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董佳妮 毕波 孔令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61-465,共5页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SSI)对155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评估有无自杀意念,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使用17项汉密尔...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SSI)对155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评估有无自杀意念,并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患者进行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49.7%(77/155),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为17.4%(27/155)。相对于非汉族患者,汉族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相对于无自杀未遂史患者,有自杀未遂史患者自杀意念更强(P<0.05);与无自杀意念组比较,有自杀意念患者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阻滞因子分更高(P<0.05)。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抑郁(β=0.22,P<0.01)、自杀未遂史(β=0.41,P<0.01)和疑病(β=-0.21,P<0.01)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焦虑(β=0.08,P<0.01)和疑病(β=0.07,P<0.01)皆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起间接作用。Bootstrap BC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抑郁在焦虑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疑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有自杀未遂史和抑郁情绪严重程度是自杀意念主要的危险因素,在自杀预防工作中要多关注有自杀未遂史和严重抑郁情绪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自杀未遂 自杀意念
下载PDF
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间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董佳妮 周蝶 +2 位作者 付旭 吴佳栗 毕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202例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疾病诊断;采用自编问卷、Beck自杀意念量表(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ratt...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202例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疾病诊断;采用自编问卷、Beck自杀意念量表(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第11版(BIS)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估。使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对自杀未遂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未遂者自杀风险与患有精神疾病、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呈正相关,与工作状况、冲动性人格、内外倾得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意念强度和抑郁情绪是自杀风险的直接影响因素,抑郁情绪也可通过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P均<0.05)。冲动性人格和神经质人格可通过精神疾病、抑郁情绪以及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内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可通过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P均<0.05)。结论:自杀未遂者的自杀风险最可能受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影响,精神疾病和人格特质也可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自杀未遂 自杀意念 路径分析
下载PDF
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董佳妮 毕波 孔令韬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460-1463,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针对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针对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为诊断标准、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CID-P)为诊断工具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的诊断,共收集162例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和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调查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17.3%(28/162)。有、无自杀未遂行为两组相比,患者在年龄(Z=-2.183,P=0.029)、居住地(χ^2=5.405,P=0.020)、HAMD-17量表总分(t=-2.132,P=0.035)、抑郁情绪因子分(Z=-3.627,P<0.001)、有罪感因子分(Z=-3.086,P=0.002)、自杀因子分(Z=-5.088,P<0.001)和入睡困难因子分(Z=-2.021,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0.930,P=0.022)为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居住地在农村(OR=3.955,P=0.038)、抑郁情绪严重(OR=3.795,P=0.020)和有自杀意念(OR=2.496,P=0.002)为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居住地在农村、低龄、有自杀意念和抑郁情绪严重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在问诊时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评估,预防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自杀意念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舒肝解郁胶囊对轻中度抑郁症疗效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研究
4
作者 李婧 姚冠群 +3 位作者 李曜均 刘莎 李忻蓉 徐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轻中度抑郁症(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MMD)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45例MMD患者(患者组)和45例健...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轻中度抑郁症(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MMD)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45例MMD患者(患者组)和4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患者组服用舒肝解郁胶囊8周,对照组8周内不服用任何精神类药物。在基线和8周后分别收集所有被试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24 items,HAMD-24)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和DPABI工具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量表分数和ALFF值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交互效应显著(χ^(2)=96.446,P<0.001);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组HAMD-24分数较基线降低[5.00(6.50)分,(15.44±5.87)分](χ^(2)=120.657,P<0.001)。(2)两组治疗前后右侧颞中回和右侧额上回ALFF值交互效应显著(F=36.445,36.122,19.015,22.713,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患者组右侧颞中回和右侧额上回的ALFF值在基线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服药8周后较基线期显著降低(均P<0.05)。(3)两组治疗前后左侧顶上回ALFF值交互效应显著(F=36.193,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患者组左侧顶上回的ALFF值在基线期显著低于对照组(0.352±0.366,0.556±0.443),服药8周后较基线期显著升高(P<0.05)。(4)两组治疗前后左侧颞上回ALFF值交互效应显著(F=18.059,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患者组左侧颞上回ALFF值在基线期低于对照组(0.514±0.887,0.930±1.049)(P<0.05),服药8周后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右侧内侧扣带回ALFF值交互效应显著(F=20.152,P<0.001),患者组右侧内侧扣带回ALFF值服药8周后较基线期显著降低(-0.549±0.238,0.089±0.320)(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可能通过改变MMD患者右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右侧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舒肝解郁胶囊 低频振幅 功能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月 赵文涛 +3 位作者 王骁 刘志芬 徐勇 刘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5-380,共6页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是指具有高度精神病风险的临床障碍。该时期患者通常表现出多维度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功能受损。AP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额叶、颞叶及皮质下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目前主要使用...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是指具有高度精神病风险的临床障碍。该时期患者通常表现出多维度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功能受损。AP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额叶、颞叶及皮质下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目前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和计算机认知训练提升APS患者的认知功能。未来可综合利用脑影像、电生理、分子影像等技术,深入探究APS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病理机制,并结合计算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新型认知功能干预程序,以期实现APS精准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认知 社会认知 脑机制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跨诊断临床分期:国际专家共识(2020版)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白语殷 冯敏妍 毕波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716-1720,共5页
青少年精神疾病是一组慢性的、反复发作的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功能损害的疾病,呈现一个连续的疾病发展轨迹。目前临床上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行为症状学指标,虽然在临床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可... 青少年精神疾病是一组慢性的、反复发作的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功能损害的疾病,呈现一个连续的疾病发展轨迹。目前临床上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靠行为症状学指标,虽然在临床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其评估太过于主观,缺乏客观的、有效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导致诊断的一致性较低,给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干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前驱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之前已有多个认知领域的缺陷和社会功能异常。因此,青少年精神疾病跨诊断的临床分期在临床操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以近年国际研究成果为基础,收集和整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2020年发表在《世界精神病学》杂志的"首个青少年精神疾病跨诊断的临床分期国际专家共识"进行解读,旨在协助临床工作者科学处理临床青少年精神疾病诊断困难的问题,为精准防治青少年精神疾病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期 青少年精神疾病 跨诊断 医疗服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