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陵水17-2气田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合龙方案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尤学刚 陈邦敏 +3 位作者 刘孔忠 刘新宇 吴尧增 曾冬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149,共9页
基于陵水17-2气田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吃水、船体自由漂浮状态下上部敞口等设计特点,通过对平台合龙方案的比选,论证了该平台采用整体吊装合龙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国内来福士现有的合龙资源,制定了平台的合龙步骤,确定了采用漂浮对接,... 基于陵水17-2气田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吃水、船体自由漂浮状态下上部敞口等设计特点,通过对平台合龙方案的比选,论证了该平台采用整体吊装合龙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国内来福士现有的合龙资源,制定了平台的合龙步骤,确定了采用漂浮对接,坐底焊接的合龙方案。对于建造及合龙过程中船体对接点精度及船体下水的变形控制、组块建造公差管理及吊装变形控制、船体坐底及进出坞精确定位等关键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终依据合龙方案顺利实施了该平台的整体吊装合龙。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陵水17-2气田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的顺利合龙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后续同类大型半潜式储油平台整体吊装合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水17-2气田 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整体吊装合龙 精度控制 变形控制 船体坐底 进出坞精确定位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长贵 邓勇 +2 位作者 范彩伟 李才 游君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共12页
页岩油是老油区稳产增产的新领域,目前中国页岩油勘探主要在陆上开展,近期中国海油在北部湾盆地针对页岩油钻探了WY-1井,获得海上页岩油勘探的首次突破。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流沙港组二段,依据层序位置和岩性组合特征... 页岩油是老油区稳产增产的新领域,目前中国页岩油勘探主要在陆上开展,近期中国海油在北部湾盆地针对页岩油钻探了WY-1井,获得海上页岩油勘探的首次突破。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流沙港组二段,依据层序位置和岩性组合特征,将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油页岩划分为湖侵早期夹层型、湖侵中期纹层型和湖侵晚期基质型3种类型,从生烃能力、储集性、可动性和可压性等4个方面分析了其特征,并对涠西南凹陷页岩油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3类油页岩均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干酪根类型为Ⅰ—Ⅱ型,有机质丰度均较高。湖侵早期夹层型油页岩,含油性和储集性均较好,且脆性矿物含量高,后续易于压裂改造;湖侵中期纹层型油页岩,可动孔隙度相对夹层型更高,油气可动性较高;湖侵晚期基质型油页岩,含油性好,但储集性较差,可压性也较差。成因法预测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可动资源量约8亿吨,其中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页岩油可动资源量约3.6亿吨,夹层型与纹层型贡献占比约80%,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涠西南凹陷 流二段 油页岩 页岩油 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大型太古界潜山储层形成条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心怀 王清斌 +4 位作者 冯冲 叶涛 刘晓健 郝轶伟 周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4-1548,共15页
渤海海域近几年在太古界潜山领域获得了多个大型油气田发现,其中,渤中19-6构造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方,展示了该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变质岩潜山储层规模是制约变质岩勘探的关键因素,落实规模性潜山储层形成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渤海海域近几年在太古界潜山领域获得了多个大型油气田发现,其中,渤中19-6构造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方,展示了该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变质岩潜山储层规模是制约变质岩勘探的关键因素,落实规模性潜山储层形成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综合应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资料以及地震资料分析了渤海海域太古界大型变质岩潜山储层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脆性长英质矿物是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大型潜山储层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长英质矿物含量控制了裂缝发育程度,也为风化淋滤和深部流体等的溶蚀作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多类型压性构造控制了大型裂缝型储层的形成;风化淋滤作用对太古界潜山储层纵向发育的明显控制作用,是影响太古界潜山储层纵向分带的主要因素;深部流体对太古界潜山储层具有重要改善作用,扩大了裂缝的规模.在上述形成条件指导下,建立了太古界大型潜山储层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变质岩 太古界 潜山储层 形成条件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南海西部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长贵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突破 断裂转换带 湖底扇 海底扇
