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贞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叶子雨 何学东 +9 位作者 郑永军 李婉婧 曾晴勤 李瑞 刘梦琪 张璟 郑亚东 杨永春 赵金国 宋厚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9-1396,共8页
肝纤维化为“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中间环节,存在于大部分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而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作为一种天然药用植物,其活... 肝纤维化为“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中间环节,存在于大部分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而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作为一种天然药用植物,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肝纤维化功能。通过归纳梳理女贞子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女贞子靶向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子 肝纤维化 肝脏星状细胞 细胞信号通路 红景天苷 齐墩果酸 芹菜素 熊果酸 委陵菜酸
原文传递
中链脂肪酸、植物精油和益生菌对肉鸡生长、免疫、抗氧化和肠道菌群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雷昕茹 孙耀威 +5 位作者 汪成飞 杨彩梅 吴艳萍 牛玉 郇伟伟 张瑞强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1-39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料添加剂(中链脂肪酸、植物精油和益生菌)对肉鸡生长、免疫、抗氧化、肠道菌群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80只1日龄健康白羽公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5只试验肉鸡。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中链脂肪酸...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料添加剂(中链脂肪酸、植物精油和益生菌)对肉鸡生长、免疫、抗氧化、肠道菌群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80只1日龄健康白羽公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重复15只试验肉鸡。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中链脂肪酸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中链脂肪酸(含辛酸20%、葵酸20%;前期1000mg/kg,后期500mg/kg),植物精油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mg/kg植物精油(含肉桂醛69%、百里香酚21%、香芹酚10%),益生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益生菌(含丁酸梭菌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5×109CFU/g)。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中链脂肪酸和植物精油提高了肉鸡体重和日增重(P<0.05),增加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4含量(P<0.05),降低了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含量(P<0.05),改善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提高了肉鸡肠道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链脂肪酸、植物精油和益生菌均降低了肉鸡盲肠内容物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中链脂肪酸和益生菌提高了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的数量(P<0.05);中链脂肪酸和植物精油降低了肉鸡肌肉的L*值、蒸煮损失率、24 h和48 h滴水损失率(P<0.05);与益生菌组相比,中链脂肪酸和植物精油降低了肉鸡肌肉的48 h滴水损失(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中链脂肪酸和植物精油可增加肉鸡日增重,改善肉鸡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肠道形态结构、肠道菌群结构和肌肉品质,且饲喂效果优于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添加剂 生长性能 免疫 抗氧化 肠道菌群 肌肉品质
下载PDF
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二联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章先 付子贤 +2 位作者 周一钊 方维焕 宋厚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5-1245,共11页
【背景】真菌毒素为真菌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混合污染时毒性显著增强,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制备二联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实现对常见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快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OTA... 【背景】真菌毒素为真菌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混合污染时毒性显著增强,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制备二联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实现对常见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快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ralenone,ZEN)金标单克隆抗体,基于免疫层析原理,采用竞争反应模式,建立二联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用于污染样品中OTA和ZEN的同时快速检测。【方法】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获得两种真菌毒素金标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相关条件,建立稳定的二联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用于同时检测谷物和饲料样品中的OTA和ZEN。【结果】制备的OTA和ZEN二联胶体金试纸条对OTA和ZEN的检测限分别为0.625 ng/mL和1.25 ng/mL,且与谷物和饲料中其它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伏马毒素B1、桔青霉毒素、展青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均无交叉反应,人工添加试验结果准确。对天然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LC-MS/MS一致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二联胶体金试纸条可用于实际样品中OTA和ZEN的同时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玉米赤霉烯酮 胶体金 免疫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纳米金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双标记抗体的黄曲霉毒素B_1高灵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章先 方云 +3 位作者 付子贤 周一钊 方维焕 宋厚辉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6-1524,共9页
