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症状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life,QOL)的有效作用及其转变规律。方法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调查(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症状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life,QOL)的有效作用及其转变规律。方法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调查(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 health survey,MOS SF-36,简称 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 QOL 量表,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前瞻性随访调查与评估,并与200名健康体检者的 QOL 状况进行对比。结果经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 VAS 量表的单个症状总分与总体症状、SF-36量表的生理角色与总体健康等部分维度以及 SNOT-20量表的20个条目总分与5大条目总分等指标均开始出现明显好转(P<0.05),术后3~6个月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症状与 QOL 状态较术前均全面改善。SF-36量表显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VAS 量表提示患者嗅觉减退和异常鼻漏等症状依然存在。SNOT-20量表提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睡眠障碍和异常鼻漏等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6个月症状总体上得到解决,生存质量基本恢复常态,但嗅觉减退、异常鼻漏和睡眠障碍等重要问题仍明显存在,有待进一步解决。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客观临床结局并构建临床实用性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目的评估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客观临床结局并构建临床实用性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估,以及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与组织病理学等客观评估。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Х^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手术前后主客观结局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术后12个月,VAS、SF-36和SNOT-20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85.96%、77.19%和83.33%的个体三项主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2.28%;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主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1),其中SNOT-20兼性作用最大。②术后12个月,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其中86.84%、86.81%和75.57%的个体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1.85%;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5),其中内镜下黏膜形态兼性作用最大。③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同时评估显示:术后12个月74.56%的患者主客观评分升降结局一致,而25.44%的患者主客观结局不一致,其中伴发鼻息肉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差异性(P〈0.05)。④手术前后不同时期,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但前10位条目总分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具有相关性(0.18≤r≤0.42,P〈0.05),而后10位条目总分与之不相关(P〉0.05)。结论①内镜鼻窦手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症状与生存质量(quality oflife,QOL)的有效作用及其转变规律。方法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调查(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 health survey,MOS SF-36,简称 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 QOL 量表,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前瞻性随访调查与评估,并与200名健康体检者的 QOL 状况进行对比。结果经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 VAS 量表的单个症状总分与总体症状、SF-36量表的生理角色与总体健康等部分维度以及 SNOT-20量表的20个条目总分与5大条目总分等指标均开始出现明显好转(P<0.05),术后3~6个月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症状与 QOL 状态较术前均全面改善。SF-36量表显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VAS 量表提示患者嗅觉减退和异常鼻漏等症状依然存在。SNOT-20量表提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睡眠障碍和异常鼻漏等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6个月症状总体上得到解决,生存质量基本恢复常态,但嗅觉减退、异常鼻漏和睡眠障碍等重要问题仍明显存在,有待进一步解决。
文摘目的评估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主客观临床结局并构建临床实用性的主客观结局评估体系。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结局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items,SF-36)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等症状与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估,以及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与组织病理学等客观评估。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Х^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处理手术前后主客观结局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术后12个月,VAS、SF-36和SNOT-20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85.96%、77.19%和83.33%的个体三项主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2.28%;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主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1),其中SNOT-20兼性作用最大。②术后12个月,内镜下黏膜形态、纤毛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整体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其中86.84%、86.81%和75.57%的个体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分别较术前改善,同时改善的比例为71.85%;手术前后各个时期,三种客观指标评分均具相关性(P值均〈0.05),其中内镜下黏膜形态兼性作用最大。③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同时评估显示:术后12个月74.56%的患者主客观评分升降结局一致,而25.44%的患者主客观结局不一致,其中伴发鼻息肉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差异性(P〈0.05)。④手术前后不同时期,SNOT-20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但前10位条目总分与内镜下黏膜形态评分具有相关性(0.18≤r≤0.42,P〈0.05),而后10位条目总分与之不相关(P〉0.05)。结论①内镜鼻窦手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鼻-鼻窦