下载PDF
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寿喜 邓传忠 +3 位作者 陈传胜 李伟 李俊 高翔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1-255,共15页
为了充分利用管道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的数据成果,应对天然气管网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在线仿真已成为管网调度管理和操作控制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手段,受到国家、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管网在线仿真... 为了充分利用管道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的数据成果,应对天然气管网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在线仿真已成为管网调度管理和操作控制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手段,受到国家、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管网在线仿真系统建设和项目实施是众多领域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应用,涉及仿真理论与方法、软件与技术、数据与自动化、调度与管理、操作与控制、维护与升级等诸多问题和因素,是相关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的直接体现。基于多年研究、开发及应用实践,以管网在线仿真系统为分析对象,讨论其宏观和整体系统架构、层次及功能作用,探究其理论与方法、软件与核心技术以及系统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并通过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和南海西部海底天然气长输管道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当前在线仿真研究成果的应用过程及效果,以期推动未来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研究、开发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网 在线仿真 理论方法 模型 软件 实践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北坡转换带特征及其对大中型气田的控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1-1072,共12页
基于新采集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分析,系统解剖宝岛凹陷地质结构及其断裂体系,开展转换断阶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北部断阶带、中部凹陷带与南部斜坡带,其中,北部断阶带自西向东发育宝岛B、A、... 基于新采集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分析,系统解剖宝岛凹陷地质结构及其断裂体系,开展转换断阶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北部断阶带、中部凹陷带与南部斜坡带,其中,北部断阶带自西向东发育宝岛B、A、C等多个转换断阶带,控制宝岛凹陷烃源岩、圈闭、储集层、油气运移及烃类气富集。转换带主干断裂在渐新世早期崖城组沉积期的活动性控制生烃灶与生烃潜力,自西向东活动性增强且距离物源区更近,烃源岩厚度、三角洲规模呈增大趋势,发育多个生烃洼陷;主干断裂在张扭背景下发生局部挤压,形成大型鼻状构造背景下的复合型圈闭,且向东宝岛A、宝岛C圈闭规模大于宝岛B圈闭;多级断阶控制隆起区物源碎屑注入形成大型三角洲砂体,宝岛A转换带F12断裂中西段同向转换带和东段缓坡段控制两大物源碎屑注入,形成西支、东支等多个三角洲朵叶体;主干断裂控制形成的大型构造脊紧邻生烃中心,具有高效运聚特征;主干断裂组合方式、活动时间与天然气充注期次的良好匹配,控制烃类气富集。宝岛A转换带紧邻生烃洼陷宝岛27、25、21洼,发育神狐隆起物源供给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大型构造脊高效汇聚及主干断裂平行组合且停止活动时间早的特征,是烃类气优势汇聚区,实钻发现厚层优质气层,获得宝岛凹陷首个大型气田宝岛21-1的发现,证实松南—宝岛北部转换带成藏条件好,向东转换断阶带拓展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松南—宝岛凹陷 断裂转换带 古近系 宝岛21-1 大中型气田 大型构造脊 复合圈闭 烃类气
下载PDF
超深水浅层建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进 傅超 +3 位作者 刘书杰 张伟国 谢仁军 吴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0-1508,共9页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但70%分布在深水区域。深水钻井实践表明,60%的钻井事故源自海底以下几百米的未成岩浅层,因此浅层建井是整个深水钻井成功的关键。针对超深水浅层存在海底土力学参数不易获取、浅层地质灾害精确预测困难、井身结...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但70%分布在深水区域。深水钻井实践表明,60%的钻井事故源自海底以下几百米的未成岩浅层,因此浅层建井是整个深水钻井成功的关键。针对超深水浅层存在海底土力学参数不易获取、浅层地质灾害精确预测困难、井身结构精准设计和作业安全控制不易等难题,从理论模型、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实践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根据土体固结理论及声速梯度特征,基于浅层地震剖面数据,创建了深水浅层土体密度、抗剪强度关键参数预测模型。基于超深水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水下井口实时承载力模型,形成了深水浅层精准井身结构设计方法。基于地震纵波在深水浅部含气或含水地层中产生不同声速响应的特征,建立了含浅层气、浅水流地层纵波速度随水深、地层密度的双参数方程,形成了超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基于浅层喷射下表层导管的原理,提出了“表层导管+表层套管”二合一复合钻井作业模式。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西太平洋第一口超深水井——荔湾22-1-1井(水深为2619.35 m)。其中,南海超深水表层导管下入深度达100.1 m,浅层表层导管安装时间仅为2.25 h,保障了荔湾22-1-1井的高效、安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超深水 深水浅层 钻井设计 安全控制