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可污染多种粮食作物和饲料,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建立AFB_1高灵敏度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纳米金颗粒(Au nanoparticles,AuNPs)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 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可污染多种粮食作物和饲料,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建立AFB_1高灵敏度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纳米金颗粒(Au nanoparticles,AuNPs)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双标记AFB_1单克隆抗体,建立新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HRP-AuNPs IC-ELISA),检测下限(IC10)为0.017ng/mL,检测区间(IC_(20)–IC_(80))为0.026–0.376ng/mL,半数抑制率(IC_(50))为0.099ng/mL,与黄曲霉毒素B2、G1、G2和M1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7%、9.3%、2.1%和5.3%,与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B_1、桔青霉素、展青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在玉米和面粉样本中的加标回收率可达88.93–103.55%,与LC-MS/MS同时对天然样本中AFB_1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HRP-AuNPs IC-ELISA耗时短且灵敏度高,可用于实际样本中AFB_1的快速定量检测与分析,也为其他霉菌毒素的精准检测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纳米金颗粒 辣根过氧化物酶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朱鹮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辉 邵乐乐 +9 位作者 杨永春 季艺 马武林 翟祎梦 白洪青 周莹珊 雷蕾 郑亚东 宋厚辉 邱国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31-4242,共12页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7种抗菌药对源自不同朱鹮的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择代表性菌株,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其携带qnrS 1、gyrA、gyrB等9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并分析其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接合转移分析耐药质粒水平转移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歇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朱鹮年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98只朱鹮的粪便,经分离鉴定均获得了大肠杆菌;源自不同朱鹮的98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5.3%,64/98),对其余6种药物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朱鹮年龄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极显著相关(P<0.01);选取的31株分离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marR、gyrA、parC和gyrB的突变株占比在3.2%~80.6%之间,携带质粒耐药基因qnrS 1的菌株占比22.6%(7/31);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占比93.5%(29/31)并分布于6个耐药基因型,其中,marR/gyrA/parC 10株、marR/qnrS 16株、marR 6株、gyrA/parC 3株、marR/gyrA 3株、marR/gyrB/qnrS 11株;环丙沙星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显著相关(P=0.026),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均与喹诺酮耐药显著相关(P=0.038);大肠杆菌分离株qnrS 1基因一次接合成功率为28.6%(2/7),并可导致受体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结论】本研究鉴定了朱鹮群体大肠杆菌耐药性,并明确了朱鹮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并携带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喹诺酮 耐药基因 分子特征
下载PDF
哺乳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6
作者 陈铭杰 毕海洋 +8 位作者 马懿昭 章圣华 张艳艳 张燕茹 杨松柏 周晓龙 乔自林 李向臣 武永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711-1718,共8页
悬浮培养技术是将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中,用于病毒增殖或蛋白表达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细胞培养规模大、目的产物表达量高、表达产物质量好和利于产业化等优点。当前,多种细胞已通过选择合适的生物反应器、使用微载体和无血清培养基等方法被... 悬浮培养技术是将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中,用于病毒增殖或蛋白表达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细胞培养规模大、目的产物表达量高、表达产物质量好和利于产业化等优点。当前,多种细胞已通过选择合适的生物反应器、使用微载体和无血清培养基等方法被成功悬浮培养,用于病毒灭活疫苗、重组蛋白和细胞治疗等领域。该文阐述了哺乳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以及其在病毒灭活疫苗、重组蛋白和细胞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细胞 生物反应器 微载体 无血清培养基 生物制品
原文传递
江浙皖部分地区副鸡禽杆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吴娴 毕海洋 +4 位作者 张燕茹 李向臣 何玉龙 舒建洪 武永淑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了解江浙皖地区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状况,对浙江、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的8个鸡场进行样品采集,对122份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对10株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卫星试验、PCR鉴定、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等检测;利用分离株人工感染SP... 为了解江浙皖地区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状况,对浙江、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的8个鸡场进行样品采集,对122份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对10株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卫星试验、PCR鉴定、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等检测;利用分离株人工感染SPF鸡的动物回归试验,对攻毒后7 d和14 d的鸡只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122份样品中副鸡禽杆菌阳性数为48个,阳性率为39.3%,8个养殖场的阳性率为36.8%~50.0%。10株副鸡禽杆菌分离菌,其中A型3株、B型4株、C型3株,致病率为60%~80%。表明不同血清型副鸡禽杆菌在江浙皖地区均有流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这为鸡传染性鼻炎三价疫苗研发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鼻炎 副鸡禽杆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8
