆某油田为例,通过岩心观察及成像资料与常规测井曲线对比,总结出了几种常规测井在裂缝发育层段的响应特征,并选取典型井段进行实际运用,识别效果良好,证明用常规测井方法来识别裂缝是经济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测井 碳酸盐岩储层 裂缝识别 响应 新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0
作者 顾忆 黄继文 +3 位作者 贾存善 邵志兵 孙永革 路清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油气藏 海相油气 油气成藏 奥陶系 寒武系 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