原文传递
南海西部海域宝岛21-1气田的发现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邓勇 裴健翔 +1 位作者 胡林 尤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2,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于西部崖南凹陷浅水区与乐东-陵水凹陷深水区,东部松南-宝岛凹陷发现的气藏规模小、非烃含量普遍较高,一直未获得规模商业性突破。近年来,基于新一轮油...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部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战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于西部崖南凹陷浅水区与乐东-陵水凹陷深水区,东部松南-宝岛凹陷发现的气藏规模小、非烃含量普遍较高,一直未获得规模商业性突破。近年来,基于新一轮油气地质研究,转变勘探思路,认为宝岛21断阶带紧邻生烃中心,发育近物源大型三角洲储集体,主通源断裂与凹陷边界深大断裂呈平行关系,且活动停止时间早,预测CO含量低,为烃类气的有利汇聚区,可作为宝岛北坡突破的首选方向。据此实施钻探,在宝岛凹陷成功发现古近系深水气田—宝岛21-1气田,实现宝岛凹陷勘探半个世纪以来首个重大突破。宝岛21-1气田的发现证实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具有“转换断阶控源、控储、控聚”天然气高效成藏模式。同时,认为富烃凹陷的转换断阶带与古近系陵水组和崖城组三角洲构成的良好耦合区,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海域 深水区 断阶带 宝岛21-1 构造-岩性气田 勘探思路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赵静 黄志龙 +2 位作者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8,共14页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与分级评价的研究。[结果]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大孔喉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接近3,孔隙结构越复杂,连通的大孔喉越少。依据孔喉分级特征、成岩相、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建立了孔隙结构分级评价的四类模型:类型Ⅰ为小孔喉优势型储层,强胶结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小于45%,D_(max)值为2.75~2.90,致密储层;类型Ⅱ为大—小孔喉连续型储层,弱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45%~70%,D_(max)值为2.70~2.85,低渗储层;类型Ⅲ为大孔喉优势型储层,强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大于70%,D_(max)值为2.55~2.65,优质储层;类型Ⅳ为大孔喉单峰型储层,强压实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50%~60%,D_(max)值为2.65~2.75,低渗储层。通过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储层类型测井预测模型,对比储层类型与气测响应和储层含气饱和度,发现Ⅲ类储层的产气效能高,具有勘探价值。[结论]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与分类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存在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孔隙结构分形
下载PDF
南海北部强活动型被动陆缘盆地宝岛21-1大气田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长贵 邓勇 +2 位作者 吴克强 胡林 尤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3-729,共17页
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凹陷,2022年在宝岛21转换断阶带发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宝岛21-1气田,证实了宝岛凹陷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在宝岛21-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气田烃源岩富集生烃机理... 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凹陷,2022年在宝岛21转换断阶带发现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型气田--宝岛21-1气田,证实了宝岛凹陷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在宝岛21-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气田烃源岩富集生烃机理、储层-圈闭形成机制、断裂体系运聚机理和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总结针对深水深层的地球物理与测试作业攻关创新技术。宝岛21-1构造发育“双源”有机质富集,地壳强烈薄化导致构造具高热流值,烃源岩热演化加速、生气强度大;隆起区物源沿转换斜坡注入凹陷,形成大型三角洲朵叶体控制的构造+岩性圈闭;大型构造脊利于天然气汇聚,主控断层差异活动与三角洲砂岩构成高效输导系统,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地质基础。宝岛21-1气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证实转换断阶带发育“半封闭环境富集/高热加速生烃控源-转换斜坡控圈-长期活动断裂控运-晚期多期强充注-弱活动断裂控聚”的天然气成藏富集模式。建立深水陡陆坡崎岖海底区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实现了构造精细落实与含气性成功预测;创建深水深层复杂流体流动安全保障与产能释放关键技术,保障了地层真实产能释放。宝岛21-1大型气田的发现,证实强活动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成藏富集模式,认为相对稳定的走向斜坡型转换带是大-中型气田富集的“黄金带”。研究认识为宝岛凹陷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对琼东南盆地乃至南海北部及中-南部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凹陷 转换断阶带 深水深层 烃类气 大型气田