作者 陈冠果 李可 +7 位作者 陆金虎 金晨晨 王龑 帅江冰 鲍维琪 程昌勇 宋厚辉 张晓峰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为实现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aflR基因和nor-1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针对aflR基因和nor-l基因保守序列,各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对间的有效性实验各筛选出1对最优的aflR... 为实现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aflR基因和nor-1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针对aflR基因和nor-l基因保守序列,各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对间的有效性实验各筛选出1对最优的aflR引物探针和nor-1引物探针,随后建立并优化双重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测定该方法的重复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出aflR-2和nor1-2 2组引物/探针组合,并优化和确定了引物/探针的最佳反应终浓度。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仅对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aflR基因和nor-1基因呈现特异性扩增,对黑曲霉、碳黑曲霉、赭曲霉和镰刀菌等常见产毒真菌的核酸样品均无扩增曲线。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3%,双重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均低至1×10^(2)copies/μL。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与ELISA试剂盒分别对80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双重荧光定量PCR共检测出9份阳性样品,而ELISA试剂盒只检测出了7份阳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 双重荧光定量PCR 快速检测
下载PDF
细菌金属离子外排系统及金属稳态调控
9
作者 董欣楠 邓思敏 +2 位作者 宋厚辉 徐加利 程昌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2-686,共15页
铁、铜、锌、锰等金属离子是各类生物体生存和增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影响生物体内蛋白酶活性、免疫反应、生理过程和抗感染机制。细菌感染过程中,宿主可通过限制或提高体内环境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来抑制细菌增殖,与此同时,细菌进化出各... 铁、铜、锌、锰等金属离子是各类生物体生存和增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影响生物体内蛋白酶活性、免疫反应、生理过程和抗感染机制。细菌感染过程中,宿主可通过限制或提高体内环境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来抑制细菌增殖,与此同时,细菌进化出各种转运系统以适应宿主体内金属离子水平的变化。由于不同细菌的金属离子外排系统在结构和生化特性上存在变异,它们呈现出独特的金属离子外排模式。本文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及本团队研究结果,对铁、铜、锌和锰离子的细菌外排系统进行讨论和总结,旨在综述目前对细菌金属离子稳态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的认识,为深入理解细菌金属稳态调控相关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外排系统 细菌感染 金属离子稳态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二硫键形成蛋白DsbA调控胞间迁移的机制
10
作者 王喆 蒋国 +8 位作者 李静静 王建峰 许礼冬 徐加利 付展鸿 秦潜 宋厚辉 程昌勇 夏菁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08-4318,共11页
【目的】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二硫键形成蛋白DsbA缺失后,细菌胞间迁移能力增强,本研究旨在深入解析DsbA介导该生物学过程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 【目的】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二硫键形成蛋白DsbA缺失后,细菌胞间迁移能力增强,本研究旨在深入解析DsbA介导该生物学过程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比较单增李斯特菌野生株和dsbA缺失株毒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差异;利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方法观察DsbA缺失后对单增李斯特菌胞间迁移相关毒力因子ActA招募宿主肌动蛋白能力的影响(分析ActA与肌动蛋白共定位在细菌一侧形成“彗星状尾巴”的长短和数量);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研究DsbA与ActA互作情况。【结果】dsbA缺失后,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毒力因子InlA、InlB、PlcA和PlcB的分泌均显著降低,而ActA、溶血素O (listeriolysin O, LLO)分泌量显著升高。缺失株形成的彗星尾巴数量显著高于野生株且平均长度也较野生株增加,说明dsbA缺失导致细菌招募肌动蛋白能力明显增强。ITC试验发现DsbA与ActA结合存在吸热反应,说明二者互作。【结论】本研究证实单增李斯特菌DsbA通过调控毒力蛋白减弱了对肌动蛋白募集,进而影响细菌胞间迁移。研究结果有助于系统理解单增李斯特菌在宿主感染过程中的毒力调控机制,对人兽共患胞内病原菌的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二硫键形成蛋白DsbA 胞间迁移 肌动蛋白募集
原文传递
单增李斯特菌LPXTG蛋白Lmo0880在感染致病中的作用
11
作者 林柯辰 李豪杰 +10 位作者 赵秀玲 周思 廖俊慧 王子念 金戈旋 朱富鑫 徐加利 孙静 宋厚辉 邓思敏 程昌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3-906,共14页
【目的】通过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LPXTG蛋白Lmo0880的基因缺失菌株和回补菌株,探究Lmo0880在细菌生长、细胞感染和宿主感染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lmo0880的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比较野生株... 【目的】通过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LPXTG蛋白Lmo0880的基因缺失菌株和回补菌株,探究Lmo0880在细菌生长、细胞感染和宿主感染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lmo0880的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比较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在生长能力、细胞黏附与侵袭和胞内增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鉴定Lmo0880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宿主中的作用。【结果】缺失lmo0880基因后,单增李斯特菌在生长能力上无明显变化;对细胞的黏附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对细胞侵袭能力、胞内增殖能力、小鼠致病力和小鼠组织定殖能力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单增李斯特菌LPXTG蛋白Lmo0880在细胞侵袭、胞内增殖和组织定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LPXTG蛋白Lmo0880 宿主感染
