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58.5岁(范围:34~87岁)。肿瘤位于胰头30例、胰体尾3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6.1 cm(≤4.0 cm 35例、>4.0 cm 29例)。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进行IRE消融,根据肿瘤大小选择2~6根消融电极针,针距2 cm且相互平行,在横结肠系膜下方由足侧向头侧进针,使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按治疗顺序将前15例和后49例分别定义为初期治疗组和中后期治疗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肿瘤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学指标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住院时间为(8.9±2.7)d(范围:5~20 d)。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64),其中B级胰瘘、切口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分别有7、4、2例。初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2例死亡;中后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1%(3/49),无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1,P<0.01)。术后1个月腹痛减轻者占95.3%(61/64)(t=-28.55,P<0.01)。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8%,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范围:13.5~55.7个月)。全组OS时间为24.6个月(95%CI:22.0~27.3个月),PFS时间为12.0个月(95%CI:8.8~15.2个月)。结论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IRE联合化疗治疗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较好,但其治疗价值有待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展开更多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普及和影像检查方法的改进,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尽管针对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前列腺穿刺活检仍然是确诊前列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普及和影像检查方法的改进,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尽管针对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前列腺穿刺活检仍然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良好的穿刺技术应兼具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IRE)联合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RE联合化疗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0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58.5岁(范围:34~87岁)。肿瘤位于胰头30例、胰体尾3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6.1 cm(≤4.0 cm 35例、>4.0 cm 29例)。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进行IRE消融,根据肿瘤大小选择2~6根消融电极针,针距2 cm且相互平行,在横结肠系膜下方由足侧向头侧进针,使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按治疗顺序将前15例和后49例分别定义为初期治疗组和中后期治疗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肿瘤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学指标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住院时间为(8.9±2.7)d(范围:5~20 d)。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64),其中B级胰瘘、切口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分别有7、4、2例。初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2例死亡;中后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1%(3/49),无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1,P<0.01)。术后1个月腹痛减轻者占95.3%(61/64)(t=-28.55,P<0.01)。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8%,中位随访时间为29.3个月(范围:13.5~55.7个月)。全组OS时间为24.6个月(95%CI:22.0~27.3个月),PFS时间为12.0个月(95%CI:8.8~15.2个月)。结论开腹手术中超声引导下IRE联合化疗治疗LAPC的安全性和效果较好,但其治疗价值有待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文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出现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一方面,DNA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ect,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患者是ICI治疗的“敏感人群”,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单抗单药可有效用于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线治疗,在此基础上筛选优势患者人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获益。而抗PD-1单抗和低剂量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单抗双药联合方案的疗效优于PD-1单抗单药,安全性可接受,并且有望逐渐拓展至一线治疗甚至更早期疾病的新辅助治疗。另一方面,自2019年起,在ICI用于MMR完整(mismatch repair-proficient,pMMR)/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一些突破,包括寻找潜在有效标志物和不同机制药物的联合治疗等,为这一通常被认为是免疫治疗药物无效的人群带来新的机遇。本文旨在对上述ICI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文摘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普及和影像检查方法的改进,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尽管针对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前列腺穿刺活检仍然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良好的穿刺技术应兼具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