原文传递
断裂-砂体-潜山复式天然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耀华 甘军 +4 位作者 梁刚 李兴 杨威 高之业 熊书苓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设计“长砂体+半封闭断裂”、“烃源岩-潜山接触”与“短砂体+半封闭断裂”3类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剖析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其运聚过程,分别建立远源、近源2种成藏模式。实验结果表... 通过设计“长砂体+半封闭断裂”、“烃源岩-潜山接触”与“短砂体+半封闭断裂”3类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剖析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其运聚过程,分别建立远源、近源2种成藏模式。实验结果表明:Y1构造带输导体系为“它源-断层-砂体复合型+砂体主导型”,天然气由陵水组砂岩储集体沿大型鼻状构造脊进行远距离侧向运移,于松南低凸起古潜山顶部聚集成藏;Y5构造带为“自源-断裂-砂体-古潜山风化壳型”复式天然气输导体系,崖城组烃源灶横向上直接与古潜山接触,天然气主要通过内部的压力释放向古潜山顶部风化壳直接充注。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的确立,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深水区环生烃凹陷“近源-远源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的理论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侧向运移 古潜山 输导体系 运聚成藏模式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林 范彩伟 +2 位作者 刘新宇 李明 雷明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23,共10页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受烃源、沟源断裂和输导层构造脊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控制,富集于断裂带及相邻构造脊区。文昌A凹陷中部早期生油、晚期生气和凹陷边缘晚期生油及持续不断油气运移,形成了"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有序分布和差异成藏,其中晚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差异溶解形成了"下气上油"成藏模式,而油气重力分异和差异渗漏形成了"下油上气"成藏模式。文昌A凹陷差异演化、差异生烃、差异运聚、差异渗漏共同控制油气差异成藏;该凹陷边缘琼海凸起和珠三南断裂带至神狐隆起仍为原油勘探有利区,凹陷中部六号断裂带和珠三南断裂东段仍为天然气挖潜有利区;凹陷南部断裂转换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新区,其中埋深相对较浅的珠海组为原油勘探领域,埋深较大的恩平组为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A凹陷 断裂系统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聚集 富集规律 有利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天然气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克强 曾清波 +4 位作者 李宏义 徐建永 郭帅 武爱俊 冯晨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5,共13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发育17个沉积盆地,中国在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和珠江口3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发现天然气田30个,累计产气量占中国近海天然气总产量的75%,已发现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近...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发育17个沉积盆地,中国在南海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的莺歌海、琼东南和珠江口3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发现天然气田30个,累计产气量占中国近海天然气总产量的75%,已发现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近年来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总结大中型气田的地质特点和形成条件,明确了天然气成藏规律:(1)南海海盆可划分为以发育湖相沉积为主的“外盆地带”和以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为主的“内盆地带”,“内盆地带”煤系和陆源海相烃源岩控制南海北部天然气资源分布,大型三角洲、海相泥岩是形成大气田的基础;(2)垂向运移控制南海北部天然气富集,底辟及相关裂隙、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南海北部各盆地存在底辟带运汇成藏、断裂垂向运汇成藏、断-脊-砂运汇成藏、源储大面积接触运汇成藏4类天然气运汇成藏模式;(3)高泥地比岩性背景控制了南海北部天然气的保存,泥包砂与厚(超压)泥岩顶盖是两类主要保存方式。南海北部各盆地剩余天然气资源量大,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是发育煤系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的潜在富气新凹陷、已证实富气凹陷内具备底辟等垂向运移条件的源外浅层或近源中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天然气 成藏规律 垂向运移 岩性背景 勘探领域