原文传递
壬基酚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机制研究
12
作者 王雨欣 陈丹娜 +5 位作者 雷卓凡 邹颜璐 曹唱唱 宋泉江 宋厚辉 姜胜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3-1799,共7页
旨在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通过建立NP诱导BRL-3A肝细胞损伤体外模型,评估肝细胞氧化损伤标志物变化、肝细胞Fe^(2+)含量变化,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检测铁死亡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P可引起BRL-3A细胞RO... 旨在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通过建立NP诱导BRL-3A肝细胞损伤体外模型,评估肝细胞氧化损伤标志物变化、肝细胞Fe^(2+)含量变化,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检测铁死亡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P可引起BRL-3A细胞ROS、MDA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GSH-Px活性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Fe^(2+)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BRL-3A细胞线粒体体积明显变小,线粒体嵴断裂甚至消失,有的线粒体呈现空泡化;铁稳态相关蛋白TFR1和FT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铁死亡参与NP诱导肝细胞损伤机制,为深入探究NP致病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氧化损伤 壬基酚 BRL-3A细胞
原文传递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牟泓晔 周小杰 +3 位作者 杨永春 王晓杜 周莹珊 宋厚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7-463,共7页
为建立一种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方法,参照GenBank上已登录的PCV2 Cap基因和PCV3 Ca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PCV2和PCV3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为建立一种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方法,参照GenBank上已登录的PCV2 Cap基因和PCV3 Ca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PCV2和PCV3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可重复性检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除了对PCV2和PCV3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细小病毒(PP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检测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极限均可达到10拷贝·μL^(-1),敏感性较高;该方法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较好。采集浙江省181份猪肉及全血样品,分别利用本文建立的检测方法与标准普通荧光PCR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V2的阳性率为50.83%(92/181),PCV3的阳性率为37.57%(68/181),PCV2和PCV3共感染率为12.15%(22/181);而普通荧光PCR的上述检测结果分别为50.28%(91/181)、36.46%(66/181),共感染率为11.60%(21/181),两种方法对PCV2和PCV3的检测符合率分别可达98.91%和97.06%,对PCV2和PCV3混合感染符合率为95.45%。综上所述,本试验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同时对PCV2和PCV3进行快速鉴别检测,可用于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3型 TAQMAN探针 双重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华南虎子宫内膜炎摩氏摩根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依凡 马敬华 +4 位作者 白思琦 翟祎梦 刘建勋 宋厚辉 杨永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1例成年雌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子宫内膜炎病例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无菌采集患虎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的生化鉴定以及... 【目的】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1例成年雌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子宫内膜炎病例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无菌采集患虎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的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小鼠腹腔接种模型检测临床分离株致病性,并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K-B鉴定该菌对50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筛选的敏感药物联合对症治疗,持续观察疾病是否复发及其产仔情况。【结果】从患虎子宫分泌物中获得1株革兰阴性短棒状杆菌;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革兰阴性卡鉴定结果显示,该临床分离株为摩氏摩根菌,菌株可发酵葡萄糖,分解甘露糖、D-葡萄糖,且尿素酶、磷酸酶、鸟氨酸脱羧酶、γ-谷氨酰转移酶反应呈阳性;序列比对分析发现,16S rDNA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的相似性最高,达99%以上,进一步表明该菌为摩氏摩根菌,并命名为HNH2019;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多重耐药,对多黏菌素B、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麦迪霉素、四环素、头孢哌酮等33种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西丁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妥布霉素、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等11种药物敏感;小鼠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腹腔接种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107.5 CFU;采用敏感药物治疗后,该虎痊愈且连续3年未复发,截至2022年9月,该母虎已经多次怀孕并合计生产了5仔。【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到1株华南虎源多重耐药致病性摩氏摩根菌,经筛选的敏感药物治疗,该虎子宫内膜炎痊愈未复发,研究结果为同类疫病防治提供了病例参考和数据支持,提示应重视摩氏摩根菌对动物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摩氏摩根菌 子宫内膜炎 耐药
