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卓红 关锋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文重在从“再认识”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力求对学界相关研究的疑漏有所廓清和补充。一是认为对农村公社二重性的把握是马克思对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可能性进行预判的理论基点:二是把“卡夫丁峡谷”的喻意主要... 本文重在从“再认识”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力求对学界相关研究的疑漏有所廓清和补充。一是认为对农村公社二重性的把握是马克思对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可能性进行预判的理论基点:二是把“卡夫丁峡谷”的喻意主要界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之症;三是认为“世界市场”作为俄国农村公社的“有利环境”,必然要求俄国国内要搞市场经济,培育市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晚年时期 俄国 社会发展 农村公社 卡夫丁峡谷 市场机制 世界市场
原文传递
MEGA^(2)尚未发表的马克思晚年关于法国土地所有制的笔记
2
作者 李岱 吴重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207,208,共11页
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官网中,有一本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尚未发表的马克思晚年关于法国土地所有制的笔记。该笔记由德语和法语组成,封面目录由恩格斯亲笔撰写,正文部分由马克思亲笔摘录。笔记的主要内容... 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官网中,有一本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尚未发表的马克思晚年关于法国土地所有制的笔记。该笔记由德语和法语组成,封面目录由恩格斯亲笔撰写,正文部分由马克思亲笔摘录。笔记的主要内容为土地所有制相关的详细数据。结合马克思晚年的研究方向,摘录笔记是马克思对国家革命问题与“六册计划”进行的更进一步的探索。根据辨识结果,该笔记对于了解马克思晚年对待农民阶级的态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 法国土地所有制 “六册计划”
下载PDF
“人生观论战”的反思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57,140,共7页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基本潮流并存的境地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特殊矛盾的视野下进行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论战 科玄论战 文化选择 现代化进程
下载PDF
美德与实践--在亚里士多德与麦金泰尔之间 被引量:4
4
作者 郝亿春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6-83,共8页
文艺复兴以来,“道德”对于哲人而言逐渐成了问题。虽然康德主义者及功利主义者竭尽全力为道德奠基,却仍难以阻止马克思与尼采主义者们对道德的毁灭性打击。马克思把道德与宗教一起归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之成为革命的对象;... 文艺复兴以来,“道德”对于哲人而言逐渐成了问题。虽然康德主义者及功利主义者竭尽全力为道德奠基,却仍难以阻止马克思与尼采主义者们对道德的毁灭性打击。马克思把道德与宗教一起归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之成为革命的对象;尼采则把道德作为依附于基督教且致人虚弱的“奴隶道德”而给予无情摧毁。然而,另一方面,马克思却大加赞叹无产阶级之间“兄弟般的友爱”,而尼采也神往“脱离了道德的美德”‘“。如此看来,在他们眼中,“道德”与“美德”竞如此水火不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麦金泰尔 美德 “道德” 实践 功利主义 马克思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特征——基于20世纪80年代文献的考察
5
作者 方敏 旷三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12 15,15,共4页
通过检索考察20世纪80年代涉及"现代性"术语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方式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局限于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中,特别注重彰显和优先突出"现代性"... 通过检索考察20世纪80年代涉及"现代性"术语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大陆学界现代性话语的出场方式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局限于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中,特别注重彰显和优先突出"现代性"概念的主体性意涵,对"现代性"内涵的探讨还处于"古今中西之争"的问题框架中。这个时期的探讨为现代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性话语的出场 现代化 主体性
下载PDF
别尔嘉耶夫社会主义观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桂娜 李尚德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文章以别尔嘉耶夫的社会主义观为切入点,将他建构理论的形上层面和追求理想社会的形下层面结合起来考察,彰显出一个研究别尔嘉耶夫思想的新视角;揭示出别尔嘉耶夫以人格主义为实质的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征:即追求客体化世界终结的末世论... 文章以别尔嘉耶夫的社会主义观为切入点,将他建构理论的形上层面和追求理想社会的形下层面结合起来考察,彰显出一个研究别尔嘉耶夫思想的新视角;揭示出别尔嘉耶夫以人格主义为实质的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征:即追求客体化世界终结的末世论色彩,兼顾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主张通过精神变革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反思别尔嘉耶夫人格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局限性与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尔嘉耶夫 人格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碰撞与交融——“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龙霞 《国际学术动态》 2012年第2期5-8,共4页
20世纪末的东欧社会主义剧变,对该地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波兰作为这场剧变最先的发生地,而中国作为目前可以说是原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受关注的国家,两国在1989年都面临同样的决定性的选择机遇,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政治制度 国际研讨会 综述 碰撞 社会经济 决定性 主义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被引量:295
8
作者 李宗桂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39,共5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观点分歧的原因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更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明辨学术界的研究思路和惯例,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观点分歧的原因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更在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明辨学术界的研究思路和惯例,进而准确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合理阐释其现代价值、传承其精神内涵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 内涵
下载PDF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被引量:191
9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8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主体性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被引量:104
10
作者 郑永廷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在社会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目的性 实践性 超越性 发展 本质 教育价值
原文传递
重建价值哲学 被引量:80
11
作者 冯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4,共8页