下载PDF
陆相砂岩油藏高含水阶段驱油效率再认识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康杰 王健 +3 位作者 魏峰 唐慧敏 李宛珊 唐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注入量为200PV下的岩心水驱油实验;设计制作了微观可视化水驱油模型,直观描述高倍水驱油过程及残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在线驱替实验,量化大、中、小等不同尺度孔隙中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73.2%,远超原有认识下的驱油效率;当并联长岩心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首次提出在高、低渗透岩心进口端存在伯努利效应;微观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沿着中、高渗透通道快速突破,模型无水采出程度仅为18.6%,200PV水驱后,低渗透区原油得到有效启动;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中孔隙对驱油效率的贡献最大,达4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驱油效率 高倍水驱 伯努利效应 驱油机理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吸液剖面反转机制、应对方法及实践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祥国 何欣 +4 位作者 曹豹 王晓燕 高建崇 刘义刚 曹伟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2-974,共13页
大庆、大港和渤海油田的矿场测试资料表明,化学驱中、后期注入井都出现了吸液剖面反转现象,因此降低了增油降水效果。为进一步探究聚合物驱吸液剖面反转机理、提高化学驱开发效果,采用"分注分采"岩心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聚合... 大庆、大港和渤海油田的矿场测试资料表明,化学驱中、后期注入井都出现了吸液剖面反转现象,因此降低了增油降水效果。为进一步探究聚合物驱吸液剖面反转机理、提高化学驱开发效果,采用"分注分采"岩心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聚合物驱过程中吸液剖面反转作用机制和应对方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在于增加储层内中、低渗透部位吸液压差,为此可以提高注液速度或利用化学材料滞留增大高渗透部位渗流阻力或采取侧钻和微压裂等措施减小低渗透部位渗流阻力。聚合物驱过程中,聚合物在储层内低渗透部位滞留所引起渗流阻力和吸液启动压力增幅要远大于高渗透部位的水平,加之注入压力受限于储层岩石破裂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注入井吸液剖面反转现象。采取高滞留与低滞留能力聚合物溶液(或二元和三元复合体系)交替或梯次注入方式可以降低厚油层内低渗透部位渗流阻力和吸液启动压力升高速度,进而减小吸液剖面反转速度。矿场试验表明,不同滞留能力驱油剂交替或梯次注入减小了吸液剖面反转速度,提高了化学驱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聚合物驱 吸液剖面反转 作用机制 应对措施 实践效果
原文传递
环渤中地区浅层大规模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心怀 王德英 +2 位作者 于海波 杨海风 李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69,740,共11页
基于环渤中地区油气勘探实践和浅层岩性油藏解剖,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研究,对其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预测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认为,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富集主控因素为“脊-断-砂-带”4要素的... 基于环渤中地区油气勘探实践和浅层岩性油藏解剖,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研究,对其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预测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方向。研究认为,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富集主控因素为“脊-断-砂-带”4要素的耦合,深层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基础,切脊大断裂活动强度与盖层断接厚度控制油气垂向运移能力,大型砂体与切脊断裂耦合控制大规模油气充注,构造应力集中带断裂封闭能力影响岩性油气藏富集程度。通过对环渤中地区浅层岩性油藏的实例分析,建立凸起汇聚型、陡坡砂体汇聚型、凹中隆起汇聚型3种主要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汇聚脊 成藏模式 环渤中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花岗岩潜山发育演化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历山 范彩伟 +3 位作者 张焱 熊小峰 段亮 朱继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90,共10页
