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电导仪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东霞 李宗晏 +2 位作者 黄丽华 蒋博 李海燕 《新医学》 2020年第11期846-849,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电导仪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20例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110例)和治疗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奶器排乳-红外线治疗-手法排乳”顺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吸奶器排乳-红... 目的分析超声电导仪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20例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110例)和治疗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奶器排乳-红外线治疗-手法排乳”顺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吸奶器排乳-红外线治疗-超声电导仪治疗-手法排乳”顺序进行治疗,分析超声电导仪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结果2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发病时间、初/经产妇比例、乳房红肿范围、肿块大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降低绝对值分别为5.67±1.36和4.06±1.32(P<0.01)。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7.3%vs.89.1%),疗程更短[(5.13±1.45)d vs.(3.24±1.23)d],哺乳率更高(95.5%vs.85.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超声电导仪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总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及有效提高治疗后哺乳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 超声电导仪 总有效率
下载PDF
腋窝入路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子腾 李宗晏 +1 位作者 付晓燕 李海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427-1432,共6页
目的总结腋窝入路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的相关经验,并探讨其优越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腋窝入路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的23例女性乳腺癌患... 目的总结腋窝入路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的相关经验,并探讨其优越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腋窝入路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的2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的手术流程、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行腔镜下双侧乳房皮下切除Ⅰ期假体重建术,无乳头重建,其中9例患者行双主刀手术,14例行单主刀手术。手术时间3.5~7.0 h,平均4.76 h,且双主刀模式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单主刀模式;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45.7 mL;术后住院时间0~24 d,平均10.7 d。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1例患者假体上移,2例乳头乳晕部分缺血坏死,1例皮下气肿。本组患者术后均获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转移、死亡等事件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性生活满意度、社会心理状况及胸部功能有所下降,但是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回升,且乳房满意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大大提高。结论双侧乳房切除的患者行腔镜下Ⅰ期乳房重建可以获得很好的美容效果和手术安全性。双主刀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患者麻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腔镜 Ⅰ期假体重建 双主刀
原文传递
乳腺腔镜手术临床应用现状及训练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泽 张梓榆 +2 位作者 杨青宇 赖声清 李海燕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在微创外科理念引领现代外科学发展的今天,乳腺腔镜技术迅速发展,然而腔镜手术技术复杂,学习曲线长,初学者不易掌握。笔者分析中国乳腺腔镜手术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回顾并分析多种乳腺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 在微创外科理念引领现代外科学发展的今天,乳腺腔镜技术迅速发展,然而腔镜手术技术复杂,学习曲线长,初学者不易掌握。笔者分析中国乳腺腔镜手术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回顾并分析多种乳腺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乳腺外科实施乳腺腔镜手术的经验,旨在为乳腺腔镜手术初学者提供合理的训练路径,激发专科医师的学习兴趣,促进乳腺腔镜手术标准化、流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学习曲线 教学 临床应用 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肝左、中叶胆管结扎联合二乙基亚硝胺构建胆管癌小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大伟 袁晓鹏 +5 位作者 李海燕 李宗晏 梁浩 黄镇辉 蒋小峰 薛平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年第6期430-434,共5页
目的运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肝左、中叶胆管结扎方法,制作可供研究、重复性高、模拟人胆管癌发生过程的小鼠模型。方法将120只6~7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作成动物实验模型:DLD组(n=30,DEN+胆管结扎)、BLANK组(n=20,空白对照)、DEN组(n=... 目的运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肝左、中叶胆管结扎方法,制作可供研究、重复性高、模拟人胆管癌发生过程的小鼠模型。方法将120只6~7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作成动物实验模型:DLD组(n=30,DEN+胆管结扎)、BLANK组(n=20,空白对照)、DEN组(n=20,仅DEN处理)、LMBDL组(n=30,胆管结扎)、DSO组(n=20,DEN+假手术)。分别于造模后0、2、4、8、12、16、20、24周时,记录和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脏外观差异、存活率、成瘤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成瘤结节或未成瘤小鼠肝脏组织中胆管上皮标志物AQP-1、CK19的表达,明确成瘤结节的细胞来源。结果 (1)BLANK组与LMBDL组小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2,P=0.611),DEN组体质量显著低于BLANK组(t=3.382,P=0.002),DLD组体质量均低于DEN组及DSO组(t=2.022、2.331,P=0.019、0.021),单纯胆管结扎对小鼠体质量变化无显著影响,而DEN给药以及联合部分胆管结扎均对小鼠体质量产生影响。(2)DEN、DLD、DSO、LMBDL组的存活率与BLAN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13、0.025、0.692),胆管结扎手术与DEN不会增加小鼠死亡率。(3)BLANK、DEN、LMBDL组小鼠均未成瘤,DSO、DLD组的成瘤率分别为8.3%(1/12)和47.1%(9/17),DLD组的成瘤率高于其他四组(均P<0.01),各组均未见远处转移瘤,胆管结扎联合DEN可提高小鼠成瘤率。(4)CK19及AQP-1在DLD组小鼠成瘤结节中表达均为强阳性,结节为胆管细胞来源。结论低剂量DEN联合肝左、中叶胆管结扎可成功构建胆管癌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成瘤率及存活率高、符合人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二乙基亚硝胺 胆管肿瘤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