Philosophy of Value is an essential orientation in philosophical study. The key of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is to take the problems of values in human activities as the key problem of philosophy. Not only Hermann Lotze... Philosophy of Value is an essential orientation in philosophical study. The key of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is to take the problems of values in human activities as the key problem of philosophy. Not only Hermann Lotze, but also Karl. Marx, are the founding father of philosophy of value. All philosophical schools,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Heidegger’s critique of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the doctrines in Soviet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20th centur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values, conceal the reformativ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y of value. The Marxia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forming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唯物史观 洛采 社会伦理道德 分析哲学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明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9,共5页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 ,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社会 和谐
下载PDF
公众参与、程序正当性与主体间共识——论公共利益的合法性来源 被引量:36
13
作者 苏振华 郁建兴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3-69,共7页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way achieving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In Rousseau’s theory, the public opinion is one kind of highly unsurpass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when each individual’s value criterion is emphasized, the absolute public interests will never 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proved that the public interests w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procedures, if these choice procedures are under certain rules. Habermas emphasized that the validity of public opinon must come from the wide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And only the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through widespread discussions in the public domain would be the legitimate public interest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and Rousseau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origin of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what is different, Habermas emphasized necessity of procedure in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 among citizens. The common part between Habermas’ theory and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that 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e legitimacy; the difference is that Habermas’ theory emphasized the continu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realistic political process, when the public interests are implemented,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egitimate procedures, respect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mpensate the victimized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程序正当性 主体间共识 公共利益 政府管理 价值原则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被引量:24
14
作者 郑永廷 石书臣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2,共5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是建设有中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的素质提高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 ,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是物质生活发展与观点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统一。这些新的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被引量:34
15
作者 徐长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3,共8页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实践 实践哲学
下载PDF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被引量:33
16
作者 徐长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4,58,共7页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 本体论 灵魂学说
原文传递
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 被引量:45
17
作者 张慧鹏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1,共9页
"精英俘获"是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投入农村的大量扶贫资源都被各类精英垄断,无法到达真正的贫困户手中。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精英俘获,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的基层扶贫部门仍然严重依赖乡村社会... "精英俘获"是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投入农村的大量扶贫资源都被各类精英垄断,无法到达真正的贫困户手中。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精英俘获,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的基层扶贫部门仍然严重依赖乡村社会精英来完成任务指标,扶贫再次异化成为扶大户。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种种乱象折射出国家基层治理的困境,根源在于分田到户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瓦解,村社共同体解体,国家直接面对数量庞大又高度分散的个体农户,交易成本过高。去组织化的农民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单打独斗,也很难获得成功。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贵州塘约的经验表明,新时期农村的再集体化,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精准扶贫 村社共同体 社会分化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 被引量:30
18
作者 徐长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概念 价值本体 自我意识 人性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被引量:20
19
作者 叶汝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3-27,共5页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 张奎良 人本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森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8,128,共8页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 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是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约束、革除这三种衍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防止虚无化本国历史和虚无化现代文明史的极端倾向,弘扬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和吸收性特质,是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启蒙逻辑 历史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