以琼东南盆地地震、钻井及测年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琼东南盆地花岗岩侵入期次和分布规律,论述了花岗岩潜山发育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花岗岩侵入,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 以琼东南盆地地震、钻井及测年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琼东南盆地花岗岩侵入期次和分布规律,论述了花岗岩潜山发育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花岗岩侵入,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NW向(低)凸起带,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NE向(低)凸起带,琼东南盆地花岗岩潜山构造类型为残丘山,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潜山演化都可划分为岩浆侵入期、暴露剥蚀期和定型埋藏期等阶段。盆地花岗岩潜山暴露剥蚀时间长,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发育网格状断裂,可形成风化壳型和断裂-裂缝型储层,松南低凸起花岗岩潜山被多凹环绕,发育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是油气有利汇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潜山 琼东南盆地 中生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深海一号”能源站建设实践与创新 被引量:10
18
作者 尤学刚 周守为 +4 位作者 张秀林 刘孔忠 徐化奎 刘新宇 曾冬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9,共14页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首个自主发现和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为经济高效地开发该气田,我国首次采取“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通过自主设计、优化组织与管理...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首个自主发现和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为经济高效地开发该气田,我国首次采取“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通过自主设计、优化组织与管理、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成功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本文在简要阐述“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的建设背景和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介绍了深水气田开发模式的优选与突破,深入总结了“深海一号”能源站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超大吨位开口结构物预斜回正荷载横向转移、超大结构物半漂浮精准合拢等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与价值经验,以期为今后我国深水、超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及半潜式平台高水平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 半潜式 能源站 立柱储油 横向转移 半漂浮合拢
下载PDF
钻井液对页岩力学特性及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鸣 高德利 +4 位作者 黄洪林 李军 杨宏伟 张更 刘楷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3-700,共8页
钻井液长期浸泡会对层理性页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利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不同钻井液浸泡后页岩单、三轴力学实验,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及破坏形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受层理影响,... 钻井液长期浸泡会对层理性页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利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不同钻井液浸泡后页岩单、三轴力学实验,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及破坏形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受层理影响,页岩力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且具有围压效应;油基钻井液对层理面的润滑作用增强了各向异性,页岩沿层理面发生剪切破坏,破坏形式受层理面控制;水基钻井液对页岩造成水化损伤,微裂缝扩展沟通层理,降低了各向异性,易发生复合破坏,破坏形式受基质体和层理面双重控制,井壁更易失稳;黏土矿物水化作用和孔缝毛细管效应是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可为层理性页岩井壁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层理面 钻井液浸泡 各向异性 钻井液润湿特性 尺度效应 井壁稳定
下载PDF
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建华 晏庆辉 +2 位作者 骆逸婷 于成超 张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前现场一般采用PLT测试分析合采井各层的采出情况,但测试成本高,持续获取较困难。利用相渗曲线回归公式结合Buckley-Leveret方程、水相分流量方程建立了两相渗流产量计算公式,并分见水前后两种情况进行合采井产量劈分计算;为减小误差... 目前现场一般采用PLT测试分析合采井各层的采出情况,但测试成本高,持续获取较困难。利用相渗曲线回归公式结合Buckley-Leveret方程、水相分流量方程建立了两相渗流产量计算公式,并分见水前后两种情况进行合采井产量劈分计算;为减小误差,借鉴数值模拟处理思路,通过修正渗流参数拟合PLT测试数据以提高劈分结果准确性,形成了一种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产量劈分新方法。W1油田W1-8井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产量劈分结果与现场测试资料劈分结果基本一致,并且与数值模拟法劈分结果接近(误差小于5%)。新方法适用于压力资料丰富、有产出剖面测试资料的边水驱油藏,可代替数值模拟用于快速获取合采井劈分产量以指导现场油井动态跟踪等分析工作,为边水驱油藏合采井产量劈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T测试 合采井 回归公式 产量劈分 边水驱油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