下载PDF
2017–2019年中国南方五省规模化养猪场副猪格拉菌血清型、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雨欢 肖敏 +8 位作者 王雨萌 金恒琪 王馨雨 刘星雨 夏菁 王晓杜 周莹珊 宋厚辉 杨永春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39-3047,共9页
【目的】旨在分析当前规模化养殖场副猪格拉菌(Glaesserellaparasuis)优势血清型、耐药特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方法】对源自规模化养猪场21株副猪格拉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鉴定血清型;利用K-B纸片扩散法鉴定其对25种抗生素的耐药... 【目的】旨在分析当前规模化养殖场副猪格拉菌(Glaesserellaparasuis)优势血清型、耐药特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方法】对源自规模化养猪场21株副猪格拉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鉴定血清型;利用K-B纸片扩散法鉴定其对25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采用PCR检测bla-、bla-和bla-等7种耐药基因,并采用Chi-square test和Fisher exact test分析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耐药基因目的条带测序,并应用CLC Sequence Viewer软件分析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编码蛋白氨基酸关键位点差异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21株副猪格拉菌临床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4和12型;对β-内酰胺类药物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菌占比达61.9%(13/21);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达90.5%(19/21);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携带率较高(52.4%,11/21),且bla-与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头孢拉定的耐药性显著相关,部分bla-编码氨基酸存在可能与副猪格拉菌耐药能力有关的差异位点。【结论】本研究表明,规模化养猪场的副猪格拉菌多重耐药情况仍很严重,并明确了被调查区域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携带耐药基因bla-,为加强对规模化养猪场副猪格拉菌耐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格拉菌 bla-TEM 分子特征
原文传递
宿主cGAS-STING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燕萍 许锦霞 +3 位作者 徐阿慧 程昌勇 宋厚辉 杨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44-1351,共8页
先天性免疫识别系统是机体抵御原病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至关重要。机体依赖先天性免疫识别系统中的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监视病原微生物。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PRRs通过感... 先天性免疫识别系统是机体抵御原病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至关重要。机体依赖先天性免疫识别系统中的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监视病原微生物。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PRRs通过感知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或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识别病原并触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保护反应[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 信号通路 STING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OpuCA蛋白介导抗氧化应激和宿主感染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应煜 沈世宇 +6 位作者 戚俊彦 陈绵绵 徐加利 袁艺萱 江玲丽 宋厚辉 程昌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43-2554,共12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opuCA基因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过程及渗透胁迫下发挥的作用,探究opuCA基因参与细菌抗氧化应激和致病力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OpuCA蛋白介导细菌环境适应和宿主内感染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opuCA基因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过程及渗透胁迫下发挥的作用,探究opuCA基因参与细菌抗氧化应激和致病力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OpuCA蛋白介导细菌环境适应和宿主内感染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细菌同源重组方法获得opuCA缺失株及回补株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感染生物学和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能力、抗渗透应激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细胞粘附、侵袭以及胞内增殖能力。【结果】缺失opuCA基因后,李斯特菌体外生长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但在渗透条件下生长能力减弱;opuCA缺失株在铜离子和镉离子中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但在巯基特异性氧化剂肼应激中无明显变化;opuCA缺失株在细胞中的侵袭能力显著减弱,且缺失该基因导致细菌聚合actin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细菌在胞间迁移。【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缺失opuCA基因能降低单增李斯特菌抗氧化应激能力和感染宿主能力,并且在渗透胁迫下细菌生长能力减弱,但具体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单增李斯特菌OpuCA蛋白介导的细菌体外环境适应及宿主内感染的分子机制,为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OpuCA 渗透胁迫 氧化应激耐受 细菌感染
原文传递
硫氧还蛋白Lmo1903介导单增李斯特菌抵抗氧化应激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8
作者 陈雨吉 吕晓玲 +8 位作者 韩月 罗平 曹启予 陈歆丹 吴宇康 徐加利 管迟瑜 宋厚辉 程昌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9-1282,共14页
【目的】以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硫氧还蛋白Lmo190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细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抗氧化应激生物学作用。【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mo1903的进化关系和关键活性位点,使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Lmo190... 【目的】以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硫氧还蛋白Lmo190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细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抗氧化应激生物学作用。【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mo1903的进化关系和关键活性位点,使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Lmo1903蛋白表达载体,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以胰岛素为底物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学活性;同时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分析其在细胞内的定位;采用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构建CX1X2C基序中的半胱氨酸点突变蛋白,分析关键位点半胱氨酸对Lmo1903酶活的影响;采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lmo1903基因缺失株Δlmo1903和回补株CΔlmo1903,研究lmo1903在单增李斯特菌生长、运动和抗氧化应激方面发挥的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mo1903含有CX1X2C基序,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TrxA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定位在细菌细胞质中,具有较强的还原酶学活性,突变CX1X2C基序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会显著降低Lmo1903的还原酶活能力。缺失lmo1903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但显著减弱了细菌在铜离子胁迫环境中的氧化应激耐受能力,且影响鞭毛合成相关因子的转录水平和细菌的运动能力。【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单增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Lmo1903具有还原酶学活性,介导细菌运动和对氧化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硫氧还蛋白 细胞定位 氧化应激 运动性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Lmo1609的应激生物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月 陈雨吉 +11 位作者 罗平 陈歆丹 曹启予 吴宇康 陈绵绵 翟瑞东 周彬 孙静 管迟瑜 程昌勇 吕晓玲 宋厚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58-3372,共1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硫氧还蛋白Lmo1609的基因缺失株,分析Lmo1609的氧化还原酶学活性,及其在细菌生长、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探究了Lmo1609参与细菌抗氧化应激和致病的生物学基础...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硫氧还蛋白Lmo1609的基因缺失株,分析Lmo1609的氧化还原酶学活性,及其在细菌生长、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探究了Lmo1609参与细菌抗氧化应激和致病的生物学基础。为阐明其抗应激生物学作用以及完善李斯特菌的感染机制奠定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lmo1609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通过分子生物学、应激生物学和感染生物学等手段,对Lmo1609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以胰岛素为底物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学活性;通过构建lmo1609缺失株和回补株,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在运动性、生长能力、抗氧化应激、细胞黏附、侵袭和增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而鉴定Lmo1609的生物学功能。【结果】缺失lmo1609后,单增李斯特菌在生长能力上无明显变化,而运动能力明显减弱;对H_(2)O_(2)的敏感性增强;对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没有差异;对小鼠的致病力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单增李斯特菌硫氧还蛋白Lmo1609具有还原酶学活性,参与调控细菌的运动和对H_(2)O_(2)的氧化应激耐受,不介导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硫氧还蛋白 运动性 氧化应激 细菌感染
原文传递
多房棘球绦虫RNA结合蛋白28的鉴定
20
作者 寇永杰 李瑞 +5 位作者 郑亚东 夏天奇 时恒枝 王璞 杨兴 孙晓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通过扩增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28(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探索多房棘球绦虫RBP28的分子特征。方法根据WormBase数据库RBP2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 目的通过扩增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RNA结合蛋白28(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探索多房棘球绦虫RBP28的分子特征。方法根据WormBase数据库RBP2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RBP28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RBP28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并通过免疫荧光观察RBP28在多房棘球蚴及其细胞中的分布;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获得与RBP28互作的蛋白沉淀产物后,对二者进行蛋白银染和质谱鉴定。结果RBP28编码基因大小约为1245bp;重组RBP28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_(r)50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RBP28及多房棘球蚴全蛋白中的天然RBP28蛋白,但与猪带绦虫、泡状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无明显的抗原交叉反应;免疫荧光定位表明,RBP28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的生发层,在多房棘球蚴细胞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对银染和质谱鉴定结果比较分析,获得了7种可能与RBP28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论本研究确定了RBP28蛋白编码基因的大小、分子量及其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发现RBP28主要分布在多房棘球蚴的生发层,并利用质谱鉴定获得了7种与RBP28有互相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多房棘球绦虫病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RNA结合蛋白28 免疫荧光定位 免疫共沉淀 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